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气囊小肠镜鉴别诊断克罗恩病与小肠结核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克罗恩病与小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8例临床怀疑小肠克罗恩病、小肠结核的患者进行小肠镜检查. 内镜诊断与病理和临床随访相结合, 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在两种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在38例患者中, 经病理和临床随访确诊克罗恩病18例, 小肠结核20例. 经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诊断为小肠克罗恩病14例, 检出率36.8%(14/38), 符合率77.8%(14/18);小肠结核为18例检出率47.4%(18/38), 符合率90.0%(18/20).结论:双气囊小肠镜是小肠克罗恩病与小肠结核鉴别诊断较为理想的方法, 并能对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邹宁  刘晓红 《胃肠病学》2003,8(5):U013-U014
在诸多肠道炎症性病变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是两大重要的疾病,近年来两者的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影像学、内镜和病理学表现均十分相似。肺结核的存在和结核杆菌的发现有利于肠结核的诊断,但克罗恩病误诊为肠结核的概率仍很高。本文就这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一、诊断标准 1.肠结核:符合以下任何一项标准即可确诊:①肠壁或肠系膜淋巴结找到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②病变组织病理检查找到结核杆菌;③病变处取材培养结核杆菌阳性;④病变处取材动物接种有结核改变。一般病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以及X线检查有典型结核改变、肠外找到结核灶和抗痨试验治疗6周病情有改善,便可作出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3.
肠结核55例临床特点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结核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肠结核发病率也随之上升[1].由于肠结核症状、体征非特异,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也难发现特异性改变,临床表现与克罗恩病、肠道淋巴瘤十分相似,增大了诊断难度,易误诊.本文对55例肠结核患者临床特点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近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肠结核患者2例因反复腹泻1年入院, 被误诊为克罗恩病. 经病理、胸片及痰涂片确诊为肠结核. 本文提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诊断困难, 暂时不能确诊时, 应首先考虑按结核病处理这一相对安全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肠结核与克罗恩病在临床表现、内镜下所见及病理学改变等方面可极为相似,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1]。最近,我们收治了2例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肠结核(ITB)、克罗恩病(CD)和原发性肠淋巴瘤(PIL)的临床特点,以期发现对肠结核有鉴别意义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0年10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中南医院30例肠结核、38例克罗恩病、15例原发性肠淋巴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肠结核患者来自农村、首发腹痛、结核中毒症状、伴肠外结核、白蛋白下降、PPD强阳性、仅右半结肠受累及横行溃疡较克罗恩病多见;克罗恩病患者来自城市,首发大便改变、病程长且反复、肠壁增厚、直肠受累、节段性分布、纵形溃疡较肠结核多见。肠结核患者30岁以下者、纳差、乏力、溃疡形成较原发性肠淋巴瘤多见;原发性肠淋巴患者瘤肿块、肠穿孔、急诊手术、肠壁增厚、小肠受累、单节段受累较肠结核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原发性肠淋巴瘤各自有一定的特异性。获取详尽信息综合分析及诊断性治疗仍为肠结核鉴别诊断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我们能解决克罗恩病与肠结核鉴别诊断的难题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结核临床上与克罗恩病酷似,是目前克罗恩病鉴别诊断上的难题.本文从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近年研究的进展出发,讨论我们今后研究的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分析了克罗恩病与肠结核鉴别诊断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诊断措施做了相应的评价,旨在帮助临床医师提高鉴别诊断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有相似的临床及内镜表现,他们的鉴别诊断是具有挑战性的,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项特异性的指标可以鉴别两者,近年在鉴别诊断方面有较大进展,故本文就ITB与CD的临床、病理、内镜表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在诸多肠道炎症性病变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是两大重要的疾病。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影像学、内镜和病理学表现均十分相似。虽然肺结核的存在有利于肠结核的诊断,但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概率仍很高。有文献报道肠结核误诊率高达20~50%[1-2]。为提高肠结核的诊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6例曾被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肠结核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26例肠结核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对肠结核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调查了肠结核病患者26例,分析结核病既往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药物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26.92%肠结核继发于肺结核;65.38%肠结核合并有肠外结核。除肺结核外尚有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淋巴结结核、皮肤结核、肝结核等。合并小肠憩室2例。26例中,24例经腹部手术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肠结核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部分患者全身情况较好,无结核中毒症状,无伴发肠外结核病,易误诊、误治。结论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肠结核病的判断力,重视对肺内、外结核病的检查,在急腹症的鉴别诊断中不能忽视肠结核。结肠镜检查加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结核杆菌检查是确诊肠结核的较好方法,全消化道钡餐检查及钡灌肠检查、PPD试验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结核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集2010年5月至2010年10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26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标本,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操作步骤进行T-spot.TB.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病理检查、其他实验室检查及对经验性抗结核治疗的反应作出CD及肠结核的临床诊断.分析T-spot.TB诊断CD和肠结核的敏感度与特异度.结果 确诊CD患者15例[11.9%(15/126)],肠结核患者14例[11.1%(14/126)],肠外结核患者40例[31.7%(40/126)].CD、肠结核、肠外结核、其他疾病患者T-spot.TB阳性率分别为1/15、12/14、70%(28/40)、0%(0/57),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CD与肠结核者的T-spot.TB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58,P=0.00).T-spot.TB检测C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3%(14/15)和87.5%(14/16),检测肠结核时则分别为85.7%(12/14)和93.3%(14/15),CD的阴性预测值[87.5%(14/16)]高于肠结核的阴性预测值[12.5%(2/16)].结论 T-spot.TB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CD与肠结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及病理检查对回盲部溃疡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至2010年肠镜检查中检出的228例回盲部溃疡病例,就其临床特征、内镜及病理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比较克罗恩病及肠结核内镜下的形态特征.结果 (1)溃疡性结肠炎及回盲部肿瘤结合内镜及活检组织病理检查通常可明确诊断,回盲部的非特异性溃疡局部溃疡整齐或局限,多数经抗生素及培菲康等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克罗恩病及肠结核只有少数通过内镜及病理活检确诊,多数经试验性治疗后随访明确诊断.(2)克罗恩病的溃疡多呈纵形或不规则形伴黏膜卵石征和肠腔狭窄,而肠结核溃疡多呈环形或环周分布伴息肉样变.结论 回盲部溃疡病变诊断主要依靠反复的病理检查及试验性治疗,尤其是肠结核和克罗恩病的诊断,因此寻找一种特异性血清或免疫组化的指标鉴别诊断回盲部溃疡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克罗恩病(CD)和肠结核在疾病表现上有一定相似性,但治疗方法完全不同。两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的:探讨结核干扰素-γ释放试验(TB-IGRA)阳性在CD与肠结核鉴别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连续纳入2015年1月—2018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56例拟诊CD、TB-IGRA阳性且最终明确诊断为CD(23例)或肠结核(33例)的患者,分析TB-IGRA对诊断、治疗的影响。结果:ROC曲线分析显示,TB-IGRA诊断结核感染的cut-off值为100pg/mL,相应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和74%。TB-IGRA≥100pg/mL的患者中4例为CD,29例为肠结核,而TB-IGRA100pg/mL的患者中,19例为CD,4例为肠结核(P0.05)。TB-IGRA≥100pg/mL和100pg/mL的CD患者中,有结核病史者分别占75.0%(3/4)和5.3%(1/19)(P0.05)。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TB-IGRA≥100pg/mL患者中的有效率显著高于TB-IGRA100pg/mL者(96.2%对22.2%,P0.05)。结论:在CD与肠结核的鉴别诊断中,100pg/mL或可成为TB-IGRA的阳性界值。TB-IGRA≥100pg/mL对肠结核的诊断意义较大,建议首选诊断性抗结核治疗;TB-IGRA100pg/mL时则应综合分析、判断。既往结核感染史可能导致TB-IGRA假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在诸多肠道炎症性病变中,肠结核和克罗恩病是两大重要的疾病。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临床、影像学、内镜和病理学表现均十分相似。虽然肺结核的存在有利于肠结核的诊断,但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概率仍很高。有文献报道肠结核误诊率高达20~50%[1-2]。为提高肠结核的诊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16例曾被误诊为克罗恩病的肠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误诊的16例肠结核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6~50岁,平均(23.6+12.5)岁,其中,6~18岁3例,19~35岁9例,36~50岁4例,19~35岁组占56.3%。病史2个月至4年。合并肺结核5例(31.2%),结核性腹膜炎3例(18.8%),腹腔淋巴结结核2例(12.5%),单纯肠结核6例(37.5%)。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10例,完全性肠梗阻1例,肠出血2例(1例消化道大出血)。所有病例在外院行结肠镜检查及肠黏膜活检,均诊断为克罗恩病,并给予强的松、柳氮磺胺吡啶或美沙拉嗪(爱迪沙)治疗1~6个月。二、主要临床表现16例患者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发热、消瘦、盗汗为主,其次为腹胀、呕吐,便秘。生育期妇女闭经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肠结核与克罗恩病临床症状、内镜、病理表现的差异及肠黏膜组织结核分枝杆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 for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TB-PCR)对二者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994年1月-2006年2月于我院确诊的42例肠结核和60例克罗恩病病例,记录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表现特点及肠黏膜TB-PCR检测结果。结果克罗恩病患者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者占56.9%(33/58),较肠结核(16.1%,5/31)多见(P〈0.001);29.3%克罗恩病患者有肠外表现(口腔溃疡、皮疹、关节痛、肛周病变),而肠结核患者未见;内镜下克罗恩病表现为纵行/裂隙样溃疡(44.9%,22/49)、卵石征(28.6%,14/49)、节段性病变(51.0%,25/49)多于肠结核(7.7%、3.9%、0)(P值分别为0.001、0.011、0.000);克罗恩病患者肠黏膜组织病理表现为淋巴细胞聚集占34%(18/53),小血管炎占26.4%(14/53),明显较肠结核多见(0%、3.8%)(P值分别为0.001、0.016)。82.4%(14/17)的肠结核患者试验性抗结核1-2周症状改善,而5例克罗恩病患者试验性抗结核治疗4-8周均无效。肠黏膜组织TB-PCR检测阳性率肠结核组为11.5%(3/26);与CD组(14.3%,3/21)比较无显著差异(P〉0.5)。结论肠结核与克罗恩病鉴别需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影像学表现综合判断;肠黏膜TB-PCR对肠结核与CD鉴别诊断的意义有限;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及内镜随访仍是鉴别肠结核与克罗恩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63例克罗恩病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胃肠道慢性肉芽肿性炎症,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其临床表现多样,同时缺乏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指标,与其他肠道疾病,如肠结核、Behcet病等在临床和病理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C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18.
克罗恩病(CD)目前病因未明,与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MP)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TaqMan技术检测CD与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患者肠道病变组织MP,探索CD病原学诊断的试验方法,为ITB和CD的鉴别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克罗恩病(CD)目前病因未明,与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MP)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TaqMan技术检测CD与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ITB)患者肠道病变组织MP,探索CD病原学诊断的试验方法,为ITB和CD的鉴别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汇总分析我国近五年临床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主要原因,结合国内外相关的临床诊断新进展,探讨预防肠结核误诊的临床对策.方法 利用万方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对2008年1月~2012年12月发表的有关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文献进行检索、复习及汇总统计分析.结果 收集回顾性文献7篇,包含病例数416例,肠结核误诊率为41.42%(95% CI 44.84%~35.44%),最易误诊的前三位疾病依次为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结肠癌,分别占肠结核误诊疾病构成比的24.24%、19.1%和11.6%.收集病案汇总性文献7篇,包含肠结核误诊为克罗恩病的病例数36例,其中2例仅依靠电子肠镜下的肉眼观察未等待病理检查结果既盲目诊断,1例治疗后未随诊复查及活检取材困难,8例与未详细询问病史和严格体格检查有关,25例在完善电子肠镜、病理组织学检查、抗酸染色、胸片和PPD等各项检查后仍出现诊断失误,后由于治疗效果欠佳,通过行手术治疗、术中病理组织学检查、多次复查肠镜及组织病理检查和抗酸染色、肺部CT及试验性抗痨治疗后才明确诊断.结论 现我国临床上肠结核易误诊为克罗恩病的主要原因是临床医生严格执行诊治规程的意识不足和对于不典型病案,临床常用诊断手段的鉴别能力有限.需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严格执行诊疗规程的意识.组合运用非侵入性标志物或可提高肠结核和克罗恩病鉴别诊断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