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碘125(125Ⅰ)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B、C期各类恶性肿瘤行根治性手术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或姑息性手术在肿瘤部位直接植入125Ⅰ粒子,以及CT引导下将125Ⅰ粒子直接植入肺癌组织中.术后观察血象,临床表现,定期复查B超、X线及CT,了解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结果16例中存活时间最长达37个月.结论125Ⅰ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肿瘤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治疗(亦称体力伽玛刀),是在手术中或在CT、B超的引导下,根据三维立体治疗计划将微型放射源精确植入肿瘤组织中或肿瘤侵犯的组织中,通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组织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时临床诊断明确的39例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直视或B超、CT引导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结果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本组病例中完全缓解(PR)13.0%,部分缓解(CR)71.9%,无缓解(SD)9.9%,进展(PD)9.9%,总有效率84.9%。结论组织间永久性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尤其对不能切除的肿瘤或姑息性手术切除的肿瘤,近期疗效显著,可以作为实体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恶性肿瘤(附113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观察^125I放射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选择113例的治疗病例,其中口腔、颌面部肿瘤49例,头、肺、乳腺、肝、胰、结肠、直肠及前列腺等各种肿瘤共64例,病理诊断明确。经CT定位术植入57例,CT、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52例,模板插值3例,立体定向支架术插植1例,均为组织间永久植入。随访4-10个月,结果显示有2例患者肿瘤完全消失,4例晚期肿瘤患者6个月后转移衰竭死亡,2例因心脑疾病死亡,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症状改善,生存时间延长。在治疗中,全组无白细胞下降,无因植入^125I粒子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临床实践证明^125I放射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组织间植入^125Ⅰ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肿瘤组织间植入^125Ⅰ粒子治疗(亦称体力伽玛刀),是在手术中或在CT、B超的引导下,根据三维立体治疗计划将微型放射源精确植入肿瘤组织中或肿瘤侵犯的组织中,通过其持续发出的低能量γ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毁灭性杀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我科自2003年来对40例恶性肿瘤高龄患者实行此类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也是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125碘(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选择恶性瘤患者42例,根据肿瘤部位分别采用床旁局麻直视下体表肿瘤直接植入放射性粒子、超声引导下植入粒子、CT引导下植入粒子和手术中直视下植入粒子的方法对实体肿瘤及转移淋巴结进行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结果42例中,完全缓解16例(38.1%),部分缓解22例(52.3%),无恶化2例(4.8%),恶化2例(4.8%),有效率90.4%。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近距离治疗恶性肿瘤方法简单安全,疗效确切,是一种治疗癌症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麻醉。方法采用^125I(^125碘)放射性粒子对28例头颈部恶性肿瘤进行组织间近距离放疗。共植入^125I粒子576颗。麻醉方法采用表面麻醉清醒异形管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麻。结果28例肿瘤患者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麻醉效果满意。结论粒子植入手术虽是微创手术,但围术期正确的麻醉管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永久性植入对晚期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Ⅲ期各种恶性肿瘤经m^125粒子植入放疗或姑息性切除后残留肿瘤组织内植入^125I粒子放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59例病人经治疗后,肿瘤均不同程度缩小,生活质量提高,无放疗毒副作用,无放射性粒子迁移或排出体外,随访3~18个月,存活41例,存活患者中,最长者已18个月,死亡18例。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对Ⅲ期恶性肿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CT导引下^125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晖 《医学综述》2006,12(4):248-250
CT导引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应用TPS计划系统,按照治疗计划将^125I粒子在CT导引下穿刺植入到恶性肿瘤内,在术后用CT检查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及疗效。主要适用于未经治疗的原发肿瘤、手术难以切除的侵犯重要功能组织及器官的肿瘤、复发或转移的肿瘤治疗。此种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可行,并发症发生率低.目前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在经直肠B超引导定位下,经会阴部穿刺前列腺^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5例,其中3例合并骨转移。结果5例手术均顺利,平均植入^125I粒子40例,平均手术时间75min,平均住院时间6d。术后随访3-11个月,平均5个月,完全反应3例,部分反应1例,病情恶化1例。PSA无进展生存率为80%(4/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125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前列腺癌是一种安全、创伤小、并发症低且疗效肯定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11.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属于近距离治疗范畴,但生物学优势完全有别于腔内、后装、术中放疗.随着肿瘤诊疗研究的进展,^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近距离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我院于2004年10月开展此项新技术,对12例恶性肿瘤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进行治疗,其中9例术后超过3个月,经疗效评价,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春花 《当代医学》2009,(9):118-118
目的探讨在术中或CT、B超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例行该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进行护理。结果术后均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在术中或CT、B超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技术,而细致周到的护理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3.
CT导引下植入125I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应用TPS计划系统,按照治疗计划将125I粒子在CT导引下穿刺植入到恶性肿瘤内,在术后用CT检查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及疗效。主要适用于未经治疗的原发肿瘤、手术难以切除的侵犯重要功能组织及器官的肿瘤、复发或转移的肿瘤治疗。此种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可行,并发症发生率低,目前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病人的护理方法。方法 总结在CT、B超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20例恶性肿瘤病人的相关护理学。结果 20例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患者经CT复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护士应掌握好护理方法,通过周密的配合,及时有效的护理,使植入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5.
韩冰  王飞  李志民  刘炜炜 《吉林医学》2010,31(31):5592-5593
目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严重影响患者的吞咽、语言功能和面容。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因此丧失了手术机会;另有一些患者因身体原因无法耐受手术;或惧怕手术或顾虑影响面容而拒绝手术治疗。作者应用125碘(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对3例患者进行I125插植治疗,术前经B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通过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系统),精确计算I125籽源植入数量及分布,确定植入肿瘤的导针位置、方向,实施I125插植治疗。表浅的肿瘤直接插植治疗;深部的肿瘤在CT立体定向扫描,通过影像引导植入放射性核素I125粒子,并进行效果验证。结果:3例患者肿瘤均明显缩小,张口度增加,生存期延长。结论:碘(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口腔颌面部肿瘤体内低剂量、持续、无间断照射,手术创伤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CT导引下瘤体内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操作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7例8个病灶CT导引下穿刺并在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其中恶性肿瘤3例(4个病灶),原发性肿瘤2例,转移性肿瘤2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2~81岁(平均51.2岁)。在CT导引下将^125I粒子植入病灶内,采用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布源,^125I粒子的放射性活动为22,26,30,33MBq/粒,较大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5cm,较小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0cm。结果7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粒子在病灶内的分布与植入前计划基本一致。每个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数为10~30(平均14粒)。3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2~5个月复查CT,6个病灶明确缩小,1个病灶内出现坏死组织,1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结论CT导引下瘤体内植入呵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组织间植入125Ⅰ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肿瘤组织间植人125Ⅰ粒子治疗(亦称体力伽玛刀),是在手术中或在CT、B超的引导下,根据三维立体治疗计划将微型放射源精确植入肿瘤组织中或肿瘤侵犯的组织中,通过其持续发出的低能量γ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毁灭性杀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  相似文献   

18.
蒋仲英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0):215-215
目的: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4例行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管理,给与积极有效的护理。结果:24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患者、陪护以及医护人员均未出现不良并发症。结论: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是一种安全、微创、并发症少的新技术,积极有效的护理对保证手术顺利、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25Ⅰ粒子永久性植入在治疗恶性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在CT导引下瘤体内^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8例12个病灶(10次)行CT导引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在CT导引下穿刺植入^125I粒子。植入术后立即及术后2~5个月行CT扫描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结果:8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粒子分布满意,单个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数为2~60粒(平均32.5粒)。未见急性并发症和与治疗相关的放射损伤。CT检查示3个病灶消失,7个病灶明显缩小,其余2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植入术前及植入术后病灶平均直径分别为4.02cm和2.16cm(t=3.62,P〈0.05)。结论: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对原发及转移性恶性肿瘤的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5例,在CT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4例胰腺癌和1例转移性肝癌在开腹术中超声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随访1~12个月观察疗效。结果:10例均顺利完成粒子植入,技术成功率100%;5例术前有疼痛病史,术后临床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术后2个月CT观察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有效率达90%。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能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