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比较常规心肺复苏法和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法对心跳骤停兔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影响.方法 健康32只新西兰白兔,于呼气末窒息8min制成心搏骤停模型,随机分成两组(n=16),分别实施常规心肺复苏(A组)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B组)和,比较二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结果 膈肌下抬挤心脏组较常规心脏按压组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高,自主循环恢复率高,二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开腹手术发生心跳骤停时,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较常规胸外按复苏压法更有效,可能在于产生较高的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Autopusle对心跳骤停模型犬心脏挤压产生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并与标准徒手复苏进行比较,评价复苏效果。方法两只实验用犬在麻醉后,经右下腹切开暴露股动脉和股静脉,穿刺送入导管,监测主动脉血压、右房压、血氧饱和度,经静脉推注氯化钾造成心脏停跳,即开始机械复苏5min,随后徒手复苏2min,交替重复至恢复自主心跳或复苏持续60min。结果两只实验犬在心脏停跳前动脉内血压平均为(225.53±46.70)/(180.54±46.95)mmHg,心率(177±32.14)b/min,呼吸(31.54±6.10)次/min,右房压(10.16±2.91)mmHg,动脉血氧饱和度(99.38%±0.96)%,冠脉灌注压(185.38±46.19)mmHg;心脏停跳后,机械复苏(A-CPR)时动脉血压为(39.35±28.10)/(30.11±27.43)mmHg,右房压为(17.46±7.46)mmHg,冠脉灌注压(18.43±22.06)mmHg,血氧饱和度65.98%±21.28%;人工复苏(M-CPR)动脉血压(37.76±12.25)mmHg(P=0.78),冠脉灌注压(11.07±7.25)mmHg(P=0.15),血氧饱和度(50.70±16.44)%(P=0.005);机械复苏与徒手复苏比较,除血氧饱和度外,各项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复苏时间的延长,所有指标都有下降的趋势。结论Autopulse作为CPR辅助设备,可以节省人力,减少劳动强度,在犬心肺复苏模型中,机械复苏具有与徒手复苏同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心跳骤停是急诊中最危急的症状,抢救中要求急需快速建立循环通路。心跳骤停患者由于体内儿茶芬胺急剧增多,导致周围血管急剧收缩,周围静脉穿刺成功率较低,同时,由于心跳骤停患者的大动脉摸不到,没有界定点,给循环通路的建立带来极大困难。武警总医院急诊科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以腹股沟韧带、缝匠肌、长收肌股三角区为界定点,选择股静脉穿刺建立循环通路给患者用药,穿刺成功率高,为抢救患者赢得时间,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两种复苏方法对心跳骤停免复苏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常规心肺复苏和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对心跳骤停复苏效果的影响,探讨开腹手术中发生心跳骤停时应采取的更为有效选择的复苏方法。方法健康的32只新西兰白兔,于呼气末窒息8min制成心搏骤停模型,分别实施常规心肺复苏和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比较2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6h后将兔处死,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对比2组的不同,结果膈肌下抬挤心脏组较常规心脏按压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自主循环恢复率高(P〈0.05)。细胞凋亡指数检测结果:膈肌下抬挤心脏组心肌组织细胞凋亡为(12.7±3.4)%,显著低于常规心脏按压组少[(22.5±5.2)%P〈0.05]。结论开腹手术发生心跳骤停时,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较常规胸外按复苏压法更为有效。其原因可能与该方法可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的CA到开始复苏的时间(也就是心脏停搏的时间)患者的SustainedROSC率和存活出院率的差异,分析心脏停搏时间对心肺复苏研究的影响.方法 对急诊科69例进行心肺复苏的非创伤患者分为A组(心脏停搏时间≤5min)和B组(5min<心脏停搏时间≤15min),并对它们的持续ROSC率和存活出院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和B组患者的存活出院率存在明显差异,但持续ROSC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在对心肺复苏进行研究中,应该因不同的研究目的,根据患者心脏停搏时间有针对性的选择研究的对象,比如研究和存活出院率相关时病例的心脏停搏时间均应在5min内,而研究和持续ROSC率相关时病例的心脏停搏时间可以延长到15min内,如果忽略这种时间上的差别,将很可能在同一研究中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遵循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对21例院外心肺复苏的患者分别经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持续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复苏药物的应用等治疗抢救。结果21例院外心肺复苏患者,经现场复苏至送达医院急诊科时出现自主呼吸、自主心率者2例(9.52%),无自主呼吸,出现自主心率者6例(28.57%),无自主呼吸、无主心率者11例(52.39%),现场复苏无自主呼吸、心率家属放弃送医院者2例(9.52%)。结论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普及急救常识,建立健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EMSS)的建设,加强院外急救技术现场应用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院内的心肺复苏,特别是促进脑复苏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明显改善及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垂体后叶素在小儿心肺复苏中的近期疗效。方法随机收集急诊科和ICU收治的心跳停搏患者201例,其中肾上腺素标准剂量组(对照组)111例,垂体后叶激素(含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组(治疗组)90例。根据心跳停搏时间分为三组:心跳停搏1〉30min组、心跳停搏时间不详组和心跳停搏时间≤30min组。心跳停搏≤30min者又分成两组:单独重复使用(≥3次)的标准剂量肾上腺素(0.01mg/kg/次)组(标准对照组)32例,先单独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0.01mg/kg/次),无效后加用垂体后叶激素为观察治疗组18例。治疗组随机分成甲、乙、丙三组:甲组:垂体后叶激素0.4U/kg/次,静脉注射;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肾上腺素剂量不变;垂体后叶激素剂量依次为0.6U/kg/次、0.8U/kg/次;乙组:垂体后叶激素0.6U/kg/次,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剂量依次为0.8U/kg/次、1U/kg/次;丙组:垂体后叶激素0.8U/kg/次,若无效每隔5min重复一次,剂量依次为1U/kg/次、1.2U/kg/次。各剂量组在注射3次复苏药后进行判断。结果各组病例多在2~3剂后见效并且复苏成功。少数注射3次复苏药后心跳不稳定或者无效,复苏时间〈30min,而不愿放弃者,继续使用复苏药。用第4剂复苏药的19例,其中初步复苏成功2例;用第5剂的仅1例,且无效。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43.13%)和自主循环恢复率(37.25%)与对照组(45.9%、47.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Х^2=0.217、0.85,P〉0.05。虽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疾病构成比略有差异,但治疗组的初步复苏成功率(26.67%)和自主循环恢复率(35.56%)与对照组(28.83%、30.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116、0.547,P〉0.05;心跳停搏≤30min对照组初步复苏成功率(45.9%)和自主循环恢复率(47.54%)与治疗组(37.25%、43.1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217、0.85,P〉0.05。但观察治疗组初步复苏成功率(61.11%)高于标准对照组(25.00%),Х^2=6.38,P〈0.05。结论垂体后叶素联合肾上腺素对部分单独重复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无效的心搏骤停患儿有一定的近期复苏效果,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0.4~1.2U/kg的垂体后叶素与肾上腺素合用是有效且安全的,0.8u/kg的垂体后叶素静脉给药后的治疗效果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9.
2003年9月~2009年2月,浙江省吉安县人民医院对25例青少年心脏呼吸骤停患者进行了抢救,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3年9月~2009年2月,浙江省士安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25例,其中男17例,女8例;年龄13~38岁,平均32岁。  相似文献   

10.
心肺脑复苏的规范化教学培训明显提高了复苏的成功率,但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病人的生存率和出院率仍然很低。现代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的研究表明:心肺复苏早期的血流动力学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按压频率、深度和按压/通气(C/V)比例,不同种类和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在抢救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应用Thumper-1007型心肺复苏机(Thumper组)和58例应用标准CPR(SCPR组)抢救的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恢复自主循环(ROSC)、ROSC所需时间以及生存出院率。结果Thumper组ROSC显著高于SCPR组(P〈0.05),复苏时间〈30min时,Thumper组ROSC比例显著高于SCPR组(P〈0.05),ROSC所需时间Thumper组优于SCPR组(P〈0.05)。2组生存出院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患者,Thumper心肺复苏机复苏效率优于标准CP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救护车单元院外心脏停搏抢救流程,提高院外心脏停搏患者院外救治效率.方法 组织中心专家团队,根据中心救护车团队单元现况与资源等制定市急救中心"院外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流程",并通过反复演练,完善流程和技术规范,应用于临床.分别于规范实施前、后选择院外心脏停搏患者67例、89例,采集和比较规范实施前后的救治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D-CPR)方法对心搏骤停猪循环和通气的影响.方法 健康家猪8头,窒息法建立猪心跳骤停模型后行膈肌下抬挤法复苏,测定并比较8头猪在基础状态下和心搏呼吸停止行膈肌下抬挤复苏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右房压和潮气量值(VT),计算每分通气量和冠脉灌注压;记录自主循环恢复时间(ROSCT)和6 h后存活率.结果 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法(D-CPR)产生的冠脉灌注压和潮气量达到基础值30%左右,与基础状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存活率为100%.结论 在窒息性心搏骤停猪模型中,膈肌下抬挤能产生有效的冠脉灌注压和少量肺通气.  相似文献   

14.
第29届奥运会场馆内心脏猝死抢救成功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8年8月19日,一位南非自行车教练在老山自行车馆发生猝死。一位第一反应者——女运动员立即实施胸外心脏按压。3min后专业急救人员跑步赶到,接替该运动员进行现场抢救。一位主任医师任现场指挥。所需要医疗设备亦迅速送到。猝死者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被清除以打通气道。在贵要静脉留置插管,并行颈外静脉穿刺。通过静脉给予肾上腺素和阿托品。气管插管通气。进行高频率的胸外心脏按压,术中出现胸骨下端塌陷(胸肋关节脱位)。尽早开始心电监控。11min后出现室颤,予以及时除颤取得成功。12min后,患者恢复血压、心跳,心电转为不齐的窦性心律。头颈部冷敷。待患者面色红润、血压稳定后通过奥运车道将患者转送奥运指定医院。运送过程中有专人负责插管的固定。途中转运9min后送到医院,院前抢救时间持续39min。1d后,患者脱离呼吸机,气管插管拔出。未发现脑损伤。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Pinhole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treat various types of scars and dermal tumors by making multiple small holes in target tissues of the deep dermis using an ablative 10,600-nm carbon dioxide (CO2) laser. Objectives: We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using a CO2 laser to treat periorbital syringomas via the pinhole method. Methods: A total of 29 patients with periorbital syringomas were treated with two sessions of CO2 laser treatment using the pinhole method at two-month intervals. Laser fluences were delivered under the following settings: pulse duration of 200 μs, frequency of 50 Hz, on time of 0.04, and an off time of 0.01. Results: Among the 29 patients, 13 patients (44.8%) presented with small discrete papular syringomas, 10 (34.5%) had plaque-type lesions, and six (20.7%) had mixed lesions. Evaluation of the clinical results at 2 months after the second treatment session revealed marked clinical improvement (51–75%) in 10 of the 29 patients (34.5%), moderate clinical improvement (26–50%) in eight (27.6%), near-total improvement (≥ 75%) in seven (24.1%), and minimal improvement (0–25%) in four patients (13.8%). Conclusions: Our observations indicated that application of the pinhole method using a CO2 laser exerts positive therapeutic effects in Asian patients with periorbital syringom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