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下原位磨镶术(LASEK)与角膜上皮切割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pi—LAsIK)治疗高度近视(〉-6.00D)的疗效,评估2种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LASEK手术组54眼(30例),采用20%乙醇浸润20~30S分离角膜上皮;Epi~LASIK组42眼(23例),采用法国Moria公司的进化三型Epi—LASIK手术刀制作角膜上皮瓣。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对2组术中角膜上皮瓣完成情况、术后症状、角膜上皮愈合、视力、屈光、以及角膜混浊(Haze)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LASEK组上皮制作困难、不完整,Epi—LASIK组上皮瓣均完好无损、且边缘整齐。(2)术后所有患者有不适感,Epi—LASIK组好于LASEK组。(3)Epi—LASIK组角膜上皮大多数在4d内愈合,而LASEK组4d内角膜愈合者不到一半,EpiLASIK组恢复较快。(4)术后屈光度均有回退,但术后6个月时,LASEK组回退较Epi—LASIK组明显。LASEK组随着屈光度的回退,视力也有下降;Epi—LASIK组患者视力稳定。(5)术后6个月LASEK组角膜Haze0.5级以上者12眼(22.2%),1级者3眼,无2级发生;Epi—LASIK组角膜Haze0.5级者2眼(4.8%),无1级、2级发生。EpiLASIK组明显好于LASEK组。(6)无术后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1)Epi—LASIK组的角膜上皮瓣较LASEK完整可靠,且没有受到酒精影响,活力更高、术后不适症状更轻。(2)Epi—LASIK组术后Haze反应较LASEK组轻,可能与其角膜上皮瓣制作完整和更具活性有关。(3)Epi—LASIK组较LASEK组更具安全性和有效性。但LASEK组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探讨预防LASEK手术后上皮下雾状浑浊(Haze)发生的理想方法。方法施行LASEK术的中高度近视患者(98例196眼),术中应用MMC,观察术后症状、视力、屈光度、Haze及屈光回退发生率。结果屈光度及裸眼视力均在术后6月内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1年屈光回退分别有40眼(2.04%)、38眼(1.94%),回退度数0.50--1.12 D,无超过2.00 D者;术后1周出现Haze,至2周时有15眼(7.65%),6个月时有14眼(7.14%),Fantes分级0.5--1级,未出现2级以上Haze。结论LASEK联合MMC治疗中高度近视安全,能降低Haze及屈光回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高度近视疗效。方法对102例(200眼)高度近视患者施行LASEK术。术前等效球镜为(6.00D(12.00D,平均(-8.5±1.25)D,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角膜混浊程度、眼压等情况。结果 (1)LASEK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181眼(90.5%),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等于或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91眼(95.5%);(2)术后102眼平均屈光度为+0.5±0.75,术后3个月为+0.25±1.25D,术后6个月为+0.25±1.0D;(3)术后6个月发生haze0级190眼(95%),0.5级9眼(4.5%),1级5眼(2.5%)。结论 LASEK治疗高度近视疗效确切、安全,术后haze发生率低,术后屈光回退率低。  相似文献   

4.
LASIK术后屈光回退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发生屈光回退的206例高度近视患者的400眼,按照屈光度深浅分为两组进行随访观察及回顾性分析。结果高度近视(-6.00~-9.00D)回退率为8.4%,超高近视(-9.25~-14.00D)的回退率为35.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LASIK术后回退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术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术后时间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2—2012-12收治入院的采用LASEK手术治疗的中、高度近视患者100例160眼临床资料,观察术中及术后上皮瓣厚度、术后裸眼视力、术后症状、屈光度和角膜混浊程度,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术后刺激症状与PRK类似,于5~10d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haze出现,20眼术后1个月时出现角膜上皮下细小混浊点。切削深度58.28~155.90μm,术后角膜床剩余厚度平均为(378±1.63)μm。术后6个月8例出现上皮下混浊1级,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术后屈光度及裸眼视力均在6个月内趋于稳定;角膜上皮瓣的厚薄与是否戴接触镜有关,与戴接触镜时间长短有关,配戴10年以上接触镜者角膜上皮明显变薄。结论 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疗效确切、安全。高度近视手术后haze发病率低,无明显屈光回退发生。  相似文献   

6.
LASI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本科接受LASIK治疗的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患者864例(1 599眼),根据屈光状态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6.0D~-10.0D),共714例(1311眼);B组(>-10.0D),共150例(248眼),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d1裸眼视力即有明显提高;术后1周达到或接近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时视力趋向稳定,裸眼视力与预期矫正视力符合率A组为94.05%(1233/1311眼),B组为93.15%(231/248眼).术后3个月时实际矫正屈光度与预期矫正屈光度差值在±0.75D范围内者两组分别为94.20%及93.15%.屈光回退者两组分别为33眼(2.52%)及9眼(3.63%).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LASIK在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中是安全,有效和可预测的.疗效的提高有赖于设备与方法的改进,手术技巧的熟练及经验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2004年2月-2011年12月期间采用LASEK治疗近视患者345例669只眼,屈光度3.50~13.5 D,平均(6.87±2.92)D;散光0.50~4.00 D,平均(1.83±1.32)D。根据患者术前屈光等效球镜度数分为:中度近视组(3.50~5.75 D)120只眼,高度近视组(6.00~8.75 D)288只眼,超高度近视组(9.00~13.50 D)261只眼。应用综合措施防治Haze,术中用日夜配戴的高亲水性绷带型角膜接触镜覆盖保护角膜上皮瓣,术毕频点激素眼液4次,术后使用激素类联合非甾体类抗炎眼液及降眼压药、抗生素眼液;随访6~12个月,观察术后Haze的发生率,并按Fantes(1990)标准分级,分析相关原因。结果 LASEK术后6个月时0.5级Haze发生率14.65%(98只眼),无1级Haze。各组0.5级Haze发生率分别为中度近视组2.5%(3只眼),高度近视组11.11%(32只眼),超高度近视组24.14%(63只眼)。结论 LASEK术后Haze的发生与术眼的屈光度呈正比,与角膜上皮瓣的活性和完整性,术后紫外线照射等有关。术后采用激素类联合非甾体类抗炎眼液及降眼压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可减少、减轻Haze的发生,使LASEK技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屈光欠矫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LASIK术后屈光欠矫的21例(35只眼)施行LASEK。【结果】术后6个月0.5级haze 2眼(0.06%),其余均为0级,无继发性圆锥角膜、继发性青光眼、切削偏中心等并发症。裸眼视力≥1.0者23只眼(66%),≥0.8者29只眼(83%)。屈光度数平均球镜当量±1.0D内者为32只眼(91%),±0.5D内者为26只眼(74%)。【结论】LASEK治疗LASIK术后屈光欠矫安全性高,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近年来在临床上逐渐得到认可并广泛应用,因其无需制作包含角膜浅层基质的角膜瓣所以更有利于治疗角膜薄,屈光度大的患者。但随着屈光度的增大,LASE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发生率逐渐增加,2级以上的haze既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视力并且伴发屈光回退,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我院2002/2006年发生数例LASEK后的严重haze,采取了再次行LASEK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gus,LASIK)矫正中度以上近视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从而评价其疗效。方法将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5年的中度以上近视患者30例(59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5年55眼(93.22%)屈光回退量大于或等于1.00D。屈光回退主要发生在术后第1年;术后第2~5年中、高度近视组屈光度稳定,而超高度近视组发生了轴性再近视。屈光回退量与术中实际矫正屈光度呈正相关,与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呈负相关。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与角膜前表面曲率在术后第1年增加明显,且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屈光回退最主要的因素可能是术后早期CCT增加引起角膜前表面曲率改变。虽然术后存在屈光回退,但中、高度近视组远期疗效好,而超高度近视组因本身病理因素术后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的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观察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在本院行LASEK的593例(1175眼)水后术眼疼痛、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眩光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有不同程度眼病,6眼发生角膜瓣愈合不良,39例患者术后出现Haze,40例患者发生术后眼压升高,13例患者发生屈光回退,14眼患者主诉有眩光,屈光过矫12眼,欠矫5眼。【结论】LASEK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但是仍有并发症发生。及时正确的处理其并发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薄角膜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对82例(145眼)薄角膜高度近视患者采用薄角膜瓣LASIK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术后患者视力、屈光度等的变化。结果薄角膜瓣下LASIK术后反应轻,术后第1天患者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112眼,占77.2%;0.5~0.8者29眼,占20.0%;小于0.5者4眼,占2.8%。屈光度数稳定在±1.0D以下者118眼(81.4%)。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并发症主要为角膜瓣细微皱褶。结论薄角膜瓣下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的安全性及疗效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超高度近视[≥10.00(近视+散光)]患者的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近视回退情况,并探讨影响其回退的主要因素。方法根据81例134眼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前屈光度和手术光区(mm)分为-10.00≤D≤-13.00、-13.00〈D≤-15.00、D〉-15.003组和6.0〈光区≤6.5、5.5〈光区≤6.0、5.0〈光区≤5.5、4.5〈光区≤5.04组,运用Y。检验比较各组近视回退情况的差异。结果术前屈光度各组近视回退眼数差异均无显著性;6.0〈光区≤6.5、5.5〈光区≤6.0 2组与5.0〈光区≤5.5组近视回退眼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与4.5〈光区≤5.0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手术光区的大小对术后回退的影响比术前屈光度大小对术后回退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Q值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与标准LASIK治疗近视的视觉质量.方法 采用德国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机及可联机的角膜地形图对123例(246眼),屈光度在-1.50~-8.50 D,散光在-0.50~-2.50 DC的病人双眼同时治疗,其中右眼行Q值引导个体化LASIK切削程序治疗,Q值设置在-0.25~-0.50之间;左眼行标准LASIK切削程序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Q值引导组术后裸眼视力、屈光度与标准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Q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40.86,P〈0.05);Q值引导组术后视觉生活质量满意度高于标准组(χ2=16.97,P〈0.05).结论 两组术后视力恢复快、安全稳定,其中Q值引导组保持了人眼角膜生理非球面性,病人视觉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飞秒激光(瑞士Femto-LDV飞秒激光)与机械刀(法国MORIA OUP)制作角膜瓣的SBK手术的有效性、预测性、安全性、稳定性。方法 2010年1~4月成都康桥眼科医院门诊完成的SBK手术病例2000眼(球镜-1.00~9.75 D,柱镜0~2.75 D),根据制瓣方式分为飞秒激光组和板层刀组各1000眼,所有手术均采用VISX S4(美国AMO公司)行基质切削,且都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的裸眼视力(UCVA)、术后屈光度、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丢失,并分析各组屈光稳定性和术后并发症。结果预测性:两种手术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但术后1天时飞秒激光组优于角膜板层刀组;有效性:术后1天UCVA达到或超过术前BCVA的比例,飞秒激光组为95.5%,明显高于机械刀组的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1月、3月、6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视力超过BCVA一排以上的比例,飞秒激光组为21.5%,明显高于机械刀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和安全性:术后6月BCVA丢失在2排以上者飞秒激光组为0眼,机械刀组有3眼。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SBK手术有较快的视力恢复,更好的术后视力,更高的安全性,但对于术后晚期视力稳定性和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情况,仍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主要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对1066例(2128眼)患者准分子激光手术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屈光度一1.50D--11.00D,散光度-4.00D以内。【结果】术中并发症有游离角膜瓣、角膜瓣偏中心、角膜瓣下异物残留、卡皮脱落、结膜下出血;术后并发症有疼痛、角膜瓣皱褶、视网膜脱离、黄斑水肿、屈光欠矫、屈光回退、眩光、视疲劳、干眼症。【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术中术后均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加强手术医师技能培训,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7月-2009年3月行LASEK术患者80例160眼,屈光度范围-4.86D±2.15D(-1.25D~-6.50D),随机分为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术后角膜刺激症状、上皮愈合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第1、3天角膜刺激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上皮愈合速度较对照组更快(P〈0.05)。结论在LASEK术中合理使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可明显减轻术后患者角膜刺激症状,促进角膜上皮的更快愈合。  相似文献   

18.
背景:保证角膜上皮瓣活性的最佳乙醇浸润时间是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后影响角膜上皮瓣活性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50例(100眼)行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患者,术眼按度数分为轻度近视(〈-3.00m-1)40眼和中度近视(-3.00~-6.00m-1)60眼。术中乙醇作用时间分别为15,25s。结果与结论:术后1周、1,6,12个月时,相同近视度数下,与乙醇作用25s比较,术中乙醇作用15s眼的裸眼视力明显提高,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加快(P〈0.01),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降低,雾状角膜混浊程度降低(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与雾状角膜混浊程度呈正相关(P〈0.01)。说明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中切削深度相当情况下,乙醇浸润时间越短,角膜上皮瓣制作质量越高,术后角膜上皮瓣活性越好,愈合较快、视力易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对1232例2446只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术后的视力、屈光度进行观察及护理。结果患者在术后6个月后中低度近视组、高度组、超高度组平均视力分别为1.04、0.83、0.55。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预测性较好的角膜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