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王云臻 《中外医疗》2012,31(34):18-19
目的分析颅内肿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手术中个别生理指标的临床价值,为进一步改善手术方式,提高疗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2009年11月—2012年5月来该院接受颅内肿瘤手术患者中随机选择患者30例,手术前进行CT、MRI或切片检查,明确诊断,所有患者采取的麻醉方式均为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总结分析30例患者临床资料的个别生理指标值。结果 30例患者中行肿瘤全切除13例,大部切除10例,部分切除7例。经综合治疗后,术后恢复良好者26例,严重2例,死亡2例。结论术前和拔管前后都会出现颅内压均有升高,此时,应注意脑膨的发生。疾病的明确诊断和积极采取措施控制颅内压对颅内肿瘤手术患者康复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于颅内肿瘤手术的适用性、精确性和安全性。方法:我科从2003年2月~2004年2月间,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完成66例颅内肿瘤手术,并对其应用范围、精确性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66例导航手术中,运动区胶质瘤8例,丘脑基底节区胶质瘤4例,脑干肿瘤3例,侧脑室内肿瘤2例,第四脑室内肿瘤7例,颞叶胶质瘤8例,前颅底脑膜瘤3例,双侧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2例,鞍上及第三脑室肿瘤2例,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5例.垂体瘤22例。全部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随访至今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应用于颅内肿瘤手术中,可以在术前病变定位,头皮切口和手术入路设计,术中快速发现病灶,确定切除范围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明显提高手术微侵袭性,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3.
4.
5.
电磁导航应用于颅内肿瘤手术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22(7):662-662,672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提高颅内肿瘤手术麻醉的安全。方法 :随机选择颅内肿瘤择期手术病人 16 0例。全部病人均采用快速诱导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于围麻醉期采用了降低颅内压 (ICP)、改善脑灌注压 (CPP)、减少有害的应激反应等措施 ,并对比观察了麻醉期间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及 ICP、CPP的变化。结果 :麻醉平稳、术终病人苏醒迅速 ,不同麻醉期间 MAP、HR与麻醉前比无明显差异 P>0 .0 5。 ICP与麻醉前比明显降低 ,P<0 .0 1;CPP比麻醉前水平明显升高且差异显著 ,P<0 .0 1。结论 :颅内肿瘤手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降低 ICP,维持正常的 CPP(9.3~ 10 .2 7k Pa,70~ 77mm Hg) ,保持恒定的脑血流  相似文献   

7.
颅内肿瘤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鲁缀香 《海南医学》2001,12(6):85-85
1998年 1月 - 2 0 0 0年 12月 ,我院共收治 6 0例颅内肿瘤患者 ,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层次出现的心理问题 ,我们进行综合分析 ,并进行心理护理 ,使患者愉快地接受手术 ,术后恢复良好。现介绍如下。1.术前的心理问题及护理1.1.紧张、恐惧、绝望心理及护理对策 :颅内肿瘤患者在入院时病情均很严重 ,病人及家属均感到紧张、恐惧。当患者得知自己所患疾病是脑肿瘤时 ,顿感自己的末日就要到了 ,产生绝望心理 ,萌发轻生的念头。在此时期护士应做到 :(1)主动接触患者 ,态度热情 ,言语亲切 ,关心病人饮食及睡眠 ,了解病人的思想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分析颅内肿瘤手术切除的效果,探讨影响诊断及治疗的有关因素。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3例颅内肿瘤病例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综合治疗。结果:肿瘤全切2例,肉眼全切7例,大部分切除4例。术后恶化1例,神经功能改善12例,随访复查5例无复发,术后3月死亡1例。结论:早期诊断尤为重要,早期症状应引起重视,肿瘤的部位及大小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对累及大脑皮层运动区的颅内胶质瘤患进行术前、术后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即对患手指运动的皮层定位检查,分辨这些重要的功能皮层区与病变的相邻关系。方法 对15例颅内占位性病变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采用血氧依赖水平(BOLD)原理进行扫描,并经计算机处理获得相应的脑功能区的影像表现。结果 所有患均能在脑功能成像中表现局部功能活动区(相应的手指运动支配功能区)规律的信号一时间变化曲线,以及由于病变造成的皮层功能区的移位和缩小等形态学改变。结论 在常规MR成像后进行功能性MR成像研究,对需实施颅内占位病变,特别是对额、顶中央沟累及运动皮层的胶质瘤切除术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神经外科围术期,降低颅内压利于患者脑灌注和手术暴露。掌握颅内压的影响因素,了解麻醉药物对神经外科围术期颅内压影响机制,有利于合理选择麻醉药及提高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术对19例颅内占位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全部资料,从而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2月至2001年12月,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术对19例颅内占位病变进穿刺活检及分流、引流等治疗。男性12例,女7例;年龄范围9-65岁;术前均有CT或MRI检查,确定有颅内占位。结果:19例中,胶质瘤4例、转移瘤3例、脑结核1例、均取活检由病理证实;脑脓肿4例、脑出血2例、透明隔、蛛网膜及胼胝体囊肿共4例,颅咽管瘤1例,均经抽液送检涂片病理证实后,给予引流、分流及清除病灶等治疗,取得了明确诊断和满意的治疗效果。结论:应用CT引导立体定向手术,定位准确,损伤小,安全性高,是用于颅内占位病变,尤其微小病变的定性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钱蠡 《实用全科医学》2014,(1):111-112,158
目的 应用颅脑超声的方法观察早产儿和足月儿颅内出血部位和程度构成比,探讨颅脑超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并在出生后3d接受内颅脑超声检查的新生儿140例,所有患儿均经螺旋CT检查确诊为新生儿颅内出血.回顾性分析这些新生儿的颅脑超声声像图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对比其出血部位和各危险因素的构成比.使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新生儿颅内出血最常见发生部位是脑室,次之为脑实质,硬膜下出血最少见,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和足月儿颅内出血在出血部位和脑室出血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颅脑超声诊断方法能够很好地对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情况进行判断,及时给临床医师提供治疗依据,从而提高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治愈率,降低患儿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程晓颖  张宗平  叶锋  谭鑫  吴秋莉 《吉林医学》2013,34(22):4437-4438
目的:探讨大剂量20%吡拉西坦在颅内肿瘤术后颅内高压患者中应用及效果。方法:选取在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120例颅内肿瘤术后颅内高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20%的甘露醇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20%的吡拉西坦治疗,其他治疗措施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7%,与对照组83.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相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20%的吡拉西坦在颅内肿瘤手术后颅内高压患者中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射波刀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无框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设备,它利用智能化的机器人操控直线加速器,以亚毫米级的精度治疗体内任何部位的肿瘤。它采用实时图像引导系统以及呼吸追踪系统,以2~5次剂量分割给予病灶多波束照射,同时把对病灶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减少到最小程度,因而在治疗颅内肿瘤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鉴别颅内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病理证实的颅内肿瘤患者常规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白质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etography,DTT)表现.分析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结果: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瘤周白质纤维束都可以发生移位,而白质纤维束的破坏主要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有关,瘤周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DTF技术在鉴别颅内肿瘤良恶性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分段式不同阈值颅内压(ICP)控制对颅脑损伤(TBI)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救治的重型TBI患者188例,其中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92例患者设为试验组,采用分段式不同阈值控制ICP;而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6例患者设为历史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一阈值控制ICP。评估两组患者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病死率、降ICP治疗措施使用情况、病程中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高渗治疗时间和行脑室外引流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试验组患者中行过度通气、去大骨瓣减压术及亚低温治疗的比例均显著低于历史对照组(均P<0.05)。试验组患者的6个月预后良好率为50.0%,显著高于历史对照组患者的28.1%(P<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试验组患者6个月预后良好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历史对照组(OR=2.56,95%CI:1.29~5.11)。另外,试验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P<0.01)和ICU住院时间(P<0.01)也均低于历史对照组,而且肺部感染、脑积水、肾功能不全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率均显著低于历史对照组(均P<0.05)。结论分段式不同阈值ICP控制可以安全有效的减少TBI患者二线降颅压措施的使用、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压升高时经颅多普勒(TCD)参数与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硬膜外球囊注水法制作急性局灶性颅内高压动物模型,持续监测ICP、CPP及TCD各参数。结果ICP、CPP与TCD参数有密切的相关关系。ICP与Vs、Vd、Vm均呈负直线回归关系,ICP与R I呈正直线回归关系,而与PI呈正指数回归关系。CPP与Vs、Vd、Vm均呈正直线回归关系,CPP与R I呈负直线回归关系,而与PI呈负指数回归关系。结论根据TCD参数能够半定量地判断颅内压和脑灌注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皮层脑电图(electrocorticography,ECoG)在颅内肿瘤切除前后的变化特点及其对术后癫痫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95例颅内肿瘤患者,于病灶切除前后进行ECoG监测,根据ECoG上多棘波密度、波幅变化分为术后痫性放电增多组(A组)、不变组(B组)及减少组(C组).术后癫痫根据发生时间分为早期癫痫(术后1周内)与晚期癫痫(1周后).随访4年,比较各组术后癫痫的发生率.结果 95例颅内肿瘤患者病灶切除后ECoG显示A组13例(13.68%),B组37例(38.95%),c组45例(47.37%).95例中术后早期癫痫32例(33.68%),分别为A组8/13例(61.54%)、B组13/37例(35.14%)、c组11/45例(24.4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P<0.05);晚期癫痫17例(17.89%),A、B、C组分别为1/13例(7.69%)、7/37例(18.92%)、9/45例(20.00%),3组问比较筹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4,P>0.05).32例早期癫痫中有7例(21.88%)出现晚期癫痫,63例术后无早期癫痫的病例中有10例(15.87%)出现晚期癫痫,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3,P>0.05).结论 颅内肿瘤切除前后的ECoG变化有助于预测术后早期癫痫.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渗氯化钠羟乙基淀粉40溶液(HSS40)对颅脑肿瘤手术患者颅内压及循环稳定的影响。方法择期颅脑肿瘤手术患者26例,随机分为HSS40组和20%甘露醇组(M组),每组13例,局麻下经L3~4椎间隙穿刺置管监测脑脊液压(CSFP)。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在15?min内静脉输注HSS40注射液200?mL和20%甘露醇250?mL,分别于输注前(T0)、输注完即刻(T1)、输注完15?min(T2)、30?min(T3)、60?min(T4)和120?min(T5)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CSFP及尿量,计算脑灌注压(CPP)。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HSS40组CVP在T2~T4时升高, M组在T4、T5时降低;HSS40组CSFP在T2~T5时降低,M组在T3~T5时降低;HSS40组CPP在T3时升高,M组在T4时升高(P<0.05);与M组比较,HSS40组CSFP在T3时点降低,CVP在T4、T5时升高;HSS40组尿量在T2 3、T3 4、T4 5时段减少(P<0.05)。结论在颅脑肿瘤手术中,HSS40溶液降低颅内压的作用优于20%甘露醇,并且有助于术中循环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