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1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同血清钠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76例肝硬化腹水伴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低钠血症程度与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低钠纠正效果均有相关性.在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方面,低钠血症重度组与轻、中度组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在病死率上低钠血症重度组与轻、中度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血清钠水平与其病重程度相关,监测血清钠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腹水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韦炜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9):632-632,636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合并低钠血症的情况以及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对128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血钠测定,同时观察血钾以及发生顽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和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85.94%(110/128),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与肝功能分级有密切关系(χ2=359.68,P<0.01),血钠水平越低,肝功能越差。79.09%(87/110)的肝硬化并发低钠血症患者伴有低钾血症,血钠水平愈低,低血钾发生率愈高(P<0.01),发生顽固性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和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机会愈多(P<0.05),且死亡率愈高(P<0.01)。结论监测血钠对评价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失代偿期钠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钠代谢变化的特点.方法:对12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血Na+检测,同时进行Child-Pu gh肝功能分级.结果:有46.03%的患者发生低钠血症,且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高而明显( P<0.05);肝硬化腹水时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54.35%;低钠血症时肝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血钠组(P<0.005).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多数并发低钠血症,其发生与腹水的产生及肝功能状况有关;低钠血症可能是引起肝硬化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意义、发生机制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110例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钠水平,将患者分为低钠血症组与血钠正常组,低钠血症组又分为轻、中、重度三种;根据预后不同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从血清钠水平、病死率和低钠血症的严重程度来比较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转归。结果重型肝炎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76.36%;存活组血清钠水平为132.2±4.5mmol/L,死亡组血清钠水平为116.4±7.2mmol/L,两组比较,P<0.01;血钠正常组的病死率为7.69%,而低钠血症组的病死率为67.86%,两组比较,P<0.01;轻、中、重度低钠血症的病死率分别为16.67%、45.45%、90.00%,三组比较,P<0.01。结论低钠血症是重型肝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严重程度与肝功能受损程度、病情转归、预后密切有关。密切监测血钠有助于低钠血症的及早发现和治疗,积极纠正低钠血症,对于改善重症肝炎的预后、提高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合并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常规检查,进行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血钠测定,同时观察血钾以及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和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的发生率为45%(36/80),肝硬化患者并发低钠血症与肝功能分级有密切关系(χ2=13.481,P=0.001),血钠水平越低,肝功能越差。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低钠低钾血症占27.5%(22/80),血钠水平愈低,低血钾发生率愈高(P=0.001),发生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和自发性腹膜炎等并发症的机会愈多(P〈0.05)。结论监测血钠,对防治肝硬化并发症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鹿博  吴萍 《当代医学》2011,17(8):119-120
目的探讨低钠血症作为评价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分析及低钠血症与肝性脑病、肝功能、肝肾综合征及疾病转归的关系。方法总结分析8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并统计分析低血钠程度与肝性脑病、肝功能及肝肾综合征、疾病转归的关系。结果 80例样本中,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肝性脑病患者中,平均血钠水平127.5mmol/L,轻度低血钠者15例,中度9例,重度5例。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不合并肝性脑病患者中,平均血钠水平131.4mmol/L,轻度低血钠者9例,中度4例,重度1例。肝功能按child-pugh分级法,A级30例,B级38例,C级12例。各级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0例中血钠好转66例(82.5%)(包括完全纠正39例),平均血钠水平130.1mmol/L;无效11例(13.7%),平均血钠水平121.2mmol/L;死亡3例(3.7%),平均血钠水平119.2mmol/L。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合并低钠血症是肝性脑病的重要诱因之一;患者低血钠发生因素复杂,随着血钠水平的降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增加或程度加重,预后差,病死率高。低钠血症可以作为评价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相关临床应予以重视,以早防早治。  相似文献   

7.
李小串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2):4672-4673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7年8月6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根据血钠值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组。结果:轻度低钠血症纠正率为100%,中度70.8%,重度20%。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纠正率与低钠血症程度有关,血钠值越低。其病死率越高,临床医师要重视低钠血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钠代谢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钠变化及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果低钠血症发生率为46.03%,伴腹水时发生率(54.35%)高于不伴腹水(23.53%)时;肝功能A级时低钠血症发生率(28.95%)低于B级和C级,B级和C级无统计学差异;低钠血症组发生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血钠组。结论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钠以低钠血症变化为主对临床诊治及估测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讨论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56例患者测得血清钠分为轻、中、重三组.结果 轻度低钠血症纠正率100%,中度低钠血症纠正率76%;重度低钠血症纠正率25%.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预后与低钠血症的程度有关,血清钠数值越低,越难纠正,病死率就越高;积极预防,及时监测电解质,重视低钠血症的纠正,有利于减少并发症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同血清钠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7月至2010年12月22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分析血钠水平与肝功能MELD评分、顽固性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及预后等的关系.结果 并发低钠血症者108例,低钠血症患者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顽固性腹水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血钠正常者,血钠水平与肝功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血清钠水平与其病重程度相关,监测血清钠水平可作为判断失代偿期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肝硬化合并军团菌感染的情况 ,以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方法 对 79例肝硬化患者的军团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ELISA法检测IgM抗体 )。 结果 肝硬化合并军团菌感染者与非感染者临床症状比较 ,相对缓脉差异显著(P <0 .0 1) ,发热及腹泻也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根据肝功能分级 ,肝硬化同级军团菌感染者与非感染者相比 ,血钠、血磷值(P <0 .0 5 )。 结论  肝硬化患者除原发症状外 ,凡伴有发热、相对缓脉、水样腹泻、较严重的或难以纠正的低钠、低磷血症时 ,即使军团菌抗体检测阴性 ,仍然要考虑到军团菌感染 ,并采取经验性抗军团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p53在大肠腺瘤—癌序列中的变化,以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利用DNA断裂原位标记法(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对60例大肠腺瘤(腺瘤组)和60例大肠腺癌(腺癌组)的活检组织分别进行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的检测,并采用30例正常大肠粘膜作对照组。结果对照组细胞凋亡指数(AI)显著高于腺瘤各组和腺癌组(P<0.01);腺瘤各组均高于腺癌组(P<0.01)。p53在三组中的表达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在腺瘤和腺癌组中,p53阴性者的AI均高于其阳性者(P<0.05或0.01)。结论从正常大肠粘膜到腺瘤、腺癌的过程中细胞凋亡逐渐减少,表明细胞凋亡受抑制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53蛋白的表达在从正常大肠粘膜到腺瘤、腺癌的过程中逐渐增多,提示p53基因突变可能在大肠腺瘤转化为腺癌的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将68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保肝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阿德福韦酯(10 mg/d),B组给予拉米夫定(100 mg/d),C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d),治疗为48周。观察所有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以及Child-Pugh评分。结果:通过抗病毒治疗,3组无一例死亡。随治疗时间的延长,A组患者ALT复常率逐渐增高,且与B组和C组相比,治疗48周末ALT复常率明显增高(P0.05)。Child-Pugh评分有明显改善(P0.01)。A、B、C组HBeAg/HBeAb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0.8%、13.6%、9.1%,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62.5%、31.8%、27.3%,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使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能快速抑制HBV DNA的复制,有效提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复常率,改善肝功能,延缓病情发展,实现肝硬化治疗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声触诊组织定量技术(VTQ)定量评价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研究VTQ技术对NAFLD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NAFLD患者108例,按照常规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每组36例,同时选择36例同期非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上述各组肝左叶S4段、肝右叶S5段横向剪切波速度(SWV),同时测量腹直肌及皮下脂肪厚度.对3组NAFLD患者进行非药物性干预12个月,比较干预前后SWV值、腹直肌及皮下脂肪厚度的变化.结果 干预前,4组对象肝脏S4、S5段SWV值分别为:对照组(0.90±0.11)m/s、(1.10±0.09)m/s,轻度组(1.01±0.19)m/s、(1.03±0.22)m/s,中度组(1.16±0.17)m/s、(1.21±0.18)m/s,重度组(1.25±0.20)m/s、(1.34±0.13)m/s.4组对象各测量指标间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将3组NAFLD患者的各测量指标分别与对照组比较,SWV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脂肪肝严重程度的增加差异更加明显;而腹直肌及皮下脂肪厚度的比较,仅重度脂肪肝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非药物干预后,轻、中、重3组NAFLD患者的肝S4段、S5段的SWV测值分别为:(0.81±0.11)m/s、(0.83±0.24)m/s,(0.98±0.17)m/s、(1.01±0.18)m/s,(0.96±0.20)m/s、(0.99±0.13)m/s,与干预前比较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VTQ技术评价NAFLD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并且可以定量诊断,因此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男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男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及与肝功能损害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45例男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肝硬化组 )和 2 0例健康男性 (对照组 )的血清性激素睾酮 (T)、雌酮(E1)、雌二醇 (E2 )、雌三醇 (E3 )水平 ,并采用Child pugh分级法将上述病例分为A级组、B级组和C级组进行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T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E1(P <0 .0 1)、E3 (P <0 .0 5 )明显高于对照组 ,均有显著性差异 ,E2 无明显差异。从ChildA级到ChildC级T水平呈渐进性显著下降、E1水平呈渐进性显著上升。肝硬化组Child pugh积分与T浓度成负相关 (r =-0 .5 3 ,P <0 .0 1) ,与E1、浓度成正相关 (r =0 .5 11,P <0 .0 1) ,与雌二醇 (E2 )、雌三醇 (E3 )浓度无明确相关。 45例肝硬化患者中有 3 2例有女性化征 ,有女性化征E1浓度明显高于无女性化征E1浓度。结论 :肝硬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激素紊乱 ,其紊乱程度与肝硬化时肝功能受损程度有明显关系 ,测定性激素水平变化 ,可以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疗效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水平与肝功能状况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进  王建国  汤世伟  吴中平 《浙江医学》2006,28(12):975-977,1027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浓度的变化,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BNP水平与肝功能状况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50例肝硬化患者血浆BNP浓度、肝肾功能、心电图QTc间期(校正的QT间期)等。(1)所测BNP值与37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2)不同Child Pugh分级者的BNP值进行两两比较;(3)BNP值与ChildPush积分、血清白蛋白水平、QTc间期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肝硬化组BNP值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其中肝功能ChildA级者的BNP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处于临界值(P=0.092)。而Child B及Child C级者的BNP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NP值在不同ChildPush分级间依次升高,而且Child A、B、C级三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NP值与ChildPugh积分呈正相关(P〈0.01),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P〈0.01),与QTc间期则无相关性。肝硬化组QTc间期延长20例(20/50),发生率为40%。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BNP水平升高。并且与肝硬化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结合传统的ChildPush分级能正确反映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13C-辛酸呼气试验测定肝硬化患者胃固体排空功能变化特点。方法:选取43例乙肝肝硬化患者测定胃固体食物排空时间并与10例健康对照者的胃固体食物排空时间进行比较,按Child-pugh分级进行A、B、C 3级之间胃固体排空时间的比较。结果:乙肝肝硬化患者GET1/2和Tlag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乙肝肝硬化组Child-pugh分级A级与健康对照组GET1/2无统计学差异(P>0.05),B级、C级患者GET1/2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表现为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越高胃排空能力越弱;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级患者与健康正常者比较胃排空无明显延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AFP、CA125、CA199和CEA在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诊断和指导治疗中的应用,评估4项指标在判定肝脏损伤程度以及早期发现肝癌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102例肝病患者(慢性肝炎患者55例,其中轻度24例,中度21例,重度1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47例)和22名健康体检者血清AFP、CA125、CA199和CEA水平。结果:慢性肝炎患者中AFP和CA199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中度、重度组中AFP分别为2.8、4.8和20.0 μg/L-1,CA199分别为12.20、18.40和39.10 U/mL-1,随着疾病进展有升高的趋势(P<0.05);慢性肝炎患者中CA125分别为7.95、18.08和54.32 U/mL-1,中度、重度组高于对照组(P<0.05),但中度组与重度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AFP、CA199、CA125阳性率分别为27.7%、55.3%和65.9%,明显高于肝炎组10.9%、25.5%和29.1%(P<0.05)。肝炎、肝硬化组CE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AFP分别为14.45、20.05 μg/L-1,CA199分别为24.45、53.03 U/mL-1,CA125分别为30.10、144.80 U/mL-1,失代偿期显著高于代偿期(P<0.05)。结论:AFP、CA199水平随着肝脏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可以作为评价肝脏损伤程度的无创性指标;动态监测AFP持续升高的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 AFP水平对于早期发现肝癌有重要意义;CA125可作为鉴别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依据,对于微量腹水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国超  刘柳丹 《吉林医学》2013,34(21):4202-4203
目的:探讨研究结核性脑膜脑炎合并低钠血症的病因并对其进行诊断治疗分析。方法:选择患有结核性脑膜脑炎合并低钠血症的患者31例,分为轻中度组(A组)和重度组(B组),A组15例,B组16例。两组均取抗痨方案规范治疗,A组轻中度者,限水<500 ml,依据血钠监测值,取50~250 ml 3%高渗盐水临床静脉滴注,血钠在3~7 d后呈正常恢复;B组重度者,先采取有效措施使循环功能、呼吸改善,取3%高渗盐水250~1 000 ml在心功能条件许可下持续补充,血钠浓度水平升高后,剂量适当减少,调整为1 000~2 500 ml生理盐水应用。结果:B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痊愈率和改善率明显低于A组,而死亡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原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钠血症是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分析患者的发病因和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与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王琦的中医体质调查表对198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进行体质判别,然后根据患者的Child-pugh分级情况分为轻、中、重度3组,比较各组间体质类型分布的差异。结果:3组患者间的体质类型总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阴虚质与湿热质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α',α'=0.017),阴虚质与其他体质类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α',α'=0.017),湿热质与其他体质类型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α',α'=0.017)。结论:阴虚质和湿热质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其中阴虚质Child-pugh评分最高,病情最重,预后最差,湿热质次之,其他体质类型Childpugh评分最低,病情最轻,预后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