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柳守忠 《养生月刊》2007,28(6):553-555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相似文献   

2.
读书消愁     
张远桃 《养生月刊》2005,26(9):846-846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笛卡尔说:“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说.读书能消愁。  相似文献   

3.
读书养生     
《好身体是走出来的》,《普拉提美体运动》,《睡眠瑜伽》,《何振梁申奥日记》  相似文献   

4.
陪女儿读书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迷上了看电视。只要进家,先把电视打开,随后坐在沙发上,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屏幕,吃饭睡觉都得喊好几次,真正的废寝忘食。我和老婆先是好言相劝,给她分析长时间看电视对眼睛的损害,浪费了多少宝贵时间。我们深情的谈话不仅没有引起女儿的共鸣,  相似文献   

5.
读书如望月     
赵东 《气功》2014,(3):269-271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从阅历之深浅为所得深浅耳”。清代的张潮将读书喻为赏月,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6.
享受退休     
梁占生 《气功》2012,(4):384-384
退休了,人生的航船终于停靠在宁静的港湾,顿感心情舒畅。退休后是人生最好的年华,也是人生最多彩的一段时间。自己当家作主,干自己想干的事,所以有人称之为人生第二春。在职时,八小时工作,迟到几分钟就要扣奖金,有时还要加班加点,仿佛是鞭子下的牛,磨盘旁的马,身不由己。  相似文献   

7.
人生与享受     
汪宝树 《科学养生》2006,(11):50-51
享受,应是人的本能与需求。人,从出生哺乳开始,享受摇篮稚趣;到发育长大成人,享受各种待遇;历经漫长的岁月,直至寿终而离世。可谓无时无处不在享受之中,故而人们惯称“生年”为“享年”。从社会学意义看享受,又有“法”的制约,在规章、制度、道德、法律的允许范围内,人的享受视为合乎情理,得到保护;逾越规章、制度、道德、法律的允许范围,人的享受叫做有违情理,要受制约。如何界定,无须赘述,人们自会清楚。  相似文献   

8.
现在,很多孩子对读书都不是那么感兴趣。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孩子几乎很少抽时间读书,而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用来看电视。有的孩子也看书,但不是自觉自愿的,而是迫于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9.
北京魏公村韦伯豪家园一套宽敞明亮的寓所里,头发雪白、体胖如佛的八旬翁史树青,面对年轻的访者侃侃而谈,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当然,他谈得最多的就是他所收藏的那些宝贝,一种对于文物由衷的惜爱之情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0.
晓秋 《养生月刊》2004,25(10):916-917
诗人陆游写下一首《读书》的小诗,曰:“储积山崇崇,探求海茫茫。一笑语儿子,此是却老方。”  相似文献   

11.
周涛 《养生月刊》2012,33(9):858-859
人至老年,闲暇日多,倘若整日陷于百无聊赖的喟叹之中,必会畏老伤身;若能及时转换视角,变"叹"为"进",积极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例如将读书充实于生活中,不仅可以弥补年轻时因忙于事业而疏于读书的缺憾,还会增添新的生活情趣.闲居时,当你从容地捧起书本,静静地沉浸其中,你会觉得萎靡之态渐消,周身又焕发勃勃生气.如一位哲人所说的那样,"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  相似文献   

12.
享受平静     
梁占生 《气功》2009,(1):48-49
西汉养生家刘安所著的《淮南子》有云:“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意思是说,人的精神气志,在平静中能得到修养充实,使身体日渐强壮;反之,躁动则会耗费生命,使人容易衰老。可见“静”与生命之“壮”的关系相当密切。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学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的\"领头羊\",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由于中西医药在防治疾病和保健等方面的优势,已为越来越多的医患人员认识和理解。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医药学是古代科技文化中的精英,是值得深入探索研究并加以弘扬、拓展的医学科学。我从60年前接触中医药学,在先父余无言和业师秦伯未先生以及其他诸多先辈名家  相似文献   

14.
“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在明代文人手中,书房变成了一个兼及修身、怡情和养生的美好天地。  相似文献   

15.
宋欧阳修《归田录》云:“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后人总结为“自古文章成三上”,谓“尤可以属思尔”,可集中神思,分析问题。现今,马作为交通工具,早已被车所代替,收藏家马未都著《马未都说》有“车上篇”,意即改“马上”为“车上”也。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演绎     
生命的起始有着固定的轨道,却有着不同的轨迹。生命,该如何演绎? 生命,是一个永远也画不好的圆。事业,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坚强柱石;信仰,是征途上永远不熄的指路明灯;追求,是生命长河中永不枯竭的源头;挫折,是塑造瑰丽人生的原动力;成功,是显示人生艰难的长鸣钟;前途,是说也说不尽,写也写不完的删节号……  相似文献   

17.
我出生在农家,曾有读私塾,学书画,耕种务农和穷困挨饿的经历。后来有幸与中医结缘,并以中医为职业,欲成事业而未成,庸碌有年,愧无经验可奉,仅献片言于次,聊供贤达正之。  相似文献   

18.
在鲁中历史文化古城青州,有一位名字叫曹叔民的世纪老人,今年97岁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思路明晰。去年初秋的一天下午,笔者慕名采访了他。  相似文献   

19.
退休以后赋闲在家,可谓闲者。平日里读书习文、磨墨养神,或访旧晤友、品茗聊天,或晨夕散步、做点家务,日子过得清闲自在。忙了大半辈子,如今闲下来了,尝到了闲的乐趣,品出了闲的意蕴,真是人生难得一闲啊!难怪中国历代文人都对“闲”情有独钟,翻阅他们写下的诗文,“闲”字多不胜数。“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说的是闲居;“数问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相似文献   

20.
张镛 《养生月刊》2008,29(4):360-361
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