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发性硬化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38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临床特点,以提高对MS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患者的发病年龄、起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诱发电位、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及治疗用药情况,并与相关文献对照.结果患者中男女比例1:1.1,有复发-缓解病史者占42.1%;初发年龄16~49岁者占68.4%;无明显诱因者占52.6%,急性、亚急性发病者占76.3%;首发症状中以单发症状起病者占60.5%,临床症状及体征中感觉异常占65.8%、肢体无力占60.5%、视力下降占34%、大小便异常占26.3%,脑干和小脑症状占15.8%;核磁共振、诱发电位异常率为80.0%和86.4%;急性期应用激素治疗好转率达91 9%.结论MS临床表现具有特征性,MRI、诱发电位对亚临床M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应用激素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EPs)和MRI检查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9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以及MRI结果,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其临床诊断的价值。结果 MS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以及MRI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9.57%(48/69)、50.72%(35/69)、55.07%(38/69)、42.03%(29/69)、78.26%(54/69)。4项诱发电位检查总异常检出率为86.96%(60/69),与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EPs和MRI检查均能发现临床下病灶:14例患者经MRI检查发现病灶但无相应临床症状;15例患者有临床症状而MRI检查未见相应病灶,但EPs检查可见异常。结论 MRI和EPs检查具有相互补充作用,结合临床合理选择使用此两种检查有助于提高MS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征及MRI、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脑脊液(CSF)检查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流行病学、首发症状、起病形式、病程、累积部位、各项辅助检查情况等方面对作者医院1998—2004年收住的118例M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8例MS患者中,临床确诊68例,实验室支持确诊21例,临床可能29例;男、女比为1.46∶1;平均首发年龄:男(31.1±13.5)岁,女(34.9±10.5)岁;起病形式:急性37.0%,亚急性40.0%,慢性23.0%;病程:复发-缓解型占67.0%;首发症状:肢体无力58例,肢体麻木34例,视力障碍29例。累及部位:视神经80例,脊髓72例,脑干61例,大脑半球50例,小脑26例。MRI:行MRI检查82例,阳性67例,其中累及脊髓32例,脑室旁34例(占MRI检查阳性者的50.7%)。VEP:异常但无症状体征者占47.0%;BAEP:异常但无症状体征者占81.5%。CSF:24 h鞘内合成率阳性占81.6%,寡克隆区带阳性占23.0%。结论MS多无明显诱因,多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复发率高,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多见,脊髓、视神经易受累,MRI检查阳性者中半数左右大脑白质有异常信号,VEP、BAEP检查可发现许多视神经及脑干亚临床病灶,CSF 24 h鞘内合成率阳性者较多,可提示病变的炎性本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中等剂量地塞米松与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小剂量强的松维持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最佳剂量及副作用。方法将43例成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中等剂量地塞米松加小剂量强的松维持治疗组,共30例;B组为大剂量甲强龙冲击治疗后加小剂量强的松维持治疗组,共13例。治疗前及治疗后1 m、3 m根据重症肌无力定量评分量表(quantitive MG score,QMGs)分别进行评分以判定疗效,同时记录激素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A组与B组治疗后1 m有效率分别为83%及85%;治疗后3 m有效率均为100%;治疗后3 m痊愈+基本痊愈率分别为50%及30%,上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用激素早期(4~10 d)症状加重评分分别为(0.77±1.04)及(0.70±0.95),P>0.05;3 m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及24%,P<0.05。结论中等剂量地塞米松加小剂量强的松维持治疗方案与甲强龙冲击治疗加小剂量强的松维持方案治疗效果相当,但前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更宜于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硬化35例临床、诱发电位及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 (MS)的临床特点以及诱发电位 (EP)、磁共振成像 (MRI)对MS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35例M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视觉诱发电位 (VEP)、体感诱发电位 (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和MRI的检查结果。结果 MS多见于青壮年 ,女性多见 ,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视神经、脊髓、脑干受累多见 ,病程多缓解复发。VEP、SEP、BAEP、头颅MRI、脊髓MRI检查的异常率分别为 81.5 %、76 .2 %、5 2 %、77.8%、87.5 %。结论 M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 ,EP和MRI检查对MS患者临床病灶的确定和亚临床病灶的发现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二者结合应用可显著提高MS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典型多发性硬化(MS)表现为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 CIS)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 87 例不典型 MS患者发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符合 CIS的53 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检查及治疗,并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不典型MS患者表现为 CIS占 60.9%,首次发作后经激素冲击治疗可缓解者占 96.2%. 结论 CIS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 MRI及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早诊断,早期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可达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61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临床和辅助检查的改变探讨各项指标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61例MS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磁共振成像(MRI)、视觉诱发电位(VEP)、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B)检查结果.结果MRI检查异常率达92.31%,VEP、SEP、BAEP的异常率分别为73.17%,66.67%,35.56%,而3项诱发电位总的异常率为92%,OB检查阳性率为90.1%.结论头颅MRI和诱发电位、OB联合检测结合临床可大大提高MS诊断的阳性率.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 (MS)患者血清尿酸 (UA)水平变化与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比较复发 缓解型MS(relapsing remittingmultiplesclerosis ,RRMS)患者急性期及经大剂量甲泼尼龙 (甲基强的松龙 )冲击治疗后缓解期血清UA值 ,并与其他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 (non inflammatoryneurologicaldisease ,NIND)作对照 ,同时对比治疗前后头颅MRI增强检查情况。结果 :RRMS患者急性期血清UA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及NIND组 ,缓解期血清UA值虽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前头颅MRI显示病灶明显强化 ,治疗后强化病灶显著减少 ,同时伴随着UA水平回升 ,临床症状改善。结论 :血清UA水平变化与MS患者病情变化相关 ,UA可作为观察MS病情活动性及激素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症(MS)的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关系,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我院2007-11~2009-10的MS住院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脊髓症状14例,视神经症状12例,脑干症状7例,小脑症状5例,大脑皮质下白质症状4例,周围神经发作性症状2例。20例患者MRI检查均有阳性发现。结论结合临床与MRI表现,可提高对MS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谷氨酸脱羧酶65(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65)抗体相关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报道一例抗GAD65抗体相关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结果患者为中老年男性,急性起病,缓慢进展,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并渐出现复视、不能独立行走;神经系统体检发现双眼上视受限、双侧跟膝胫试验及双手轮替试验欠稳准;血清及脑脊液抗GAD65抗体阳性;头颅MRI未见异常萎缩及责任病灶;大剂量甲强龙冲击后症状明显减轻。结论抗GAD65抗体相关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可有脑干及小脑受累症状,是一种可以治疗性疾病,早期诊断并积极治疗有望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虽然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迄今基本上根据临床资料,但近15年诊断MS的实验室检查方法有了进展。MRI及CT异常,CSF单克隆带或IgG含量增多,视觉诱发电位(VEP),体感诱发电位(SEP)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中枢性运动传异延迟皆有助于MS的诊断。Polman等发现实验室支持确诊的MS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硬化早期表现为临床孤立综合征7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早期表现为临床孤立综合征(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CI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96例MS患者发病早期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中符合CIs的79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检查、治疗及扩展的功能障碍状况量表评分。结果MS患者早期表现为CIS占82.3%,其中41.1%经MRI检查提示为“多灶性”损害;首次发作后经激素冲击治疗可缓解者占96.1%,其中视神经炎型疗效较显著。结论CIS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MRI及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早诊断。早期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可达到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在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中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使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86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进行BAEP检查且与其MRI、CT结果比较。结果 86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的BA-EP42例异常,异常率48.8%。MRI、CT无1例异常(P<0.01)。结论 BAEP能够间接评估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的供血情况,给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临床确诊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磁共振(MRI)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神经传导及针肌电图)、血清维生素B12水平、症状及体征等,将神经电生理异常率与MRI异常率进行比较。结果神经电生理异常35例,异常率83.3%,其中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神经传导及针肌电图诸项目均可出现异常;MRI异常23例,异常率54.8%。通过SPSS软件处理,符合Pearson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客观反映SCD病变部位,异常率高于MRI检查,并可进行定性诊断,在SCD疾病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东北地区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4例MS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影像学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激素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性别:男69例(33.82%),女135例(66.18%);发病年龄:20 ~40岁95例(46.57%).(2)起病形式:急性或亚急性为主(65.69%),25例患者(12.25%)首次发病前存在明显诱因.(3)常见症状:肢体无力为主(70.59%),尿便障碍56例(27.45%);以复发-缓解型多见.(4)脑脊液IgG增高占60.19%;脑干视、听觉诱发电位阳性率为69.77%;体感诱发电位阳性率为2.94%.(5)病灶部位:脑部异常73例(35.78%),脊髓异常53例(25.98%),脑与脊髓均有病灶78例(38.24%).(6)均无MS家族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者8例,3例为产后发病.(7)150例患者接受激素治疗,并采用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价其疗效,有效率为78.67%.结论 我国北方地区MS患者仍以女性为多;发病年龄以20~40岁为主;临床特点表现为发病较晚、起病急,以复发-缓解型为主;大多数患者发病前无明显诱因;神经系统症状以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为主,尿便障碍较常见;本组患者颅内病灶主要见于皮质下白质、侧脑室旁及半卵圆中心,小脑受累较少;脊髓病灶主要以颈段受累为主;激素冲击治疗对本组患者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脑干梗死患者疗效的评价作用。方法40例经临床症状、体征定位于脑干髓内并经头部MRI检查明确诊断的脑干梗死患者(脑桥梗死31例、中脑梗死4例和延髓梗死5例),分别计算治疗前后瞬目反射各成分的平均潜伏期;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波形及各波潜伏期、峰间期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40例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前后瞬目反射各成分平均潜伏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例脑桥梗死患者R1波恢复正常,临床基本痊愈。治疗前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及峰间期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脑梗死及脑桥梗死患者各有2例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论瞬目反射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均能敏感地反映脑干功能的变化,与临床表现具有一致性,但在发病15d内大部分病例的电生理活动不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n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在儿童颅内压(incranium pressure,ICP)增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本文采用MEB-9100型脑干诱发电位仪对颅内压增高患儿50例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脑干诱发电位正常21例(42.0%),异常29例(58.0%)。结论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无损伤、可重复、波形稳定、不受意识状态及镇静剂影响、客观性强,可为儿童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诊断提供科学依据,对评价预后、指导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10-06于我院确诊的68例多发性硬化病例,总结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病变部位、重要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等。结果 68例患者中,首发症状以肢体无力(28例,41.2%)最常见;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视觉损害是MS患者最常见的症状;MS好发于青壮年,以急性和亚急性起病为主;视、听、体感诱发电位(VEP、BAEP、SEP)有助于发现亚临床病变;脑脊液(CSF)检查可有异常;磁共振(MRI)检查阳性率高;临床定位以大脑半球、脊髓和视神经受累最多见。糖皮质激素及免疫球蛋白治疗有效。结论根据临床特点,结合神经电生理脑脊液及影像学等检查能大大提高MS的临床确诊率。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自身免疫发病机制,检测了56例MS患者急性期血清和脑脊液(CSF)配对标本的抗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抗体并探讨其意义。1对象和方法56例MS患者系作者科室1994-2003年确诊病例,其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17~70岁,平均37岁。病程6 d~20年。临床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及二便障碍。辅助检查:41例(73·2%)患者视觉诱发电位P100潜伏期延长,20例(35·7%)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37例(66·1%)患者MRI显示侧脑室旁和/或脊髓有多个斑块状长T2信号。收集MS患者活动期…  相似文献   

20.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MRI及多种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诱发电位(EPs)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颅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颅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分别为91.2%(62/68)、80.9%(55/68)、82.4%(56/68)和77.9%(53/68),且均发现多发性硬化的亚临床病灶;两项或多项联合检查的异常率较单项检查的异常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颅MRI和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临床早期确诊多发性硬化,联合应用可使其敏感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