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进展期低分化(G3级)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淋巴结清扫数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7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并手术的484例进展期G3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部位、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癌栓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G3级胃癌患者清扫淋巴结数是否达到15枚对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率、脉管癌栓、临床分期及5年生存率均有显著影响(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癌栓是其独立的预后因素(均P<0.05).进展期G3级胃癌淋巴结清扫大于或等于20枚/例组患者的预后优于少于20枚/例组(P<0.01).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癌栓是评估进展期G3级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清扫数目应至少达到20枚以保证胃癌淋巴结清扫术的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用于评价胃癌淋巴结转移及术前N分期的影像学指标。方法利用PACS工作站软件对89例胃癌患者的CT淋巴结检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CT检出淋巴结的大小和数目,并计算每例检出淋巴结的径线和:并将各CT指标与肿瘤的病理N分期进行比较。结果CT检出淋巴结数、最大淋巴结径线及径线和在肿瘤组织不同病理N分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和非转移两组间上述3个指标的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出淋巴结数在pN1与pN3和pN2与pN1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结最大径线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各病理分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径线和在pN1与pN2和pN1与pN3分期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T检出淋巴结数目联合淋巴结径线和可为术前肿瘤N分期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UICC第7版TNM分期标准中病理N3(pN3)期胃癌患者的预后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实施胃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的310例pN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3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2~103(平均35.7)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14.6%。其中pN3a期201例,pN3b期109例,5年生存率分别为16.8%和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部位、Borrmann分型、pT分期、pN分期、淋巴结转移率及手术方式与患者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浸润深度、手术方式及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而pN分期并不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P=0.658)。按浸润深度对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显示,对于210例pT4a期患者,pN3a和pN3b亚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16.1%和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对于88例pT4b期患者,pN3a和pN,b亚组5年生存率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8.6%比3.1%,P=0.137)。结论pM期胃癌患者预后较差,肿瘤浸润深度和不同手术方式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转移率对判断pM期胃癌预后有重要意义。第7版TNM分期中pN3分期能较好反映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rN)对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0-2006年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接受根治性手术的71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淋巴结捡取数目将710例患者分为少于15枚组(327例)和15枚以上(含15枚)组(383例).按淋巴结转移率进行rN分期;按淋巴结转移数量进行pN分期.分别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少于15枚组和15枚以上组胃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4个月(95% CI:55.6~92.4个月)和96个月(95% CI:77.8~119.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rN分期既是少于15枚组(P<0.01,RR=1.225,95% CI:1.102~1.362),又是15枚以上组(P<0.01,RR=1.421,95% CI:1.269~1.592)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而pN分期仅仅是少于15枚组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RR=1.475,95% CI:1.168~1.863).采用rN分期系统,相同分期的两组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pN分期系统,在pN1期患者中少于15枚组患者生存时间明显短于15枚以上组(P<0.01).结论 淋巴结转移率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在判断胃癌预后中,按淋巴结转移率的rN分期不受检出淋巴结数目的限制,较pN分期系统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02例Ⅰb-Ⅱb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盆腔琳巴结转移率为21.91%(110/50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宫旁切缘、病理分级、脉管瘤栓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肌层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脉管瘤栓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分期晚,病理分级差,肌层浸润1/2,脉管瘤栓阳性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淋巴结转移率(MLR)对淋巴结清扫不足15枚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到2007年7月间收治的610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320例,15枚以上者29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不同病理N分期(pN分期)和不同淋巴结转移度分期(rN分期)中预后的差异.结果 通过Log-rank检验,确定MLR的界值,按此界值可分为rN1(MLR小于或等于10%)、rN2(MLR大于10%,但小于或等于30%)、rN3(MLR大于30%,但小于或等于60%)和rN4(MLR大于60%)4期.对于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上述不同rN分期患者的生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同一rN分期中,不同pN分期之间生存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pN2和pN3a期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者与15枚以上者的生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在各个rN分期中,两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rN分期是淋巴结清扫数目不足15枚胃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2,RR=1.617,95%CI:1.111~2.354).结论 rN分期能很好地对淋巴结清扫不足15枚胃癌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157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57例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患者3年、5年的生存率。结果157例EGC患者有22例(14%)伴有淋巴结转移,其中黏膜癌2例(2.4%),仅累及N1淋巴结;黏膜下癌20例(27.0%),除累及N1淋巴结外,有7例同时累及N2淋巴结;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小胃癌(直径小于或等于0.5cm)者未见有淋巴结转移:直径小于或等于2.0cm和大于2.0cm的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4%和2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分化EGC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EGC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1%和2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9例出现脉管癌栓.其中4例伴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癌栓均为影响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伴有淋巴结转移的EGC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1.6%和79.5%,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95.7%和93.2%(P〈0.01)。结论EGC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脉管癌栓及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合理选择EGC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规律,指导手术清扫范围,以期提高根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4例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住院资料、术后切除标本的淋巴结解剖数目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按照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解剖部位、分化程度以及临床病理分期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结果: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部位、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明显相关。直肠癌淋巴结转移高于结肠癌,T3~T4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显著高于T1~T2(P〈0.05),低分化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高于高分化肿瘤(P〈0.05)。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肠腔内直径不是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论:肿瘤浸润肠壁的深度、细胞分化程度及癌灶的部位是结直肠癌经淋巴结转移的好发因素。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合理地廓清淋巴结,对于直肠癌肿、T3期或无远处转移的T4期、术前结肠镜检查发现同时有2个或以上瘤灶、术前病理报告为未分化腺癌的病例,相应的结直肠系膜切除更应该彻底,以尽大可能地去除转移的淋巴结和潜在的微转移灶。  相似文献   

9.
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目的 研究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手术证实的181例胃黏膜下层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病人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形态学类型、大小、部位、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 结果 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率为20.44%。影响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主要有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型 vs 分化不良型,P =0.0352)、直径大小(<2cm vs ≥2cm,P =0.0143)、部位(近端胃vs胃体vs远端胃,P =0.0254)及脉管内癌栓(无vs有,P =0.032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组织学类型与大小为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 胃黏膜下层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组织学类型、大小、部位及脉管内癌栓等因素有关。临床上应参考上述临床病理因素判断淋巴结转移风险,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行D:根治术时第14v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至2007年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31例行胃癌根治术(D2或D2+)并同时加行第14v组淋巴结清扫的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以及第14v组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31例患者中24例(18.3%)有第14v组淋巴结转移。原发灶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分期、TNM分期、第1、6、8a组淋巴结转移与第14v组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其中原发灶部位和淋巴结分期是影响第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均P〈0.05)。第14v组淋巴结转移和未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8.3%和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预后分析证实。第14v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进展期胃癌D:根治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9,RR=1.807,95%CI:1.064-3.070)。结论对于进展期胃中下部癌.尤其是肿瘤体积较大、浆膜受侵犯、第6组淋巴结可疑转移的患者,第14v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AJCC/UICC胃癌淋巴结(pN)分期与淋巴结转移率(MLR)分期及以其为基础的TNM与TRM分期系统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肿瘤医院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间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414例食管胃交界部腺癌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 pN、MLR与送检淋巴结数3者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单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检验pN、MLR、TNM及TRM分期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通过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它们对患者5年生存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414例患者中位淋巴结清扫数目17(4~71)枚/例,中位转移淋巴结数目4(0~67)枚/例.阳性淋巴结数与淋巴结清扫数目呈正相关 (P<0.01),MLR与淋巴结清扫数目无相关性(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表明,pN和MLR均可单独作为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1),且MLR的相对危险度(HR)值高于pN(1.573比1.382);但当pN与MLR共同纳入多因素分析时,MLR仍是独立预后因素(P<0.01),而pN不再是其独立预后因素(P>0.05).MLR和pN预测患者预后所对应的AUC分别为0.726和 0.714,TRM分期和TNM分期所对应的AUC分别为0.747和0.73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LR是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MLR及以其为基础的TRM分期对食管胃交界部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或优于pN及以其为基础的TNM分期.  相似文献   

12.
淋巴结转移率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率(rN)在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比分析319例接受胃癌根治术且清扫的淋巴结总数大于或等于15枚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rN与胃癌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中将rN按0、<30%、30%~60%及>60%分为4组,各组2年生存率分别为84.4%、66.1%、35.0%、15.1%;3年生存率分别为80.5%、45.0%、15.0%、5.5%;4年生存率分别为71.4%、33.0%、5.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有良好的一致性.将同一pN分期组与rN分组比较,各组预后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N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指标,其与肿瘤浸润深度、手术方式及肿瘤部位有相关性.结论 rN分级可更好地指导胃癌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助于完善胃癌的TNM分期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No.14v)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通外科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在胃癌根治术中进行No.14v淋巴结清扫的7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No.14v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70例胃癌患者中,No.14v淋巴结转移阳性者8例(11.4%)。单因素分析显示,No.14v淋巴结转移与胃癌肿瘤部位(P=0.019)、肿瘤大小(P=0.004)、浸润深度(P=0.001)、TNM分期(P=0.006)及其他各组淋巴结转移(分别为P〈0.05和P〈0.01)有关。多因素分析证实,No.6淋巴结转移为No.14v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No.6淋巴结转移预测No.14v转移的准确度为94.3%(66/70),假阴性率为1.7%(1/60)。结论No.6淋巴结转移与否能够较准确地预测No.14v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64层三维增强CT测得的肿瘤血管密度(TVD)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胃肠外科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间经手术和术后病理证实的4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通过64层增强三维CT重建肿瘤血管,并使用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分析系统检测TVD值。以术后病理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以术中探查作为远处转移的金标准。分析增强CT及TVD检测值对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CT判定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4.1%(20/27)、53.8%(7/13)和67.5%(27/40)。肿瘤血管三维成像后,淋巴结转移患者TVD值为0.070±0.046,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0.037±0.013(P〈0.05);远处转移患者TVD值为0.130±0.032,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者的0.049±0.030(P〈0.01)。结论术前64层三维增强CT所测得的TVD值可预测结直肠肿瘤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直肠癌单个转移淋巴结分布情况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直肠癌单个转移淋巴结的病理情况,预测直肠癌前哨淋巴结(SLN)的分布,为下一步行前瞻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994年10月—1999年10月行根治性切除的68例直肠癌患者,其病理检查结果均为单个淋巴结转移,分析转移淋巴结的解剖位置,推断直肠癌SLN分布情况。结果:68例患者共计淋巴结720枚,平均每例10.59枚(3~26枚)。单个转移淋巴结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肠旁淋巴结转移(肠旁组)52例(76.5%),中间淋巴结转移(中间组)12例(17.6%),中央淋巴结转移(中央组)4例(5.9%)。非肠旁组织转移的"跳跃"转移(SM)共计16例(23.5%)。随着直肠癌组织浸润肠壁深度的增加、肿瘤直径的增大以及分化程度的变差,SM亦呈升高趋势(P〈0.05),SM与肿瘤位置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大部分直肠癌SLN分布于肠旁,极少部分可出现"跳跃"转移现象,分布于肠系膜血管周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为其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7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右胸入路手术. 记录各组淋巴结的清扫及转移情况,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72例患者中,有48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66.7%;清扫淋巴结总数为1495枚,转移181枚,淋巴结转移度为12.1%,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20.8枚.在各组淋巴结中,右喉返神经旁(1R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30.6%(22/72).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2L组、4L组和5组) 转移率为12.5%(9/72).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有关(均P<0.05),而与病变部位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为主,故其手术最佳入路应是右胸入路,淋巴结清扫则应以右、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重点的系统纵隔、腹野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