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治疗中对前中小斜角肌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访35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5例37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其中上干型5例,下干型28例30侧,全臂丛型2例。X线片示颈肋1例,第七颈椎横突过长3例。手术切除增长的骨组织和颈肋,术中发现35例均有纤维束带压迫臂丛神经,均作前、中、小前斜角肌切断术。术后随访1年~3年6个月。结果术后症状明显改善26例27侧,部分改善5例6侧,无效4例。结论斜角肌是引起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主要因素,手术探查时应常规切断前、中斜角肌及小斜角肌。  相似文献   

2.
切断前中小斜角肌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远期随访切断前中斜角肌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的疗效。方法对31例32侧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术后的疗效作远期随访。其中上干型4例,下干型26例27侧,全臂丛型1例。X线片示颈肋1例。第七颈椎横突过长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31例均有纤维束带压迫臂丛神经,作前、中、小前斜角肌切断术;3例骨异常者同时切除增长的骨组织和颈肋。术后随访4年8个月-8年3个月.平均为5年4个月。以症状、体征有无复发以及是否恢复原工作为随访主要观察项目。疗效按胸廓出口综合征评定标准评定。结果 术后症状明显改善15例16侧,部分改善6例,无效10例。优良率为68.7%。结论 该组病例远期疗效的优良率为68.7%,因此,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仍是个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临床课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10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患者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10例明确诊断为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记录手术前后症状、体征和肌电图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疗效分析,并与颈5、6椎间盘突出征病例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术后10例随访5~7年,平均6.2年.按顾玉东提出的臂丛神经上干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优5例,良3例,可2例.结论 明确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前中斜角肌起点切断效果满意.与颈5、6椎间盘突出征鉴别诊断明确.  相似文献   

4.
胸廓出口综合征26例术后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报道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手术治疗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26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切断前、中、小斜角肌及臂丛神经松解术后进行5年3个月-10年7个月的长期随访,并分析其疗效。结果 14例颈肩部疼痛、手麻症状消失,6例症状明显好转,6例自觉效果不佳或无效,优良率为76.93%。结论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常见病,一旦确诊,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者,应及早手术。但必需注意术后大约有23.07%的患者效果不佳甚至无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9例无骨性异常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9例无骨性异常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进行手术,其中1例为全臂丛型,8例为臂丛下干型。采用前、中、小斜角肌切断并解除一切压迫臂丛神经的纤维束带。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2年9个月(1年6个月—3年7个月),以患者的主观感觉评价疗效,6例对手术结果满意,2例对手术结果基本满意,1例对手术不满意。结论 斜角肌切断及纤维束带切除术是治疗无骨性异常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臂丛和锁骨下动静脉在胸廓出口处受压而产生的症候群称为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OutletSyndrome ,TOS) 〔1〕。TOS影响人类的临床表现在圣经创世纪2 2章第一节中就有记录〔2〕。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致病因素包括骨性因素(如颈肋)、肌(腱)性因素等,以及颈肋、C7横突过长、小斜角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常规臂丛神经松解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sis outlet syndrome,TOS)合并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经过肌电图证实为胸廓出口综合征与X线片证实为颈椎病的16例病人进行了前、中斜角肌切断、神经松解术,术后配合理疗及神经营养药物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在术后得到随访。按陈履平等疗效评定标椎,随访22个月时,优5例,良4例,可3例,差4例。[结论]合并颈椎病的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人必须首先治疗颈椎对神经根的压迫,才能保证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胸廓出口综合征(TOS)以神经症状为主,目前还没有客观的方法确定臂丛神经卡压。应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以脑影葡胺为造影剂,对180例疑有TOS者作了臂丛神经造影,其中44例作了手术(第1肋切除38例,前斜角肌切断4例,胸小肌切断2例),术后再作臂丛神经造影,同时设30例有颈部症状但臂丛正常者为对照组。正常情况下,造影剂充盈前  相似文献   

9.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依据,为临床诊治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提供指导,方法:解剖30具成人固定尸体,作大体及显微镜解剖观察,了解臂丛神经上干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临床随访7例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疗效。结果:前斜角肌在C3-6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均有起点,中斜角肌起源于第2-6或第2-7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C5,6神经根出椎间孔后被中斜角肌和前斜角肌交叉的起点腱性纤维而包裹。7例术后5例疗效佳,1例复发局封后症状消失,结论:前中斜角肌交叉起点是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术中应前中斜角肌起点处切断该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测小斜角肌在TOS患者术中的出现情况 ,分析切断小斜角肌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下干型TOS共 3 3例 ,手术中探查切断小斜角肌 ,其中 4例进行术中肌电的监测 ,比较术前、切断前中斜角肌后、切断小斜角肌后上臂近段尺神经MNCV ,前臂内侧皮神经SNAP和尺神经F反应的变化。结果 :术中探查 3 3例下干型TOS中均有小斜角肌的存在 ,术后优良率为 78 8%。切断前中斜角肌后、切断小斜角肌后 ,上臂近段MNCV ,前臂内侧皮神经SNAP和尺神经F反应均较术前有改善。结论 :小斜角肌在绝大多数下干型TOS患者中均有出现 ;切断小斜角肌后下干型TOS患者臂丛神经功能的改善较明显 ;手术治疗中须探查松解小斜角肌  相似文献   

11.
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方法改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在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方法的改良。方法 30例尸体解剖,研究前、中、小斜角肌的起止点和臂丛神经的关系。随访了术后6个月 ̄2年的19例颈肩痛和手部麻木,肌肉萎缩的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均做前,中斜角肌起点和小斜角肌切断术。  相似文献   

12.
小切口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目的研究小于5cm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手术切口。方法对11例患者用该切口,成功地切断了前、中小斜角肌的腱性部分,手术时间为1h左右。该切口为最终用内窥镜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打下了基础。结果10例的近期疗效良好,感觉有明显改善,肌力增加;1例颈部疼痛不适同术前。结论采用5cm及小于5cm的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切口,可切断前、中小斜角肌,达到手术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同期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远端神经卡压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远近端同期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远端神经卡压的疗效。方法对8例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远端神经卡压者,一期同时手术松解臂丛神经及远端神经卡压,并消除了全部卡压因素。结果按成效敏等的评定标准评价优3例,良4例,差1例。结论对晚期已出现肌萎缩的胸廓出口综合征合并远端神经卡压患者,应选择一期远近端神经同时松解术,以改善疗效、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臂丛的周围血管——颈横动脉是否对臂丛神经造成卡压以及解决的方法。方法选用陈旧性成人尸体31具62侧,在胸廓出口部位进行颈横动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重点是它与臂丛神经的关系。结果13侧未见颈横浅动脉,49侧中出现51条颈横浅动脉,其中11条与臂丛神经有紧密接触,占21.15%。16侧未见颈横深动脉,46侧有52条颈横深动脉(肩胛背动脉),其中31条与臂丛神经密切接触,9条在臂丛神经上留下明显压迹,占17.31%。结论颈横动脉,尤其是颈横深动脉(肩胛背动脉)可以形成对臂丛神经的卡压,是又一个可能导致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小斜角肌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小斜角肌与臂丛神经的解剖关系,为临床治疗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24具成人固定尸体中小斜角肌的形态及其与臂丛、血管的关系。2具成人新鲜尸体作Masson染色,了解小斜角肌腱性组织成分。结果:48侧尸体中,42侧有小斜角肌,出现率为87.5%,其止点的主要成分为腱性结构,臂丛神经下干从其止点上方跨过。结论:小斜角肌存在广泛,是引起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因素之一。在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的手术中,应在切断前、中斜角肌时,同时切断小斜角肌  相似文献   

16.
肩胛背神经卡压征32例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肩胛背神经的局部解剖、分析肩胛背神经被卡压的因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对30具60侧陈旧性成人尸体进行解剖学观察,观察肩胛背神经的起点、行径及与周边的关系。分析32例肩胛背神经卡压征的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结果肩胛背神经的起始段常和胸长神经合干,由前内侧向后外侧从中斜角肌中穿过,此处常有腱性组织包绕,与胸长神经分开走行后,发出分支至肩胛部和腋下。32例中均作保守治疗,23例24侧疗效较好。7例8侧保守治疗无效,改作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症状完全或基本解除。结论肩胛背神经卡压大部分包括于胸廓出口综合征中,但也可以单独出现。治疗以局部封闭为首选,症状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新认识——解剖学与临床观察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Chen D  Fang Y  Li J  Gu Y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1):661-663
目的探讨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因。方法对30具60侧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小斜角肌及前中斜角肌的起始部进行解剖研究;对53例胸廓出口综合征手术患者(1966~1994年45例,1996~1997年8例)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解剖研究发现小斜角肌的出现率为883%,T1神经根或其下干在小斜角肌近段起源的腱性组织上跨过;前中斜角肌在颈椎横突的前后结节均有起点,C5、C6神经根从前中斜角肌的交叉腱性起点中穿过。45例1966~1996年手术者中,有颈肩痛症状者34例,术后17例颈肩痛症状仍存在,其中7例加重;8例1996~1997年手术者中,7例有颈肩痛,术中切断前中斜角肌在C5~6神经根旁的腱性纤维组织,术后仅有1例仍有颈肩部不适。结论小斜角肌的腱性纤维是臂丛神经下干或T1神经根受压的原因;前中斜角肌在C4~5横突前后结节的交叉腱性起点是压迫C5~6,有时包括C7神经根或臂丛神经上(中)干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肋综合征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3例颈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手术探查所见和手术方法。本组臂丛下干受压型8例,臂丛中、下干受压型3例,全臂丛受压型2例。13例均有下颈部肿块,全部采用手术治疗。术中见不完整颈肋4例,完整颈肋7例,颈肋由两个节段组成2例;同时合并前、中、小斜角肌异常和纤维索带,共同构成对臂丛特别是下干的卡压。结果随访6个月~5年3个月,手术疗效优6例,良5例,可2例。结论颈肋综合征和颈肋两者内涵不同。颈肋可分为横突增长、不完整颈肋、完整颈肋和特殊形态等4种。而臂丛下干支配区的运动和感觉障碍以及下颈部肿块是颈肋综合征的重要特点,臂丛下干受压型是其主要临床类型。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措施,应将颈肋等卡压组织逐一切除或切断。建议将颈肋综合征作为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特殊类型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