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心肌损害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6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观察组)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并与50例健康儿童(对照组)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可有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血清心肌酶谱检测可及时发现心肌损伤,有利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联合抗生素治疗伴心肌损害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伴心肌损害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7 d。比较2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第3天、5天、7天的心肌酶谱如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SOD)、丙二醛(MDA)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第3天、5天、7天血浆CK-MB、CK、LDH及AST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第5天、7天上述心肌酶指标低于对照组;2组治疗第3天、5天、7天血浆MD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而SOD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第5天、7天MDA、SOD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现严重不良药物反应。结论麻杏石甘汤联合抗生素治疗伴心肌损害肺炎支原体肺炎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能够显著降低患儿氧化应激状态,清除氧自由基,可起到一定的心肌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3.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enumoniae,MP)是引起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MP主要侵犯呼吸道,随着检测手段的改进和对病原的不断认识,MP引起肺外损害也逐渐增多,为探讨肺炎支原体对心肌的损害,笔者对我院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89例进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感染支原体肺炎时,对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变化的意义.方法:选用感染肺炎支原体的患儿89例(观察组)和非支原体感染的普通肺炎患儿70例(对照组),对血清心肌酶谱(包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及心电图进行对照检测,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异常病例达到36例(40.44%),其中AST异常13例(14.604%),LDH异常30例(33.70%),肌酸磷酸激酶CK异常14例(15.73%),CK-MB异常26例(29.21%);心电图异常18例(20.22%);对照组患儿心肌酶谱异常病例有16例(22.85%),其中AST异常6例(8.57%),LDH异常12例(17.14%),肌酸磷酸激酶CK异常5例(7.14%),CK-MB异常10例(14.28%);心电图异常10例(14.28%).观察组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更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引起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异常,临床可常规检测,并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采取保护心肌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刘道路  郭轲  王颖 《四川中医》2020,38(8):82-85
目的:观察宣肺止咳方联合西药治疗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心肌酶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安徽淮北濉溪县人民医院儿科(2017年5月1日~2019年6月30日)收治的支原体肺炎患儿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每组40例。西药组给予西药治疗,中药组给予宣肺止咳方联合西药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指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CP-4)水平变化,观察症状与体征消失时间,并统计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中药组X线病灶完全吸收时间(6.95±1.04)d、发热消失时间(3.11±0.67)d、咳嗽消失时间(4.96±1.43)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5.03±1.47)d短于西药组,总有效率(95.00%)高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MCP-1、MCP-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中药组心肌酶指标、MCP-1、MCP-4水平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宣肺止咳方联合西药治疗对支原体肺炎可改善心肌酶指标、降低MCP-1、MCP-4的表达水平,促进症状与体征的消失,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损害与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的关系。方法将10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分成2组,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1∶160为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1∶160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儿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及心电图情况。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异常例数及数值、心电图异常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抗体滴度高的患儿应及早行心肌酶谱及心电图检测,警惕心肌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支原体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支原体肺炎可引起肺外多系统损害,在肺外损害中,心肌损害是常见的,且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35例心电图、心肌酶异常的怀疑有心脏损害的患儿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患者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检测50例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患者(观察组)血清心肌酶谱,与同期随机选取的50例健康小儿(对照组)血清心肌酶谱相比较。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各项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心肌损害患者心肌酶谱改变明显,是诊断和治疗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该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李爱敏等[1]报道,HFMD流行时伴有较高的病死率,该病可引起心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60例心肌酶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2年1月-2003年6月共收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HIE)患儿60例,均进行心肌酶谱监测,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患儿心肌酶谱的活性变化同低氧血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自2006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64例出现低氧血症的重症肺炎患儿(A组)与60例普通肺炎患儿(B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均检测血清的心肌酶谱,并做对比分析。结果:重症肺炎患儿低氧血症同心肌酶谱其活性水平的改变保持直线负相关,尤其在重度的低氧血症患儿中尤甚,同轻度以及中度低氧血症患儿相较,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出现重度缺氧时,其心肌酶呈显著增高。如血氧分压不断降低,其心肌酶的水平就会随之升高,这说明患儿心肌酶的增高为其病情的危重信号,给予及时测定能够帮助判断病情以及预后,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IgM抗体检测在诊断小儿呼吸道感染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抗体。结果 9 196例患儿中共检出MP-IgM抗体阳性3 829例,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P0.01),各季度中以第四季度检出率最高。结论呼吸道感染患儿中MP感染率较高,应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MP-IgM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MP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86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发生不同程度心肌损害84例,其中心电图异常30例,占35.7%,分别是P-R间期延长、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ST-T改变;心肌酶CK-MB增高28例,达66.7%;心衰l例.心肌损害的发生与患儿体内FQ-MP-DNA滴度及体温的高低有关(P〈0.05),而与C反应蛋白的高低无关.结论:支原体肺炎可产生心肌损害,多数患儿常无特殊主诉,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相关检查,及时发现心肌损害并行积极保护心肌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玉屏风散辅助常规治疗对支原体肺炎(MPP)患儿血浆C反应蛋白(CRP)、氧自由基及心肌酶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消炎、退热止咳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玉屏风散辅助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另外选择同期入院健康体检的小儿80例为参照对比;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 d、1周、2周患儿血浆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SOD)、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利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浆MDA及SOD与心肌酶谱指标的关系。结果:与健康体检小儿比较,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血浆MDA、CK-MB、CK、LDH及AST明显升高(P<0.05),而SOD则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 d、1周、2周两组患儿的血浆MDA、CK-MB、CK、LDH及AST明显降低(P<0.05),SOD则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3 d、1周的血浆MDA、CK-MB、CK、LDH及AS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SOD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治疗后2周各项指标并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治疗前血浆CK-MB、CK、LDH及AST与血浆MDA水平呈正相关(P<0.05);而与SOD呈负相关(P<0.05);治疗后2周各个指标之间并未显示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相关性(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总的有效率(95.2%)明显高于对照组(81.0%)(χ2=4.114,P=0.043)。结论:MPP患儿可伴有不用程度的心肌损害,氧化应激反应的激活可能参与了心肌的损害的过程,玉屏风散在辅助常规治疗MPP中能够抑制患儿氧自由基产生从而降低患儿血浆心肌酶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ARI)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儿科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取其入院第2天的静脉血,进行肺炎支原体IgM检测,并对检测标本阳性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090例患儿送检标本中,肺炎支原体抗体IgM阳性检出243例,阳性率为22.3%,随着年龄的增加,阳性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均可出现,以夏秋冬季高发,感染率与季节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全年均可发病,好发于夏秋冬季,随着年龄的增加,感染率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otavims,RV)肠炎心肌酶谱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09月-2013年03月我院收治的7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观察组)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并与同期住院的RV抗原阴性的62例肠炎患儿(对照组)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心肌酶谱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较非轮状病毒肠炎更容易出现心肌损害,通过检测患儿心肌酶谱的动态变化对轮状病毒所致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护理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心肌损害的效果。方法对MP感染并发心肌损害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及护理,对照组仅给予西医治疗及护理。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MP感染并发心肌损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关怀护理[1]来源于关怀照护的本质及内涵,美国学者Cohen和Leininger认为关怀照护是为了改善及促进人类的健康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护理行为,而且因文化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它涉及心理、社会、文化等层面,渗透于治疗护理中,融入于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鉴别诊断单纯以发热和皮疹为主的麻疹与支原体感染的皮肤损害,为社区医院有效治疗提供佐证。方法:将50例以疑似麻疹住院的患儿全部送检血清麻疹抗体,同时送检肺炎支原体咽拭子培养和3天后查血清MP—IgM;治疗以一般抗病毒治疗为主,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立即加用抗支原体感染的药物治疗,观察病例全部治愈。结果:4例被确诊为麻疹,46例被确诊为支原体感染。结论:支原体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侵犯呼吸道,易合并肺外感染,尤其合并麻疹样皮疹者不易与麻疹合并肺炎相鉴别,需及时送检血清麻疹抗体IgM,同时排除支原体感染,以便正确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