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旨在总结慢性疼痛中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 SCS)疗法的新进展。最新发现高频电刺激(HF-10 kHz)、暴发式电刺激(burst stimulation)以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电刺激的发展使SCS疗效更为显著。几项最新的SCS系统正处于临床试验中,引导电极置入的新方法和外科电极及新程控模式出现。高频电刺激不会引起感觉异常,并能更广泛覆盖腰背痛范围。暴发式电刺激很少引起感觉异常,同时能广泛覆盖腰背痛范围。背根神经节刺激对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病人疗效更好,它耗能少并提供持续电刺激,且不受体位变化的影响。Stimwaves等新型SCS系统的临床试验,正致力于使SCS变得无线化。术中神经监测和感觉异常定位有助于引导电极置入。多列外科电极能够融合高达32触点的独立电流控制,程控和覆盖范围更好。  相似文献   

2.
《华西医学》2014,(1):72-72
2013年11月26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王伟教授与他的植物人患者联袂上演了一出“服从命令听指挥”的小剧目,20多个记者现场见证了这一令人震惊和振奋的场面。当王伟教授对患者发出指令:“睁开眼睛”。患者睁开眼睛。“好,很乖,把拳头握紧。”患者把手指握紧成拳头。“比个二”。患者伸出两个指头。“踢腿。”患者弯曲左脚踢直。  相似文献   

3.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最初是将电极置于蛛网膜下腔,通过电流刺激脊髓达到镇痛效果。1975年发展为置入硬膜外腔。但当时由于对作用机制的认识不深,适应证几乎囊括了所有临床疼痛,加之仪器性能的不稳定,最终导致效果的不理想,使这一技术陷入低谷。近年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仪器的完善,人们对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又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慢性难治性心绞痛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的主要疾病之一,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往往无法控制病人反复发作的顽固性胸痛,脊髓电刺激是近年来逐渐发展成熟的治疗神经痛和血管源性疼痛的可靠手段,而且越来越多的心绞痛病人可以通过脊髓电刺激来控制疼痛及缓解症状,本文对脊髓电刺激治疗心绞痛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5.
多数学者认为慢性疼痛已构成一种单独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而其中神经病理性疼痛因对传统药物、物理等治疗不敏感而成为长期困扰患者的顽疾。目前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新的治疗手段也正在不断应用于临床。本文回顾了近几年有关脊髓电刺激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国内外文献,希望能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华  关莹 《天津护理》2012,20(4):257-258
2011年9月30日,我院神经外科应用脊髓电刺激术成功救治了首例闭合性颅脑外伤术后植物状态患者。手术疗效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30岁,头外伤术后3个月。3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行左额颞硬模下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患者持续昏迷。入院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自动睁眼,左眼睑下垂,眼球对声、光有微弱的追随动作。有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刺激肢体可以屈曲,肌  相似文献   

7.
脊髓电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脊髓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研究是脊髓损伤研究领域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为人类深入了解脊髓损伤的发病机理,并最终战胜脊髓损伤带来了新的曙光。以下对这一技术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05-1307
高位颈髓损伤呼吸肌瘫痪而依赖呼吸机存活的患不断增多,约占脊髓损伤的5%。气管切开长期机械通气并发症多,护理花费大。代替机械通气的唯一方法是应用电刺激膈肌起搏器。该装置包括在膈神经上安放电极,通过导线将电极与植入腹部皮下的电磁接收-刺激器接通,再经体外发射器为体内装置提供电能和参数指令。膈神经刺激器在国外已有1500多例的临床经验,效果良好。膈神经植入术神经假体恢复呼吸功能的研究与应用,包括呼吸动力肌、临床病倒选择、手术方法、术后调试训练、治疗效果,以及肋间神经电刺激、肋间神经移位于膈神经后再行电刺激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卢皓 《中国临床康复》2003,7(8):1338-1339
功能性电刺激疗法最初用于偏瘫患,通过刺激腓神经来纠正痉挛性足下垂,后来这一疗法被应用脊髓损伤患的治疗来帮助,恢复站立及行走功能。在应用于下肢时,恢复改善步态的方法包括激股四头肌和腓神经从而产生屈曲形式的反应。  相似文献   

10.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最初是将电极置于蛛网膜下腔,通过电流刺激脊髓达到镇痛效果。1975年发展为置入硬膜外腔。但当时由于对作用机制的认识不深,适应证几乎囊括了所有临床疼痛,加之仪器性能的不稳定,最终导致效果的不理想,使这一技术陷入低谷。近年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和仪器的完善,人们对脊髓电刺激镇痛术又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1.
慢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类顽固性疼痛,对于传统药物、物理、心理及神经阻滞疗法均不敏感,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已有近50年历史,国外医师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并且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均得到多方验证。本文将从SCS的原理、分类、临床应用、治疗时间窗的选择及SCS的发展等方面对SCS在慢性疼痛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国内疼痛科医师提供参考,以便为广大慢性疼痛病人提供更好的疼痛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60例完全性SCI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PES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间歇导尿、激发排尿技术或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PES组采用PES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评定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等。结果:2个月的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日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减少,排尿症状有显著改善(P<0.05),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ES组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PES联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对治疗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盆底肌电刺激用于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PES)改善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21例骶段以上SCI患者进行PES治疗8周,并在PES治疗前1周、PES治疗开始后第2周、第4周、第8周均记录7d的排尿日记并进行B超检查测残余尿量。结果: PES治疗8周后患者24h平均排尿次数由11.9±2.8减少至8.4±1.9次/d、漏尿次数由6.2±3.1减少至2.5±1.7次/d,平均单次尿量由188.1±43.3增加至254.1±42.4 ml/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盆底电刺激能有效地改善骶段以上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尿失禁及尿频症状。对于PES治疗参数的选择和PES的长期疗效均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研究发现,脊髓电刺激疗法可有效改变患者神经递质的含量和脑血流量,已作为治疗意识持续恶化的最新方法,逐步在国内外应用.美国神经外科协会(AANS)调查表明,此法可很好地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疗费用[1].我院于2011年9月10日对一例重型颅脑损伤后持续植物状态的患者实施了高颈段脊髓刺激促醒手术,经多学科联合及精心护理,患者术后康复顺利.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神经电刺激是治疗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一种常用技术。本文综述这种治疗方法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相似文献   

16.
穴位经皮神经电刺激(HANS)治疗脊髓损伤引起的痉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研究通过穴位表面进行电刺激(TENS)观察其改善脊髓损伤性肌痉挛的即刻和长期治疗效果,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观察结果如下:(1)高频(100Hz)刺激30分钟具有明显的即时解痉效果,而低频(2Hz)刺激解痉疗效不佳;(2)高频TENS的解痉效应可为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部分阻断;(3)高频TENS具有持久的解痉效果;(4)与腰部和骶部刺激相比,穴位刺激的疗效持续时间最为持久。我们推测,穴位高频电刺激加强了脊髓中强啡肽的释放,通过k型阿片受体降低了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对脊髓损伤性肌痉挛产生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刺激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灰质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损伤对照组、电刺激组。采用Allen法,将后两组复制为脊髓T9损伤模型。术后对电刺激组大鼠进行电刺激治疗7 d。于术后l d、3 d、5 d、7 d对3组进行BBB评分,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NGF的表达情况。结果 BBB评分结果显示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功能,从第5天开始电刺激组与损伤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损伤后,电刺激组和损伤对照组NGF表达均持续升高(P<0.05),电刺激组表达多于损伤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电刺激诱导损伤区NGF表达,从而创造了有利于神经再生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7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平均年龄(32.9±11.5)岁,脊髓损伤时间(85.0±51.4)d。给予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每次20 min,每日 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的排尿日记、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结果经4周治疗后,患者24 h尿失禁次数减少(P<0.05),24 h排尿次数减少(P<0.05),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残余尿量减少(P<0.05);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最大膀胱容积增加(P<0.05),充盈期逼尿肌压力下降(P<0.05),最大尿道压增加(P<0.05)。 结论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曹书艳  李静 《护理与康复》2012,11(10):950-951
总结22例脊髓电刺激治疗顽固性疼痛的护理。护理重点为治疗前做好心理护理,试验治疗期间加强疼痛评估,注重脊髓刺激器的正确使用及维护,置入永久性刺激器后加强镇痛效果观察,重视出院指导及随访,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脊髓电刺激疗法(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在国际上已有超过40年发展历史,在美国已有30多年使用经验,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用于治疗慢性难治性疼痛,尤其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先进疗法。据资料统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