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早期有效利用甘露醇进行合理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组A组25例、B组27例、C组26例。A组在24h内给予甘露醇的常规剂量(250ml)进行治疗;B组在24h内给予甘露醇的半常规剂量(125ml)进行治疗;C组在24h内未使用甘露醇进行治疗。观察比较3组患者的颅压降低效果、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肾功能。结果 A、B组降颅压总有效率显著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降颅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其中B组降低幅度最大,A组其次,C组降低幅度最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A、B组的的血肌酐(BUN)、血尿素氮(Cr)均较治疗前升高,B组BUN及Cr水平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早期合理的应用甘露醇可以降低颅内压,使用半常规剂量的甘露醇与常规剂量相比,更能减轻神经功能的损害,对肾脏的损害较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发病12h后给予甘露醇125mL,对照组在发病12h后给予甘露醇250mL,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Cr)。结果:观察组的好转率为85.0%,对照组的好转率为87.5%,两组之间的好转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的BUN、Cr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BUN、C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露醇可有效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情,但在临床应用中应适当减少剂量,从而减轻肾脏损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应用甘露醇治疗早期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早期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取分组方式进行研究,对照组应用甘露醇常规剂量进行治疗,静脉滴注250mL,1次/(8~12)h;研究组应用甘露醇常规剂量的一半进行治疗,静脉滴注125mL,1次/(8~12)h;两组患者其他治疗保持一致。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压、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降颅压效果显著,无显著差异(P>0.05);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周后两组血中尿素氮、肌酐值有所升高,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甘露醇治疗早期脑出血疗效良好,但应用常规剂量的一半进行治疗,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以及肾功能损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甘露醇联合高渗盐水在小儿颅内感染降颅压中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106例颅内感染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给予20%甘露醇注射液q 4 h降颅压,B组给予20%甘露醇q 6 h降颅压,C组给予20%甘露醇q 6 h+3%高渗盐水q 12 h,比较三组患儿治疗后5 d的脑脊液压力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等。结果:A组病例在脑脊液压力下降、颅内高压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B组(P<0.05);C组降颅压效果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肾功损害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 C组与B组肾功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甘露醇联合高渗盐水在治疗小儿颅内感染中与传统单用甘露醇相比,在降低颅内压及改善颅内高压临床症状上有较好的疗效,并且肾功损害和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甘露醇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甘露醇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应用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B组 384例给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胞磷胆碱、硫酸镁及尼莫地平等常规药物治疗。A组 387例用 2 0 %甘露醇 12 5~ 15 0mL ,iv ,gtt,q 6~ 12h ,2 4h <6 0 0mL ,7~ 10d为一个疗程 ,余治疗同B组 ;根据用甘露醇起始时间不同 ,又分为A1组 192例在 2 5~ 72h内用 ,A2 组 195例在 2 4h内用。结果 :(1) 3组卒中量表 (CSS)分值 2 4h内均有增加 ,但A1和A2 组增加明显 ,从高到低依次为A2 >A1>B组 ;且A2 组CSS持续增至 3d ,随后至 7d急剧下降。 7d后 3组CSS均渐下降 ,总体上依次为B >A1>A2 组 ,有可比性。 (2 )A ,B 2组间疗效比较经Ridit分析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急性脑梗死轻中症病人 ,应用甘露醇治疗组较不用组疗效差 ,表现为疗后 72h内进展型卒中病人明显增加 ,影响随后早期及近中期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 ,且越早应用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甘露醇应用时间及剂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不同时间内应用不同剂量甘露醇对脑出血血肿增大及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发病6h内,经CT证实血肿20~30mL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09例,分为2组:Ⅰ组54例,在12h内用甘露醇,其中26例(A组)应用125mL,28例(B组)应用250mL;Ⅱ组55例,12h后应用甘露醇,其中27例(C组)应用125mL,28例(D组)应用250mL。发病24h后复查CT,1周后复查肾功能,比较不同时间段应用不同剂量甘露醇对血肿扩大及肾功能的影响。结果:A组有8例患者血肿扩大,B组12例,C组2例,D组6例,即不同时间应用甘露醇血肿扩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应用不同剂量甘露醇血肿增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应用小剂量甘露醇的患者肾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发病12h内应用甘露醇增加血肿增大率,使病情加重;同时间段内给予125mL或250mL甘露醇对血肿扩大无明显影响,但小剂量甘露醇可减少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7.
章俊华  胡宗安 《医药导报》2009,28(6):744-745
[摘要]目的探讨甘露醇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方法对51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发病24 h内入院应用甘露醇组35例(A组)和24 h后入院应用甘露醇组16例(B组);入院48 h和2周后复查脑CT,通过对比脑水肿的变化,分析甘露醇对脑水肿的影响。结果A组48 h出现脑水肿加重者5例(14.3%),2周后出现脑水肿加重者21例(60.0%);B组48 h出现脑水肿加重者1例(6.3%),2周后出现脑水肿加重者3例(18.8%)。两组48 h CT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周后CT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2周后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发病24 h内应用甘露醇可使脑水肿和病情加重。因此,脑出血患者早期使用甘露醇应慎重。  相似文献   

8.
余健  陈宏尊  崔振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2579-2580
目的 探讨甘露醇应用时间和剂量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全量组和半量组,全量组又分为A、B组,半量组又分为C、D组,全量组给予20%甘露醇250 ml/次,半量组给予20%甘露醇125 mL/次,A、C两组于发生脑出血12h后用药,B、D两组于发生脑出血12h内用药.用药前及用药1周后检查患者神经及肾功能.结果 全量组和半量组治疗均有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1.3%、72.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C组治疗总有效率(92.0%、90.7%)显著高于B组、D组(53.3%、50.7%)(均P<0.05).全量组BUN升高超过7 mmol/L例数(61例)、Cr升高超过133 mmol/L例数(64例)显著高于半量组(17例、17例)(均P<0.05).结论 全剂量与半剂量甘露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均有效,但半剂量对肾功能损伤更小;疾病发生12 h后用药更利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控制,可以更好地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86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应用10%甘油果糖250 ml和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每6~8 h 1次交替应用,7 d后全部改用甘油果糖静脉滴注,q12 h,并逐渐减量,15 d后停药;对照组全部应用20%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q6~8 h治疗,7 d逐渐减量,15 d后停药。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和脑水肿变化及肾功能、电解质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脑出血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对肾功能、电解质的影响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甘油果糖和甘露醇联合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甘露醇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脱水效果。方法按照给药剂量不同将我院收治的189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观察组95例和对照组9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甘露醇全剂量治疗,250ml/次。观察组患者给予甘露醇半剂量治疗,125ml/次。观察两组对神经损伤的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浆、尿液及唾液渗透压,并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尿、血肌酐异常和肾功能损害发生率。结果两组对脑出血继发性神经损伤的疗效和对渗透压的影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血尿、血肌酐异常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甘露醇半剂量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可明显降低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负荷剂量替考拉宁治疗血液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血液科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82例随机分成3组。A组(n=28)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ivd,q12 h,根据肌酐清除率不同,用药3~6次; B组(n=28)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ivd,q12 h,连用1 d; C组(n=26)给予替考拉宁负荷剂量800 mg,ivd,q12h,连用1 d。3组替考拉宁维持剂量均为400 mg qd,疗程最低10 d。比较治疗期间3组患者替考拉宁平均血药谷浓度(Cmin)和炎性指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间替考拉宁Cmin存在显著差异(P<0.001),C组(28.45±9.07 mg·L-1)显著高于A组(15.07±4.81 mg·L-1)和B组(9.48±4.11 mg·L-1)(P<0.001)。A组达到目标Cmin(10~30 mg·L-1)的比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A组和C组临床疗效及细菌清除率分别显著高于B组(P<0.01),A组和B组的肾毒性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显著低于C组(P<0.01)。结论:替考拉宁负荷剂量400 mg,依据肌酐清除率的不同,选择3~6次给药,治疗血液科患者革兰阳性菌感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手术时机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我院接收的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102例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从手术时机出发,将其随机分为A组(手术时机:出血后≤6 h时)、B组(手术时机:6~24 h)、C组(手术时机:>24 h),对比三组患者预后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预后良好率(88.24% vs.67.65%、61.77%)较B、C组高,且并发症发生率(14.70% vs.44.10%、49.99%)较B、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尽可能在发病6 h内(包括6 h)接受手术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持续输注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在全产程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1日至2022年4月15日于成都市双流区第一人民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盲法和分配隐藏的原则将纳入产妇分为A组、B组和C组,其中A组给予0.07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5μg/mL,B组给予0.100%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5μg/mL,C组给予0.12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5μg/mL,镇痛泵背景剂量为6 mL/h,锁定时间为1 min。比较3组产妇鼓膜温度、产程时间、镇痛时间、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Bromage评分及致热因子水平;比较3组新生儿的体质量、胎心率、Apgar评分、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法(NBNA)评分及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150例产妇,A组、B组和C组各50例。与镇痛前比较,A组、B组及C组产妇镇痛后4 h鼓膜温度均显著升高(P<0.05),镇痛后5 h鼓膜温度也较镇痛前均显著升高(P<0.05),镇痛后4 h B组和C组产妇鼓膜温度显著高于A组(P<0.05);随着罗哌卡因剂量的增加,产妇第二产...  相似文献   

14.
甘露醇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甘露醇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0例,均为内囊和脑叶出血,入院时出血量10-40 ml,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发病后24 h内接受常规剂量甘露醇250 ml治疗;观察组发病后24 h内接受半常规剂量甘露醇125 ml治疗;对照组则给予速尿20 mg 1次静脉注射,6 h后改为常规剂量甘露醇治疗。用药后72 h复查CT;14 d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组血肿扩大发生率(占43.3%)与观察组(占13.3%)和对照组(占1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愈好转率为50%;观察组83.3%;对照组86.6%。治疗组与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使用常规剂量甘露醇可增加血肿扩大发生率,使病情加重,建议早期使用速尿或半剂量甘露醇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甘露醇联合甘油果糖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127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3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甘露醇和甘油果糖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仅给予甘露醇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评分、病灶周边水肿、血肿范围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病灶周边水肿、血肿范围较治疗前均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露醇和甘油果糖联合治疗脑出血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三七总苷联合甘露醇治疗创伤后早期肿胀4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荣旗 《医药导报》2007,26(5):518-518
目的 探讨采用三七总苷冻干粉注射液联合小剂量甘露醇治疗创伤后早期肿胀的效果。方法 将89例创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将三七总苷冻干粉注射液300 mg溶解后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qd ;另给予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静脉滴注,q12 h; 对照组只给予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静脉滴注,q12 h。两组均持续1周为1个疗程。其他治疗相同。结果 治疗组Ⅲ级患肢平均肿胀消退时间[(5.8±1.4) d]明显短于对照组[(8.5±1.2) d](P<0.01),Ⅳ级患肢平均肿胀消退时间[(10.6±1.6) d]亦明显短于对照组[(12.3±1.8) d](P<0.01)。结论 三七总苷冻干粉注射液联合小剂量甘露醇治疗创伤后早期肿胀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感染患者万古霉素高谷浓度用药方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56例年龄≥65岁的老年重症感染患者按照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为A(Ccr≥50 ml/min)、B(Ccr 20~50 ml/min)两组。对每组患者万古霉素用药剂量、万古霉素稳态血药谷浓度,以及用万古霉素前、后肾功能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患者31例(25例用万古霉素1 g、q 12 h;6例0.5 g、q 12 h),B组患者25例(15例用万古霉素1 g、q 12 h;10例0.5 g、q 12 h)。 A组中两种用药方案的患者谷浓度在10~20 mg/L有效范围的比例分别为72%(18/25)和33.33%(2/6),谷浓度<10 mg/L的比例分别为12%(3/25)和66.67%(4/6);B组中两种用药方案的患者谷浓度在10~20 mg/L有效范围的比例分别为20%(3/15)和60%(6/10),谷浓度>20 mg/L的比例分别为73.33%(11/15)和30%(3/10);全部病例除B组万古霉素用量1 g,q 12 h的15例患者用药前、后血肌酐值明显升高(P<0.05),尿素氮无明显变化(P>0.05),其他患者用药前、后血肌酐和尿素氮均无明显变化(P>0.05)。 B组有5例患者出现肾毒性,其万古霉素用量为1 g、q 12 h,谷浓度均>30 mg/L;A组患者无肾毒性发生。结论老年重症感染患者应根据Ccr情况决定万古霉素用量。 Ccr≥50 ml/min者,万古霉素用量为1 g,q 12 h;Ccr在20~50 ml/min的患者,万古霉素用量为0.5 g,q 12 h;由于个体差异,老年患者应重视监测血药谷浓度,根据血药谷浓度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老年急性脑出血的治疗中采用不同剂量甘露醇的效果.方法:对于2015年3月~2017年6月确诊为老年急性脑出血96例患者,以随机平均分配法分为A组与B组,两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甘露醇进行治疗.A组利用常规剂量甘露醇,B组采用小剂量甘露醇.对两组治疗期间与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死亡率进行观察记录与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A组8例治愈,14例显效,7例有效,1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0.4%.B组治愈13例,显效19例,有效与无效各8例,总有效率83.3%.死亡率方面,A组14.6%,B组2.1%.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甘露醇对于老年急性脑出血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应用较小剂量效果更佳,治疗效果与死亡率均较好,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许雪清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2):1666-1668
目的 探讨小剂量甘露醇、甘油果糖联合β-七叶皂苷钠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A、C组起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明显短于B组(均P〈0.05).结论 小剂量甘露醇、甘油果糖联合β-七叶皂苷钠治疗脑出血临床疗效满意、起效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复方甘露醇注射液治疗脑出血高颅内压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复方甘露醇注射液治疗由于脑出血导致的高颅内压的疗效以及安全性,并与20%甘露醇注射液进行比较。方法:68例脑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患者按照双盲随机分为A组复方甘露醇注射液组(n=34)和B组甘露醇组(n=34),分别静脉输液复方甘露醇注射液和20%的甘露醇,治疗持续时间相同,所有患者均需要进行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症状平均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率相当。结论:复方甘露醇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引起的颅内压增高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