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与手术、病理分级间对应关系,探讨CT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报道82例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手术、病理分级对照资料,并将病理分级分为3组:良性组(Ⅰ~Ⅱ级)16例,交界组(Ⅱ级)31例,恶性组(Ⅱ~Ⅳ级)35例,对3组间肿瘤大小、密度、水肿、强化程度、钙化、出血、囊变坏死等CT表现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肿瘤的大小、钙化、血供、边界情况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肿瘤密度、瘤周水肿、强化程度及类型、瘤内囊变坏死、肿瘤硬度等3组间或两组间(良性组与交界组合并为一组)则存在显著性或高度显著性差异,其中恶性组趋向于呈混杂密度、中?蛐重度混杂强化、中?蛐重度瘤周水肿、瘤内多见坏死囊变、肿瘤硬度偏软等特征,良性组则相反。结论:不同病理分级的脑星形胶质细胞瘤的CT表现各有其特点,可作为肿瘤分级提示性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脑星形细胞瘤的分级与CT诊断(附10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星形细胞瘤分级定性诊断的价值,以提高对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定性的准确率。材料和方法:分析了10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与CF表现,其中原因是Ⅰ级20例,Ⅱ级60例,Ⅲ、Ⅳ级20例。年龄5~75岁。结果:Ⅱ级星形细胞瘤在发病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瘤周水肿及CT表现上与Ⅰ级星形细胞瘤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具有复发及转移特性。结论:Ⅱ级星形细胞瘤属于恶性肿瘤,CT扫描在星形细胞瘤的诊断、病理分级及病变定性方面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分级脑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的规律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100例,全部行MRI平扫及增强。结果: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信号较均匀,囊变、出血少,占位轻,多无强化。高级别肿瘤信号不均匀,有出血,占位明显,增强后强化明显且多不均匀。结论:不同分级的脑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有一定规律性,多种表现综合分析,术前对肿瘤的良恶性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归纳一组脑内节细胞瘤病例的MRI表现。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脑内节细胞瘤MRI表现,探讨其发病部位,肿瘤形态、边界、信号及强化特点,并文献复习。结果 5例节细胞瘤中位于颞叶4例、小脑蚓部1例,肿瘤呈类圆形3例、大囊大结节状1例、不规则形1例。MRI检查肿瘤主体T1WI呈低信号(4例)或稍高信号(1例),T2WI呈稍高信号(4例)或稍低信号(1例),同时存在信号混杂(4例),CT及MRI提示含钙化3例。表现无水肿1例、轻度水肿3例、中度水肿1例。肿瘤呈轻度强化2例、中度强化3例。结论本组病例节细胞瘤MRI表现多样,但基本符合良性肿瘤特点,颞叶发生率较高,易钙化,多见于青少年,对今后临床工作中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节细胞瘤可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脑星形细胞瘤的分级与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星形细胞瘤分级定笥诊断的价值,以提高对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定性的准确率。材料和方法:分析了100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的病理分级与CT表现,其中Ⅰ级20例,Ⅱ级60例,Ⅲ,Ⅳ级20例。年龄5-75岁。结果:Ⅱ级星形细胞瘤在发病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瘤周水肿及CT表现上与Ⅰ级星形细胞瘤存在显著性差异,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无显著性差异,并具有复发及转移特性。  相似文献   

6.
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MRI、CT扫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MRI、CT对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程度和范围的观察价值及影响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病例术前均经MRI检查,其中19例先行CT检查,分别测量MRI、CT图像上肿瘤大小和瘤周水肿范围。结果:MRI的T2WI与增强T1WI结合与CT、平扫T1WI图像分别测量19例瘤周水肿最大宽度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位于皮髓质交界区的肿瘤,瘤周水肿最明显;瘤周水肿的程度与肿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病理分级明显相关。结论:MRI的T2WI与增强扫描结合有利于准确判断瘤周水肿的范围,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脑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与PCNA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与PCNA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42例,分析其MRI表现.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肿瘤PCNA.对照PCNA表达程度与MRI表现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PCNA表达强弱与病理级别相关,星形细胞瘤信号均匀性、边界清楚与否、瘤周水肿程度及增强程度与PCNA表达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但肿瘤部位及大小与PCNA表达没有相关性.结论星形细胞瘤MRI表现,特别是脑水肿、增强程度、肿瘤边界等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PCNA表达强弱.  相似文献   

8.
幕上星形细胞瘤核DNA含量与病理分级,CT表现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幕上星形细胞瘤核DNA含量与病理分级、CT表现的相关性。材料和方法:对43例幕上星形细胞瘤流式细胞计致结果与病理分级、CT表现作对照分析。结果:幕上星形细胞瘤瘤核DI、PI及AT出现率与病理分级成正相关;Ⅰ/Ⅱ级与Ⅲ/Ⅳ级DI、AT出现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Ⅰ级、Ⅱ级、Ⅲ/Ⅳ级PI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大小、坏死、瘤周水肿及囊肿型与DI、PI及AT出现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幕上星形细胞瘤核DNA含量与病理分级、CT表现有一定的关系,流式细胞计数测量瘤核DNA含量评价幕上星形细胞瘤生物行为不能取代组织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脑星形细胞瘤中代谢物特点及其与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对26例脑星形细胞瘤患者行常规MRI、增强扫描和1H-MRS扫描。经病理证实的低级别星形细胞瘤(LGA)12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7例和胶质母细胞瘤(GBM)7例,并分成低度恶性组和高度恶性组。用机器自带波谱软件进行分析,检测肿瘤强化区、坏死区、水肿区及对侧正常参照区N-乙酰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乳酸(Lac)和肌醇(mI)代谢物浓度,比较两组肿瘤强化区、坏死区、水肿区及各组肿瘤强化区、坏死区、水肿区与对侧正常参照区NAA/Cr、Cho/Cr及NAA/Cho比值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脑星形细胞瘤波谱表现为NAA/Cr和NAA/Cho比值降低,而Cho/Cr比值升高。两组肿瘤强化区、坏死区、水肿区分别与对侧正常参照区NAA/Cr、Cho/Cr及NAA/Cho比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强化区Cho/Cr比值在低度恶性组、高度恶性组分别是1.97±0.77、3.11±2.64,坏死区Lac值在低度恶性组、高度恶性组分别是1.18±0.86、3.50±1.39,水肿区Cho/Cr比值在低度恶性组、高度恶性组分别是1.05±0.46、1.37±0.41。强化区Cho/Cr比值、坏死区Lac值和水肿区Cho/Cr比值在低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结合常规MRI,1H-MRS可提高对脑星形细胞瘤诊断、鉴别诊断及分级的准确性,并提供一个定量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少突-星形细胞肿瘤的CT和MRI表现。结果 20例中,少突-星形细胞瘤18例,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2例,均发生于大脑半球,以额叶较常见,可跨脑叶生长,部分发生于胼胝体。10例肿瘤出现囊变,5例肿瘤见钙化。CT见病灶多呈混杂密度,增强后无强化或不均匀性强化。MRI示肿瘤多以长或稍长T1长T2信号为主;DWI 5例肿瘤实质部分呈稍高信号,ADC值约(1.40±0.25)×10-3 mm2/s;增强后肿瘤呈环状、花环状或不均匀性强化。肿瘤周围多可见轻度水肿。结论 少突-星形细胞肿瘤多位于大脑半球,以实性病灶为主,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CT表现与GFAP表达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46例,分析其CT表现。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肿瘤GFAP。对照GFAP表达程度与CT表现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GFAP表达强弱与病理级别相关,星形细胞瘤CT密度均匀性、边界清楚与否、瘤周水肿程度及增强程度与GFAP表达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但肿瘤部位及大小与GFAP表达没有相关性。结论:星形细胞瘤CT表现,特别是脑水肿、增强程度等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GFAP表达强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5月~2010年4月间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的CT与MRI资料。结果:14例均发生于单侧,右侧8例,左侧6例,CT平扫多呈低密度,其中合并囊变和钙化各3例;CT增强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实质期、延迟期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平扫肿瘤呈均匀或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改变,可见漩涡状表现。Gd-DTPA增强肿瘤常呈均匀或不均匀显著强化。肿瘤有钻缝生长及包绕血管而不侵犯血管的特点。结论:肾上腺神经节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异性,结合临床资料一般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瘤MR征象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 68例幕上星形细胞瘤 ,术前进行MRI检查及术后病理证实的幕上星形细胞瘤石蜡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测定微血管密度 (MVD) ,并测量MR图像上肿瘤大小、坏死、出血、信号均匀度、瘤周水肿范围、增强扫描强化程度及形态。结果 MR图像中 ,星形细胞瘤坏死、出血、信号不均匀 ,水肿及强化程度与MVD密切相关 ,且随肿瘤恶性度增加 ,MVD值增高 (P <0 .0 1)。结论 星形细胞瘤MR征象与肿瘤血管形成密切相关 ,MRI能间接反映星形细胞瘤的分子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幕上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MRI表现,探讨瘤周水肿MRI评分与肿瘤组织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揭示幕上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MRI表现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方法: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幕上星形细胞瘤,包括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19例。对其术前MRI图像瘤周水肿程度进行评分,术后组织切片进行P5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细胞P53蛋白的表达情况,与瘤周水肿程度对照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42例幕上星形细胞瘤P53阳性细胞率平均值为48.35%±23.44%,范围10%~85%。随着瘤周水肿MRI评分的增高,P53阳性细胞率亦随之增加(P<0.05)。结论:幕上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MRI表现反映了肿瘤组织P53蛋白的表达程度。MRI可以快捷、无创伤性地评价幕上星形细胞瘤P53蛋白的表达程度,可进一步估计其分子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Ⅰ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研究其CT、MR的诊断要点。方法回顾2005—2008年经病理证实为Ⅰ级星形细胞瘤的23个病例,全部行CT、MR检查,对其影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幕上肿瘤18例,幕下5例;边界清楚的有18例,不清楚5例;无明显水肿16例,轻度水肿5例,中度水肿2例;增强后不强化15例;囊性4例,实质性17例。结论Ⅰ级星形细胞瘤在影像学上有一定特征性表现,肿瘤发生部位以幕上浅部为主,边界较清,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较轻;出血、坏死较少见,增强后多不强化。掌握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定性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41例,分析其MRI表现。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行VIII因子染色,测定其MVD,对照MRI表现与MVD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的边界、信号均匀性、水肿程度、占位效应及增强程度与MVD密切相关,但其大小与MVD没有相关性。结论: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在脑胶质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1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脑胶质瘤患者,均进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并总结脑胶质瘤MRI平扫及强化特征,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计算MRI增强扫描对脑胶质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结果 51例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37例,胶质母细胞瘤12例,少枝胶质细胞瘤2例。MRI增强扫描的总检出率为96. 07%,其中星形细胞瘤97. 29%、胶质细胞瘤91. 66%、少枝胶质细胞瘤100%;总诊断准确率为92. 15%,其中星形细胞瘤94. 59%、胶质母细胞瘤83. 33%、少枝胶质细胞瘤100%。星形细胞瘤在T1WI序列中图像表现为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序列呈现高信号,不均匀斑点强化者14例,片状轻中度强化12例,斑片状明显强化7例。胶质母细胞瘤12例瘤体周围存在明显水肿,"花环状"明显强化,多数患者胼胝体受累,纵裂池发生变形。少突胶质瘤2例瘤体内可见明显囊性改变及钙化灶,瘤体呈轻中度水肿,MRI增强扫描时,强化特征为"斑点样"、"线条样"轻中度强化。结论 MRI增强可有效显示不同类型脑胶质瘤的强化特征,对脑胶质瘤检出率、诊断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18.
鞍区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鞍区肿瘤的 CT与 MRI影像特征,探讨 CT及 MRI对该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 37例,其中颅咽管瘤 10例、脑膜瘤 7例、垂体瘤 6例、脊索瘤 5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4例、表皮样囊肿 3例、蛛网膜囊肿 2例.全部病例均行 CT与 MRI检查, 17例行 CT平扫与增强检查, 20例行 MRI平扫与增强检查.结果大部分肿瘤边界清楚,在 CT图象上呈低、等密度或混杂密度,除表皮样囊肿、蛛网膜囊肿和垂体瘤外,其它肿瘤均显示形态不同的钙化.颅咽管瘤钙化大多呈环状、弧形或结节形,脑膜瘤钙化多呈砂粒状;脊索瘤钙化呈散在点、片状,伴有斜坡破坏呈碎屑样改变,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钙化呈不规则形,大小不等. MRI检查, TI WI上肿瘤大多呈低、等信号或混杂信号, T2W1上呈均匀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结论 CT能准确显示肿瘤钙化和骨质破坏程度, MRI在显示病变范围方面优于 CT,对鞍区肿瘤的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主要包括肿瘤的部位、形态、信号、强化方式等特点。结果:11例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中主要位于小脑蚓部者8例,位于小脑半球者3例。MRI平扫显示肿瘤境界较清楚,可表现为囊性(1例)、囊实性(6例)、实性(4例),瘤周未见明显水肿带;增强扫描囊壁瘤结节和实性瘤体部分明显强化;囊壁光滑、可强化或无明显强化。结论: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为诊断该病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脑膜淋巴瘤的MRI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放射科医生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病理证实且经影像观察基于脑膜生长的5例淋巴瘤患者的MRI影像表现及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例除颞部外,其他大脑镰及小脑幕存在部位均可发生,MRI显示T_1WI及T_2WI信号偏等,增强扫描示肿瘤明显均匀或欠均匀强化,CT表现稍高密度,未见出血、钙化。结论脑膜淋巴瘤病理亚型可为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浆细胞瘤、间变性大细胞瘤,极易被误诊为脑膜瘤、血管周细胞瘤等,颅骨破坏方式及强化特点等可能提示脑膜淋巴瘤,确诊需依赖于病理结果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