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小军  赵博 《全科护理》2012,(34):3197-3198
神经外科介入治疗是近年来介入治疗应用于脑部血管疾病一种新的方法,是在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的支持下将特制导丝、导管等精密器械通过股动脉穿刺,对人体神经系统血管的病变进行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李炜昕  陈善成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0):2451-2452
微创是现代神经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借助导管的血管内神经介入治疗明显减少了手术创伤,在微创神经外科中越来越重要.作为神经介入治疗的基础,股动脉seldinger穿刺并置入导管鞘是神经介入中脑血管造影检查和脑血管内治疗的先决条件.我们在穿刺实践操作中体会到使用J形导丝和无芯穿刺针结合股动脉前壁穿刺在减少并发症方面的一些优点,与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3.
肿瘤血管介入治疗就是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经血管途径,使用导管技术,达到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方法。我院2001年10月~2003年5月对晚期胃癌患者术前或术后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治疗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一、微导管的进展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之所以迅速。与微导管的发展有关。80年代以来,法国和美国相继研制出前端逐渐变细,可以任意弯曲的微导管,主要有如下几种导管: 1、同轴导管:亦称Debrun导管系统,外导管为聚乙烯3F,同轴内导管为2F的Teflon导管,在2F内导管末端装载球囊。该系统适用于颈内动脉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SA血管造影及介入栓塞治疗在急性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临床急性出血患者的DSA造影表现和动脉介入栓塞治疗资料,男24例,女11例,年龄15~82岁。全部患者股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超选入可疑出血动脉内,先行DSA造影明确出血有无及部位,再将同轴微导管超选入出血动脉内,栓塞出血动脉,达到止血目的。结果33例患者经DSA造影明确诊断为血管出血,经栓塞治疗后,均达到止血目的;2例患者DSA造影未见明确出血征象而放弃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治疗的33例患者术后1周随访,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DSA造影加栓塞是诊断和治疗急性出血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微导管血管内治疗51例神经外科疾病的护理体会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510010)赵燕芳介入放射治疗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科学,它将传统的X线导管技术的诊断作用发展到治疗领域,从而替代一些外科手术或解决了一些外科手术难度极大或难以解决的疑难复杂病...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指向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插入一种特制的冠状动脉导管,注入非离子造影剂可直接显示冠脉解剖形态(血管走行和病变)的临床检查方法。同时是冠脉血管外科手术或经导管重建冠脉血液治疗(冠脉内溶栓术和血管扩张术等)前必须进行的检查项目之一,亦是目前能在活体显示其解剖结构的唯一方法。在行数千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亦曾有过数10例因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心率、血压下降,均在撤除导管或静脉推入阿托品后症状缓解。近期一位患者在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过程中,出现因导管刺激及造影剂推入后出现血管痉挛引发阿一斯综合征,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9岁。原发性高血压Ⅱ期3年,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胸闷、心慌14年。曾多次住院治疗。近2月上述症状加重,初诊以GHD、心绞痛收住入院。择期行冠脉造影检查。手术医生为患者选择经右侧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6F桡动脉鞘管,送入6F冠脉造影导管,造影显示左主干正常,前降支中段血管壁不光滑,第一对角支开口处狭窄60%~70%,回旋支正常。右冠远端有局限性斑块、狭窄40%~50%,此时造影图象显示右冠中段血管痉挛,在医生及时撤出导管后,体表心电图及腔内心电图均提示心率下降至50次/mi...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介入灌注降纤酶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康复时间。方法 经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降纤酶介入灌注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降纤酶治疗组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DSA脑血管造影,明确梗死部位,然后用3F微导管送至闭塞动脉的近端,先予司威特降纤酶;然后再行脑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再通情况,同时进行神经科查体并按照标准进行评分;导管留置72h、持续灌注司威特降纤酶,术后不同时间分别进行临床疗效的评定。结果 治疗组在术后12h、1d、7d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发病后12h内行灌注治疗,在术后2、12h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在发病后12~48h行灌注治疗病例的有效率;治疗组灌注后PT和APTT延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脑梗死发病超早期进行动脉内介入灌注溶栓治疗是安全且有效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痉挛使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心脏介入作为一种微创技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心脏介入自诞生以来,改变了冠心病内科治疗的现状,发展极为迅猛,目前在临床上应用极为普遍,技术也比较成熟。心脏介入手术是采用导管的方法,在冠脉造影的基础上,在局麻下经皮穿刺血管,将导管送达冠状动脉并扩张球囊,排除冠脉阻塞、消除狭窄、增加血供,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激光血管成形术、斑块旋切术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对比分析超微血管显像(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选取该院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收治的50例诊断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和50例同期乳腺超声检查发现乳腺导管扩张(经病理诊断为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完成SMI技术检查以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的影像学表现,并采用ROC曲线分析二者诊断价值差异。结果SMI技术检查微血管筑型:无血管52例,线型30例,树枝型13例,残根型5例;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8例,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2例;诊断灵敏度为84.00%,特异度为88.00%,准确率为86.00%。超声造影病灶回声无增强51例,均匀增强28例,区域增强16例,不均匀增强5例,共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49例,非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51例;诊断灵敏度为88.00%,特异度为90.00%,准确率为89.00%。SMI检出率(84.00%)低于超声造影(86.0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8,P=0.779)。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提示Kappa=0.78,说明SMI技术和超声造影技术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一致性。SMI技术诊断ROC曲线下面积(AUC)=0.860,95%CI:0.781~0.939;超声造影技术诊断AUC=0.890,95%CI:0.819~0.961;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价值相当(P>0.05)。结论SMI技术与超声造影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价值相当,但SMI技术诊断更便捷,且为无创检查,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以及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38例的临床资料。138例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介入组和显微组。介入组108例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观察组30例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效果及两种疗法的优缺点。结果:介入组手术时间、术后康复时间、疼痛评分均少于显微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显微组(均P0.05);显微组的手术费用、复发率低于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一定的优缺点,在临床治疗时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家庭状况、患者主观意愿等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依据本研究结果,建议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2.
随着神经介入学的发展,血管内介入疗法已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之一,但此方法对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仍比较棘手,而血管内支架的运用使其治疗成为可能[1]。2004年2月-2005年4月,我们配合神经外科运用血管内支架结合GDC(gnglial mi detachable coils)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6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超微血管显像(SMI)技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进行乳腺超声检查发现乳腺导管扩张患者(非孕晚期及哺乳期)并进行SMI及超声造影检查并进行手术的76例患者共76个病灶的图像,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29例为研究对象。评价SMI微血管构筑及超声造影增强特征,并与病理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2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经常规超声仅检出21例,SMI检出24例,超声造影检出26例。SMI检出的24例造影均可见增强。造影增强区域病理学特点是扩张导管内乳头状突出物,以纤维血管为轴心,树枝样生长,提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造影非增强区组织病理学特点主要是扩张导管和纤维组织。对SMI与CEUS技术检出结果一致性研究应用Kappa检验,Kappa=0.725,表示SMI和CEUS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出率具有一致性。结论 SMI技术能够提高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或经导管持续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治疗.结果:DSA诊断阳性率为85.7%(18/21),介入治疗成功率88.9%(16/18),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放射学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子宫动脉介入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萍 《护士进修杂志》2003,18(2):169-169
1998年 12月~ 2 0 0 0年 9月 ,我科成功地为 2 0例输卵管妊娠患者实施了子宫动脉介入手术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2 0例 ,经临床确诊为输卵管妊娠并符合子宫动脉介入适应症。全部病例均有停经史 ,停经平均 5 2天 (4 2~ 6 5天 ) ,阴道不规则流血17例 ,轻微下腹痛 9例 ,无任何征象仅 2例 ,平均年龄 2 5岁 (2 1~ 33岁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技术 ,经皮做股动脉穿刺(选择病变对侧股动脉 ) ,留置导管鞘后 ,先用猪尾导管进行腹主动脉盆腔血管造影 ,显示子宫动脉。再用 5F Cobra导管 ,以Terumo超滑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急性动脉栓塞27例患者,在完成血管造影明确动脉栓塞部位后,动脉内留置导管返回病房,经导管持续药物溶栓抗凝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本组26例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成功,技术成功率96.3%,血管造影显示血流通畅,临床症状缓解;1例无效,溶栓治疗后复查血管造影显示与治疗前无变化。结论优质的护理在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动脉栓塞过程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血管介入性手术是在X线荧光增强电视下,将导管送入所检查的脏器血管而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此技术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它将X线导管技术的诊断作用引伸到治疗领域,使外科手术与放射诊断密切结合,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探查手术,也减轻了病人手术创伤的痛苦和并发症,同时达到了诊断和治疗的目的。我院自1984年开展经导管插管血管造影和栓塞技术以来,先后为80例病人进行了诊断和治疗。其中包括:全脑血管造影、肝动脉造影、肝动脉栓塞、腹主动脉造影、脾动脉造影、脾动脉栓塞、肾动脉造影、肾动脉狭窄扩张、肾动脉栓塞、髂内动  相似文献   

18.
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急性顽固性鼻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导管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急性顽固性鼻出血的介入操作技术、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急性顽固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面的血管造影后,选择适当栓塞材料栓塞双侧病变区供血动脉血管床,随访30d观察动脉栓塞疗效及并发症。结果:3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31例栓塞后活动性出血停止或明显减少,治疗有效率91.17%。2例(6.25%)栓塞后1个月内复发出血。19例(55.9%)术后出现颜面部麻木、肿疼、张口受限等轻度并发症,1例(2.94%)术后肿疼明显须对症治疗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双侧动脉内栓塞是治疗急性顽固性鼻出血的有效介入方法,细致、规范操作和栓塞材料的合理选择是保证治疗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下肢动脉损伤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必要性以及观察在急性期行介入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采用Sddmger's技术经健侧股动脉插管,在透视下引入5-FCobra导管或单弯导管至患侧股动脉作DSA检查,对血栓形成患者,引入5-F溶栓导管至病变部位外接微量泵行床旁溶栓治疗,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定期造影复查以观察疗效;对伤口大出血患者,直接用栓塞材料经造影导管行血管腔内栓塞治疗。结果12例患者通过DSA检查均得到明确诊断,接受腔内溶栓治疗的9例患者,有8例血管再通并成功保肢,有1例治疗效果不著,经两天溶栓治疗后转外科行血管切开取栓治疗,另1例为外伤致截肢治疗后残端渗血不止,行DSA检查后经导管栓塞治疗获止血。结论DSA检查应视为下肢动脉损伤诊断的金标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医疗设备条件的改善,经皮穿刺股(桡)动脉介入诊疗已成为常用的一种临床操作技术,如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术、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等.这种介入手术首先要经皮股(桡)动脉穿刺,然后通过导管将球囊和支架送入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处进行扩张和植入,使血液重新灌注到心肌组织来治疗冠状动脉心脏病,当手术结束后,要拔出股动脉上的动脉鞘,这样股动脉壁上留下了1个0.2~0.7 cm的口而造成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