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血浆是各种治疗性蛋白的来源,但也是病毒污染的潜在来源。美国Research Triangle Park公司Remington等旨在通过采用各种处理方法灭活血浆制品中的西尼罗病毒(WNV)、痘苗病毒(VV)及病毒模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检测制备前及制备过程中各种病毒的感染性,从而评估各种病毒灭活方法的有效性,并验证应用病毒模型能否预测相似致病性病毒的灭活。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近两年来血液制品病毒灭活的新进展,特别是血细胞成份病毒灭活实验室研究成果及存在问题。同时强调病毒灭活是血液制品生产的一个部分及研究病毒灭活新方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血浆衍生的糖蛋白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但是由于血浆的病毒污染,给制品带来严重的后果.作者强调了对献血员的严格筛选和对血浆的认真检查,并规定了检查的标准和详细方法.本文还以大量篇幅阐述了对各种污染病毒的灭活和排除方法及其效果,并指出了在灭活过程中应注意的理化条件.最近还规定了有关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4.
因子Ⅶ浓缩物可能会污染病毒.以往的病毒灭活方法是将在稳定液中的因子Ⅶ浓缩物加热60℃处理小时(巴氏消毒法),并以Ⅰ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作为灭活指标.然而最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我国现行《血液制品病毒去除/灭活验证指导原则》[国药监注(2002)160号]与世界卫生组织(WHO)《血液制品病毒去除/灭活验证指南》,旨在推动我国血液制品病毒风险控制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及血液制品的合理应用。方法:从去除/灭活病毒方法的选择、常用去除/灭活病毒方法评价、特定的去除/灭活病毒方法验证、生产工艺去除/灭活病毒能力、去除/灭活病毒方法再验证、临床试验、输血用病毒灭活血浆和正在开发的新型病毒灭活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对血浆及其制品生产工艺中病毒灭活/去除的相关方法及其验证进行研究。结果与结论:我国现行《血液制品病毒去除/灭活验证指导原则》与WHO《血液制品病毒去除/灭活验证指南》总体要求基本一致,对我国血液制品去除/灭活病毒技术方法与验证工作仍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6.
用人混合血浆制备的血液制品有病毒污染的可能性,虽然溶剂/去污剂法(SD)已广泛地用于凝血因子浓制剂和静注免疫球蛋白制剂及全血浆的病毒灭活,但这种方法只能灭活脂质包膜病毒,对无包膜病毒效果不佳.为此作者将引入OCTAVI(一种仅用vonWillebrand因子稳定的高纯度因子Ⅷ浓制剂)制备工艺的改良巴氏消毒法(63℃加热  相似文献   

7.
血浆病毒灭活的临床应用与安全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春黎  宋静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165-165
目的:推广亚甲蓝光化学灭活血浆病毒的方法,减少经血液传播感染疾病的发生。方法:用亚甲蓝一次性血浆病毒灭活过滤器和医用病毒灭活箱灭活血浆中病毒。结果:用亚甲蓝光化学法可以灭活血浆中大多脂质包膜病毒,杀灭效果理想。病毒灭活前后血浆球蛋白、清蛋白、血浆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平均水平对比符合≥50g/L的国家标准;HBV-DNA阳性血浆在经病毒灭活后血浆HBV-DNA转为阴性。结论:亚甲蓝/光化学病毒灭活技术可将血浆中病毒灭活,大大提高了临床输注血浆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新鲜冰冻血浆病毒灭活前后Ⅷ因子含量及病毒灭活效果的变化,探讨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在增城地区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300袋未灭活新鲜冰冻血浆作为对照组,进行Ⅷ因子含量检测;将病毒灭活后上述300袋新鲜冰冻血浆作为实验组,进行Ⅷ因子含量检测,计算病毒灭活后Ⅷ因子含量。将5袋确诊HBV和5袋确诊HCV的新鲜冰冻血浆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亚甲蓝光化学疗法病毒灭活前后,病毒灭活效果的变化。临床随机抽取200例输注病毒灭活血浆的患者,观察病毒灭活血浆输注后是否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结果新鲜血浆病毒灭活前后血浆Ⅷ因子含量为(1.097±0.047)IU/m L(0.824±0.027)IU/m L;凝、血因子Ⅷ含量灭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利用亚甲蓝光化学疗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对凝血因子Ⅷ含量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均达到GB 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对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要求。标本病毒灭活后血浆HBV-DNA及HCV-RNA载量均为1000copies/m L。病毒灭活血浆输注人体后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使用较安全,病毒灭活新鲜冰冻血浆能够有效降低经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且不良反应较小。在广州增城地区的临床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人凝血因子Ⅷ制备过程中S/D病毒灭活法和80℃、72 h干热灭活法的病毒灭活工艺的灭活效果。方法 经过S/D法及80℃、72 h干热法双重处理灭活病毒,并通过加入指示病毒(PRV、Sindbis、HIV、EMCV、PPV)验证病毒灭活效果。结果 上述工艺可有效灭活脂包膜和非脂包膜病毒。最终制品中TNBP残余量小于1/10万(10 ppm)、吐温-80(Tween-80)残余量小于1/万(100 ppm),符合安全标准,人凝血因子Ⅷ的生物活性及其他各项指标未发现明显变化。结论 可以作为人凝血因子Ⅷ实验过程中的病毒灭活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验证和评价人抗凝血酶Ⅲ(human antithrombin Ⅲ, AT-Ⅲ)生产工艺中有机溶剂/去污剂(solvent/detergent, 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灭活/去除病毒的可行性。方法采用S/D法作为AT-Ⅲ病毒灭活工艺, 纳米膜过滤法(20 nm孔径)作为其病毒去除工艺, 分析病毒灭活/去除工艺对AT-Ⅲ活性的影响;以伪狂犬病毒、辛德毕斯病毒、猪细小病毒、脑心肌炎病毒作为指示病毒, 对上述工艺进行病毒灭活/去除工艺效果的验证。结果 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可有效灭活/去除脂包膜病毒和非脂包膜病毒, 指示病毒滴度下降均>4 lg;且AT-Ⅲ的生物活性及其他各项指标未发生明显改变, 活性变化<10%。结论研究建立的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可有效灭活/去除AT-Ⅲ中的指示病毒, 该方法为凝血因子类制品的病毒灭活验证工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亚甲基蓝光化学法灭活猪凝血酶中病毒的灭活效果,完善生产工艺。方法在SINV、EM-CV、PPV和PRV等4种病毒中,加入0.5 mg/L的亚甲基蓝置于病毒光照灭活仪上光照2 h和用60 kD膜超滤的灭活病毒方法来验证工艺的可行性。结果经亚甲基蓝可有效灭活病毒,经超滤法滤除可有效去除病毒。掺入到凝血酶原液中的病毒以及在原培养物中病毒都丧失了对细胞的感染性,降低的滴度TCID50高于4 Log10。结论亚甲基蓝光化学法可有效灭活猪凝血酶中病毒。  相似文献   

12.
血液制品属于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一类生物制品,由于是以人的血液为原料,病毒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广为关注的问题。为了提高血液制品的安全性,生产过程中应该对可能存在的病毒进行有效的灭活/去除。本文介绍了血液制品中病毒灭活/去除的方法,并对相关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3.
细小病毒B19常污染混合血浆和由它制备的血液制品,可引起慢性病毒血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目前尚无一种稳定可靠的灭活该病毒的方法。因此,只有用预先筛检无B19病毒的血浆作原料,才能保证血液制品不含感染性B19病毒。  相似文献   

14.
细小病毒B19在血液及血液制品中的存在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小病毒B19常污染混合血浆和由它制备的血液制品,可引起慢性病毒血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目前尚无一种稳定可靠的灭活该病毒的方法。因此,只有用预先筛检无B19病毒的血浆作原料,才能保证血液制品不含感染性B19病毒。  相似文献   

15.
透明质酸钠原料病毒灭活/去除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彩霞  范素俊  侯永泰 《安徽医药》2010,14(10):1126-1128
目的对鸡冠来源的透明质酸钠病毒灭活/去除工艺进行验证。方法根据生产所用鸡冠确定其可能携带的病毒种类,选择呼肠孤病毒Ⅲ型、伪狂犬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和猴空泡病毒40作为相关的指示病毒。对透明质酸钠原料的制备工艺进行分析,确定透明质酸钠原料制备工艺中加热灭活工艺作为可能灭活/去除病毒的工艺,并进行病毒灭活/去除效果的验证。结果呼肠孤病毒Ⅲ型、伪狂犬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和猴空泡病毒40经加热灭活处理的平均灭活对数值分别为≥5.688,≥5.375,≥6.542,≥7.125。透明质酸钠加热灭活工艺可有效灭活病毒。结论透明质酸钠加热灭活工艺可作为透明质酸钠制备过程中灭活病毒工艺,能有效保证产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验证和评价人抗凝血酶Ⅲ(human antithrombin Ⅲ,AT-Ⅲ)生产工艺中有机溶剂/去污剂(solvent/detergent,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灭活/去除病毒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S/D法作为AT-Ⅲ病毒灭活工艺,纳米膜过滤法(20 nm孔径)作为其病毒去除工艺,分析病毒灭活/去除工艺对AT-Ⅲ活性的影响;以伪狂犬病毒、辛德毕斯病毒、猪细小病毒、脑心肌炎病毒作为指示病毒,对上述工艺进行病毒灭活/去除工艺效果的验证。结果   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可有效灭活/去除脂包膜病毒和非脂包膜病毒,指示病毒滴度下降均>4 lg;且AT-Ⅲ的生物活性及其他各项指标未发生明显改变,活性变化<10%。结论  研究建立的S/D法联合纳米膜过滤法可有效灭活/去除AT-Ⅲ中的指示病毒,该方法为凝血因子类制品的病毒灭活验证工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乙型血友病长期以来威胁病人的生命。多年来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为该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但因为PCC由大量混合血浆经简单工艺制备而成,制剂中混有未灭活的病毒和大量杂蛋白,因此,该制剂的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肝炎病毒、艾滋病毒等病毒感染和血栓形成等疾病发生。近几年,由于有效病毒灭活方法的应用和蛋白分离纯化工艺的改进和提高,已开发研制出高纯度、无病毒感染的制剂。本文着重介绍有关因子Ⅸ(FⅨ)的分子生物学特性、PCC的潜在问题,病毒灭活的方法及高纯度制剂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生产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有各种不同方法,有些厂家采用pH4/胃酶处理免疫球蛋白这一生产步骤。作者对IVIG和血浆蛋白溶液进行试验,评价pH4/胃酶处理能否灭活试验病毒。作者首先观察了pH4/胃酶处理灭活的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制剂中的游离病毒的作用,发现在白蛋白溶液中牛痘病毒、单纯疱疹病毒(HSV)、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和Semliki森林病毒(SLFV)等不耐酸病毒能被迅速灭活,而乙型脊髓灰质炎病毒(耐酸病毒)不能被灭活;在免疫球蛋白制剂中的牛痘病毒和SLFV经处理也被迅速灭活。作者又观察了免疫球蛋白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将牛痘病毒和HSV分别培育在处理的  相似文献   

19.
作者与Rubinstein就高热处理冻干凝血因子浓缩剂的问题进行了讨论。Rubinstein不同意作者提出的100℃小时处理仅能灭活2.3log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观点,Rubinstein认为,最近的资料清楚地表明100℃仅7.5分钟处理就能灭活>5log的病毒。事实上,加热处理的时间和热动力学是关键,浸在沸水中的瓶装冻干物的温度升高比放在烘箱中更为迅速,这直接影响病毒灭活的效果。高温对病毒灭活显然有效,制造商应积极寻求最优方法,包括序贯高温干热法,如80℃30小时继而100℃30~60分钟。十多年来所采用的500×10~6U,80℃/72小时干热处理因子Ⅷ,以及两年多来所采用约150×10~6U,100℃/30分钟处理因子Ⅶ的记录中没有抗因子Ⅷ抑制物升高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4种从甲醛灭活的铝胶疫苗洗脱及浓缩口蹄疫病毒(FMDV)抗原的方法进行了比较。这4种方法均取舌上皮培养病毒,用铝胶吸附后,经甲醛灭活制成疫苗。作者用头3种方法对A、C和O型单价FMDV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