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见于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寥寥12字,言简意赅,立论精辟,反映了温病的发病和传变规律,被后世誉为温病辨证的12字纲领,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1 理论探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即是说,温热之邪,由上窍口鼻而感受,首  相似文献   

2.
<正> 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认为温病的发生,始于肺卫。此后二百多年来,一直把它作为温病的发生规律和起病形式。如《温病条辨》云:“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又如新版高校教材《温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5年3月第一版)说:“随着温病学的发展,不少温病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邪从上受首先犯肺或直趋中道的受邪途径学说。”皆认为温病除“伏气内发”外,都是口鼻受邪从肺卫开始。然而温病的发生,并非都从肺卫开始,把肺卫作为温病之始,是极其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姑立此论。  相似文献   

3.
编辑同志:您刊1980年第8期“问题解答”栏,“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否温病唯一发病途径的问题,所作出的否定性解答,大有商榷的必要。 (一)混淆了温病发病机转。“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语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的开首。从全文来看,叶氏之意是将其作为风温发病的机转和传变趋向的。我们可以从他亲定的《三时伏气外感篇》中:“风温者,……治在上焦,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转引自南京中医学院1978年编《温病学》原著选释,以下  相似文献   

4.
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赵国荣 《中医杂志》1999,40(1):9-11
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首先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对后来认识温病病因、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也有一些不同看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以揭示叶氏论点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答     
问:“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否温病唯一发病途径?答:温病发病,以首先犯肺的呼吸道感染为多,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我们分析了体温在37.5℃以上,属于中医“温热病”范畴的感染性疾病,共93个病种,  相似文献   

6.
自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之后,诸家解释颇不一致。章虚谷说:“以卫气通肺,营气通心,而邪自卫入营,故逆传心包也”。后世多根据这一说法,不仅把此处之“肺”说成是卫,“心包”说成是营,而且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所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此乃温病发病机转。外感温热之邪,必须首先侵犯于肺而出现肺卫见症。温病邪在肺卫,病尚轻浅,如治疗得法,可使邪从外解;如邪不外解,则可由肺内陷心包,造成病情恶化。所谓“逆传”,乃是与“顺传”相对而言。张鸿祥老师认为,温病产生逆传证候,主要决定于邪正两个方面。凡心气或心阴不足以及受邪太重的患者,最易出现逆传的证候。《内经》亦有“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  相似文献   

8.
对温邪首先犯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叶天士在吴又可《温疫论》:“邪从口鼻而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长期临床实践和体会,而提出的。这对进一步认识温病的发生发展机理,影响极大。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于太阳”。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只是温病发病的一种形式,不能做为温病发生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9.
吾师段光周教授,师承已故著名中医学家彭展样教授,精研(内经》、《金匾》等经典并勤于临床,誉满全国。段师认为治咳必求于本,临证务当审明病因、病位、病性而因人制宜,随证立法,故于寻常止咳法外屡获奇中。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求因吾师谓咳嗽一症,首当辨明外感内伤。《是岳全书咳嗽》篇说:“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日外感,一日内伤而尽之矣。”外感必有受病之因与可凭之症。盖六气皆令人咳而有伤寒、温病之异;温病又有温热、湿热、燥热不同。段师据前贤“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及“见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少阴”等…  相似文献   

10.
<正> "逆传心包"多被认为是温邪由肺卫直接传入心包,很快出现神昏窍闭的过程,且其传变不以次序,来势急骤,属于温病传变的特殊形式.对此,笔者愿从以下几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叶天士《外感温热篇》首条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作为全篇的纲领.本条概括了温病的发病机转、传变趋向,同时指出寒温治法上的区别.在写法上,用对比的手法,但开首又隐去了医家皆知的关予伤寒六经传变的内容:寒邪下受,首犯  相似文献   

11.
在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项目培训”的学习中,重温了温病学相关经典著作,对其温病学辨证体系在儿科的应用,特别是对常见的外感病证的辨证规范有了一些新的思维,现简述于下。《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一条“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毒、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病名虽多,其实分为两大类,即温热类和湿热类。吴鞠通根据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提出“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与小儿新感病证初期证候尤其吻合,本文以儿科临床为着眼点,探索儿童感受温邪后在上焦手太阴肺经常见的临床证型…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从发病到恢复期,都有心肌损害和心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我们从临床症状和病因病机分析,无论从五行学说还是五运六气学说,还是从"痰"、从"瘀"、从"疫毒"本身,新冠肺病都有传经于心的可能,也进一步验证了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指导我们临床工作的尤其是"温病"与"心经"疾病的的指路明灯。  相似文献   

13.
曾婧纯 《光明中医》2009,24(9):1665-1666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见于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的开篇之语.寥寥12字,概述了温热病的病因、感邪途径、发病部位、传变趋势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温病辨证的12字纲领.对于此总纲的理解,历代医家各有所见,至今仍没有定论.因此很有必要探析此纲领的深刻内涵,做出周全而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在温病学说传承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少浙籍医家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孟英、雷少逸等更是其中佼佼者。兹将有关医家在这方面的主要业绩和成就,概述如下。章楠,字虚谷,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代医家。著《医门棒喝》,其对温病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将叶天士温病论治和薛生白湿热病辨治的著述加以整理研究,收入其《医门棒喝》二集中,名日《叶天士温病论》、《薛生白湿热条辨》,以后王孟英编入《温热经纬》中的《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和《薛生白湿热病篇》,即以此为依据。章氏对叶、薛两家的观点阐发多多,如对叶氏“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条文,注释日:“所以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者,由卫分而人肺经也。以卫气通肺,营气通心,而邪自卫人营,故逆传心包也”;“风寒先受于足经,当用辛温发汗;风温先受于手经,宜用辛凉解表。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温热论》开首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其中“逆传”多被认为是与温病另一种渐进发展的传变形式相对而言的。如《温病学》曰:“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前者是指病情之急剧变化,后者是指病情渐进发展”。杨达夫云: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开宗明义,阐释了温邪致病的一般规律及一般辨证方法:"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与伤寒大异也。"历代医家对"逆传心包"一句看法不一,而其中"逆"字承前启后,因此明确其内涵对探索温病发展规律,指导温病辨证具有重要意义。从各个不同角度对"逆"字进行解析,探讨其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7.
浅谈《温病条辨》之用辛凉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病条辨》中云:“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即谓温热之邪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先病始于太阴肺经。故治肺乃为首。肺主皮毛、司呼吸,为气之主。其病则为卫分表证,或为肺经本脏病。临床上的表现,往往有以卫分表证为主,或以肺气不宣为主,或以肺热津伤为主等不同类型。温病初起,邪犯肺卫,肺是初起阶段的病变重心,以及这时温热之邪最易逆传心包,根据这一特点,吴鞠通确立病位在上焦心肺当用轻清之品,以宣肺达邪,透热外出的治疗措施,并将其概括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据此他在《温病条辨》上焦篇中以辛凉平剂银翘散、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重剂白虎汤3方治之。他破旧俗,创立新学说,对温病的认识和推动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温病条辨》是祖国医学论洽外感温热病的专著,今已被誉为经典著作之一。仅就书中辛凉平、轻、  相似文献   

18.
吕林  黄穗平 《中医杂志》2013,(5):449-450
温病学是以叶天士所著的《温热论》为代表,为中医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叶天士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然而民国名医彭子益运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重新阐述了《黄帝内经》对温病的认识,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同时列出了不同温病时期所采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谈谈我对“在卫汗之”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当用辛凉轻清解表。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早有“在卫汗之可也”之明教,但其所谓“汗之”并非应用汗法之意。现就“在卫汗之”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对“在卫”的认识温邪初感,自口鼻而入,即叶天士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而肺主气属卫,所以温邪郁于肺卫均称为在卫,亦即卫分温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论述卫分证时说:“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从脉象上来看,卫分证脉不缓不紧而动数,其既不同于太阳中风,亦不同于太阳伤寒。其实卫分证的一般证候  相似文献   

20.
透与泄,是温病两大治法,均属祛邪方法。于八法中大致可包括在汗、清、下法范畴之内,其适应范围甚广,几乎涉及温病卫、气、营、血全过程中。现就叶天士《温热论》中透与泄的应用,谈些肤浅认识: 一、透法应用“透”的涵义,具有使邪由里达外的意思,隶属于汗法范畴。(一)轻透卫分之邪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盖肺合皮毛,而位居最高,又主一身之表,外感温热之邪入侵,肺首当其冲,故起病即可出现一系列肺卫症状,如发热,微恶风,头痛,口渴,咳嗽等证。邪在卫分,其病轻浅,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