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寻求建立颈段脊柱前路手术相关结构的数字模型及三维可视化方法.方法 选取健康志愿者头颅中部至第3胸椎下缘连续CTA动脉造影,MR脊髓造影(MRM)及臂丛神经薄层MRI连续扫描断层图像,Mimics软件基于不同组织阈值对骨骼,动脉,静脉,脊髓等组织用半自动方法进行分割和重建,神经管道编辑器和MedCAD(医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块对颈丛,臂丛神经,颈肌进行重建,三维化显示颈段脊柱前路手术相关解剖结构.结果 建立颈段脊柱前路手术相关结构的三维可视化模型,显示骨性结构、主动脉、上腔静脉、甲状腺、舌骨、喉软骨、气管、肺、12组颈肌和脊髓、脊神经、颈丛、臂丛神经、颈椎间盘等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结论 在颈前部解剖结构三维模型基础上,参照解剖学层次逐层显示该手术相关重要结构,为解剖教学、手术培训提供医疗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对脊柱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快速高级自旋回波、重T2WI及脂肪抑制技术对300例病人检查行磁共振椎管水成像.结果 M R M显示正常25例、异常275例,清楚显示原发病变与邻近脊髓腔、脊髓、神经根的相关关系.结论 MRM具有无创伤、无辐射、速度快,不需对比剂,患者易接受的特点.MRM与常规MRI图像结合可获得全面、客观的病变信息,MRM图像可取代X线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3.0 T磁共振成像(MRI)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可变翻转角序列(Fast-3D-MPV)成像序列在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在太原市中心医院影像科进行颈椎病诊断的可疑患者30例者,采用TOSHIBA 3_0 T titan磁共振扫描,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ET2WI、Fast-3D-MPV。结果 20例Fast-3D-MPV成像显示神经前根显示清晰,23例Fast-3D-MPV成像显示神经后根显示清晰,12例颈椎常规MRI显示神经后根显示,Fast-3D-MPV成像神经干连续、走行自然,Fast-3D-MPV序列的臂丛神经椎管内神经前、后根显示率分别为93.3(28/30),96.6(29/30);Fast-3D-MPV序列与常规MRI序列相比(P<0.05)。结论 Fast-3D-MPV序列可很好地显示椎管内外臂丛神经结构,能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做出准确的定性及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4.
李清  王岩  孟繁琪  曹贵平  高雄伟 《中外医疗》2009,28(22):159-159
目的探讨磁共振水成像技术对脊柱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快速高级自旋回波.重T2WI及脂肪抑制技术对300例病人检查行磁共振椎管水成像。结果MRM显示正常25例,异常275例,清楚显示原发病变与邻近脊髓腔,脊髓、神经根的相关关系。结论MRM具有无创伤,无辐射,速度快,不需对比剂,患者易接受的特点。MRM与常规MRI图像结合可获得全面、客观的病变信息,MRM图像可取代X线脊髓造影和CT脊髓造影。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多层螺旋CT(CTM)诊断臂丛神经节前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8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M检查。应用曲面重组获得冠状位图像和轴位图像观察神经根损伤情况,并与手术探查结果相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M能清晰显示正常神经根的前后支。臂丛神经损伤的主要征象包括椎管内脊髓神经前后支充盈缺损的缺失、创伤性脊膜囊肿、脊髓移位。CTM表现与手术探查所见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M可清晰显示臂丛神经椎管内的前后支,对椎管内根丝的损伤能进行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MRI检查椎管外神经根囊肿的成像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我院MRI诊断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外神经根鞘囊肿患者7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MR检查方法及表现。结果:椎管外神经根囊肿在常规T1WI、T2WI成像不易检出,应用脊髓水成像(MRM)及斜冠状位扫描技术容易发现病灶,病灶小,呈长T1WI、长T2WI信号,附着在椎管外神经根鞘膜上,压迫神经根。结论:椎管外神经根囊肿病灶隐匿,应用MRM及斜冠状位扫描技术容易发现病灶,对临床不明原因的部分腰腿痛患者有重要的检查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序列臂丛神经成像的可行性,及其用于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2位自愿者及14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行臂丛神经DWIBS及常规序列(T1WI、T2WI及STIR/long TE)MR扫描。观察DWIBS与STIR/long TE序列获得的臂丛神经图像,计算32位自愿者共64侧可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的数目,对两者臂丛神经的显示率进行配对资料的χ^2检验。分析臂丛神经病变患者的MR图像,描述臂丛神经病变的MR影像学特征。[结果]32位自愿者总共64侧臂丛神经中在DWIBS序列上能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的数目分别为60、57、56、50;在STIR/longTE序列为37、28、52、44。DWIBS序列对臂丛神经根及神经节的显示率高于STIR/longTE序列(P〈0.05)。14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中,臂丛神经创伤4例,臂丛神经转移性病变7例,炎症3例。DWIBS序列臂丛神经显示为高信号影,臂丛神经节前、节后部分得到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病变则呈现更高信号影。[结论]DWIBS序列与常规序列相比,能更清楚显示臂丛神经解剖形态,而且对准确判断病变累及范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薄层短翻转恢复成像(Short Tau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在臂丛神经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对6名接受颈部MR检查的患者(男3例,女3例,17-46岁)在1.5T磁共振设备上行臂丛神经冠状位常规层厚T2WI序列及STIR序列扫描。对STIR原始图像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e Reconstruction,MPR)及最大信号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观察常规层厚T2WI图像与薄层STIR成像,可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干的数目及显示平均长度。结果 12侧臂丛神经中(60支神经根,36支神经干),STIR冠状位薄层扫描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神经根及神经干分别为56支和33支,显示平均长度为168mm,常规层厚T2WI扫描显示神经根及神经干分别为51支和24支,显示平均长度109mm。结论 STIR能满意地显示臂丛神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序列臂丛神经成像的可行性,及其用于臂丛神经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对32位自愿者及14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行臂丛神经DWIBS及常规序列(T1WI、T2WI及STIR/long TE)MR扫描。观察DWIBS与STIR/long TE序列获得的臂丛神经图像,计算32位自愿者共64侧可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的数目,对两者臂丛神经的显示率进行配对资料的χ^2检验。分析臂丛神经病变患者的MR图像,描述臂丛神经病变的MR影像学特征。[结果]32位自愿者总共64侧臂丛神经中在DWIBS序列上能清晰显示的臂丛神经根、神经节、锁骨上神经及锁骨下神经的数目分别为60、57、56、50;在STIR/longTE序列为37、28、52、44。DWIBS序列对臂丛神经根及神经节的显示率高于STIR/longTE序列(P〈0.05)。14例臂丛神经病变患者中,臂丛神经创伤4例,臂丛神经转移性病变7例,炎症3例。DWIBS序列臂丛神经显示为高信号影,臂丛神经节前、节后部分得到清晰显示,臂丛神经病变则呈现更高信号影。[结论]DWIBS序列与常规序列相比,能更清楚显示臂丛神经解剖形态,而且对准确判断病变累及范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技术在显示臂丛神经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在治疗前行磁共振常规冠状T1WI与STIR(短T1反转恢复序列)、C4~T3连续横轴位T1WI与抑脂T2WI、病变侧斜冠位STIR、扰相位梯度回波脉冲序列(3D-T2*GRE)成像.结果:轴位T1WI与T2W1在显示臂丛神经椎管内段与椎间孔段较好,冠状STIR与斜矢状STIR在显示臂丛神经干病变价值高,3D-T2*GRE三维立体显示臂丛神经干的总体结构,对于神经干的大小、形态及走向效果较好.结论:磁共振检查臂丛神经损伤,是一种无创的影像检查,能够明确显示臂丛神经损伤及相关的病理改变,多方位多序列检查有利于病变的显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方法,总结显微外科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22例经显微外科手术及病理确诊为臂丛神经鞘瘤的患者病历资料,归纳总结其诊断特点和显微手术体会.结果 22例患者源自臂丛C5、6神经根2例,C7神经根1例,上干4例,中干6例,下干2例,外侧束3例,后侧束2例,内侧束2例.其中18例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6个月至7年),2例因其他科室误诊为颈部淋巴结术后出现神经症状外,其余病例均接受显微手术治疗,术后无复发,臂丛神经功能正常.2例误诊患者行Ⅱ期神经修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结论 臂丛神经鞘瘤的有效诊治依赖于对该疾病的全面认识、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神经刺激仪的精确定位,以及高倍显微镜下的显微外科无损伤操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椎体隧道通路方式治疗对侧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为臂丛神经根损伤的外科治疗提供新的术式。方法:利用20具成人尸体,模拟椎前通路术式和隧道通路术式进行对比,观测两种术式下可供移植神经根的有效长度。选取30例成年人对颈部(涵盖C6~T1椎骨)进行CT扫描,测量其轴向旋转角及侧屈角,观测颈椎活动对移植后第7颈神经的牵拉影响。36组新鲜椎体试件(C5~C7)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打孔,然后用万能试验机进行轴向载荷压缩试验,检验椎体打孔后形成的椎体隧道对椎体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经过椎体隧道通路到达对侧下干所需长度为69.19 mm, 比经过椎前通路缩短25.14 mm。C7对T1椎体之间轴向旋转角为9.4°±0.3°,旋转产生的前后牵拉范围为2.44 mm; C7对T1椎体之间侧屈角为0.6°±0.2°,侧屈造成的上下牵拉范围为0.156 mm; C7对T1之间的前屈后伸运动幅度非常小,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椎体压缩实验结果:实验组比对照组的极限载荷仅下降了14.89%,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与椎前通路术式比较,椎体隧道通路术式能提供较充足的神经长度;椎骨旋转角度对移植神经的牵拉幅度影响小;椎骨生物力学几乎无改变。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臂丛神经根切断术治疗上肢痉挛性脑瘫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治疗上肢痉挛性脑瘫新的手术方法。方法:利用臂丛神经根相互代偿的原理设计了选择性壁丛神经根切断术治疗上肢痉挛性脑瘫的方法,并选择2例病例进行治疗。结果:术后2例2手部痉挛明显减轻,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结论:选择性臂丛神经根切断术对减轻上肢痉挛性脑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治疗经验,讨论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1998年12月至2002年9月间通过神经移位法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18例,针对不同类型的臂丛神经根性损伤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术后随访2年2个月至5年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10个月.结果:18例患者均得到2年以上临床随访,肩外展功能丧失的16例患者中,冈上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1例,三角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主动肩外展60度以上者12例;屈肘功能丧失16例患者中,肱二头肌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14例;屈指、屈腕功能丧失患者6例中,屈指、屈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2例;伸肘、伸腕、伸指功能丧失患者4例中,伸腕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4例,伸肘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伸指肌力恢复3级以上者3例.结论:神经移位术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手术前准确的诊断、早期手术、精细操作是功能恢复的关键;应根据不同的损伤类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对年轻患者应尽可能修复所有损伤神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米袋法"在磁共振3D Nerve VIEW臂丛神经根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3.0T MR对22名健康志愿者和28名臂丛损伤患者采用3D Nerve VIEW进行MR臂丛神经检查,均分别进行常规和加用米袋两次扫描,对健康志愿者和患者的磁共振图像进行分析.测量比较健康志愿者加米袋前后臂丛神经节的图像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采用4分法对臂丛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评分,对成像质量的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臂丛损伤患者术中探查结果,计算加米袋前后臂丛损伤的检出率.结果 加米袋前臂丛神经SNR为1.90±0.66,CNR为14.27±6.82,加米袋后SNR为2.70±0.88,CNR为20.00±6.8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主观评分由2.45±0.64提高到3.96±0.95,P<0.05.臂丛损伤患者加用米袋后臂丛神经损伤诊断的检出准确率由69.7% 提高至81.8%.结论 "米袋法"可在臂丛神经根成像中显著提高SNR、CNR,提高臂丛神经成像质量,提高臂丛损伤的检出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钟挺  王志力  王庆涛 《西部医学》2011,23(3):533-534
目的探讨一针法颈丛臂丛联合麻醉的方法及在肩部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肩部手术140例,随机分为一针法颈丛臂丛联合麻醉组(Ⅰ组)68例和两针法颈丛臂丛联合麻醉组(Ⅱ组)72例。两组均注入0.375%布比卡因与0.5%利多卡因复合液20 ml。观察两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一针法和两针法颈丛臂丛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无差异,一针法颈丛臂丛联合麻醉定位简单、操作容易、减少患者痛苦和气胸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鞘内给药联合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行臂丛神经鞘内给药治疗,治疗组在臂丛神经鞘内给药后采用颈椎牵引治疗,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2.2%(28/45例)、总有效率97.8%(44/45例)均优于对照组痊愈率51.1%(23/45例)和总有效率93.3oA(42/4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臂丛神经鞘内给药联合颈椎牵引可有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  相似文献   

18.
高峻岭  朱珩 《医学综述》2008,14(11):1750-1752
目的探讨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优势。方法锁骨骨折36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全身麻醉组(A组),臂丛阻滞麻醉组(B组),臂丛复合颈丛麻醉组(C组),每组12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切皮时(T1)、手术10min(T2)、上钢板时(T3)、缝合时(T4),记录血流动力学情况,观察患者术中不适次数和追加基础麻醉次数,并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结果①B组追加基础麻醉次数和术中不适次数与A、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B组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在T1、T2、T3、T4时与T0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A、C组患者情况相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臂丛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手术中,麻醉效果接近全身麻醉,但操作简单,麻醉管理方便,更适合此类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上干根性撕脱伤后重建屈肘功能的方法。方法:对7例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术前EMG、MRI及全面的理学检查确诊后,或者通过术中神经探查及术中肌电检测确诊后,施行新的神经移位术:尺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二头肌肌支(经典的Oberlin手术),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移位至肌皮神经的肱肌肌支,施行双重移位,重建屈肘功能。术中运用电生理技术,增加手术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术后早期行理疗、功能锻炼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措施。结果:经过术后6~28个月的随访,屈肘功能恢复满意。5例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目标肌力均达M3以上,随访少于8个月的2例患者,目标肌力也达M1~2。结论:对臂丛上干根性撕脱伤确诊后,尺神经及正中神经部分神经束双重移位是重建屈肘功能有效的、合理的治疗方法,较之单一的尺神经部分束移位(即为传统的Oberlin术式),增加了屈肘功能的恢复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3.0T MRI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11月至2017年7月26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3.0T MRI行3D-T2W-STIR-SPACE序列增强扫描,将MRI结果与临床手术所见进行比较对照.结果 26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中,节前损伤10例、节后损伤9例、混合型损伤7例(节前节后均有损伤);MRI诊断节前损伤的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27.8%,准确性为75.8%;MRI诊断节后损伤的敏感性为89.1%,特异性为85.7%,准确性为88.7%.结论 MRI对于臂丛神经损伤诊的断敏感性及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