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缺铁性贫血(IDA)儿童血清中维生素A、E含量可能在其IDA诊断中的评价效能,以明确维生素A、E在IDA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广西省桂林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就诊的387例IDA儿童与体检的244例健康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儿童血清维生素A、E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其与贫血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 IDA组儿童血清维生素A、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在不同年龄组间存在一定差异。维生素A水平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显著相关,维生素E水平与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也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维生素A、E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9(0.646-0.771)和0.678(0.614-0.742),截断值分别为0.275 mg/L和6.650 mg/L,联合维生素A和E的AUC为0.741(0.682-0.800),优于单一指标。结论 儿童血清维生素A、E水平与IDA可能相关,维生素A和E联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提供了更好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患儿急性期血清颗粒酶B(GrB)和可溶性FasL(sFasL)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脏超声和心脏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60例VM和40例健康儿童血清GrB和sFasL水平,同时对VM患儿行心脏超声及心功能检查。测定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心轴缩短率(SF)、每搏指数(SI)、左室内径(LV)、左房内径(LA)、右室内径(RV)。结果VM组GrB和sFas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VM患儿血清GrB与sFasL水平呈正相关(r=0.7608 P<0.05);VM组GrB和sFasL升高者,心脏超声检查示心脏扩大、心肌动度减弱和心功能下降发生率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血清GrB和sFasL可作为判断VM患儿心肌损害程度及评估心功能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血清B族维生素水平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ADHD患儿103例设为ADHD组,另选取同期在儿童保健科进行健康体检的同年龄段儿童89例设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电化学法测定2组儿童血清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9、维生素B12水平。采用Weiss功能缺陷程度评定量表父母版(WFIRS-P)对ADHD患儿各社会功能评分与B族维生素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DHD组中维生素B9水平[(12.55±2.22) nmol/L比(13.26±2.54) nmol/L]和维生素B12水平[(278.54±32.00) ng/L比(288.90±31.32) ng/L]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4、-2.261,均P<0.05)。2组血清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仅维生素B12水平与学习/学校维度的社会功能显著负相关(r=-0.208,P=0.035),其余血清B族维生素与各社会功能之间均未发现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 ADHD患儿血清维生素B9和B12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同龄儿童,血清维生素B12缺乏对ADHD患儿学习/学校维度的社会功能具有影响。儿童期注重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9和B12水平的监测并及时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对防治ADHD的发生发展可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母乳喂养早产儿血清维生素E水平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健康早产儿血清维生素E水平的动态变化以及临床对于健康早产儿是否需要常规补给维生素E。方法:38例母乳喂养的健康早产儿随机分成干预组(n=20)和对照组(n=18),干预组早产儿于出生当天第1次采血后每天给予维生素E 50 mg肌肉注射,连续3 d;对照组不给予维生素E。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两组早产儿出生后0,10,30 d的血清维生素E水平,并作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早产儿出生时血清维生素E水平,干预组1.64±0.68 mg/dL;对照组1.76±0.74 mg/dL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早产儿在生后10 d时血清维生素E均呈升高趋势,干预组2.54±1.23 mg/d l,对照组2.64±1.13 mg/dL,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后30 d时,干预组血清维生素E仍维持原增高水平,而对照组血清维生素E呈下降趋势,干预组2.77±1.56 mg/dL,对照组为2.37±1.0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时间点,两组早产儿血清维生素E均高于0.5 mg/dL(范围0.59~6.45 mg/dL)。结论:母乳喂养健康早产儿生后30 d内血清维生素E与用维生素E干预组比较无显著差别,且两组早产儿都无维生素E缺乏发生。故认为对于母乳喂养早产儿无需常规补给维生素E。[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5,7(6):503-505]  相似文献   

5.
干扰素和黄芪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TNF-α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病毒性心肌炎(VM)小鼠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仪(TNF-α)的动态变化以及干扰素、黄芪对其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干扰素、黄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病毒对照组(B组)、干扰素治疗组(C组)、黄芪治疗组(D组)。腹腔接种柯萨奇B3(CVB3)病毒液建立VM模型。在感染病毒24h后,C组腹腔注射干扰索1万U/(g·d),D组用灌胃器喂服黄芪30mg/(g·d)。均连用5d;在接种病毒后第7、14、21天时留取血液、心肌标本。分别进行血清TNF-α及心肌病理检查。并分析TNFnd与心肌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 VM小鼠TNF-α水平升高,并与心肌病理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干扰素和黄芪治疗VM,均可降低血清TNF—α水平。减轻心肌病理损害程度;干扰索对VM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黄芪。结论 TNF—α参与了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降低血清TNF—α水平,调节免疫反应,可能是干扰索、黄芪治疗VM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脂溶性维生素A、D、E水平与特应性皮炎(AD)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根据HanifinRajka标准,于2013年—2016年收集AD患儿,以健康体检儿童作对照;应用SCORAD方法评估AD患儿疾病严重程度;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总IgE水平;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嗜酸性细胞绝对计数值;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视黄醇、25-(OH)D 3水平,液相质谱法测定血清维α-生育酚水平。结果共纳入AD患儿61例,对照组48例。AD患儿SCORAD评分为(44.71±16.06)。AD患儿血清25-(OH) D3水平为(33.88±1.03)nmol/L,低于对照组的(50.49±1.90)nmol/L;血清视黄醇水平为(0.83±0.03)μmol/L,低于对照组的(0.93±0.04)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D组和对照组之间血清α-生育酚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患儿血清视黄醇、25-(OH) D3水平与SCORAD呈显著负相关(P0.05),α-生育酚水平与SCORAD无相关性(P0.05)。结论 AD患儿维生素A、D水平均下降,且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在病毒性心肌炎时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病毒性心肌炎(V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检测VM患儿外周血IFN-γ、TNF-α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心肌酶的含量,分析IFN-γ、 TNF-α与MDA、SOD、心肌酶的关系。结果 VM组患儿IFN-γ、TNF-α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儿童(P<0.01); IFN-γ、TNF-α升高者的血清SOD活力低于IFN-γ、TNF-α正常者,MDA含量高于IFN-γ、TNF-α正常者(P <0.01);IFN-γ、TNF-α升高者各项心肌酶异常百分数均增高(P<0.05);IFN-γ、TNF-α与SOD、MDA及CK-MB 密切相关(P<0.001)。结论 IFN-γ、TNF-α参与VM的发病;检测VM患儿IFN-γ、TNF-α的含量有助于VM的诊 断、判断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IL-17、IL-23和TNF-α在吉兰-巴雷综合征(GB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采用IVIG治疗后GBS患儿血清IL-17、IL-23和TNF-α水平的变化。方法将38例GBS患儿分为2组:A组,发病7 d内给予IVIG;B组,发病8~12 d给予IVIG;均给予IVIG 0.4 g·kg-1·d-1连续治疗5 d。采用ELISA法检测2组患儿血清IL-17、IL-23和TNF-α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血清IL-17、IL-23和TNF-α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GBS患儿治疗前血清中IL-17、IL-23和TNF-α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t=4.498~16.418,Pa<0.05);GBS患儿经IVIG治疗后,其血清IL-17、IL-23和TNF-α水平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a<0.05);A,B 2组治疗前血清IL-17、IL-23和TN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血清IL-17、IL-23和TNF水平亦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GBS患儿急性期血清IL-17、IL-23和TNF-α水平升高,可能在GB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采用IVIG治疗后能有效抑制IL-17、IL-23和TNF-α分泌,从而控制GBS患儿的细胞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及维生素C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并发心肌损害的有效性.方法 将4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15例),均予以常规治疗(高压氧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及维生素C,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清cTn-Ⅰ和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时,治疗组血清cTn-Ⅰ和CKMB水平与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1,6二磷酸果糖联用维生素C可改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儿的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儿体内维生素A的代谢情况及维生素A对T1DM患儿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T1DM患儿,并以28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微量荧光法检测血清维生素A水平,化学发光法、激光散射比浊法分别测定血清C-肽、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无菌条件下获取T1DM患儿以及对照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1DM患儿的PBMC分为维生素A干预组及未干预组2份,均体外培养48h,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4(IL-4)水平变化。结果 T1DM患儿的血清维生素A水平、血清C-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bA1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1DM患儿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空腹血清C-肽水平呈正相关(r=0.356,P<0.05),与HbA1C呈负相关(r=–0.394,P<0.05)。体外培养,T1DM患儿的PBMC产生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IFN-γ/IL-4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T1DM患儿的PBMC经维生素A干预,产生IFN-γ水平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1),IFN-γ/IL-4比值也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1)。结论维生素A干预可能改善T1DM患儿的Th1/Th2失衡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肥胖症儿童脂溶性维生素A、D、E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西安市儿童医院营养科的273例肥胖症儿童(肥胖症组)为研究对象,同期健康体检的226例正常体重儿童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进行体格及体成分的测量,并检测血清维生素A、D、E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肥胖症组血清维生素A[(1.32±0.21)μmol/L vs(1.16±0.21)μmol/L]、维生素E[(9.3±1.4)mg/L vs(8.3±1.2)mg/L]水平较高(P<0.001),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49±22)nmol/L vs(62±24)nmol/L]较低(P<0.001)。在肥胖症组中,边缘型维生素A缺乏率为5.5%(15/273),维生素D缺乏/不足率为56.8%(155/273),维生素E不足率为4.0%(11/273)。控制体重指数和腰身比后,肥胖症儿童维生素A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P<0.001),维生素E和25(OH)D水平与年龄呈负相关(P<0.001)。在控制年龄因素后,未发现肥胖症儿童血清维生素A、维生素E、25(OH)D水平与其肥胖程度、体脂百分比、肥胖时长的相关性,但维生素A和维生素E水平与其腰身比呈正相关(P<0.001)。结论肥胖症儿童的血清维生素A和维生素E水平较高,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而血清维生素D营养状况较差,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状况愈差。因此,应关注肥胖症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并积极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干扰素 γ (IFN γ)、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在病毒性心肌炎 (V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 50例VM患儿及 50例健康正常儿童外周血清IFN γ、TNF α含量 ,采用美国En coreTH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心肌酶 ,并分析IFN γ、TNF α与心肌酶异常的关系。结果 VM组IFN γ、TNF α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正常儿童 (P均 <0 .0 1) ;VM组IFN γ、TNF α升高者 ,各项心肌酶异常百分数均增高 (P <0 .0 5)。结论 IFN γ、TNF α参与VM的发病 ;检测VM患儿IFN γ、TNF α含量有助于VM的诊断、判断病情和预后 ,并为临床治疗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在病毒性心肌炎(VM)患儿血清中水平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72例VM患儿及25例健康儿童血清IL-18、TNF-α、IFN-γ水平。结果1.VM组血清中IL-18、TNF-α、IFN-γ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2.VM组血清中IL-18与TNF-α呈直线正相关(r=0.35P〈0.05)。结论细胞因子IL-18、TNF-α、IFN-γ参与VM发病免疫过程,IL-18具有抗病毒作用,与TNF-α同样具有心肌免疫损伤可能。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心肌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心肌损害程度与缺氧及心功能的关系,为心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测定115例先心病患儿心肌酶谱和58例先心病心肌肌钙蛋白I(CTnI)。结果 115例中A、D、E组心肌酶谱改变以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LDH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增高明显,在各组心肌酶谱结果比较及与正常值比较中,两组有显著差异或非常显著差异(P<0.05或P<0.01);CK-MB/CK>0.05。先心病患儿58例中A、D、E组cTnI检出阳性率明显升高(P<0.05),且A、D、E组中cTnI与LDH、LDH1、CK、α-HBDH阳性率比较,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与CK-MB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LDH、LDH1、CK-MB、CK-MB/CK、α-HBDH、cTnI是判断先心病患儿心肌损害重要指标;CK-MB与cTnI是诊断心肌损害的血清金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并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婴幼儿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儿科住院肺炎患儿47例,其中支气管肺炎急性期并心力衰竭(无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例(A1组);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重症肺炎并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儿12例(B1组);轻症肺炎患儿20例(C1组)。A2、B2、C2为A1、B1、C1组患儿恢复期。健康儿童20例(D组)。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肺炎患儿急性期(治疗前)、恢复期及健康对照儿童血浆ADM、ET-1水平。结果1.急性期血浆ADM水平:A1、B1、C1组均较D组明显升高(Pa<0.01);B1组高于A1、C1组(Pa<0.05),A1组高于C1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急性期血浆ET-1水平:A1、B1组均分别高于C1、D组(Pa<0.05),B1组高于A1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1组与D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3.A2、B2组血浆ADM、ET-1均较其急性期明显下降(P<0.05,0.01);C2组血浆ADM较其急性期明显下降(P<0.01),而血浆ET-1急性期与恢复期均无明显改变(Pa>0.05)。结论ADM、ET-1参与重症肺炎并急性充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ET-1参与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其血浆水平与心力衰竭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检测了39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申维生素A、维生素E、免疫球蛋白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水平。结果表明: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维生素A、E 值均明显低于一般呼吸道感染组。血清维生素A、E值呈直线正相关,二者均与血清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转化率呈不同程度相关。提示补充维生素A、E可预防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血流感染患儿与健康儿童血清25(OH)D 水平的差别。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0 年1 月至2013 年12 月间住院治疗且双份血培养阳性的60 例血流感染患儿为血流感染组,另选取60 例同年龄段同时期行健康体检的儿童为健康对照组。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儿童血清25(OH)D 水平,比较两组儿童不同水平25(OH)D 的构成比。结果 血流感染组患儿血清25(OH)D 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流感染组维生素D 正常(8%)、不足(22%)的构成比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5%、43%,P<0.05),而缺乏(42%)、严重缺乏(28%)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8%,P<0.01)。结论 维生素D 不足在儿童中普遍存在,血流感染患儿血清25(OH)D 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儿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儿童1型糖尿病(T1DM)及酮症酸中毒(DK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152例住院患儿,其中52例为首次发病的T1DM患儿,包括酮症酸中毒(DKA组)21例,以及非酮症酸中毒(非DKA组)31例,其余100例为非T1DM组。检测并比较三组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儿童T1DM及DKA的相关性。结果 DKA组患儿的血清25-(OH)D平均为(53.6±27.8)nmol/L,显著低于非DKA组的(69.7±27.9)nmol/L和非T1DM组的(81.8±28.3)nmol/L(P<0.05);非DKA组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非T1DM组(P<0.05)。结论 T1DM患儿的血清25-(OH)D水平低,尤以DKA患儿最为明显,维生素D在儿童T1DM发病中的潜在保护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病毒性心肌炎(VM)小鼠中的表达及福辛普利的干预作用。方法鼠龄4~6周Balb/c纯种雄性小鼠5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假干预组(C组)、福辛普利组(D组)。B~D组小鼠腹腔接种0.1mL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VM模型。C、D组于注射CVB324h后分别予生理盐水、福辛普利灌胃治疗,d14断颈处死小鼠,心脏石蜡切片HE染色计算病理积分,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MP-3mRNA表达。结果B、C组心肌MMP-3表达显著上调,心肌Ⅰ、Ⅲ型胶原增生显著与A组比较(P<0.05);D组心肌MMP-3表达显著下调,与B组比较心肌Ⅰ、Ⅲ型胶原增生显著减少(P<0.05)。结论MMP-3参与VM小鼠病理过程,福辛普利能明显下调MMP-3mRNA表达,显著减少心肌胶原增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 [25-(OH)D3]的水平与肥胖及炎症细胞因子的关系,为临床评估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肥胖症的关系提供依据。方法:以2012年2~6月就诊的78例肥胖症儿童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年龄、性别等基线情况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105名儿童作为对照组。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清25-(OH)D3、IL-6、IL-8、IFN-γ、TNF-α。结果:肥胖组儿童25-(OH)D3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5-(OH)D3水平与BMI Z-Score呈负相关(r=-0.462,P<0.01)。按血清25-(OH)D3水平将患儿分为维生素D充足组、不足组、缺乏组及严重缺乏组,各亚组间血清IFN-γ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IL-6、IL-8、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儿童较正常儿童25羟维生素D水平低;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BMI有相关性,但与炎症细胞因子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