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的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本文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35名扩张型心肌病(DCM),35名缺血性心肌病(ICM)以及35名正常人从心脏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三个方面进行鉴别研究。结果 ①DCM组心脏多个房室腔扩大成球形,室壁变薄及动度弥漫性减弱;ICM组以左房室腔扩大为主,多呈葫芦状,室壁活动呈节段性障碍。②反映左室充盈流量状态的EPSS,DCM组显著高于ICM组;DCM组多瓣膜返流发生率较高且程度较重,ICM组多为单瓣膜返流且程度较轻。③DCM组以收缩功能降低为主,舒张功能可表现为“正常”;ICM组则主要以舒张功能障碍为主,收缩功能可表现为正常。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为临床鉴别DCM与ICM提供较为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惠小勤 《基层医学论坛》2013,(10):1284-1286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ICM)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鉴别要点。方法对2006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确诊为31例缺血性心肌病、27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ICM组心力衰竭大多先呈左心衰竭,继以右心衰竭,出现相应的症状;DCM组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②a)ICM组心脏呈"圆拱门形",室壁活动节段性减弱。DCM组心脏呈"球形",室壁活动弥散性减弱;b)ICM组多为轻度二尖瓣返流;DCM组多瓣膜返流发生率高且程度较重(P<0.01);c)DCM组收缩功能降低,舒张功能正常;ICM病组舒张功能减低,收缩功能正常;二尖瓣E/A:ICM组<1,而DCM组>1(P<0.05);d)ECG RV6/Rmax≥3.0对DCM和ICM有鉴别诊断意义。结论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具有简便、无创、价格低廉及重复性好的特点,是ICM与DCM有价值的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3.
欧细平  廖春锋  许哲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0):821-824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ultrasonic cardiogram,UCG)结合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特征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和缺血型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ICM)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对30例DCM及30例ICM的超声形态学与心电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ICM组与DCM组各项指标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其特点为:DCM组心脏多个房室腔扩大呈球形结构,室壁变薄及弥漫性运动度减弱;ICM组心脏以左房室扩大为主,多呈葫芦状,室壁节段性运动减弱。DCM组以收缩功能降低为主,舒张功能可表现为正常;而ICM组以舒张功能降低为主,收缩功能可表现为正常。DCM组多瓣膜返流发生率较高且程度较重,ICM组多为单瓣膜返流且程度较轻。DCM组Rv6/Rmax≥3.0占71.2%(Rmax为Ⅰ、Ⅱ、Ⅲ导联中振幅最大的R波),而ICM组却无一例。结论超声心动图结合心电图特征是对DCM与ICM进行鉴别的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康健 《广州医药》2006,37(2):55-5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扩张型心肌病(DCM)与缺血性心肌病(ICM)的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8例扩张型心肌病和26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CM组心脏多个房室腔扩大多呈"球形",室壁变薄及弥漫性减弱,心尖部心肌不变薄及EPSS增大,多瓣膜反流,以收缩功能降低较明显为其特点.ICM组以左房室腔扩大多呈"圆拱门形",心尖圆钝变薄,室壁活动呈节段性障碍,主动脉及根部钙化、主动脉增宽,单瓣膜反流,以舒张功能障碍较明显为其特点.结论彩超结合患者病史是对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进行鉴别的简便无创性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 2 2例缺血性心肌病与 2 6例扩张型心肌病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的不同表现进行鉴别诊断探讨 ,其结果表明 ,5 0岁以上 ,伴有主动脉瓣区退行性病变 ,局限性室壁变薄并出现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则有利于缺血性心肌病 (ICM )的诊断 ;而年龄较轻 ,心脏呈普大型 ,伴多瓣膜返流 ,室壁弥漫性变薄 ,活动弥漫性减弱 ,则有利于扩张型心肌病 (DCM )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UCG)在扩张型心肌病(DMC)和缺血型心肌病(IC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确诊的32例DMC和43例ICM的UCG检查,比较二者在心脏形态、血液动力学及心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心脏增大,左室容量增加,心功能减低,二、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等发生率及严重程度DCM组明显重于ICM组。DCM左室增大短径超过长径的1/2,呈"球形"改变,心尖部不变薄,室壁厚度均匀,运动弥漫性减弱。ICM左室心尖圆钝变薄且运动明显减弱,呈"圆拱门形"改变,室壁厚度不均并呈节段性运动异常为主要声像图特征。结论:CUG具有形态学诊断和血流动力判断意义,对DCM和ICM的诊断与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鉴别诊断缺血性心肌病(ICM)与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永城市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因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0例患者,经诊断分为DCM组和ICM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超声心电图指标、各瓣膜返流状况。结果 DCM组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房收缩末内径(LAD)、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E峰)及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舒张晚期峰值(E/A)均较ICM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存在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返流情况,且DCM组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返流情况较ICM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心电图显示ICM与DCM在心脏血流动力学、心脏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超声心电图可为临床诊断鉴别ICM与DCM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莹  李娟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5):403-405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对缺血性心肌病(ICM)与扩张型心肌病(DCM)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ICM23例、DCM15例患者分别进行静息(REST)和腺苷(ADE)负荷G-MPI,对两组患者的心肌室壁放射性分布、室壁运动和左室心功能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8例患者左室均扩大,DCM组有13例(86.7%),ICM组有2例(8.7%)患者伴右室扩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02,P〈0.01)。38例患者G-MPI均有异常,87%的ICM患者G-MPI表现为室壁节段性放射性减低或缺损,80%的DCM患者表现为弥漫性放射性减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36,P〈0.01)。两组患者腺苷负荷G-MPI血流灌注总积分(SSS)、差分值(SD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G-MPI血流灌注总积分(SRS)无统计学意义(P〉0.05)。G-MPI室壁运动分析显示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室壁运动减低,其中13例(86.7%)DCM患者室壁运动呈弥漫性减低,20例(87%)ICM患者呈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88,P〈0.01)。G-MPI心功能参数分析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EDV)及收缩末期容积(ESV)均异常,E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和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MPI为无创性检查方法,对ICM与DCM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心肌病(ICM)系心肌灌注不足和冠状循环阻塞所致的心肌病综合征。近年来已日益引起临床的重视。尤其是彩色Doppler超声波普及以来,对其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病在声像图上显示房室腔扩张,室壁运动明显减弱,瓣膜返流,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异常,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类似,属于继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本文总结了50例ICM的彩色Doppler超声检查资料,并试对其余60例DCM资料的异点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3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和30例正常人的彩色多普勒(CDFI)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DCM心脏呈普遍扩大,室壁活动呈弥漫性减弱。(2)不同程度伴有瓣膜返流。(3)左空收缩射血功能减低,而舒张功能降低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ADH2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心肌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ADH2基因多态性与酒精性心肌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随机选择56例正常人和64例嗜酒的非酒精性心肌病及非酒精性肝病患者及82例酒精性心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ADH2基因多态性。结果嗜酒组和酒精性心肌病组ADH2*1/-k1及ADH2*1/*2型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ADH2*2/*2型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嗜酒组和酒精性心肌病组ADH2*1等住基因的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ADH2*2等位基因的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嗜酒组和酒精性心肌病组ADH2基因型频率无统计学差异,等住基因的频率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DH2基因多态性与嗜酒相关。与酒精性心肌病发生的关系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2.
谭贺怡 《广州医药》2006,37(5):31-33
目的 从心电图的不同特征上鉴别诊断心肌病与心肌梗死.方法 对心肌病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的Q波的波形、时限、伴随ST-T改变、出现导联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异同之处.结果 心肌病的异常Q波时限明显变窄,在QRS形态、Q波出现导联、伴随ST改变等方面均与急性和陈旧性心梗Q波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心电图是鉴别心肌病Q波与心梗Q波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酒精性心肌病75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酒精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酒精性心肌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归纳、总结其临床表现、心电图、胸部X线和心脏二维超声检查的特点;比较戒酒与否病人预后的差异。结果病人临床症状以心悸、气急和胸闷为主;心电图可表现为多种心律失常;胸部X线和心脏二维超声检查可较早发现心脏扩大和左室射血分数减低,心脏可普遍增大,但以左室增大较常见。戒酒后病人心脏缩小,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心功能改善。结论酒精性心肌病病人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胸部X线和心脏二维超声检查可帮助较早作出心肌病的诊断;戒酒可明显改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TH-2(St.Thomas Hospital 2 cardioplegic solution)和HTK(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 Solution)对非糖尿病和糖尿病大鼠离体心肌保护后心脏功能的改变。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n=0,Control组,STH-2组,HTK组),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18只,亦随机分为3组(n=6,T—Control组,T—STH-2组,T—HTK组);用改良Langendorff装置测定心功能指数,留取冠脉流出液测定肌钙蛋白(TnI)含量。结果非糖尿病组心脏保存2h后心功能指数与Control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除心率(HR)外各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糖尿病组心脏保存4h后心功能指数与T-Control组相比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各组心功能指数(除HR外)均较对应的非糖尿病各组要低(P〈0.05),TnI含量则高(P〈0.05);STH-2组TnI含量较Controll组和HTK组显著升高(P〈0.01);T—STH-2组Tnl含量较T—Control与T—HTK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糖尿病心肌基础心功能损伤严重,但对缺血再灌注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5.
缬沙坦在扩张性心肌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DCM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改变、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心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30/36)和64.29%(18/2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3例出现头昏、头痛、心悸、腹痛、消化不良等副作用,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未影响后续治疗,未发生肾功能不全、低血压及高血钾。结论:一般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缬沙坦可显著改善DCM患者临床症状和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无明显毒副作用,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小儿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轻中度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Ⅱ-Ⅲ级)患儿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洋地黄制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和曲美他嗪,疗程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也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心率、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小儿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刚  盛红专 《医学争鸣》2009,(18):1765-1767
目的: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致病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β-MHC),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在9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100例正常对照中进行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对阳性结果者进行家系调查,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型.结果:在4个家系及2例散发患者中,β—MHC基因第23号外显子的Gln893Lys错义突变,而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置未见异常.4个家系临床表型不同.结论:β—MHC基因Gln893Lys突变是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突变之一,其临床表型的异质性,提示多因素参与了肥厚型心肌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是遗传性心肌病的一种,以右心室心肌细胞被纤维、脂肪组织代替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心律失常、心衰和猝死,在年轻人及运动员猝死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病理、生理和临床特征的认识和进一步研究.该文就ARVC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表现、超声心动图特点和核磁共振成像特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