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鞍旁病变的MR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总结 5 9例鞍旁病变的MR表现 ,探讨鞍旁病变的MR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5 9例鞍旁病变 ,均行MR平扫检查 ,41例行MR增强扫描。 3 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 ,2 4例经临床证实。结果 鞍旁脑膜瘤信号和强化表现与其他部位脑膜瘤类似 ,累及垂体时需要与垂体瘤侵犯海绵窦鉴别。肿瘤从桥小脑角延伸到鞍旁是三叉神经瘤的特点。转移瘤常见于鼻咽癌颅内侵犯。痛性眼肌麻痹表现为海绵窦增大和动眼神经强化。海绵状血管瘤可以呈长T1 长T2 信号 ,显著强化。动脉瘤呈流空低信号 ,可以有血栓形成。结论 多数鞍旁病变MR表现有特点 ,少数需要结合临床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鞍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以提高认识及诊断正确性。方法搜集41例病理证实鞍旁病变的术前MRI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内容包括病变部位、形态、最大径、信号特点及增强表现等。结果 41例鞍旁病变中,脑膜瘤24例,信号均匀(22/24)或不均匀(2/24),增强扫描常可见脑膜尾征(18/24),6例包绕颈内动脉,11例侵入鞍内生长;神经鞘瘤5例,其中三叉神经鞘瘤2例,肿瘤内囊变多见(2/5);海绵状血管瘤4例,增强后均呈不均匀渐进性强化(4/4);表皮样囊肿3例,DWI序列上均呈高信号,而增强后无强化;颗粒细胞瘤1例,信号不均匀,内见多发小囊变,并见液平影;淋巴瘤1例,信号均匀,增强后亦呈均匀强化;黑色素瘤1例,T1WI高信号,T2WI呈低信号;脊索瘤1例,鞍旁肿块伴有右侧斜坡骨质信号异常;转移瘤1例,为转移性神经内分泌癌,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结论鞍旁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常有其典型的MRI表现,MRI很大程度上可于术前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MRI在鉴别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的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鞍旁肿瘤MRI影像表现,观察MR影像特征.结果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均可同时侵犯鞍内及鞍旁,但两者MRI信号有特征性,海绵状血管瘤T1WI呈等或稍低于脑灰质信号,T2WI信号强度类似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强化显著,可见延迟强化.脑膜瘤呈等T1、T2信号,T2WI信号强度与脑灰质信号近似,增强扫描病变呈中等度弥漫性强化,相应部位可见脑膜线样强化.结论 MRI平扫加增强能明确显示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及脑膜瘤的不同信号改变、强化特点及内部结构特点,其MRI信号特点对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的MR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和15例鞍旁脑膜瘤的影像资料,比较两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的不同之处。结果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以稍长T1、长T2为主要表现,DWI呈等信号,ADC值约为1.63×10-3 mm2/s,增强扫描3例早期明显均匀强化,3例延迟后均匀强化,邻近颞叶无水肿,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包绕或被推压。鞍旁脑膜瘤表现为等T1、等T2信号常见,DWI呈等或略高信号,ADC值约为0.93×10-3 mm2/s,病变明显强化,12例可见"脑膜尾征"。结论鞍旁海绵状血管瘤T2WI呈明显高信号、ADC值高,脑膜瘤可见"脑膜尾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底脊索瘤CT与MR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的CT与MR影像学资料。结果13例脊索瘤中,发生在斜坡5例,鞍区4例,颅中凹2例,鼻咽部1例,蝶窦1例。肿瘤的形态以不规则形最多8例,圆形3例,椭圆形2例。病灶边界清楚9例,边缘模糊4例。MR表现为T1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T2WI则以高、低混杂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呈轻到中度强化,强化信号不均匀。CT见病灶呈不均匀等或稍高密度肿块,7例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结论颅底脊索瘤的CT和MR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大多可以确诊,但需与脑膜瘤、垂体瘤、鼻咽癌、软骨类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6.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表现和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2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21例,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1例。10例行CT检查,16例行MRI检查,13例行MRA检查。结果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明显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72.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 T1WI表现为桑葚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脑外型病灶位于中颅窝、鞍旁,MRI呈类似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见明显均匀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 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结合CT和MRA可明确诊断;脑外型者易误诊,对CT和MRI表现类似的中颅窝脑膜瘤,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总结7例鞍旁海绵状血管瘤CT、MRI和磁共振波谱(MRS)表现,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7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均行CT和MR平扫,2例行CT增强扫描,7例行MR增强扫描,5例行MR扩散加权成像(DWI),6例行^1H MRS检查。结果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体积大,并同时伸入到鞍内。CT平扫病变呈等或稍高密度,密度均匀,MR T1WI呈等或稍低于脑灰质信号,T2WI呈类似脑脊液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非常显著强化。DWI呈等或稍低信号,但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明显高于正常脑实质。。HMRS表现为NAA峰、Cr峰和Cho峰消失。可出现Lip峰。结论CT检查时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和垂体瘤鉴别困难,MRI表现很有特点,T2WI呈极高信号,增强扫描非常显著强化,ADC值明显升高而DWI接近等信号,MRS检查无NAA峰、Cr峰和Cho峰,MRI可以对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8.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目的 人海绵状血管瘤的MRI、CT和DSA的表现。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76例,其中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59例,中颅窝鞍旁膜型海绵状血管瘤17例。28例行CT扫描,73例进行MRI检查,20例行DSA检查,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表现为低信号环围绕的桑葚状混杂信号团块,DSA检查未见异常染色。中颅窝、鞍旁的病灶CT表现为较均匀的稍高密度影、MRI呈类似哑铃形较均匀的稍长T1信号影,T  相似文献   

9.
鞍区肿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鞍区肿瘤的MRI影像特征,探讨MRI对该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鞍区肿瘤63例,其中垂体瘤35例,脑膜瘤6例,颅咽管瘤14例,脊索瘤7例,表皮样囊肿1例。全部病例行MRI平扫检查,52例行增强检查。结果:MRI检查,T1WI上肿瘤大多呈低、等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上呈均匀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结论:MRI对鞍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颅底区域肿瘤的MRI特点,以提高对此部位肿瘤的认识。方法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颅底肿瘤63例,回顾性分析其MRI表现。结果脊索瘤10例,转移瘤5例,三叉神经瘤5例,软骨瘤5例,软骨肉瘤2例,鼻咽纤维血管瘤3例,脑膜瘤11例,侵袭性垂体瘤11例,鼻咽癌9例,颈静脉球瘤2例。颅底区域肿瘤MR表现各异,垂体腺瘤、脑膜瘤等少数肿瘤的MR信号具有特征性,肿瘤的位置对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结论颅脑MRI可充分显示颅底区域肿瘤的部位、累及范围,部分肿瘤可依据其信号、部位与侵犯特征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少突胶质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涓  陈敏  郭锬   《放射学实践》2009,24(6):595-599
目的:分析颅内Ⅱ级与Ⅲ级少突胶质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提高对此类肿瘤定性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18例同时行MR灌注成像(PWI),10例同时行MR波谱成像(MRS)。4例曾行CT平扫。结果:23例均为单发病灶,病变均位于幕上脑实质内。其中Ⅱ级少突胶质细胞瘤13例,Ⅲ级10例。其MR上的相对特征性表现为:①额叶发病率最高,占60.9%;②大多数(73.9%)的少突胶质细胞瘤无瘤周水肿;③肿瘤通常不引起中线结构移位或仅有轻度的中线结构移位;④肿瘤信号T1WI以低信号为主,T2WI及FLAIR呈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易出现囊变,50%(5/10)的Ⅲ级肿瘤和46.2%(6/13)Ⅱ级肿瘤出现囊变;⑤增强扫描仅有39.1%(9/23)的肿瘤强化。强化模式多不均匀,可以呈完全强化或部分强化;⑥Ⅲ级肿瘤多大于Ⅱ级肿瘤,最大径的均值分别是51.8mm和36.2mm(P=0.042);⑦10/18例在PWI上显示rCBV图高信号表现,其中Ⅱ级肿瘤5例,占50%(5/10);Ⅲ级肿瘤5例,占62.5%(5/8);⑧MRS检查10例,Ⅱ级肿瘤6例,Ⅲ级肿瘤4例,平均Cho/Cr比值Ⅲ级肿瘤大于Ⅱ级肿瘤,分别为4.07和1.39,P=0.023;NAA/Cr比值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别为1.35和1.52,P=0.705。结论:少突胶质细胞瘤的MR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PWI及MRS,可以提高定性诊断及分级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脑裂畸形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裂畸形的MRI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脑裂畸形的MRI表现特征与鉴别诊断。结果本组21例患者,其中Ⅰ型12例,Ⅱ型9例。MRI特征性表现为由灰质相衬的裂隙横跨半球。绝大多数病例有不对称性侧脑室扩大(19例)。裂隙多位于中央前、后回附近。有20例伴发透明隔缺如、灰质异位等其它脑发育异常。结论脑裂畸形的MR表现具有特征性,能良好显示脑裂畸形的病理解剖特征,是脑裂畸形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软骨母细胞瘤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笔者报告28例经病理证实的软骨母细胞瘤,着重分析X线表现和X线诊断要点。并以9例有囊变的成人股骨头无菌坏死为对照组,探讨了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软骨母细胞瘤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骨母细胞瘤又名成软骨细胞瘤、良性成软骨细胞瘤.1942年Jaffe与Lichtenstein发现主要成分为软骨母细胞,遂命名为良性软骨细胞瘤[1].1993年WHO将本瘤分为软骨母细胞瘤和恶性软骨母细胞瘤2类[2].该瘤有侵袭性生长及复发、转移等组织学特性和生物学行为,所以一般命名为软骨母细胞瘤[2~4].  相似文献   

15.
纵隔囊肿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纵隔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囊肿36例,分析其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CT表现均为边缘清晰、囊壁菲薄、内为不强化的水样密度肿块。其中神经肠源性囊肿1例、支气管囊肿12例、食管囊肿2例、心包囊肿5例、皮样囊肿7例、淋巴管囊肿4例、胸腺囊肿4例、非特异性囊肿1例。结论根据CT平扫和增强扫描上特征性表现,可较正确地作出纵隔囊肿的诊断,并与其它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6.
血管母细胞瘤的MR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MR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资料。结果血管母细胞瘤多位于小脑,可分为3型:囊结节型、囊实性型、实质型。囊结节型典型者呈“大囊小结节”征,囊结节型、囊实质型囊液呈长T1长T2信号,信号强度稍高于脑脊液。3型中结节或实性部分呈等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强化明显。肿瘤实性部分内部和周围见血管流空现象,且与邻近脑膜关系密切。结论MR I是一种诊断血管母细胞瘤有效的方法,但不典型者需与星形细胞瘤、转移瘤、脑膜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儿童肾母细胞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CT在小儿肾母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小儿肾母细胞瘤45例,肾透明细胞癌2例,肾横纹肌肉瘤1例。结合手术病理,了解其在CT上的表现特点。结果肾母细胞瘤表现为实性肿块34例(76%)、囊实性9例(20%)、囊性2例(4%)。肿瘤实质及囊壁有明显强化。7例(15.6%)肾或腔静脉内有癌栓形成。肾细胞癌表现与肾母细胞瘤相似。肾横纹肌肉瘤表现为肾中心囊实性肿块,内有线状钙化,有肾包膜下积液。结论肾母细胞瘤在恶性肾脏肿瘤中最常见,好发于肾实质,易侵犯肾盂肾盏,肿瘤常伴有出血、坏死、囊变,影像学上与肾细胞瘤很难鉴别。肾横纹肌肉瘤常好发于肾中心,包绕于瘤叶的线状钙化及包膜下积液为其特点。  相似文献   

18.
Brodie's骨脓肿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Brodie's骨脓肿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 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Brodie's骨脓肿的X线、CT和MRI影像学表现.结果 17例中单发15例,多发2例.本组12例表现典型的Brodie's骨脓肿为干骺端小圆形或椭圆形骨破坏区,周边见致密硬化环,无骨膜反应.5例表现不典型,病灶可见硬化环不连续,骨破坏区密度混杂,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本组5例表现不典型病例误漏诊.结论 Brodie's骨脓肿少见,影像学表现多样,表现不典型的骨脓肿容易误诊.  相似文献   

19.
淋巴细胞性垂体炎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淋巴细胞性垂体炎(lymphocytic hypophysitis,LyH)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2例病理或临床诊断为LyH的MRI表现及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垂体后叶短T1信号消失;22例垂体柄增粗,9例垂体增大、垂体柄增粗;4例合并海绵窦及邻近硬脑膜受累;1例垂体轻度增大。增强扫描4例均匀强化,28例明显欠均匀强化。结论对于垂体后叶短T1信号消失,垂体柄增粗,伴或不伴有垂体增大,临床有尿崩及垂体功能低下时应考虑LyH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2 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的病理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 12例 ,女 10例 ,年龄 10~ 35岁 ,平均 17岁。 2 2例均作X线平片检查 ,CT平扫检查 7例 ,MRI检查 2例。结果  18例位于长管状骨 ,其中位于干骺端 14例 ,骨干 2例 ,骨端 2例 ;4例位于不规则骨 ,锁骨、肋骨、髂骨及上颌骨各 1例。 2 2例中病变最大长径 6 .5cm ,最小为 2 .0cm ,平均为 3.2cm ,长径与横径之比约为 2 .5 1;病变呈圆形或椭圆形 ,边缘呈轻分叶 17例 ;2 0例病变边缘有明显骨硬化带 ,2例位于锁骨及肋骨未见硬化带 ;19例病灶有分隔 ,3例无分隔 ;骨外形膨大 10例 ,无明显膨大 12例 ;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结论 发生于长骨或不规则骨的皮质或髓腔的局限性破坏区伴有清楚的硬化边应考虑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