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高发区与低发区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国内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高发区与低发区妇科门诊中VVC的发病特点。方法对2004年7月15日所选14所医院的所有就诊妇科、计划生育科的患者进行调查,对VVC患者采用VVC调查表进行登记,将14家医院的VVC患者按患病率高低分为高发区组和低发区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并与同日就诊的非VVC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1)各医院VVC的患病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高发组VVC患者与非VVC对照者相比,更多地使用了不洁卫生用品。(3)低发组VVC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平时不太重视清洗外阴而且更经常地使用抗菌药物。结论与非VVC人群相比,高发组VVC患者更多地使用了不洁卫生用品,低发组VVC患者平时不太重视清洗外阴且经常地使用抗菌药物。在我国,使用不洁卫生用品是造成VVC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VVC(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同RVVC(复发性VVC)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整群选择该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就诊患者12365例,针对所有患者实施阴道分泌物真菌学镜检。在该研究的12365例患者中。患有VVC疾病的患者例数为500例(4.04%);表现出RVVC患者例数为30例(0.24%)。针对VVC患者以及RVVC患者认真实施调查登记以及相关分析。结果针对RVVC患者同VVC患者二者之间进行比较发现,在选择激素、选择抗生素、选择避孕药、实施替代治疗以及个人卫生习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出现RVVC的情况同患者表现出局部免疫异常具有密切的关系。针对以往用药进行分析发现,RVVC患者同VVC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患有VVC疾病或者表现出RVVC的情况后,针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威胁。患者出现RVVC同患者出现局部免疫异常表现出一定的关联,对此针对RVVC患者,需要合理选择敏感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并且需要实施疗程巩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复发机制。方法采用真菌学检查、药敏试验和细胞因子检测比较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G)、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病原学特点、药物敏感度和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结果EVVC的主病原菌为白念珠菌(8421%),其次为光滑念珠菌、近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RVVC念珠菌株对4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依次为制霉菌素〉两性霉素〉酮康唑〉伊曲康唑,RVVO患者Th2型分泌的细胞因子(IL-4、IL一10)水平增高。结论白色念珠菌是导致临床阴道念珠菌感染的优势菌群;唑类药物存在一定耐药性,应注意VVO首次治疗中抗真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口服纽曼思益生菌胶囊联合凯妮汀阴道栓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RVVC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凯妮汀阴道栓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纽曼思益生菌胶囊联合凯妮汀阴道栓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GLU)、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阴道菌群多样性、阴道优势菌群、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1年内总复发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ALT、AST、GLU、TC、T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菌群多样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优势菌群是乳酸杆菌,占95.5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恶心、干呕及食欲不振等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内的总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口服纽曼思益生菌胶囊联合凯妮汀阴道栓治疗RVVC能够降低患者阴道菌群的多样性,减少革兰阳性菌等不益菌在阴道的分布,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致病菌的菌种分布情况及耐药情况。方法运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法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594株念珠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其中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114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480例。结果114例RVVC病例经鉴定白色念珠菌104株(91.22%),光滑念珠菌6株(5.26%),热带念珠菌3株(2.63%),近光滑念珠菌1株(0.88%),与VV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VVC的念珠菌株对药物的敏感率为制霉菌素(98.25%)>两性霉素(97.37%)>酮康唑(55.26%)>咪康唑和伊曲康唑(36.84%)>氟康唑(23.68%)>特比奈芬(10.53%)。RVVC与VVC组比较,药物制霉菌素、两性霉素、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2组差异无显著性(P>0.1);酮康唑的敏感率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RVVC组优于VVC组;咪康唑和特奈比芬的敏感率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5),RVVC组明显低于VVC组。结论白色念珠菌是导致临床阴道念珠菌感染的优势菌群,其次有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光滑念珠菌等。制霉菌素对阴道内真菌的敏感率最高,是治疗真菌感染的有效药物。鉴于伊曲康唑、咪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建议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根据药敏试验来选择药物,临床治疗VVC必须规范化应用抗真菌药物,首次发作或首次就诊是规范化治疗的关键时期,从而减少耐药菌株的出现,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评价酮康唑口服联合阴道用药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3-07~2004-07间收治的120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初次治疗为:阴道应用酮康唑400 mg/d,14 d巩固治疗,每次月经后口服酮康唑,400 mg/d,5 d。连用3个月经周期。对照组仅局部阴道应用酮康唑400 mg/d,14 d观察治疗组的疗效反应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1个月第1次复诊时,治疗组治愈率73.3%,对照组治愈率56.7%;治疗后3个月第2次复诊时,治疗组治愈率83.3%,对照组治愈率66.7%。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仅少数的患者出现头晕、恶心、乏力、厌食等症状,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各项指标均正常,上述症状停药后即消失。结论应用酮康唑口服联合局部用药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有效、安全、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硝酸咪康唑栓剂联合氟康唑治疗复发性VVC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I candidiasis,VVC)为常见的妇科疾病,局部用药治疗对初发病例疗效较好,但对于复发性病例效果欠佳,将局部用药联合全身用药用于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氟康唑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症,是危害影响妇女健康及日常生活的疾病,由于易反复发作,使患者非常痛苦,因此治疗和预防复发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难题.自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用氟康唑治疗30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包头地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患者感染念珠菌菌种分布特点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12月295例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分离培养,应用MALDI-TOFMS、PCR方法完成菌种鉴定,按照CLSI M27-S4标准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9种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感染患者以31~35年龄段最多见(30.85%),其次是26~30年龄段(20.34%),21~40年龄段患者占82.04%,性生活、妊娠等易感因素在VVC中占比较大;共分离鉴定出非重复菌株295株,白念珠菌居首位占79.32%,光滑念珠菌次之占13.90%,尼瓦利亚、布加拉等少见念珠菌共7种各1株;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耐药率高于非白念珠菌(P<0.01),二者对氟康唑、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耐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白念珠菌对卡泊芬净和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高于白念珠菌(P<0.01);未发现制霉菌素耐药菌株,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均为100%,对特比奈芬的耐药率均很高。结论:包... 相似文献
10.
氟康唑胶囊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康唑胶囊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疗效,探讨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0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100)给予口服氟胞嘧啶片(剂量150mg/次,1次/d,连用7d)治疗,观察组(n=100)给予口服氟康唑胶囊(剂量150mg/次,1次/周,连用两周)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后4周、6个月、12个月进行复查,对比同期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观察组的治疗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氟康唑胶囊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疗效确切、可缩短病程,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23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118例患者行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对照组),另118例行ATP-红外生物效应联合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观察组),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6%,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4、8周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TP-红外生物效应技术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能够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RVVC)病原体的药敏情况及其基因CDR1、CDR2、ERG11、CaMDR1和FLU1的分布状况。方法采取60例RVVC患者的白带标本,于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平板上培养,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以 PCR 扩增法检测 CDR1、CDR2、ERG11、CaMDR1和FLU1基因分布。结果60份白带标本分离出60株假丝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乳酒假丝酵母菌分别占73.3%、15.0%、6.7%、3.3%、1.7%;假丝酵母菌株对咪康唑的耐药率最高为21.7%,其次是5-氟尿嘧啶为13.3%,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8.3%、6.7%、5.0%。 PCR耐药基因组检测CDR1、CDR2、ERG11、CaMDR1和FLU1阳性率分别为63.3%、61.7%、58.3%、63.3%、1.7%。44株白色假丝酵母菌株对咪康唑耐药株11株、敏感株29株、中介4株,其中耐药株CDR1、CDR2、ERG11、CaMDR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8%、72.7%、72.7%、72.7%,高于敏感株的34.5%、31.0%、27.6%、37.9%(P均<0.05),FLU1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假丝酵母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真菌药物存在一定的耐药性,耐药基因CDR1、CDR2、ERG11、CaMDR1在多种假丝酵母菌株中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13.
根据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反复发作的特点,并结合中医学藏象理论和经络学说,从脾虚肝郁、湿热蕴带,肾虚血瘀、湿瘀结带,脾肾阳虚、寒湿凝带,肝肾阴虚、冲任虚损四个方面来探讨VVC反复发作的中医病机特点,认为复发性VVC的发病过程中脏腑功能失常是其发病的内在条件,湿邪留滞带脉为其中心线索。脾肾气虚为本,湿邪兼夹热、瘀、寒等病理因素结带为标,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该病的重要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4.
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白念珠菌是引起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菌,先天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协调能有效抵抗念珠菌。近些年念珠菌的免疫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C型凝集素样受体家族、Th17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的发现。该文重点介绍了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念珠菌识别及细胞因子IL-17应答在宿主防御黏膜念珠菌感染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介绍相关免疫缺陷及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的方法(在常规抗真菌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方剂"扶正抗菌方"口服治疗两个月),能否有效提高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的远期疗效,并观察治疗过程对RVVC患者阴道局部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2月至2008年12月就诊的生育年龄的RVVC患者共104例,随机分为两组,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所有患者均根据真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取敏感药物进行强化治疗及巩固治疗,疗程为半年.在此基础上,综合治疗组在巩固治疗的初期加用中药方剂"扶正抗菌方"治疗两个月.患者开始治疗前及巩固治疗开始后的2个月末采集阴道灌洗液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阴道局部IL-4及IFN-γ浓度.结果至2010年6月,共有90例完成随访,其中综合治疗组46例、对照组44例,随访率为86.5%.随访时间最短17个月,最长41个月.在17~41个月的随访中,综合治疗组及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41.3%、65.9%,综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及对照组的平均复发时间分别为(8.5±2.9)月、(2.6±2.2)月,综合治疗组平均复发时间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阴道灌洗液IFN-γ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阴道灌洗液IFN-γ及IL-4水平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扶正抗菌方"能明显改善RVVC患者阴道局部的细胞免疫功能,使复发率显著降低,复发时间显著延长,有效提高RVVC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常见的外阴阴道炎症,发病率很高,且治疗后极易复发。该病患者外阴瘙痒、灼痛,甚至坐卧不安,严重损害妇女的身心健康。文章从病原学、发病机制以及雌激素水平、疾病史、服药史和个人卫生习惯等高危因素方面综述了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因研究进展,从而为有针对性地做好该病的预防保健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致病菌株的分布和药敏.方法 采用法国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及梅里埃YBC酵母菌鉴定卡分离鉴定菌株,Rocso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VVC致病菌株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占95.02%(191/201).致病菌株对酮康唑、制霉菌素、克霉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的敏感率较高,对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不同致病菌株对不同药物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临床上应重视假丝酵母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和妊娠期复发性VVE的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40例RVVC确诊患者,随机分3组:A组、口服易启康;B组、口服易启康+克霉唑栓阴道上药;C组、在B组基础上再进行维持治疗。3组均进行6个疗程治疗,治疗完成后第4、8、12、24周进行疗效评定。选择75例妊娠期复发性VVC确诊患者,随机分3组,采用凯妮汀500mg阴道上药。A组3d1次,连续2次;B组3d1次,连续2次为1疗程,共2个疗程;C组为6d1次,连续使用15次,于治疗后7、14、28d进行疗效评定。结果:3组RVVC治疗4周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A组对于B、C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后A组对于B、C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复发性VVC,3组用药7d、14d和28d后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d和28d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用药周期治疗是治疗RVVC最有效可行的方案;凯妮汀栓治疗妊娠期复发性VVC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维持治疗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