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是一具有谱系特异性的细胞因子,对M-CSF的功能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日益增多,在M-CSF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学活性、受体的信号传递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进展。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是一具有谱系特异性的细胞因子,对M-CSF的功能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日益增多,在M-CSF及其受体的分子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学活性、受体的信号传递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进展。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用于重度脓毒症治疗对于脾脏树突状细胞(DCs)的生物学效应及对预后影响.方法 选取160只雄性昆明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n=50,不予特殊处理,正常喂养),CLP组(n=42,盲肠结扎穿孔),常规治疗组(n=34,CLP术后12、24、36、48、60、72、84h腹腔注射头孢曲松5 mg/kg),GM-CSF治疗组(n=34,CLP术后除常规治疗外另于12、36、60、84h皮下注射GM-CSF 20 μg/kg).于CLP术后0、12、24、48、72 h分批处死,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脾脏DCs数量及凋亡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L-12质量浓度.并观察96h生存预后.结果 重度脓毒症时所有时间点脾脏DCs凋亡增加、数量明显减少(P<0.05),IL-12血清浓度单向曲线型增高(P<0.05);头孢曲松治疗可以加剧DCs的丢失(P<0.05),而对IL-12质量浓度无影响(P>0.05).GM-CSF治疗可增加DCs的数量(P<0.05),降低IL-12质量浓度(P<0.05).Logistic回归分析GM-CSF的OR值为0.079.结论 GM-CSF治疗重度脓毒症可以增加脾脏DCs数量,降低血清IL-12质量浓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卵巢肿瘤患者血清 ,从而辅助临床早期作出肿瘤良、恶性诊断。方法 在表达及分离纯化巨噬细集落刺激因子 (M CSF)的基础上 ,成功地制备了M CSF抗体 ,以夹心法测定M CSF。结果 M CSF测定范围为0 5~ 2 0 0ng/ml,灵敏度 0 1788ng/ml,批内及批间变异 <10 % ,回收率平均为 10 2 2 %。 6 6例正常人血清测定范围在1 0 2~ 2 10ng/ml,应用本法 46例卵巢癌患者血清测定值范围在 2 5~ 8 2ng/ml,卵巢良性肿瘤均低于 2 5ng/ml。结论 该法具有简便、快速和准确的特点 ,适于临床检测和科研应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FDA已批准应用于临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剂只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药应用是目前最主要的动员方案,但可引起供者骨骼肌肉酸痛、发热等不良反应。目的:回顾性分析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01/2009-10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进行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51例,分析移植物成分、造血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动员96h后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0.97±0.13)%,CD34+CD38-细胞占CD34+细胞的比例为(37.49±4.03)%;移植后的快速造血重建与CD34+细胞、CD34+CD38-细胞输入量呈负相关。Ⅰ度、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5.5%,15.7%;局限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9.2%,21.2%。提示在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可有效实现干细胞动员,所获CD34+细胞完全可以满足快速造血重建的需要;输入较多的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可能利于快速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FDA已批准应用于临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剂只有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药应用是目前最主要的动员方案,但可引起供者骨骼肌肉酸痛、发热等不良反应。目的:回顾性分析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01/2009-10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为动员方案进行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51例,分析移植物成分、造血重建及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动员96h后CD34+细胞占单个核细胞的比例为(0.97±0.13)%,CD34+CD38-细胞占CD34+细胞的比例为(37.49±4.03)%;移植后的快速造血重建与CD34+细胞、CD34+CD38-细胞输入量呈负相关。Ⅰ度、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25.5%,15.7%;局限性、广泛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分别为39.2%,21.2%。提示在血缘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可有效实现干细胞动员,所获CD34+细胞完全可以满足快速造血重建的需要;输入较多的CD34+细胞、CD34+CD38-细胞可能利于快速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巢癌微环境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促进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和浸润,及其对于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卵巢癌细胞系A2780和SKOV3与THP-1来源巨噬细胞,在体外构建共培养模型,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培养基中M-CSF含量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CD68~+CD163~+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比例。Transwell迁移试验检测2种卵巢癌细胞系与M2型巨噬细胞共培养后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卵巢癌(52例)及同期卵巢良性肿瘤(18例)石蜡组织切片中M-CSF、CD68~+、CD163~+和E-钙黏蛋白(E-cad)的表达及其相关性,并分析M-CSF与卵巢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A2780和SKOV3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后,其上清中M-CSF浓度明显高于2种癌细胞单独培养组(t分别为14.315、12.338,P均0.01)。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升高的M-CSF来源于共培养后卵巢癌细胞的分泌(t分别为29.915、36.826,P均0.01)。CD68~+CD163~+M2型巨噬细胞在A2780和SKOV3共培养组的极化比例分别为(6.14±0.50)%和(7.32±0.67)%,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组(1.82±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2.289、12.711,P均0.01)。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2种卵巢癌细胞共培养后其侵袭能力增强(24.00±4.81 vs 75.20±6.42,t=11.058;18.40±2.31 vs 61.60±9.66,t=7.537,P均0.01)。卵巢癌组织中M-CSF的表达与CD68~+、CD163~+阳性细胞数正相关且均高于对照组(r分别为0.690、0.596,P均0.01),而E-cad阳性表达则与之呈负相关且低于对照组(r=-0.566,P0.01)。M-CSF表达在不同肿瘤FIGO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240、6.612、4.544,P均0.05)。结论卵巢癌微环境中M-CSF的表达升高诱导CD68~+CD163~+M2型巨噬细胞的极化和浸润,进而促进癌细胞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10.
重型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CN,又称Kostmann综合征)的各种治疗,除骨髓移植外,均无明显效果。作者以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  相似文献   

11.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其受体在造血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异常造血时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及其受体(MCSFR)在细胞中的分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MCSF、MCSFR的单抗以卵白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免疫标记法(ABC免疫酶标法),测定其在6株血源细胞系,144例患者骨髓和160例患者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结果6株血源细胞系均有细胞MCSF和MCSFR的表达。正常人骨髓和外周血细胞中未测出细胞MCSF和MCSFR的表达。多种恶性和少数良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和外周血细胞中可测出MCSF和MCSFR的表达,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组的表达频率和积分值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MCSF、MCSFR阳性细胞主要为粒系细胞(M4,M5亦以粒细胞为主),单核系也较多见,红系和巨核系少见,未见阳性的淋巴细胞。阳性反应主要见于细胞膜和细胞浆,细胞核少见。结论异常造血时细胞MCSF、MCSFR分布甚广,髓系白血病表达尤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例临床应用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granulocyte-macrophn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其中4例药物过敏所致急性粒细胞缺乏症,5例恶性肿瘤强烈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8例白血病接受大剂量放、化疗后造血干细胞移植合并感染,2例应用rhGM-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结果提示药物过敏所致粒细胞缺乏症用药2~8天白细胞回升,疗效最佳;5例恶性肿瘤化疗所致粒细胞缺乏,4例在用药后2~12天白细胞回升,感染控制,另1例用药4天,血像无变化,死于原发病和感染;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抑制合并感染,用药后血像回升,造血重建,感染治愈;2例用rhGM-CSF动员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初步观察用药后有核细胞总数增高不明显,但单个核细胞较多(80%~100%)。本系列剂量在2.5~6μg/kg/d静脉点滴或皮下注射,用药过程均感乏力,其中1例有恶心,未发现其它严重毒副作用。本文结合文献复习对rhGM-CSF临床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14.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小鼠骨髓内皮细胞增殖的刺激作用王绮如汪保和夏晖骨髓内皮细胞是组成造血微环境的基质细胞之一,对造血过程有重要调控作用[1]。我们报道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骨髓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材料小鼠骨髓内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较一致的看法是由于损伤,炎症,免疫功能障碍三者相结合作用的结果,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AD)患者的循环血中M-CSF水平升高,M-CSF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拟就M-CSF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3 讨 论根据 ACS最新分类方法 〔6〕,其中包括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STEMI)、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NSTEMI)和U AP,前者冠脉内的血栓多为闭塞性“红血栓”,后者则为非闭塞性的“白血栓”。近年研究发现 ,不稳定冠脉粥样斑块破裂及在此基础上发生血栓是 ACS的主要发病机制 ,这是因为不稳定斑块及斑块破裂处有大量单核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浸润、激活 ,其含量明显高于稳定斑块 ,而 M CSF和 Npt是单核巨噬细胞活性的象征。M CSF的基本生理功能是促进造血祖细胞分化成单核巨噬细胞 ,并维持单核巨噬细胞生长、增殖、分化。炎症…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内皮细胞培养液(Endo-M)培养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探讨粒-巨噬系集落刺激因子(rmGM-CSF)对骨髓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用Endo-M培养小鼠骨髓内皮细胞,通过Wright-Giemsa染色计数内皮细胞集落、应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内皮细胞表型;加入不同浓度的GM-CSF,通过集落形成率、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内皮细胞生长周期,观察GM-CSF对内皮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结果表明:Endo-M诱导的骨髓细胞可以生成内皮细胞集落,vWF检测呈阳性;集落形成率检测及MTT法测定均证实GM-CSF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生长周期检测结果显示,GM-CSF处理组的细胞进入S期的比率为9.3%,而对照组为2.1%,说明GM-CSF可以通过促使内皮细胞进入S期而加快细胞的分裂,促进细胞增殖;比较第1代和第4次传代后细胞的生长曲线,两者无明显差别,说明多次传代后的细胞仍保持传代早期的增殖潜能。结论:GM-CSF对内皮细胞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经多次扩增传代后内皮细胞的增殖潜能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及巢式多聚酶链式反应(Nest-PCR)技术,研究创面区域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mRNA的表达情况,探求创面区域M-CSF水平升高的来源。方法:清洁级无特异病原体C57BL/6小鼠18只,随机分为烫伤组(n=9)及假烫组(n=9),烫伤组造成20%TBSAIII度烫伤。分别于烫伤后第1、10天取创面区域组织及相应背部皮肤,抽提组织总RNA。RT-PCR及Nest-PCR产物经2%琼脂糖电泳,溴化乙锭染色、紫外灯下照相,密度分析软件分析密度。结果:在烫伤后第1天创面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M-CSFmRNA的表达,而在烫伤后第10天创面组织中的M-CSFmRNA明显高于假烫组。结论:结合组织学检查结果,我们推测创面区域M-CSF表达的升高可能与创面局部的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缓解期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化疗后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变化进行连续观察。7例完全缓解的 ANLL 患者先后共经25个疗程强化化疗。化疗后每隔3或4天采血1次,以酶联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总称。近年来,经病理学、血管造影、血管内窥镜及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证实,ACS发生的重要机制是斑块破裂及随后的血管内血栓形成。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在ACS中起重要作用,其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M—CSF)参与了发病的主要环节,现将ACS与M—CSF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