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外段颈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SIEMENS Sensation 16层螺旋CT对52例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颅外段颈动脉MSCTA检查,评价颈动脉斑块数目、性质、部位、强化及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共发现斑块131个,硬斑块101个,28例发现软斑块30个,其中4例发现溃疡斑.斑块分布于颈动脉起始部16个,颈总动脉13个,颈动脉分叉部76个,颈内动脉26个.增强后软斑块处血管壁强化明显高于硬斑块.血管狭窄59支(10例为多支狭窄),轻度狭窄31支,中度狭窄19支,重度狭窄7支,完全闭塞2支.结论 MSCTA评价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的方法简单易行,能够为临床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王秋莲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5):630-632,63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评估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6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06例脑梗死患者中有78例(73.5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粥样硬化斑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脑梗死组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常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预测脑梗死,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464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3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40例患者(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总动脉;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10例经头颅CT、MRI证实为脑梗死的患者,用超声多普勒检查颈动脉颅外段血管,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10例脑梗死患者中81例(73.64%)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降低高血脂、高血糖等相关的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经CT或MRI证实为缺血性脑梗塞患者,超声检查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颅外段,观察管壁内膜情况,有无斑块、部位、形态、回声强度,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大小、管腔狭窄程度等。结果 颈动脉粥样斑块好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位,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塞的危险因素。结论:超声诊断对脑梗塞有较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8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观察颈动脉的二维表现和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结果: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33例,占37.1%;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9例,占32.6%;颈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4例,占15.7%;颈总动脉主干粥样硬化斑块13例,占14.6%;45例内中膜(ITM)增厚。结论:CDFI能早期发现并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为临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两者之间的关系,了解本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选择入院的13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脑梗塞患者90人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5人为患病组)和同期门诊常规查体者30人(对照组),分别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颅外颈动脉,检测其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好发部位,斑块类型.结果:患病组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75.6%)与对照组(46.7%)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塞(CI)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76.7%)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73.3%)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病组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28.1%)与对照组(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TIA患者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I患者与TIA患者颅外颈动脉重度狭窄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与对照组斑块的好发部位均为颈总动脉分叉处(39.3%和35.0%),以硬斑(49.2%和65.5%)为主,两组不稳定斑块的比例(39.3%和2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病因之一.②本地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颅外颈动脉狭窄率较以往有增加.③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本地人群斑块可能以稳定性斑块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64-MSCTA)颈动脉成像技术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进行64-MSCTA颈动脉成像技术检查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颈内动脉的成像情况。结果:64-MSCTA颈动脉成像显示本组研究对象中23例存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病变血管40支,其中轻度狭窄13支,中度狭窄16支,重度狭窄8支,闭塞3支;64-MSCTA颈动脉成像技术成像质量满意,总体可评价血管显示率为91.7%,其中起始段91.7%、颅外段96.7%、颅内段86.7%。结论:64-MSCTA颈动脉成像技术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对颈动脉、尤其是颅外段颈动脉成像质量好,可以为该类患者的诊治工作提供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包静  李振东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29-163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13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4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正常人及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大动脉弹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velocity,PWV)自动测量系统测定颈动脉-股动脉PWV作为反映大动脉弹性的参数;B型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查,动脉粥样斑块的定义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3mm。分组情况:①以有无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斑块组与无斑块组。②以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分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结果:①55例有颈动脉粥样斑块者与140例无斑块者相比,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者年龄、SBP、DBP、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2.122,P=0.01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3.546,P=0.015)、C-FPWV(OR=1.074,P=0.033)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②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比较,前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后者明显增高,而大动脉弹性则明显降低。结论:①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动脉弹性减低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具有相关性。②高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和大动脉弹性降低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起独立作用。③高血压是导致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和大动脉弹性下降的共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的关系。方法对54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分析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指数与CHD的相关性,颈动脉粥样斑块与CHD患病率及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并比较他们的危险因素。结果 CHD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指数均较非CHD组显著增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HD患病率及冠脉Gensini积分也显著增加(P〈0.01),而CHD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危险因素基本相似。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CHD有显著相关性,两者有相似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检查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选择TIA患者30例行DSA全脑血管造影,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行DSA检查60例中48例(80%)有粥样硬化斑块,其中重度狭窄即狭窄程度≥50%的有30例(50%)。结论:DSA检查在诊断TIA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狭窄程度,对指导有效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识别,及对血管腔狭窄程度的评估。方法采用高分辨彩超,对726例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纵横扫查颈总动脉和颈内及颈外动脉起始部斑块,观测其回声性质、大小、管腔狭窄程度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参数。结果726例中29.89%(217/726)为混合斑,28.93%(210/726)为软斑,26.17%(190/726)为扁平斑,15.01%(109/726)为硬斑;颈总动脉分叉膨大部和颈内动脉起始部为斑块的好发部位,左右两侧发生斑块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检出管腔狭窄68例,轻度狭窄占35.29%(24/68),中度狭窄52.94%(36/68),重度狭窄11.76%(8/68);颈总动脉内径男性大于女性,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01)。结论高分辨率彩超能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能为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预和治疗及对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GF-1水平,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三亚组。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分别为67.0%及4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6.0%和8.0%,P<0.01。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均P<0.01),稳定斑块组血清IGF-1水平明显低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血清IGF-1水平减少与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和体会。方法 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具有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全组均经颈部彩色多普勒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初期筛查检出,9例、3例、28例分别应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颈动脉狭窄。40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均≥70%,其中合并溃疡病变5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另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例。患者全部行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全部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行颈动脉血管补片成形术32例。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31例(77.5%),症状好转9例(22.5%)。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1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5.0%(符合美国AHA≤6%的标准)。40例均获随访,在术后6周及3个月复查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无1例血管再狭窄发生。结论 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闻瑛  袁磊  周海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4):2991-2992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部位及严重性与颈动脉彩超所示部位及严重性是否存在明显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00例,排除心源性卒中,行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病灶同侧斑块为204例,占51%,病灶对侧斑块为108例,占27%,斑块中均以软斑及混合斑所占比例为高;NIHSS评分轻度者狭窄占58例(24%),中度者狭窄占61例(49.2%),重度及极重度者狭窄占27例(79.4%),且评分重者斑块多发。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脑梗死密切相关,且病变血管与梗死部位存在相关性,病变严重性与脑血管病严重性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多层螺旋CT检查35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患者临床症状,由3名放射科高年资医师采用MIP、VR、CP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等方法分别对颈脉动狭窄程度、斑块位置分布、构成成分等进行评价.结果 颈动脉病变与脑缺血症状具有明显相关性(x2=13.41,P=0.002),狭窄程度>30%时脑梗死组与无症状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动脉狭窄<30%溃疡型斑块率3.13%,而>30%溃疡型斑块率19.41%,经Fisher精确概率法卡方检验,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 256层螺旋CT不仅能准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程度,而且可对导致动脉狭窄的粥样斑块形态进行准确预测,可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1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次日凌晨采血测定血清中的HCY、hs-CRP水平、血脂水平,应用颈部血管彩超将178例患者分成颈动脉狭窄组103例(轻度狭窄33例、中度狭窄36例、重度狭窄34例)和无颈动脉狭窄组75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1.46%)、颈动脉狭窄检出率(57.8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伴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重度狭窄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hs-CRP水平在预测伴有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部位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1月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同期就诊非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头颈动脉联合CTA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分布部位,并用斑块分析软件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无狭窄,中、重度狭窄及闭塞较对照组增高(25.2%,28.0%,15.5%,11.1%比54.0%,15.2%,6.8%,3.0%)(P〈0.05);观察组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74.8%比46.0%,P〈0.01);观察组不稳定斑块比例高于稳定斑块(83.9%比38.0%)(P〈0.05),对照组稳定斑块比例高于不稳定斑块(62.0%比16.1%)(P〈0.05);观察组混合斑块和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明确的相关性,而颈动脉斑块部位与急性脑梗死发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