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125 Ⅰ放射性粒子对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7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PTCD)27例、B组(125 Ⅰ粒子)39例及C组(PTCD 125 Ⅰ粒子)12例,通过观察术前术后总胆红素的改变、肿瘤大小的变化及患者的生存率,分析125 Ⅰ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治疗胆管癌的疗效.结果 术后半个月,A,B,C 3组总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81.5%(22/27),66.7%(26/39),83.3%(10/12),A,B两组及B,C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1年3组(CR PR)分别为29.6%(8/27),74.4%(29/39),75.0%(9/12),A,B两组及A,C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生存率,B组为89.7%,82.1%,C组为91.7%,83.3%,明显高于A组的59.3%,33.3%(P<0.05).结论 对肝门部胆管癌,125 Ⅰ放射性粒子有治疗作用,PTCD术为姑息性治疗,125 Ⅰ放射性粒子联合PTCD术可取得更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析术中^125Ⅰ粒子植入与高能电子线放射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用^125Ⅰ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组织间内照射(A组)10例,用高能电子线术中照射(B组)5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及止痛有效率。结果:中位生存期A组4.6个月,B组6.5个月。6个月、12个月生存率A组分别为40%、10%,B组为62%、52%(P〈0.01)。止痛有效率A组为60%,B组为80%(P〈0.05)。结论:术中^125Ⅰ粒子植入的治疗效果不如高能电子线放射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术中直视下的放射性粒子盲插种植入技术精确度不高。按照治疗计划精确完成放射性粒子的空间分布是提高术中^125Ⅰ粒子植入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及肝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肝癌TACE术后残存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总共63例肝癌行TACE治疗后残留病灶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成2组:33例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为A组,30例行肝动脉灌注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治疗,为B组。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33例患者,总有效率81.8%(27/33),中位生存期18.5个月。肝动脉灌注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治疗30例,总有效率44.33%(13/30),中位生存期13个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组有效率及中位生存期明显高于吉西他滨+奥沙利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肝癌TACE术后残存病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手术联合125I粒子在治疗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如何提高晚期直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一直是临床的难题。文中探讨手术联合^125I粒子术中植入治疗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的效果。方法将72例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患者分成3组:手术切除组(A组),24例;手术+放疗组(B组),28例;手术切除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C组),20例。跟踪随访3组生存期;同时比较各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生存期分别为18、19和25个月。分析表明,C组患者的生存期略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C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B组低,而C组与A组相比其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是治疗直肠癌miles术后局部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肝癌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经CT或DSA证实为肝癌,本研究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患者采用^125I粒子和TACE术,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TACE术,术后随访6-12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观察分析肿块大小、AFP指标变化及患者的生存时间,分析单纯应用TACE术和联合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内照射治疗肝癌效果。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计算两组的有效率百分比及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查,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ACE术与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明显使肿瘤体积缩小,AFP降低,患者生存时间延长,是一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术中125I粒子植入与高能电子线放射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手术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用125I放射性粒子术中植入组织间内照射(A组)10例,用高能电子线术中照射(B组)50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及止痛有效率.结果:中位生存期A组4.6个月,B组6.5个月.6个月、12个月生存率A组分别为40%、10%,B组为62%、52%(P<0.01).止痛有效率A组为60%,B组为80%(P<0.05).结论:术中125I粒子植入的治疗效果不如高能电子线放射治疗的主要原因是术中直视下的放射性粒子盲插种植入技术精确度不高.按照治疗计划精确完成放射性粒子的空间分布是提高术中125I粒子植入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黄唯 《铁道医学》2011,(1):35-3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125I粒子植入小鼠肝脏后对肝纤维化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50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不同剂量^125I粒子(125I粒子放射性活度依次为0、18.5、37.0和74.0 MBq)植入组(依次为B、C、D、E组)共5组(n=10),30 d处死,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和层粘连蛋白(LN)浓度。结果:E组PCⅢ、Ⅳ-C、HA和LN测定结果依次为(57.96±11.22)、(30.69±9.86)、(170.96±49.21)和(75.58±13.47)ng.ml-1,与A组比较P〈0.05,其他各组的测定结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小鼠肝脏植入125I粒子放射性活度≤37 MBq时,对肝纤维化指标无明显影响,125I粒子放射性活度达74 MBq时会引发各项肝纤维化指标的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组织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时临床诊断明确的39例恶性肿瘤患者,在手术直视或B超、CT引导下将^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结果组织间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本组病例中完全缓解(PR)13.0%,部分缓解(CR)71.9%,无缓解(SD)9.9%,进展(PD)9.9%,总有效率84.9%。结论组织间永久性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恶性肿瘤,尤其对不能切除的肿瘤或姑息性手术切除的肿瘤,近期疗效显著,可以作为实体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3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实验组12例采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照组11例采用单纯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疼痛缓解程度、生存期、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CR+PR)比例75.0%明显高于对照组27.3%;实验组患者的6个月、9个月生存率分别为83.3%、75.0%,与对照组72.7%、45.5%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12个月生存率50.0%(中位生存期13.1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9.1%(中位生存期8.7个月);实验组比对照组能够较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两组的不良反应比例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所致并发症外无统计学差异。【结论】I^125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是治疗中晚期胰腺癌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中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0年5月期间我科术中确诊的ⅢBNSCLC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外放疗组,30例;B组:125I粒子植入组,29例。两组患者均在接受外照射治疗或125I粒子植入术后接受2~4个周期GP方案化疗。应用RECIST(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判断疗效,RTOG(急性放射反应分级标准)评价放射损伤及并发症,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和并发症。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超过6个月,并行影像学检查以了解肿瘤大小及评价近期疗效。两组患者半年生存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和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4%和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组织间永久植入姑息治疗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具有疗效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可作为ⅢB非小细胞肺癌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和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结节性病变与小肝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及局限性,对比研究两种检查方法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检出效能。方法:收集125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共172个病灶,常规MRI平扫、LAVA增强及DWI检查(b值分别为0和500 s/mm2),对比分析LAVA三期扫描(A组)、DWI(B组)及这两种方法联合应用(C组)在肝结节病及小肝癌检出和定性的诊断价值。结果:在结节检出方面:A组检出146个结节,B组检出138个,C组检出172个,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756,P<0.01)。在结节的定性诊断方面:在取得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16个病例中,A组诊断正确82例(70.7%),B组诊断正确76例(65.5%),C组为108例(93.1%),三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对比χ2=19.653,P<0.01;B组与C组对比χ2=21.274,P<0.01)。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联合DWI有助于提高肝脏结节性病变的检出率,增加诊断信息,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母产前应用盐酸氨溴索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影响的时效关系。方法将540例有早产征象的孕母按不同孕龄分为A、B、C三组各180例:A组孕龄为28—31周;B组孕龄为32—34周;C组孕龄为大于或等于35周。其中各组再随机分为用药小组90例和对照小组90例。用药小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应用盐酸氨溴索,而对照小组只给予常规的药物治疗,对比产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率。结果A组的用药小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21.11%,A组的对照小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42.22%,两者比较,x2值为9.2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用药小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14.44%,B组的对照小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28.89%,两者比较,X2值为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用药小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6.67%,C组的对照小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12.22%,两者比较,x2值为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母28~31周是产前应用盐酸氨溴索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HBsAg(+)/HBcAb(+)/HBeAb(+)的慢性乙肝病人血清乙肝病毒(HBV)DNA前C区A1896的变异情况及其与临床关系。方法对所有试验对象检测肝功能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分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组和ALT正常组。用聚合酶链反应杂交(PCR-ELISA)定量检测HBV-DNA并进一步检测HBV前C区A1896位点的变异情况。结果 38例患者中有18例HBV-DNA阳性,其中15例发生A1896位点变异,变异率为83.3%(15/18)。ALT升高组的18例中,血清HBV-DNA阳性13例,阳性率72.2%,平均浓度为9.62×106(1.10×103~1.09×108)拷贝/ml,A1896变异13例,变异率为100%(13/13)。ALT正常组的20例中,HBV-DNA阳性5例,阳性率25.00%,平均浓度2.55×104(3.28×103~4.61×104)拷贝/ml。A1896变异2例,变异率为40%(2/5)。两组比较无论在HBV-DNA阳性率,还是A1896位变异率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sAg(+)/HBcAb(+)/HBeAb(+)的慢性乙肝患者存在较高的A1896变异率,ALT升高组HBV-DNA阳性率和变异率均高于ALT正常组(P〈0.05),提示HBV A1896位点变异与肝脏病变活动加重和ALT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分析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两种手术方式术后黄斑区的厚度,并探讨两种手术方式对黄斑区的厚度所产生的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行白内障手术且术中无并发症的患者共83人84眼,将其中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38例患者39眼设为A组,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的45例45眼患者设为B组,记录术后视力、眼前段和眼底情况,术后1天行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Topcon3D OCT-1000)检测.结果 A组患者成功施行超声乳化吸除术,B组患者成功施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手术,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1天从三维OCT中均未发现明显黄斑区结构的改变,检测到A、B两组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平均厚度分别为(236.14±30.41)μm、(223.11±32.10),较正常同年龄人群组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平均厚度(229.0±20.46)μm略增厚,且无统计学意义:A组(P=0.224),B组(P=0.286).两组距黄斑中心凹3~6mm的外环区上、下、颞、鼻4个象限的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同年龄人群组相比均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黄斑外环上、颞、下、鼻侧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56.58±14.93)、(243.71±16.06)、(259.92±21.14)、(275.79±16.78);B组黄斑外环上、颞、下、鼻侧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56.93±19.43)、(243.29±20.54)、(259.43±23.52)、(275.43±21.47),正常同年龄人群组黄斑外环上、颞、下、鼻侧视网膜平均厚度为(247.00±13.68)、(232.50±16.51)、(243.2±13.85)、(268.5±15.59).两组黄斑中心凹1mm视网膜平均厚度、距黄斑2~3mm内环视网膜厚度、外环视网膜厚度、视网膜体积及视网膜平均厚度相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无全身及眼部其他疾病的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或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术后短期内距黄斑中心凹3~6mm的外环区4个象限的视网膜厚度与正常同年龄人群组相比均增厚,但两种手术方式对比并未见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方法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38例患者接受TACE治疗后2周行CT扫描,制定^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植入术后进行CT扫描和甲胎蛋白检查,并定期随访。结果38例患者在术中、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22例,病变稳定4例,病变进展5例,总有效率为86.84%。血液甲胎蛋白(AFP)术后2周下降至(894±98)ng/ml,术后1个月下降至(225±19)ng/ml,相对于术前的(1328±194)μg/L明显下降(P〈0.05)。术后2周38例患者均未发现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变化。结论TACE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是HCC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肺内插植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方法将我院呼吸科自2011年3月~2012年8月期间收诊的206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3例给予125I放射性粒子肺内插植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对照组103例给予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以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中位生存期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为观察指标对比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治疗有效率(42.11%)明显高于对照组(25.00%),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15.06±1.03)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10.12±1.78)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6.02%)与对照组(35.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肺内插植联合吉西他滨+顺铂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建议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儿童因扁桃体生理性肥大导致的睡眠打鼾伴憋气患儿进行传统和囊内手术方法切除扁桃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6月至2012年9月份我科进行扁桃体部分切除加腺样体切除的患儿40例(B组),并与进行传统的扁桃体加腺样体切除的患儿45例(A组)进行比较,对比术前与术后血清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术后疼痛时间及程度、创面修复、患儿恢复正食欲时间和恢复正常活动时间的差异。结果A组进行传统扁桃体切除术,术前1天及术后1月两组血清IgG、IgM、Ig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两组血清IgC、IgM、Ig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后1周免疫球蛋白水平稍有下降,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B组术后1周免疫球蛋白水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内患儿咽痛比较见表2,B组与A组比较,术后第二天咽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第1天两组评分最高,术后第2天B组评分明显降低,A组评分仍较高,第3天两组评分均明显降低,且两组术后第3天至第7天评分均逐渐降低。分析表明,术后第2天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6天咽痛无明显差异。B组在术后第2天咽痛评分明显降低。B组创面水肿程度轻,患儿恢复食欲、正常活动时间平均在术后第3天,而A组平均在术后第4~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扁桃体部分切除加腺样体切除患儿术后1周内免疫球球蛋白下降水平较传统手术明显降低,术后咽痛症状及患儿恢复正常活动饮食均较传统手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强效抗逆转录治疗对艾滋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的动态影响。方法分析25例患者在治疗前(DO)和抗逆转录病毒(HAART)治疗第3、6、12个月时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的动态变化。结果AIDS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间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t=24.98、t=11.61,P均〈0.001)。25例患者DO前根据CD4^+T淋巴细胞数量分为Ⅰ组(〈100个/μL)、Ⅱ组(100~200个/μL)、Ⅲ组(〉200个/μL),经3、6、12个月HAART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各组与DO前比较:Ⅰ组P均〈0.01、Ⅱ组CD4^+T淋巴细胞P〈0.05、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P〉0.05、Ⅲ组P均〉0.05。Ⅰ组DO前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最低,经12个月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指标增加最为明显。有关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的增加比较: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P均〈0.01;Ⅱ组与Ⅲ组比较,P〉0.05。结论HAART能有效回升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提示HAART治疗对CD4^+T淋巴细胞数量越低患者疗效越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25I粒子联合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的临床效果。【方法】治疗组(36例)采用CT引导下、PD(处方剂量)=8~10 Gy/h植入125I粒子,2 d后DDP+依托泊苷(vp-16)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32例)单纯DDP+依托泊苷(vp-16)静脉化疗,药物剂量与治疗组参考标准相同。2个月后观察治疗效果(CR、PR、SD、PD)。根据采用癌症治疗功能评估评价生存质量,对生存率进行对比。【结果】技术成功率100%,术后随访率100%。治疗组CR 4例(11.1%),PR 14例(38.8%),SD 20例(55.5%),PD 8例(5.5%),CR+PR为49.9%;对照组:CR 1例(3.1%),PR 8例(25.0%),SD 14例(43.7%),PD9例(31.2%),CR+PR为28.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年生存率治疗组为61.71%,对照组为38.09%,2年生存率治疗组为32.25%,对照组为20.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小细胞肺癌,125I粒子联合化疗具有优势互补作用,有利于短期内降低肿瘤负荷,提高近期疗效,并有效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中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适应证,并初步评价其疗效。方法对我科2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治疗计划系统(TPS)指导下,常规手术切除肺部肿瘤后(3例肿瘤无法切除),术中直视下将^125Ⅰ放射性粒子植入到肿瘤残留部分、手术无法切除的转移灶、淋巴结或者癌细胞易播散部位,观察并初步评价其疗效。结果全组手术均成功,无围术期死亡。术中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10~57粒,共543粒,平均(25.9±11.7)粒。平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52.6±47.2)min和(8.4±3.5)d,与常规肺叶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明显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16个月,3例肿瘤无法切除患者中2例死亡,1例肿瘤明显缩小,其余18例生存患者局部未见肿瘤复发,亦未发现远处转移。肿瘤局部控制率达90.5%(19/21)。结论术中植入^125Ⅰ放射性粒子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有效地改善肿瘤局部控制率,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