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9483例患者四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分析,探讨输血前和术前四项传染性指标检测的重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19483例输血前和术前患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分析。结果〈br〉 在19483例患者中,检测样本总阳性数1606例,总阳性率5.16%,其中HBsAg阳性1242例(6.37%)、抗-HCV阳性123例(0.63%)、抗-HIV1/2阳性待复检3例(0.015%)、确诊阳性3例(0.015%)、抗-TP阳性238例(1.22%)。结论对输血前和术前患者四项传染性指标进行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感染情况,同时对减少医院感染,减少医患纠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感染,防止发生医疗纠纷,探讨对需手术、输血患者及产前妇女进行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的重要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及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2)]的检测,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法(TRUST)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TP),对1685例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项传染性标志物均占一定比例,HBsAg阳性率为12.34%,抗HCV抗体阳性率为0.42%,TP感染率为0.12%,抗HIV(1+2)抗体阳性率为0。结论对产前、术前、输血前患者进行传染性指标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状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加强操作隔离防护,是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金标法(GICA)检测术前三项血液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金标法试纸条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1142份血清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1/2),并对两种方法检测的术前三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金标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术前三项指标检测阴性率之间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标法(GICA)检测术前三项血液指标结果相对准确且操作简便、快速,更适合急诊、门诊胃肠镜前及手术前的筛查。  相似文献   

4.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当患者进行各种手术和产妇分娩时,都会接触到各种手术器械和暴露的危险,都有出血的可能,而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病人常用的医疗措施。由于病毒感染途径多样,是输血和医源性感染所致,还是患者接受治疗或入院前就已被感染,这就需要获得患者手术前、输血前及产前的资料来区别。因此,进行手术前、输血前及产前院内感染(院感) 5项即抗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 HAV- Ig M)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 ;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 HCV) ;抗艾滋病1 2抗体(抗- HIV1/2 ) ;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 L - P…  相似文献   

5.
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要求,我们对2004年至2005年10月在我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603例,在输血前进行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2型)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Anti-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现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标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进行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TP)等传染病项目的检测,从而了解患者术前及输血前的状况,避免临床输血和手术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我院2011年1~12月5846例患者的输血前、手术前血清传染性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1+2抗体(抗HIV1+2)、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等项目。结果在所检测的5846例患者中,HBsAg阳性率为11.5%,抗HCV阳性率为1.06%,抗HIV1+2阳性率为0.034%,抗TP阳性率为0.34%。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及术前检查,不仅对医惠双方有益,而且对临床输血管理安全监控且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以及确保患者进行有效治疗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住院患者进行传染病指标的检测,可以发现潜在的传染源,防止患者之间、医患之间的交叉感染,及时控制其在院内的传播流行,预防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因此,对入院患者进行血清学感染指标的检测已成为临床常规检验项目。本研究对本院4960例住院患者进行了的包括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抗-HAVIgM)、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HIV抗体(抗-  相似文献   

8.
病人输血前和(或)手术前血清病毒标志物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斌  刘静  鲁静  荆成宝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6):1666-1666
输血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临床治疗手段,但随之而来的经血传播疾病的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更好地避免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对输血前、术前患者进行必要的血清感染指标的检测已成为临床检验的一项任务。为此,我们对输血或手术前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检测的结果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并探讨患者在输血前的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方法以及检测的价值与意义。方法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采用此法对就诊于我院的2056例患者在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检测的项目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确定检测的价值与意义。结果检测结果显示,2056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1.19%(230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88%(18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048%(1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72%(15例),总阳性率为12.84%(264例)。结论对于患者在输血前的血液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可以帮助医务人员了解输血血液情况,防止各类严重传染病的传播,亦可以减少因输出引起的医疗纠纷,保障医患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用于丙型肝炎病毒(HCV)相关性节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鉴别诊断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ELISA和免疫比浊的方法分别检测了45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抗CCP抗体及类风湿因子(RF)的水平,并与RA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对照组未检测到抗CCP抗体,RF的阳性率(6.7%)也较低.而RA患者的抗CCP抗体和RF阳件率均较高,分别达80.0%和93.3%.CHC患者血清RF阴性率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CHC患者血清抗CCP抗体滴度大多小于10 U/ml,低于试剂盒提供的cutoff值,阳件率远低于RA组(P<0.01).结论 抗CCP抗体可用于HCV相关性关节病与RA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林辉 《中国基层医药》2014,(11):1651-1653
目的 探讨骨科急诊手术患者术前感染性指标的患病率,分析骨科急诊手术患者术前感染性指标的分布与流行状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试验法检测4 381例骨科急诊手术患者术前的甲型肝炎病毒(简称甲肝)抗体、丙型肝炎病毒(简称丙肝)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2)型抗体(抗HIV1/2)及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结果 男性患者丙肝和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0.228%、0.821%,女性患者丙肝和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0.366%、0.686%,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Х^2=3.543、3.631,均P<0.05).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的甲肝抗体阳性率分别是0.000%、0.329%和0.101%;丙肝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07%、0.591%和0.203%;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160%、0.854%和1.722%;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000%、0.131%和0.000%.老年组与青年组比较,丙肝抗体和梅毒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Х^2=3.654、5.743,均P<0.05);中年组与青年组比较,丙肝抗体、梅毒抗体、HIV(1/2)型抗体、甲肝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Х^2=3.543、3.854、5.432、3.432,均P<0.05);老年组与中年组比较,丙肝抗体、梅毒抗体、HIV(1/2)型抗体、甲肝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Х^2=3.546、3.6431、3.564、3.433,均P<0.05).结论 骨科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均有可能被甲肝、丙肝、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2.
刘萍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4):3716-3717
目的:分析输血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和艾滋病的检测结果.方法:对我院640例受血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ASA)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r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HBsAg阳性75例(11.7%(,抗-HCV阳性10例(占1.56%);抗-HIV1+2型阳性1例(0.15%);抗-TP阳性3例(占0.47%);输血前四项总阳性89例(13.9%).结论:对输血前进行感染疾病的检测,可以了解受血者输血前状况,发现潜伏期无症状感染,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杨永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32-433
目的探讨HBV抗原蛋白特异性T细胞在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后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的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等内科治疗3个月后,检测其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并以HBv特异性抗原蛋白HBsAg、HbcAg和HBeAg为刺激物,酶联免疫斑点检测其分泌1FN-γ产生斑点的情况。同时对血清HBV DNA和HBsAg、HBeAg等病毒学指标及丙氨酸转氨酶(ALT)等生化学指标进行检测。以10例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的健康人为对照组,均为HBsAg、HBeAg、抗-HBe、抗-HBc阴性,抗-HBs阳性。结果治疗前所有患者的HBV-DNA>104拷贝/mL,经过3个月治疗后,45例患者的HBV-DNA的水平降到正常值范围内。结论 HBV抗原蛋白特异性T细胞的反应可能做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评定实验室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4.
8282例患者输血前及术前传染病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输血前及术前患者进行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HIV)以及梅毒(TP)等传染病的检测,以了解患者术前及输血前的状况,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及防止医疗纠纷。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8282例输血前患者进行HBsAg、HCV和HIV检测,同时应用甲苯胺红颗粒凝集试验(TRUST)方法查滴度,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方法确证。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6.70%(555例)、梅毒抗体阳性率1.36%(113例)、丙肝抗体阳性率1.64%(136例)、HIV抗体阳性率0.48%(40例)。结论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有一定比例的阳性率;对患者进行输血前及术前检查,无论对患者、医务人员还是控制院内感染都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从化市制定乙型肝炎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通过对从化市2002至2007年学龄前儿童进行乙型肝炎感染的血清学检测,分析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结合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将当年该市农村学龄前幼儿HBsAg携带率进行比较,用以对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进行回顾性评价。结果随着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的逐年上升,从化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则逐年下降,学龄前儿童HBsAg携带率由2002年的11.9%下降到2007年的5.5%(P<0.05)。乙型肝炎保护性抗体(抗-HBs)则逐年上升,由2002年的78.1%升高到2007年的92.1%(P>0.05)。同一时期内,城区学龄前儿童HBsAg携带率较农村儿童HBsAg携带率明显为低(P<0.05)。结论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能够有效地降低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城区儿童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接种效果均高于农村儿童。加强对乙型肝炎易感人群的有计划的免疫,是降低乙型肝炎感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测定低水平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人群分布及相关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模式特征。方法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6186例非肝炎病区住院患者血清HBsAg及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e抗原及e抗体(HBeAg、抗-HBe)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根据定值参比血清和样本的HBsAg荧光速率值/阴性对照荧光速率值的比值(S/N值),并结合中和试验结果,确定浓度在5μg/L以下的HBsAg阳性例数,并分析相关乙肝病毒(HBV)血清标志物模式。结果共检出HBsAg阳性626例,HBsAg浓度在5μg/L以下的有158例,占总数的2.55%,占HBsAg阳性人群的25.24%。其中,HBsAg浓度在1μg/L以下的有71例(44.94%);1~2μg/L的有26例(16.46%);2~5μg/L的有61例(38.60%)。对上述低水平HBsAg人群的5项HBV血清标志物检测获得8种模式,以"HBsAg、抗-HBc、抗-HBe阳性","HBeAg和抗-HBs阴性"模式为主(74.60%);累计HBsAg和抗-HBc同时阳性者占94.17%;HBsAg与抗-HHs同时阳性只出现在HBsAg1μg/L以下人群中(6.45%)。结论低水平血清HBsAg人群不容忽视,提高HBsAg检测灵敏度有重要意义;同时检测相关HBV血清标志物,对于确定上述人群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应用国产ELISA试剂盒对157例肝癌、肝硬化病人血清中抗-HCV及HBV-M进行检测,101例肝癌10例抗-HCV阳性,阳性率为9.9%;56例肝硬化6例抗-HCV阳性,阳性率为10.7%;肝癌组抗HCV与HBsAg双阳性率79%(8/101),HBsAg阳性率为723%(73/101),明显高于HCV感染率,说明HBV仍是乙肝流行地区的主要相关因素。14例抗-HCV阳性(包括可疑阳性),肝癌外周血中8例(57.1%)HBsAg阳性,推测HCV可单独作用但更常与HBV形成混合感染参与慢性肝病的癌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王德发  吴洪章 《天津医药》1992,20(5):265-267
以抗-HCV(C-100)为诊断HCV感染的血清学方法的检测表明,92例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H)阳性率为69.6%,而非输血后NANBH仅为3.5%(4/113)。92例PTNANBH中,急性、慢性患者抗-HCV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6.6%(30/53),87.1%(34/39)。上述结果提示,抗-HCV测定对PTNANBH具有重要诊断意义,HCV是引起PTNANBH的主要病原,HCV感染易于导致慢性肝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表达模式与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582例5组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用Olympus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前白蛋白(PA)。依据HBV标志物阳性情况分为6组:A组173例,为HBsAg、HBeAg、HBcAb阳性;B组218例,为HBsAg、HBeAb、HBcAb阳性;C组161例,为HBsAg、HBcAb阳性;D组13例,为HBeAb、HBcAb阳性;E组6例,为HBsAb、HBeAb、HBcAb阳性;F组11例,为HBsAb、HBcAb阳性。结果582例中,A组阳性率为29.7%;B组为37.4%;C组为27.7%;D组为2.2%;E组为1.0%;F组为1.9%。A、B、C模式组间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4.75,P<0.01),以B模式组的阳性率最高。5组慢性肝病间比较,A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23.17,P<0.01),B组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3.72,P>0.05),C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25.74,P<0.01)。HBeAg阳性的A组与HBeAg阴性的B、C组比较,TBIL、ALB、ALT、PA水平及其异常率均无显著性差异(F=1.91、2.48、0.58、1.37,P>0.05;χ2=2.09、5.97、2.35、2.26,P>0.05)。结论HBV标志物的表达模式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无明显相关,临床上不能根据HBV标志物的表达模式来预测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我院2009年度14865名健康体检人员的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健康体检人群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流行特点,初步探讨体检医师在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关注和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权益。方法抽取14865名健康体检人员全血标本进行血清学标志物流行病学调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结果共抽查14865人,男女性别比1.47:1,20-40岁者占82.41%,HBsAg阳性率为14.43%,男性阳性率16.46%,女性阳性率11.45%,男女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4.59,P=0))。其中抗-HBs阳性率64.58%,五项血清学指标全阴性占19.61%。结论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的健康体检人群年龄相对集中,以20—40岁为主,HBsAg阳性率要高于2006年广东省调查水平,且HBsAg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仍有19.61%的患者需接种乙肝疫苗,体检医师应在加强乙肝防治、保护乙肝病毒携带者权益的工作中起更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