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由单个孤立半椎体引起青少年侧后凸畸形经1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术的初期手术效果,并探讨固定节段的选择.方法 对13例由单个半椎体引起侧后凸畸形的青少年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为9~17岁,平均12.4岁.均经1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长节段矫形内固定.结果 侧凸畸形由术前平均68.3°改善至27.2°(矫正率达60.2%);后凸畸形由术前的平均45.6°矫正至19.3°.未发生神经系统损伤、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随访11个月至3年,矫形效果满意,丢失率低,融合良好.结论 1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长节段矫形内固定对青少年脊柱结构性侧后凸畸形的矫形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经一期后路截骨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治疗胸腰段侧后凸畸形的手术效果。方法对8例各种原因引起的侧后凸畸形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矫正程度由术前平均侧凸47°、后凸60°改善至术后15°和17°,平均矫正率分别为68%和71%;随访获初步或坚强融合,无永久性神经系统损伤。结论由半椎体或者楔形椎所引起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可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和节段矫形内固定术而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特别是上胸椎段和严重侧后凸脊柱畸形,但该术式对术者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要求极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及多棒分段矫形治疗单个半椎体引起的中、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初期手术效果。方技17例中、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均经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及多棒分段矫形内固定治疗,其中T102例,T104例,T125例,L13例,L23例;术前侧凸Cobb角为(67.9±8.2)°.后凸Cobb角为(73.0±10.6)°。结果所有患者安全完成手术,无死亡及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4.0~7.5h,平均5.6h;术中出血量500~3000mL,平均1050mL。1例术中切除肋骨小头时引起胸膜撕裂,发生血气胸,行胸腔闭式引流,1周后痊愈;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19.4个月。随访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术后l周和末次随访时侧凸及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经后路半椎体切除及多棒分段矫治单个半椎体引起的中、重度僵硬性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方法有效且可行,在矫正脊柱侧弯的同时有效矫正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的早中期手术疗效.方法 对13例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治疗的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照脊柱正侧位片观察畸形矫正的程度.结果 13例患儿术后即时Cobb角0~10°,平均7°,矫形率80%.随访1~4年,平均1.5年.最后一次随访时侧凸残留度数为0~15°.经X线片证实植骨均融合,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13 例均无脊髓和大血管损伤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小儿单个半椎体畸形通过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矫形术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短节段内固定矫治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手术风险与临床效果.方法: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7例,平均年龄10.3岁,畸形主弯位于胸腰段(T10~L2)者11例,腰段(L3~L5)者3例,胸段(T1~T9)者3例.17例行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比较末次随访和术前脊柱侧弯、后凸Cobb角及矢状面、冠状面平衡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固定4~7椎节,平均4.6椎节.随访平均18.9个月(12~24个月),脊柱侧弯矫正率平均(68.7±6.78)%,后凸矫正率平均(66.7±4.05)%.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未发生内固定失败及脊髓神经根受损,躯干失代偿均得到矫正.结论: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短节段固定术安全、有效,脊柱三维矫形稳定,最大程度保留了脊柱功能,具有融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后路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施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24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侧凸Cobb角48.50°±10.32°(40°~82°),伴后凸畸形12例,后凸Cobb角27.20°±4.76°(13° ~38°).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1周及随访时复查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每3月随访1次.结果 术后侧凸Cobb角为12.90°±5.64°(5°~18°),矫正率为73.4%;12例伴后凸畸形者后凸Cobb角为8.70°±3.12°(6°~15°),矫正率为68.1%;术后随访6~36月,平均14.6个月,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为16.30°±6.23(6° ~22°),最终矫正率为66.4%,后凸Cobb角为11.30°土7.21(8°~21°),最终矫正率为58.5%;术后植骨融合部位骨痂形成良好,无感染、内固定器械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并360°松解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并起到良好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分析14例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探讨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取此手术的可行性和相关手术处理技巧.方法 2004年10月~2011年3月,通过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矫治14例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男9例,女5例,年龄12~18岁,平均14.3岁;其中单个半椎体10例,多个半椎体2例,半椎体合并对侧骨桥或肋骨融合2例;病变位于胸段(T4、T5、T7、8、T9)4例、胸腰段(T11、T12各2例、L1、2、L2各1例)6例、腰段(L3、L4各2例)4例.术前脊柱侧凸Cobb's角63°~105°,平均76°;脊柱后凸角42°~83°,平均56°;躯干偏移3.0~31.5 mm,平均14.1 mm.内固定使用CDH 3例,TSRH 9例,中华长城2例.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7~72个月,平均36.4个月.手术时间147~428min,平均221min;术中出血210~1 860mL,平均860mL.固定融合节段7~13个椎体,平均9.6个.术后脊柱侧凸Cobb's角13°~45 °,平均31.2°,平均矫正率58.9%;术后脊柱后凸Cobb's角11°~39°,平均26.5°,平均矫正率59.0%;术后躯干偏移0~10.3 mm,平均为4.3 mm.随访中脊柱侧、后凸和躯干偏移无明显矫正丢失.手术并发症包括术中加压时椎弓根切割1例,代偿弯加重1例,术后切口渗液1例.结论 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加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矫形青春期严重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是一个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其矫形效果满意、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8.
张小卫  尹战海  张银刚  王金堂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1):1467-1468,1471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患者24例,其中完全分节性半椎体16例,半椎体伴对侧分节不全8例。手术采取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矫正。结果:2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6个月至7年8个月。术前侧凸Cobb’s角30~90,°平均66,°术后Cobb’s角10~28,°平均16,°矫正率为58.5%;术前后凸25~68,°平均46,°术后后凸7~16,°平均14,°矫正率为62.6%。22例均无并发症,1例半椎体切除患者术后出现同侧下肢股部麻木,伸膝肌力Ⅳ级,经营养神经等治疗1月恢复正常。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凸大多数都进行性发展;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矫正,固定节段短,创伤小,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初步效果,并探讨其融合固定节段(LIV)的选择。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2011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0例临床资料,均行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形手术,以触及椎(touched vertebrae,TV)(指站立前后位像上被骶正中线触及的最近端椎体)作为融合固定下端椎。结果本组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松解3.0个椎间隙;手术时间4.5~9.4 h,平均6.3 h;术中出血量680~10 000 mL,平均985 mL;术后侧凸Cobb角6°~32°,平均18.7°,平均矫正率为27.2%;后凸Cobb角-8°~22°,平均8.3°,平均矫正率为88.6%;C7铅垂线与骶正中线距离0.1~2.3 cm,平均0.6 cm,冠状位平衡平均矫正率为78.1%。随访14~35个月,平均23.4个月,末次随访侧凸Cobb角8°~57°,平均29.7°,丢失率为7.3%;后凸Cobb角22°~38°,平均29.9°,丢失率为7.7%。结论经后路松解楔形截骨矫治先天性胸腰段半椎体并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安全有效,选择TV作为LIV可以减少融合节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合并半椎体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单纯半椎体、无结构性弯曲患者12例,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合并前凸、半椎体凸向腹侧患者3例,行前路半椎体切除合并植骨融合固定术;合并结构性代偿弯患者15例,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所有患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后凸术后平均 Cobb 角、末次随访平均 Cobb 角分别为(8.6±3.14)°、(11.2±7.23)°,脊柱后凸最终矫形率为58.6%;侧凸术后平均侧凸 Cobb 角(12.8±5.47)°,末次随访平均(16.2±6.24)°,脊柱侧凸最终矫形率为66.5%。脊柱后凸、侧凸手术治疗后平均 Cobb 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后凸、侧凸均明显好转,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患者较满意。结论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效果显著,脊柱侧后凸矫形率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儿童15例,均为完全分节性半椎体畸形。其中2例行凸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其余均行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随访,摄脊柱正侧位X线片,比较手术前后冠状面Cobb角及后凸角度矫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7个月。脊柱冠状面平均Cobb角由术前47.5°矫正至16.1°,矢状面平均后凸角由术前31°矫正至12.7°。末次随访矫正效果无丢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内固定无松动。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矫正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共30例接受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病例,比较术前、术后脊柱全长正侧位片及脊柱侧凸Cobb角.结果 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46.52°,术后Cobb角14.64°,侧凸平均矫正率68.51%,术前术后主弯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内固定断裂、出现神经症状病例.结论 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融合内固定治疗半椎体畸形可有效地矫正畸形.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15例。术中咬除半椎体的后部附属结构,沿椎弓根外侧壁剥离至椎体前缘,切除半椎体、上下椎间盘及邻近椎体的软骨面,通过内固定器械凸侧加压闭合畸形椎切除后所致的间隙,矫正脊柱畸形。术后定期门诊复诊,观察脊柱融合、畸形矫正率和内固定稳定情况。结果本组1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个月。术前侧凸Cobb角35°~78°,平均57°,术后Cobb角15°~36°,平均25°,矫正率54%;术前后凸Cobb角22°~65°,平均45°,术后后凸Cobb角8°~36°,平均18°,矫正率60%。术后未发现脊髓、神经损伤,无内固定松动,无切口感染。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器械矫正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方法。  相似文献   

14.
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自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僵硬后凸型侧凸11例(平均年龄11.2岁),其中神经纤维瘤病3例,先天性脊柱侧弯5例,脊髓灰质炎1例,特发性脊柱侧凸2例.11例患者的Bending像脊柱活动度均小于25%.平均随访时间1.3年(0.5~2年).结果:术中1节段后柱楔形截骨3例,2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3节段后柱楔形截骨2例,经椎弓根截骨2例,椎体切除+后柱切除2例.术前后凸畸形平均108°(87°~135°),侧凸畸形平均97°(65°~135°),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至49°(改善率55%),侧凸平均矫正至37°(改善率66%).术后身高平均增加4.7 cm.11例矫形手术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 结论:应用后路脊柱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学创新》2015,(15):70-73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本院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经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后,一期行短关节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和脊柱植骨融合术,比较患儿手术前后及随访期内的脊柱侧弯情况及后凸Cobb’s角。结果:患儿脊柱畸形情况改善明显,冠状面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s角术前平均41.3°、术后平均15.3°,矫正率63.0%,末次随访平均14.8°,矫正率64.2%;冠状面全主弯Cobb’s角术前平均46.8°、术后平均18.6°,矫正率60.3%,末次随访平均17.6°,矫正率62.4%;矢状面半椎体节段术前平均后凸15.3°,术后Cobb’s角降至生理曲度正常范围,术后尾侧和头侧代偿弯也有明显改善,5项数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疗效显著,该术式能够达到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目的,在患儿骨骼成熟前治疗,可有效预防继发性脊柱病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0例本院收治的先天性脊柱侧弯患儿,经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后,一期行短关节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和脊柱植骨融合术,比较患儿手术前后及随访期内的脊柱侧弯情况及后凸Cobb’s角。结果:患儿脊柱畸形情况改善明显,冠状面半椎体节段侧弯Cobb’s角术前平均41.3°、术后平均15.3°,矫正率63.0%,末次随访平均14.8°,矫正率64.2%;冠状面全主弯Cobb’s角术前平均46.8°、术后平均18.6°,矫正率60.3%,末次随访平均17.6°,矫正率62.4%;矢状面半椎体节段术前平均后凸15.3°,术后Cobb’s角降至生理曲度正常范围,术后尾侧和头侧代偿弯也有明显改善,5项数据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弯疗效显著,该术式能够达到矫正先天性脊柱侧弯的目的,在患儿骨骼成熟前治疗,可有效预防继发性脊柱病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完全分节的半椎体在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比较常见,半椎体切除可有效矫正脊柱畸形、恢复脊柱平衡,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胸椎半椎体合并脊髓纵裂的病例较为少见,此类手术有其特殊性且难度较大。我科2001年1月~2009年6月应用一期后路骨嵴、半椎体切除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青少年胸椎半椎体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纵裂患者15例,效果较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Zhang YG  Wang Y  Zhang XS  Mao KY  Wang Z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7):1881-1884
目的探讨避免手术并发症评价单纯后路切除胸腰段半椎体治疗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单纯后路胸腰段半脊椎切除治疗28例青少年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12例半脊椎位于T12,10例半脊椎位于L1,6例半脊椎位于T11。Cobb角测量后凸角度平均75°,侧凸角度平均48℃。病人平均年龄14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单纯后路半脊椎切除、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矫形固定。分析本组资料术中操作的可行性、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和畸形的矫正。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7 h,失血量平均900 ml。2例术中出现血气胸,其中1例经伤口引流愈合,另1例术后置胸腔管引流1周愈合。1例病人术中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自然愈合。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单侧肋间神经痛,未经任何治疗1周后消失;并发症发生率为14%。所有病例未出现早期或晚期脊髓损伤症状和伤口感染。平均随访3.5年,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在最后随访时,Cobb角测量后凸角度平均19°,侧凸角度平均14°,所有病例躯干平衡。结论单纯后路切除胸腰段半脊椎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操作性强,同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缩短了手术时间,明显减轻了手术创伤,矫形效果好,无严重神经损伤或其他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的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收集17例先天性半椎体并脊柱侧突后突畸形患儿,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11.8岁。患儿接受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隙半椎体之骨颗粒植入融合术,手术固定2~8椎体,椎体手术后佩戴胸腰背支具6个月以上,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年侧后突之Cobb角,从而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本组患儿侧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64.2°,术后18.3°,矫正率为71.5%;后突主弯Cobb角术前平均57.1°,术后22.6°,矫正率为60.4%。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或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个月植骨达到骨性融合,而且代偿性辅弯减少,躯干平衡改善。结论:后方入路半椎体切除并椎弓根螺钉矫形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可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其中,短节段固定又可以保留较多的椎体生长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11例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均为侧后方半椎体畸形,均行后路I期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完成内固定后将半椎体上下双侧椎板、横突、关节突去皮质,制作植骨床,残存间隙和植骨床,用切除的松质骨植骨。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5h,术中出血量平均420m l,输血300~600m l,平均输血量350m l。术后随防6~24个月,术前主弯Cobb角平均38°,术后平均16.5,°末次随访时15°,平均矫正率66.4%,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末发现失代偿现象,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对小儿发展的半椎体畸形,在原发侧凸发展严重或代偿性侧凸形成结构性侧凸之前,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并且可保存脊柱的生长能力和更多的运动节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