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pN0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状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61例pN0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后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pN0早期胃癌868颗HE染色阴性淋巴结细胞角蛋白CK8及CK18的联合抗原(CAM5.2)的表达情况,评估61例pN0早期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率;分析pN0早期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61例pN0早期胃癌有10例(16.4%)发现淋巴结微转移,868颗HE染色阴性淋巴结共有15颗(1.73%)发现微转移灶。黏膜下癌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黏膜内癌(P〈0.05),脉管侵犯组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无侵犯组(P〈0.05);而不同性别、年龄及癌灶大小、部位、大体分型、分化程度问淋巴结微转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是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有效手段,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状态有助于早期胃癌的准确分期、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KAI1基因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2例NSCLC原发灶及22例淋巴结转移灶中KAI1基因的表达。结果KAI1基因在NSCLC组织中阳性表达率32.26%,癌旁正常肺组织为8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I1基因在低分化、TNM分期Ⅲ~Ⅳ期及有淋巴结转移肿瘤中表达显著降低(P〈0.05)。淋巴结转移灶的KAI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原发灶(P〈0.05)。KAI1基因表达阳性的患者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者(P〈0.05)。通过Cox回归分析发现KAI1/CD12:表达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可作为独立的因素影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的3年生存率。结论KAI1低表达可能与NSCLC的恶性进展有关,可作为判断NSCLC早期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对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分子生物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RASSF1A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Cong DG  Wang SF  Zhang TW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23):1624-1627
目的探讨RASSF1A 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食管癌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66例食管癌组织及其相应的近癌旁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 mRNA的表达。分析食管癌组织中RASSF1A 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RASSF1A mRNA在食管癌组织、近癌旁组织、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分别为42.4%(28/66)、15.2%(10/66)、0(0/66)。淋巴结转移者食管癌组织中RASSF1A mRNA表达缺失率(61.1%)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20.0%)(χ^2=11.323,P〈0.01);晚期(Ⅲ~Ⅳ期)食管癌组织中RASSF1A mRNA表达缺失率(61.5%)明显高于早期(Ⅰ~Ⅱ期)(30.0%)(χ^2=6.417,P〈0.05);食管癌组织中RASSF1A mRNA表达缺失与肿瘤分化程度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RASSF1A mRNA表达缺失可能在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77例手术切除的NSCLC组织中CD133的表达,分析CD133表达与患者吸烟指数、组织学类型、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T分期、N分期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77例NSCLC患者到随访结束时死亡率72.73%(56/77),术后生存时间1-84(s=19)月、3年生存率为32.47%(25/77);无淋巴结结转移组NSCLC的中位生存时间和3年生存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P〈0.05)。CD133阳性表达率51.9%(40/77);CD13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r=0.246,P〈0.05),与患者手术后生存期呈负相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仅癌肿病理类型和CD133蛋白表达为影响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和病理类型与预后有密切关系: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蛋白的表达与NSCLC的淋巴结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食管鳞癌组织中P-gp、nm23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P-gp、nm23的表达水平。结果:94例标本中,P-gp、nm23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85%(29/94)、42.55%(40/94)。P-gp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没有相关性(P〉0.05),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期有相关性(P〈0.05)。nm23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与淋巴结转移及患者生存期之间密切相关(P〈0.01)。结论:检测P-gp、nm23的表达对食管癌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对食管癌根治术后颈胸淋巴结转移者的效果。方法:通过电话随访及电子病历回顾性分析54例食管鳞癌根治术后颈胸内淋巴结转移患者调强放疗的预后。用SPSS17统计软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全组l、2、3年生存率为69%、55%、47%,中位生存时间29个月。胸部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淋巴结〈2cm者生存率优于1〉2cm者(矿=6.276,P:0.012),淋巴结转移的时间为生存率影响因素。结论: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根治术后颈胸淋巴结转移疗效好,淋巴结转移时间是生存率影响因素,转移淋巴结大小是胸部转移患者生存率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组织中S期激酶相关蛋白2mRNA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S期激酶相关蛋白2mRNA在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S期激酶相关蛋白2mRNA在45例手术切除的食管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S期激酶相关蛋白2mRNA表达率在食管癌中为66.6%(30/45),而癌旁组织中为24.4%(11/45),差异有显著性(P〈0.05).S期激酶相关蛋白2mRNA阳性表达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与肿瘤分化程度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S期激酶相关蛋白2的高水平表达促进了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并将可能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淋巴结转移范围与食管癌术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本研究了解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范围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探索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提高患者生存率。方法对1997年1月-2000年12月行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并且淋巴结清扫个数≥6个的215例患者进行相关临床资料的收集和随访,并通过计算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预后分析,并采用Log—rank检验对淋巴结转移范围进行生存预后分析。结果本次研究的随访率93.5%,其中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89.7%、66.7%和36.1%,其中93例(43.3%)患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现象。采用Cox分析表明:除年龄、性别及肿瘤的部位外,肿瘤的分化程度、浸及深度和淋巴结转移范围均为术后预后影响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淋巴结的转移范围与患者预后关系发现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淋巴结转移的范围(无转移、颈胸腹中任一处转移、颈胸腹中任两处部位转移、颈胸腹中三处均有转移)能很好地反映食管癌术后预后,所以对于胸段食管癌患者可选择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以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在食管癌中的异常表达及二者对其发生、发展的作用。方珐:应用免疫组化法对54例食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MMP10、FHIT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研究与病史及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MMP10在食管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35.19%(19/54),而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为阴性表达。FHIT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缺失率为72.22%(39/54),明显高于食管癌旁正常组织中缺失率12.96%(7/5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10在食管癌中的表达与食管癌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0.697),与P—TNM分期呈正相关(r=0.85).淋巴结转移组明显高表达(P〉0.05)。FHIT基因缺失与食管癌患者的性别、病史长短、吸烟、饮酒、P-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食管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MMP10在食管癌组织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而FHIT基因存在较高的缺失率,且二者与食管癌临床病理指标有关.提示MMP10、FHIT基因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P1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食管鳞癌90例,淋巴结转移癌49例中P16蛋白的表达。结果:P16在高分化鳞癌组阳性表达率(52.6%)显著高于低分化鳞癌组(25.0%),(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癌(21.9%)和无淋巴结转移组原发癌(60.4%)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16基因蛋白对食管癌的转移可能有抑制作用,检测P16蛋白对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预测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确定微转移灶的存在及其与肿瘤复发、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999~2007年大连市第五人民医院胸外科经过根治性手术(肺叶或全肺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常规病理检查证实为Ⅰ期NSCLC患者33例的246枚淋巴结。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过放疗、化疗,均有详细完整的临床随访资料。本次研究采用LSAB免疫组化VEGF染色,进行光镜病理学检查。结果33例患者246枚淋巴结中有10例(30.3%)患者的12枚(4.9%)淋巴结中VEGF阳性表达。有或无VEGF阳性表达的患者复发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0%vs26.1%,χ^2=7.015,P=0.016),VEGF阳性表达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短于VEGF阴性表达者(21个月vs.60个月,P=0.016);Cox单因素风险模型(P=0.004)和多因素风险模型(P=0.004)均显示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Ⅰ期NSCLC患者预后不良。结论VEGF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结微转移与Ⅰ期NSCLC复发转移相关,有助于更加精确的分期,可以作为Ⅰ期NSCLC患者根治术后的一个预后指标,并为其综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 ,并评价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46例pN0 NSCLC(Ⅰa~Ⅱb期)的188枚纵隔淋巴结标本中的黏蛋白1(MUCI)mRNA的表达情况.对照组为同期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阴性对照淋巴结26枚(取自10例肺良性病变),阳性对照标本26个(10例NSCLC的肿瘤标本).通过X2检验,比较预后差别.结果 阴性对照组均无MUC1 mRNA表达,特异度100%,表达率为0,阳性对照组26个标本中,24个有MUC1 mRNA表达,灵敏度为92.3%,表达率为(94.6±23.4)%.实验组46例患者的12个标本有MUC1 mRNA表达,占11.2%,其TNM分期上调为Ⅲa.MUC1 mRNA表达阴性组3年生存率(88%)高于MUC1 mRNA阳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MUC1 mRNA的表达可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可能与pN0肺癌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4.
CEA检测对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宏智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5):11-12,26,F0003
目的探讨CEA检测对Ⅰ和Ⅱ期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以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为载体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进行染色的方法,检测I和Ⅱ期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共126例,均为胃肠组医师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平均随访64.11(64~106)个月,统计临床病理因素及微转移对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结果每例结直肠癌的淋巴结数平均在10枚以上。在病理因素中,“淋巴管侵犯”和“肿瘤侵袭深度”与淋巴结的CEA表达呈正相关,而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对淋巴结CEA表达无明显相关性。10个临床病理因素对5年无瘤生存率均无统计学意义。淋巴结CEA表达阴性、微转移的患者中,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5.8%和56.1%。MCM与CEA(-)比较,5年无瘤生存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于Ⅰ和Ⅱ期结直肠癌,若淋巴结中检测出微转移,其预后较差,术后复发率较高,应予以积极的术后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15.
P21ras、VEGF、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21ras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21ras、VEGF;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Survivin mRNA在12例正常胃粘膜组织、23例胃良性疾病组织及57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21ras基因在正常胃粘膜组织、胃良性疾病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6.7%(2/12)、21.7%(5/23)和56.1%(32/57);VEGF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8.7%(2/23)和68.4%(39/57);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0和54.4%(31/57).胃癌组与正常粘膜及胃良性疾病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正常胃粘膜与胃良性疾病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21ras、VEGF的表达与胃癌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临床分期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组织学分化程度无关(P〉0.05);Survivin mRNA的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化程度、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P21ras和Survivin mRNA呈正相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P21ras、VEGF、Survivin mRNA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且VEGF与P21ras、Survivin mRNA的表达呈正相关,联合检测P2lras、VEGF、Survivin有助于提高胃癌侵袭转移能力的评估.为判断胃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淋巴结转移率和数量分级与胃癌预后及病理因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i K  Xu HM  Chen JQ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0):2113-2116
目的分析淋巴结转移率(rN)和数量分级与胃癌预后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341例胃癌患者rN分级和1997年第5版TNM分期的淋巴结分级标准(pN)与患者预后及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rN分级中,rN1组术后5年生存率为69.9%,rN2组为45.7%,rN3组为10.6%,3组患者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8,P均〈0.05);在同一pN分级组中,再按rN分级比较5年生存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同一rN分级组中,再按pN分级比较5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OX模型分析表明,rN分级是反映胃癌预后最主要的独立指标;淋巴结转移率分级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大体类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N分级与日本胃癌规约中的淋巴结转移分站有相关性。结论rN分级可更好的指导胃癌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助于完善胃癌的TNM分期体系。  相似文献   

17.
陈萍  王宁菊  刘新兰 《医学争鸣》2009,(15):1417-1421
目的: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探讨其能否作为判断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大肠癌32例、肠道良性病变11例和健康体检者20例的外周血中CK20mRNA和hTERTmRNA的定性和半定量表达.以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作阳性对照.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forWindows软件包统计分析.结果:①CK20mRNA和hTERTmRNA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和56.2%,相对系数分别为0.89±0.17和0.88±0.17;在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和0%,相对系数分别为0.11和0;在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阳性表达率及相对系数均为0.大肠癌患者与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健康体检者相比,CK20mRNA和hTERTmRNA的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CK20mRNA和hTERTmRNA阳性表达率和相对系数与临床分期、远处转移均有关(P〈0.05);其阳性表达率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关,但相对系数与之均有关(P〈0.05).阳性表达者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K20mRNA和hTERTm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患者生存密切相关,提示CK20mRNA和hTERTmRNA的表达能预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可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索内乳淋巴结活检对乳腺癌分期、治疗和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29例乳腺癌行各式根治术时,经肋间隙行内乳淋巴结定位及活检。结果220例经肋间隙内乳淋巴结活检成功,内乳淋巴结转移者24.45(56/229),腋窝淋巴结转移55.02%(126/229);腋窝淋巴结转移伴内乳淋巴结转移率为34.13%(43/126),仅内乳淋巴结癌转移率为12.62%(13/107)。腋窝淋巴结癌转移数≥4枚时,内乳淋巴结转移率49.32%(36/73),56例内乳淋巴结转移的淋巴结病理分期(pN)均升高。乳腺癌内乳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无显著相关性(x^2=0.661,P=0.719)。内乳淋巴结活检可使70.7%肿瘤位于中央区或内象限的患者避免内乳区照射,使50.7%腋窝淋巴结转移≥4枚者避免内乳区照射。无气胸及出血等与内乳淋巴结活检相关的并发症。结论经肋间隙行内乳淋巴结活检方法简单可行,可提高部分乳腺癌患者pN分期,避免内乳区过度治疗,治疗更具个体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垂体肿瘤转化基因(PTT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TrG和VEGF在48例食管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48例食管癌组织中PTTG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8%(33/48)和64.6%(31/48),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8.3%和17.1%,P〈0.05),PTrG和VEGF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瘤体大小和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TTG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536,P〈0.05)。结论:PTTG和VEGF蛋白在食管癌中具有高表达,二者可能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在食管癌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