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针刺穴位后产生和保持“针感”,对于针刺治病和针麻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然而,针刺刺到穴位的什么组织结构才能产生和保持“针感”?“针感”是针尖接触的组织,还是整个针体接触的组织?“针感”是针尖直接刺激的组织起作用,还是由于针的提插、捻转机械刺激牵动附近组织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家兔针刺“得气”与穴位组织结构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针刺麻醉与针灸临床实践中,针刺“得气”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得气”的穴位结构基础是什么?有关这个问题争论很多。据报导,在人体“得气”实验中,受试者针感(包括酸、胀、重等感觉)、医生手下沉紧感以及穴位肌电的发放三者有密切的关系。以动物作为实验对象,无法获得针刺时动物的感觉,而只能借助于针刺过程中施针者手下沉紧感和穴位肌电的发放两项指标来观察“得气”与穴位组织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穴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祖国医学认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无论是针刺治疗,还是针刺麻醉,针刺必须“得气”才能获得良好效果。针刺穴位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针刺的作用机理如何?到目前为止尚不十分清楚。大量针刺临床研究工作指出,经络感传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感传作为一种机能现象,也必然会有相应的物质基础。为探讨经络现象的本质,本实验工作从一些穴位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分布、数量和形态等进行观察,试图探索其与经络本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对穴位治病机理的初步探索。从宏观到微观,从经络学说到神经学说,从用针刺穴位治病到不用针——“注意”穴位治病,从实践认识到再实践再认识,经过近二十年探索,认识到:穴位治病是靠外感受器的兴奋来实现的。银针治病是针刺穴位来实现的,针刺穴位治病则是通过皮肤外感受器的兴奋来实现的。治扭伤,一般取阿是穴,即哪里痛刺那里。在无外感情况下,这种治疗是很有效果的。针阿是穴之后,从宏观角度上看,针还是原来的针,人还是原来的人,不同的是人被刺痛了,扭伤被治愈了。可见扭伤治愈是靠针刺的“痛感”,来实现的。痛感有来自体表皮肤的,有来自体内肌肉的,是哪种起作用呢?扭伤本来就有里痛,如果里痛能治扭  相似文献   

5.
针刺麻醉的原理至今为止的看法是,针刺麻醉必须要有比较强的针感(得气)。关于需要选多少针感较强的穴位,才能做针麻手术的问题,上面已经说过了。这里有必要谈谈针感与麻醉关系的奥秘。“为什么针刺麻醉可以作手术呢?”这个原理需要研究清楚的。毛主席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但是,针刺麻醉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正> “针感”是指患者对针刺的一种即时反应。朱琏《新针灸学》说:“针刺治病时,患者会产生一定的感觉,这种感觉简称为‘针感’”。古籍所述“得气”、“气至”也是这个意思。《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确实,要熟练掌握和运用针刺手法获得满意的“针感”,使针刺取得理想的效果是不容易的,所以“针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一、“针感”在治疗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认为“剌之要,气至而有效”(《灵枢》)“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针灸大成》)。强调“气至”和疗效的关系。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针刺引起酸、麻、胀、重等(得气)感觉时,针麻,针灸均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但是针刺时扎到穴位的什么结构才能弓f起针感?是尚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外气针刺     
外气针刺是进针后,不作任何针刺手法,以气功外气遥控操纵,达到针灸的针刺补泻法治病的目的。针刺感传是受针者于针刺穴位有自我感觉(酸、胀、麻、重、热、凉……等)并循经络传导。感传的产生,传统方法是用于手法操纵,近代发展了用电针、微波、激光  相似文献   

9.
论证针刺“得气”的物质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时首先要“得气”,因为它与寻找穴位和针刺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于“气”到底是什么?各家则有着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施针者常以针刺时患者感到针刺处有酸、麻、胀及触电感传导,即作为“得气”指标,或者施针者在捻针时感到针下沉紧或肌肉搐动,也视为“得气”。但对发生此种感觉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我们从神经系统方面着手,在人体用药物阻断神经反射弧的方法作了一点工作。现提出如下看法,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10.
这里说的穴位是体针穴位,针感以酸重胀为主,痛不计在内。祖国医学指出:“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灵枢》)现代医学临床实践也证明,无论是针刺治疗也好,针刺镇痛也好,甚至于研究经络实质也好,都是从针刺穴位产生针感开始的。所以把产生针感的组织结构——穴位针感感受器搞清楚,对于阐明针麻原理,探论经络实质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伟  相似文献   

11.
针感的量化评价对针刺得气临床研究有重要意义,针感量表或问卷是针感量化评价中记录针感的重要工具。在运用针感量表或问卷记录针感时,会涉及针感记录时间、穴位数量和针刺次数等问题。针感记录时间有针刺中和针刺结束后两种;穴位数有单穴、多穴,其中单穴为直接记录,多穴则有逐一或作为整体综合记录针感的情况;针刺次数有单次和多次,其中前者为直接记录,后者则有每次记录、选几次或在最后1次记录针感的情况。针感记录方式是得气量化评价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应在不同的时间记录以反映针感的不同方面,并重视每个穴位和每次针刺的针感,以便为得气临床研究提供更详实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针刺镇痛时脊髓后角和脊神经节内Ach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新民  施静 《针刺研究》1990,15(1):18-23
<正> 针刺穴位所产生的信息,如何传入中枢,引起镇痛,发挥治病作用,一直是针灸原理研究者十分关心和感兴趣的课题。本文以针刺镇痛时,脊髓背角和脊神经节内ACh含量及其合成酶(ChAc)与降解酶(AchE)的变化为中心,对ACh与“针感”一级传入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朝医四象体质的穴位针刺感应差异,探讨脏器大小与经络经穴针感之间的关联。方法:健康人为对象,以填写辨象设问表以及专家研讨的方式进行朝医辨象,并检测穴位针刺感应,比较组间的得气反应。结果:太阴人的足三里穴针刺传导感低于少阳人、少阴人的合谷穴无针感多于少阳人、左右侧足三里和合谷四个穴位均无针感的有2名均为太阴人。结论:“过热”体质的少阳人针刺感应强于“气涩”体质的太阴人与“过冷”体质的少阴人,证明针刺感应与体质一-经络-内脏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梁炎基  张仁惠 《针刺研究》1989,14(1):274-275
在针刺麻醉行胃手术时,选用背部穴位的效果较好,而在针刺复合硬外小剂量麻醉时,取背部穴位的效果却不如选用肢体的穴位效果佳。这可能是由于硬膜外阻滞后,电针背部穴位的针感传入受阻之故。为证实此点,我们在模拟临床小剂量硬外麻的动物模型上,以大脑皮层体感诱发电位为指标,观察了硬膜外阻滞区内外诱发电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问题解答     
问:针刺得气的意义是什么? 答:针刺时,病人的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称为“得气”。针刺得气时,除了病人自觉痠、麻、重、胀等外,尚有不同程度的感应扩散及传导,即“循经感传”;医生则有针下沉紧感。如针下虚滑,病人无明显感觉,则未得气。得气与否及其强弱,直接关系到  相似文献   

16.
《针灸学报》1992年第I期登载了四川省涪陵第四中学岳龙华老师《穴位与外感受器》一文。笔者怀着浓厚兴趣,捧读了全文。有感于岳医师教学之余,对针灸浓厚兴趣,乃近二十年的探索,产生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经络学说到神经学说,从用针刺穴位治病到不用针——“注意穴位”治病这一新疗法。欣喜之余,不免也为一些细节所困惑,特向岳医师求教,不到之处,还望岳医师及同道指正。一、穴位治病仅靠兴奋外感受器吗?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间疗法》2007,15(6):26-26
穴位埋线疗法是用专用针将肠线埋植入特定穴位,以线带针,发挥巨大的治疗作用,埋一次线相当于针刺20~30次效应,又称“长效针感疗法”。  相似文献   

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志道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刺治疗素体虚弱、久病痛缓或针刺耐受程度较差的患者时,往往不宜产生过强的刺激效应,而采用“弱针感法”治疗后反获良效。“弱针感法”的应用要素主要包括刺法、留针方式、出针方式等方面。本法取穴秉承“穴不离经”的思想,避免刺中穴位周围易引起强烈感受的组织;留针期间不行针,或仅予小幅度、低频率、短时间的行针手法;起针时,采用手法轻巧的阴性出针法。本针刺疗法打破了以往“针感越强则疗效越好”的临床思维定式,并通过驾驭针感的方法为针刺耐受程度较差等类型的患者提供了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针灸问答     
1,什么叫腧穴?人体腧穴有多少? 腧穴又称穴道,孔穴,砭灸处,刺激点,现代则称穴位。“腧”含有输转运送之意; “穴”含有孔洞上窖之意。由于人身孔穴,皆气所居,是“脉气所发”之处,故《内经》又称“气穴”。穴位也就是针刺艾灸施术的部位。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是“以痛为腧”治病,到了《内经》时代,总结了穴位治病规律,才有穴名出现。通过同类归经的方法,将作用相类似的穴,归纳在十四经脉路线上,后来称这类腧穴为“经穴”。直到今天,临床应  相似文献   

20.
针刺疗法萌芽于砭刺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 ,从实践到理论 ,又从理论到实践 ,在针刺疗法中积累了系统丰富的经验 ,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  “得气” ,亦称针感 ,在针刺疗法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古代医家均有精辟的记述 ,笔者就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浅谈一下有关“得气”的几个问题 ,以供参考。1 “得气”的临床意义  所谓“得气” ,又称针感 ,就是指进针后施行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 ,从针刺治疗和针刺麻醉以及经络感应的研究证明 ,是否“得气”或“得气”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古代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