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膀胱肿瘤根治手术的患者行膀胱全切、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结果 15例术后随访2~25个月,平均12.3个月.全组无严重并发症,均无瘤生存;术后4周自主可控排尿,白天完全自控排尿15例,夜间完全自控排尿13例,2例偶有遗尿;贮尿囊容量280~350 ml,平均310 ml;最大尿流率13~25 ml/s,平均17 ml/s;无输尿管反流及狭窄,无贮尿囊后尿道吻合口狭窄,肾功能正常.结论全去带乙状结肠原位可控膀胱术是目前一种方便、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位可控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 对16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应用去带盲升结肠做贮尿囊进行原位膀胱重建术,对术后可控性、尿常规、血电解质、肾功能、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尿流动力学、生活质量等进行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院后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余均获随诊3~36个月。术后早期均尿频,4例有轻度不完全尿失禁,3~4周后明显改善,6个月后自控排尿稳定。15例患者均无尿路感染,无高氯性酸中毒,肾功能正常。无输尿管返流及积水扩张。术后3个月后新膀胱呈椭圆体,6个月后新膀胱平均容量390ml,最大尿流率13.2ml/s,新膀胱充盈期内压1.41~3.38kPa,剩余尿量在30ml以下。患者自我感觉良好,生活质量高。结论 原位可控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具有大容量、低内压、可控性好、抗返流、经尿道排尿、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位可控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16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根治性切除,应用去带盲升结肠做贮尿囊进行原位膀胱重建术,对术后可控性、尿常规、血电解质、肾功能、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尿流动力学、生活质量等进行随访,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1例患者出院后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余均获随诊3~36个月。术后早期均尿频,4例有轻度不完全尿失禁,3~4周后明显改善,6个月后自控排尿稳定。15例患者均无尿路感染,无高氯性酸中毒,肾功能正常。无输尿管返流及积水扩张。术后3个月后新膀胱呈椭圆体,6个月后新膀胱平均容量390 ml,最大尿流率13.2 ml/s,新膀胱充盈期内压1.41~3.38 kPa,剩余尿量在30 ml以下。患者自我感觉良好,生活质量高。结论原位可控性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具有大容量、低内压、可控性好、抗返流、经尿道排尿、并发症少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改良MainzⅡ式膀胱术对尿流改道可控性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9例行膀胱全切的患者采用改良MainzⅡ式膀胱术治疗,膀胱全切术后,在乙状结肠和直肠的结合部取20 cm的肠管,折叠后全层切开,并去除局部的结肠带,缝合成倒"U"形贮尿囊,固定于骶岬处,双侧输尿管做乳头状吻合于贮尿囊.结果 9例患者随访过程中,无尿失禁、肾积水、上尿路感染和电解质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尿控时间2~5 h,每次尿量100~300 ml.结论 改良MainzⅡ式膀胱术操作简单,效果良好,能保证肠管的连续性和尿液可控性,并发症少,患者生存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膀胱癌根治术后N型回肠膀胱替代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膀胱恶性肿瘤患者23例,腹膜外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截取35~40 cm回肠纵形切开后折叠形成N型贮尿囊,以改良乳头法将两侧输尿管分别移植于N型新膀胱的上臂两侧,贮尿囊底部与尿道4~6针吻合,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结果本组23例手术时间5.5~7 h,术中平均出血400 ml,术后随访2~27个月,平均16个月,原位回肠新膀胱控尿、排尿良好,术后静脉尿路造影、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血生化检查正常,未发现新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尿动力学检查,新膀胱最大容量为(340.5±65.8) ml,最大尿流率(17.5±6.8) ml/s,充盈期膀胱内压力为0~9 cm H2O,排尿期膀胱内压力为8~16 cm H2O,剩余尿0~55 ml.结论原位N型回肠膀胱替代术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新膀胱容量大,内压低,顺应性好,具有较好的尿控和排尿能力,明显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良好的尿流改道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N形回肠膀胱替代的疗效. 方法 男性膀胱恶性肿瘤患者8例,腹膜外切除膀胱前列腺,截取35~40cm回肠纵形切开后N形折叠形成贮尿囊,以改良乳头法将两侧输尿管分别移植于N形新膀胱的上臂的两侧,贮尿囊底部与尿道4~6针吻合,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 结果 本组8例手术时间6~7h,术中平均出血500ml,术后随访2~27个月,平均13个月,原位回肠新膀胱控尿、排尿良好,术后静脉尿路造影、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血生化检查正常,未发现新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 结论 N形回肠膀胱替代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创伤轻,并发症少;新膀胱容量大,内压低,顺应性好,功能接近于正常膀胱,保持原位排尿,明显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王志强 《健康必读》2008,7(3):28-28
膀胱因病变需全切或不能用作贮尿器时,需作尿流改道。为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国内外学者多采用可控性尿流改道办法。我院2001年12月至2005年2月参考Lockhar的改良可控性回盲肠膀胱术方法㈨,行可控回结肠膀胱术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女性膀胱全切原住回肠代膀胱术对患者的控尿和排尿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女性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其中移行细胞癌34例,腺癌2例。原发肿瘤22例,复发性肿瘤14例。多发性非肌层侵犯肿瘤(Ta~T1)12例,浸润性膀胱肿瘤(T2-T3)24例。结果36例手术时间210—330(平均270)min,输血量0-1000(平均400)ml。术后随访6—72(平均26)月。术后6个月昼夜控尿率分别为94%(34/36)和92%(33/36)。2例排尿可控过度,需间歇导尿。术后6月静脉尿路造影(IVU)检查无输尿管狭窄和返流。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无尿道残端肿瘤复发。结论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治疗女性膀胱癌患者控尿效果满意。是一种较好的尿流改道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原位回肠新膀胱(IN)和乙状结肠新膀胱(SN)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相关并发症.方法:65例膀胱癌患者,IN 40例,SN 25例.结果:65例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术后6个月,IN组最大贮尿量较SN组多;膀胱充盈压及膀胱排尿压均较SN组低.IN组白天尿控满意率为87.5%,SN组为92.0%;SN组夜间尿控满意率为48.0%,IN组为6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漏尿4例,排尿困难2例,术后感染2例,粘液堵塞2例,尿失禁1例,肠梗阻1例;勃起功能障碍6例,吻合口狭窄4例,慢性尿潴留3例,上尿路积水2例,盆腔转移1例.结论:回肠新膀胱可以达到足够的贮尿量和较好的尿流动力学改变,控尿满意.回肠是优先选择的新膀胱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尿道电切治疗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的指征及疗效。方法32例女性膀胱颈梗阻患者,α-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不佳,行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术后补充尼尔雌醇2 mg,每半月或一月一次。结果32例随访6-24月,平均15月。术后3月与术前最大尿流率(Qmax)分别为(25±12)ml/s和(7±9)ml/s(P<0.05);平均尿量分别为(403±154)ml/次和(174±152)ml/次(P<0.05);残余尿量分别为(70±112)ml和(355±262)ml(P<0.05)。无尿瘘及尿失禁发生。8例肾功能不全者术后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恢复正常。病检报告为膀胱颈纤维平滑肌增生,19例合并慢性炎症。结论α-受体阻滞剂治疗无效的女性原发性膀胱颈梗阻,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选择。间歇性补充尼尔雌醇有利于预防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正位新膀胱的疗效.方法 对10例膀胱肿瘤及结核性小膀胱患者行膀胱全切、应用降结肠及乙状结肠形成储尿囊替代膀胱并吻合于膀胱颈.结果 10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4.8小时,平均输血量400ml,患者一般术后20天即可拔管排尿.所有患者均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无电解质紊乱,无尿失禁发生,手术后6个月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容量400±20ml,最大尿流率18.5±3ml/s,剩余尿量10±5ml,充盈期膀胱压力2.5±0.4KPa,明显低于尿道闭合压.手术后6个月行IVP(排泄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未发现肾盂及输尿管扩张,并且新膀胱完全位于盆腔内.结论 降结肠及乙状结肠正位新膀胱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新膀胱容量大,内压低,具有良好的顺应性,能够正常控制排尿,并发症少,极大地提高了患者手术后的生活质量,所以,我们认为该方法简单、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提高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手术的护理配合质量,使术后患者尽快恢复规律排尿的方法。[方法]制订训练计划,通过心理护理,新膀胱储尿功能的训练,排尿、控尿方式的训练,对术后患者进行系统训练指导。[结果]经过1~3个月系统的排尿训练,23例患者均能自主排尿,每次排尿200~300ml,平均250ml,每天间隔3~5h,平均4h,夜间唤醒1~2次,均无夜间溢尿。[结论]系统的排尿训练是恢复膀胱全切除原位T型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有规律排尿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男性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对120例行男性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有较好的储尿和排尿功能,术后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结论膀胱全切原位W形回肠代膀胱术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出血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合理选择尿流改道术式的重要性。方法选择于2010年3月—2012年5月在该院接受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成A组和B组,A组选择新膀胱术尿流改道术式,B组选择回肠膀胱术尿流改道术式,回顾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均无死亡事件发生,术后行平均行20个月的随访,A组近期肠梗阻、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等并发症共4例,占13.3%;B组并发症共8例,占26.7%,A组并发症率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可控性尿流改道的患者比较,在生活质量方面实施原位新膀胱术的患者更为优质,但需依据患者的机体情况对尿流改道方式进行选择,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尿动力学检查方法探讨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5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术后进行排尿情况的记录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15例患者均可自主控制排尿,5例患者最大尿流率〈1 0 mL/s,1例夜间轻微尿失禁,排尿困难组最大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最大潴尿压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患者排尿良好,是较为适宜的膀胱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加尿流改道的62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2例行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30例行回肠膀胱术(回肠膀胱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早期(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结果两组6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死亡发生。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和回肠膀胱术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高于回肠膀胱术组[(463.59±50.24)min比(436.07±44.91)min、(1081.16±320.49)ml比(867.53±224.61)ml、(46.88±4.67)d比(20.37±5.24)d],但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回肠膀胱术组[25.0%(8/32)比53.3%(1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尿流改道术均是临床上尿流改道的较成熟方式,在临床诊疗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综合情况,并结合临床经验选择最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从1994年1月至1997年3月,我科采用套叠末段回肠式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治疗6例较晚期膀胱癌患者,获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例均为男性,年龄42岁~70岁,平均60岁。6例均为膀胱体和膀胱颈癌,其中移行上皮癌5例,腺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式可控性尿流改道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2例膀胱癌患者采用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及可控性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对其疗效及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12例患者术后随访60天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月后达到完全自控排尿8例,6月后10例完全自控排尿,2例有不完全性夜间尿失禁.结论:该术式具有手术操作简单、需要肠段短、贮尿囊在原位、尿液自尿道可控排出、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早期糖尿病性膀胱病(DCP)的无创尿动力学指标变化,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以糖尿病病程1年为限将8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初诊糖尿病组(32例)和非初诊糖尿病组(53例),以30例非糖尿病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应用无创尿动力学方法进行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初尿意膀胱容量及残尿量测定.结果 初诊糖尿病组中有残余尿者18例,残尿量(13.2±17.3)ml,最大尿流率(18.4±6.9)ml/s,平均尿流率(10.6±5.3)ml/s,DCP检出率56.2%(18/32).非初诊糖尿病组中有残余尿者38例,残尿量(19.3±18.4)ml,最大尿流率(14.7±6.6)ml/s,平均尿流率(9.5±4.7)ml/s,DCP检出率71.7%(38/53).对照组无残余尿,最大尿流率(25.7±5.9)ml/s,平均尿流率(18.0±4.9)ml/s.初诊糖尿病组及非初诊糖尿病组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残尿量高于对照组(P<0.01).非初诊糖尿病组最大尿流率明显低于初诊糖尿病组(P<0.05).结论 糖尿病早期便可出现尿动力学改变,其中可能以最大尿流率降低为最敏感指标.应用新的无创尿动力学检测方法可早期诊断DCP并动态观察评价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0.
叶大勇  梁勇 《现代保健》2012,(16):105-106
目的 探讨膀胱癌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57 例施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术后24 h 死亡1 例,出现近期并发症9 例,远期并发症7 例.57 例均获随访6~84 个月,平均67个月,5 年生存率58.1%.结论 对于复发性、多发性、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切除膀胱及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疗效确切,更符合人的生理特性,患者更易融入社会,生活质量高,推荐为此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