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初平章  王海燕 《河北医学》2004,10(12):1097-1099
目的:探讨近10年新生儿败血症病原学的变化特点.方法:比较80年代组与90年代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血培养结果、药敏结果的异同点.结果:80年代组以院外感染为主(占81.67%),90年代组院内感染增加达65.30%;皮肤、脐部及呼吸道感染始终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体温异常、喂养困难、精神差及黄疸、脐部炎症是两组均常见的临床表现.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90年代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率明显上升.青霉素、红霉素及氨苄青霉素敏感率较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优力新,头孢二、三代)敏感性较高.结论:防治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主要措施;随着致病菌的变化,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2.
钱志辉 《宁夏医学杂志》2003,25(12):757-758
目的了解新生儿感染血培养的分布及对抗生素敏感和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住院的121例新生儿败血症。按发病日龄分为早发性与晚发性两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临床症状均以少吃、反应差、皮肤黄疸、脓疱疹、脐炎、肺部罗音为主要表现,皮肤、脐部及肺部感染为主要感染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是两组主要的致病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青霉素敏感性低,对头孢哌酮、头孢三嗪、头孢唑啉、头孢唑肟高度敏感。结论防治皮肤、脐部及呼吸道感染是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发生的主要措施。致病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败血症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比较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及病原病变化特点。方法:比较80年代组与90年代组新生儿败血症异同点。结果:(1)两组相比脐部皮肤呼吸道感染始终是主要感染途径。(2)体温异常,喂养困难,精神差及黄疸均是两组常见的临床表现。(3)在两组中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细菌。(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E)80年代感染率为0,90年代则上升为主要致病菌。结论:注意新生儿脐部皮肤护理及呼吸道感染减少新生儿败血症发病,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和清洁以减少院内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4.
李娜莎  林琳  凌华 《河北医学》2005,11(7):660-661
目的:探讨比较新生儿败血症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对78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结果:①以皮肤、脐部、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途径。②以体温异常(43.6%),少哭、少吃、少动(57.7%),皮肤黄疸(66.7%)为主的临床表现。③致病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共(87.2%)。④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等耐药率为80%以上,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采用综合疗法根据血培养药效结果选择抗生素。注意新生儿脐部皮肤护理及呼吸道感染减少该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对50例(其中男占72%)有细菌学证实的新生儿败血症进行了有关诊断方面的分析。发现临床症状以拒奶或纳差、哭声低微、腹胀及黄疸为明显。脐部、皮肤及粘膜为主要侵入途径。化验检查中性粒细胞计数>6×10~9/L 者占88%,血小板计数<150×10~9/L 者占79%。血培养大部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68%),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有上升趋势(占28%),并初步提出该病的临床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6.
王佳  孙玲  龚明 《重庆医学》2004,33(6):904-905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性及病原菌情况,指导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156例3个医院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及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发病男多于女,男:女是2.06:1,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多表现为病理性黄疸,不吃少吃,反应差,体温异常等.感染途径以皮肤粘膜损伤为主要感染途径,其次为呼吸道感染(包括窒息后吸入),再其次为脐部感染.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占77.1%,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28.4%,整个菌株中机会菌占85.7%.结论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征缺少特异性,病原菌以葡萄球菌为主,并以毒性较低的机会菌为主.  相似文献   

7.
36例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新生儿晚期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合并肺炎并发脓气胸者较其他年龄组少见;新生儿期皮肤出现皮疹、脓疱疹、黄疸、或黄疸持续时间延长,伴有精神、食欲变化者应早期作血培养。  相似文献   

8.
报道新生儿败血症115例,占同期新生儿疾病的16.8%,发病<3天30例,>8天,农村102例,人工喂养77例,脐部,皮肤粘膜感染占69.6%,血培养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治愈104例,自动出院6例,死亡5例,文中分析了新生儿败血症的感染途径,病原菌,临床表现及喂养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科1992年3月至1993年2月收治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67例,占同期新生儿败血症(血培养阳性)之首位。感染途径为呼吸道(37.1%)、脐部(35.2%)及皮肤(8.3%)。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特点:(1)感染中毒症状可以不重;(2)约半数合并肺炎(大多为轻型),脓胸、脓气胸、肺脓肿等少见;(3)猩红热样皮疹、多形性皮疹少见;(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增高为主,I/T增高不多见,血小板减少多见。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2003-2005年共收治经血培养证实新生儿败血症89例,占同期住院新生儿515例的17.2%,病程短则3d10例,长则8d65例,其中产后感染占80%,多为脐部、皮肤.粘膜感染。血培养以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治愈82例占92.1%,放弃治疗3例,死亡4例。本文就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感染途径进行了讨论,并提出防治新生儿败血症的要点.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科1992年3月至1993年2月收治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167例,同期新生儿败血症之首位。感染途径为呼吸道、脐部及皮肤。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特点:(1)感染中症状可以不重;(2)约半数合并肺炎,脓胸、脓气胸、肺脓肿等少见;(3)猩红热样皮疹、多形性皮疹少见;(4)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以增高为主,I/T增高不多见,血小板减少多见。  相似文献   

12.
83例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以葡萄球菌为主,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产后感染占66%,多为脐部,呼吸道,皮肤粘膜感染。早期做CRP检查,对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都有一定价值。讨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感染途径,早期检测是防治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头孢菌素近已广泛用于儿科临床,但用于新生儿败血症尚少报道。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新生儿期感染的常见病原菌(57%),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高,而对头孢菌素和新型青霉素多敏感(85%)。皮肤或脐部为细菌侵入血流的重要门户,在严重感染时且易有黄疸发生,即使是无中毒症状也应及时作血培养,以便早期确诊败血症并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96例新生儿败血症进行了分析,男6 3例,女33例,年龄≤3天16例,~7天4 8例,>7天32例;产后感染6 7例,以脐部、皮肤黏膜感染为主。血培养阳性率79.2 %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主;治愈6 8例,好转18例,死亡10例。本文主要对感染途径、易感染因素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边程鹏  杨尧 《四川医学》2011,32(6):878-879
目的了解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及其常见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133例因黄疸住院、血培养阳性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3株检出菌中革兰阳性菌130株,占97.3%,其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为主,占总分离率的81.95%。革兰阴性菌仅3株,占总分离菌2.7%。药敏结果显示对青霉素耐药率最高,其次为红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啉、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复方新诺明。所有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败血症临床缺乏特异性。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6.
83例新生儿败血症的血培养以葡萄球菌为主,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最多。产后感染占66%,多为脐部、呼吸道、皮肤粘膜感染。早期做CRP检查,对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都有一定价值。讨论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学、感染途径、早期检测是防治新生儿败血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败血症14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分析总结 144例新生儿败血症病例的临床。结果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以G 菌多 ,占 6 8.1% ,其中表皮葡萄球菌达 31.8% ,以机会菌为主 ,高达 70 .1%。临床以脐皮肤粘膜感染 ,病理性黄疸、体温异常为其特点。病原菌对常见抗菌素耐药率高 ,治疗宜联合应用杀菌剂 ,静脉给药 ,并辅以积极支持疗法。G-菌性、复菌性 ,大肠埃希氏菌性预后差。早产儿、先心病 ,合并破伤风和颅内出血者预防不良。结论 :新生儿败血病原机会菌居多 ,临床不典型 ,病原菌对多数常用抗菌素耐药率高 ,治疗宜联合应用杀菌性抗菌素 ,静脉给药 ,并辅以积极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败血症为儿科常见病之一 ,1985年 12月到 2 0 0 1年 12月我科共收治经血培养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 6 9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 9例中 ,男 4 0例 ,女 2 9例 ,男女之比1.38∶ 1,早产儿 2 7例 ,占 39.1% ;足月儿 39例 ,占 5 6 .5 % ;过期产儿 3例 ,占 4 .6 % ;脐部感染 2 8例 ,占 4 0 .6 % ;呼吸道感染 13例 ,占 19% ;皮肤黏膜感染 12例 ,占 17.4 % ;腹泻病8例 ,占 11.6 % ;不明原因 8例 ,占 11.6 %。全部病例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 [1 ] 。1.2 临床表现 :发热 2 9例 ,占 4 2 % ;体温不升 32例 ,占4 6 .4 % ;少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治措施。方法:对2011年3月-2012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5例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75例新生儿败血症大部分是由细菌感染因素引起,血培养主要为革兰阳性菌,共52例,占69.33%,其中23例为葡萄球菌,占30.67%。早发组的革兰阴性感染率高于晚发组(P0.01)。本组75例患儿,其中治愈62例,占82.67%,自动出院6例,占8%;死亡7例,占9.33%;有6例死亡病例为早产儿,其中1例大肠杆菌败血症,2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链球菌败血症,1例克雷伯菌败血症,呼吸衰竭1例。早发组5例死亡,占71.43%,晚发组2例死亡,占28.57%。早发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晚发组(P0.05)。结论:宫内感染或生产时感染容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在早期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败血症病情比较严重,所以要加强产前和产时的感染预防,在早期明确诊治,及时对患儿使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可以提高新生儿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新生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及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7年10月至2003年12月58例新生儿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早产儿37例,低体重儿37例,产时窒息、羊膜早破(>24小时)、羊水混浊36例;皮肤损伤8例,呼吸道感染5例,脐部感染5例,静脉置管2例,感染途径不明2例.58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几乎全部对青霉素耐药,全部对万古霉素敏感,对利福平、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均达85%以上.结论早产儿、低体重儿、皮肤创伤及创伤性操作、临床上长期滥用抗生素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败血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