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针刺健康人肠经募合穴前后胃动素的变化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褚自宏  黄裕新 《中国针灸》1998,18(6):341-343
系统动态观察了血浆胃动素变化情况 ,并设置非针刺组对照观察。结果表明 ,对照组在1 5 0 min内血浆胃动素水平波动甚微 ,范围为 1 35~ 1 46 pmol/ L ;针刺肠经募、合穴后 ,血浆胃动素水平显著升高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 .0 1 )。认为胃动素分泌的增加 ,是针刺肠经募、合穴调整消化机能的内在机制之一 ,且其升高状态至少可持续到起针 6 0 min以上。针刺肠经募、合穴对胃动素分泌的影响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2.
针灸对胃炎治疗作用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韩儒启 《陕西中医》2001,22(10):620-621
目的 :探索联合电针刺内关、中脘及三阴穴对胃酸分泌、血清胃泌素、血浆生长抑素及胃动素、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的影响。方法和结果 :电针刺中脘、内关、三阴穴后胃酸分泌减少 ,血清胃泌素水平降低 ,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增强 ,而血浆生长抑素及胃动素水平无变化。结论 :电针灸对慢性胃炎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针刺对胃炎患者胃酸分泌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轻度慢浅表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了联合电针刺内关、中脘,及三阴交穴对胃酸分泌、血清胃泌素,血浆生长抑素及胃动素、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酸的曩响。结果表明,电针刺中脘,内关,三阴交穴后胃酸分泌减少,血清胃泌水平降低,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增强,而血浆生长抑素及胃动素水平无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虚证胃动素和胃泌素的改变及针刺结合西洋参汤对其改变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洋参组、针药结合组。建立脾虚证模型。西洋参组给予西洋参汤灌胃,针药结合组针刺并给予西洋参汤灌胃,10d后测定激素含量。结果:模型组的胃动素和胃泌素均有下降,与其余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结合组、西洋参组可提高下降的水平。结论:脾虚动物胃动素和胃泌素均下降,西洋参和针药结合可使降低接近正常水平,为治疗胃动素和胃泌素分泌改变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艾灸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IBS)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30例IBS患者艾灸前后的血浆胃动素含量及临床症状变化。结果表明:疗前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降低。说明艾灸治疗IBS机理在于改善体内的胃动素分泌失调状态,通过改变速走神经的紧张性调节胃动素的分泌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胃动素及P物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 190 2年发现第一个人类胃肠激素———促胰液素后 ,就开始了对胃肠激素的研究 ,迄今已知胃肠道除了分泌经典的胃肠激素外 ,还分泌以调节肽方式起作用的胃肠神经肽和生长因子 ,共有 10个族 ,6 0余种。近年来 ,有人发现针刺可以引起血浆中各种胃肠激素的变化[1-2 ] 。研究针刺对胃肠激素的调整作用 ,以探讨针灸作用的机制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笔者现就近年来针刺对胃动素、P物质的影响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1 针刺对胃动素 (MTL)的影响MTL首次由JCBrown于 2 0世纪 6 0年代发现的 ,它是由 2 2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 ,其分泌细胞主…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对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胃动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危重病胃肠功能障碍患者胃动素的影响。方法将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8例,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另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比较两组治疗后胃动素的变化,并评价肠内营养的耐受性。结果两组治疗后胃动素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能明显促进胃动素分泌,能改善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血浆胃动素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雁南  胡银柱  涂冬洁 《中国针灸》2000,20(10):626-627
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等30例,观察其对血浆胃动素的。结果:治疗前血浆胃动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治疗后其水平升高,优于治疗前(P〈0.05),提示针刺改善临床症状,有促进食欲及退黄的作用。与提高血浆胃动素的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络俞募配穴结合龙虎交战针法治疗2型糖尿病后胃轻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入组受试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针刺组给予原络俞募配穴结合龙虎交战针法治疗,药物组给予伊托必利治疗,治疗28 d后应用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量表、4 h胃排空率、血糖指标、胃动素与胃泌素评价疗效。结果:针刺组治疗后胃轻瘫主要症状指数量表、4 h胃排空率、血糖指标与胃动素指标均高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胃泌素水平低于药物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络俞募配穴结合龙虎交战针法可明显减轻2型糖尿病伴胃轻瘫的症状。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健康人血浆胃动素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对20例健康人进行针刺试验,同时以未行针刺的10例健康人作对照,观察针刺对其血浆胃动素(Motilin,MTL)分泌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对象与分组 30名健康献血员及本院健康志愿者,年龄20~45岁,平均34岁,男女各半,均无消化系统疾病。随机分成3组:(1)天枢组10例,针刺天枢、关元两穴;(2)巨虚组10例,针刺上巨虚、下巨虚两穴;(3)对照组10例,不行针刺,只作空腹自然波动对照试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药并用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针药组30例,采用针刺和降逆中药;中药组30例,服用降逆中药;针刺组30例,采用针刺治疗;西药组30例,采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四组均以60d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检测指标,全部患者在治疗期间禁用其他胃药。结果治疗前各组患者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P〈0.01);针药组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明显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结论针药并用可显著提高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血浆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调节胃-食管运动,增加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防止食物反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足三里、中脘穴配伍使用及单独使用在胃运动调整作用方面是否有明显区别。方法:无水乙醇灌胃造成家兔胃粘膜损伤模型,采用放免分析法(RIA)检测针刺前后血清胃泌素(GAS)及血浆胃动素(MTL)含量的变化。结果:针刺组可促进胃运动恢复,同时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含量出现相应变化。针刺各组在针刺前后血清胃泌素含量的自身比较及针前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中脘组外其它各针刺组的血浆胃动素含量在针刺前后的自身比较均有差别(P〉0.05)。配伍组与单独使用组间的比较,上述2个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里、中脘穴单独或配伍使用均能提高胃粘膜损伤模型兔的血清胃泌素的含量,足三里穴单独或配伍使用均能提高血浆胃动素含量,但中脘穴单独使用对血浆胃动素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72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针刺组取攒竹、太阳、丝竹空等穴位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滴眼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表疾病指数、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试验以及生活质量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的变化。结果针刺可降低患者眼表疾病指数,针刺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可促进泪液分泌,延长泪膜破裂时间,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可提高患者生活健康状况,在生理职能、机体疼痛、总体健康、心理健康方面,针刺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焦虑情绪,针刺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治疗对患者抑郁情绪无显著作用(P0.05)。结论针刺治疗能有效改善干眼症患者的症状,延长泪膜破裂时间,提高泪量,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健康状况及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捏脊结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GP)的临床疗效及对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清胃动素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70例DG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糖尿病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采用捏脊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35例口服莫沙必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胃动素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血清胃动素水平下降,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可降低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捏脊结合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能明显改善DGP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机理与良性调整血糖,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针刺对胃血流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临床上针刺具有调整脾胃功能,治疗胃肠疾患的疗效。有关实验工作除了早期有针刺影响胃运动和胃液分泌的报道之外,近年来针刺影响胃电活动的报道较多。然而胃血流和胃液分泌紧密相关,并在胃疾病的发生机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针刺对胃血流的影响如何,至今未见报道。本工作研究针刺对胃血流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并就电针和手针对胃血流的影响,相应的胃液分泌及胃电变化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6.
大承气汤对家兔胃动素分泌和胃电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大承气汤(DT)经胃给药对家兔胃动素分泌和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用DT给家兔经胃给药,分别观察30、90、210min胃动素分泌和胃电活动结果。结果:给药后30min,胃动素分泌和胃电活动均受到明显抑制;给药后90min胃动素水平仍低于给药前,但呈上升趋势,而胃电活动已恢复至给药前水平且呈逐渐加强趋势;给药后210min胃动素水平超过给药前,胃电活动则明显增强。结论:DT经胃给药对家兔胃动素分泌和胃电活动均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模型血清胃泌素(GAS)和血浆胃动素(MOT)的影响,探讨针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多因素方法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放免法测定血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含量。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血清胃泌素水平显著降低,血浆胃动素水平显著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针刺预防组胃泌素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胃动素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能使异常改变的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表明针刺可能是通过对胃肠激素的调节而达到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慢性炎症疾病中炎症介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石德光  杜欣  胡森 《中国针灸》2003,23(7):429-431
目的:介绍近年来临床上用针刺疗法治疗慢性炎症疾病对体内炎症介质影响的研究进展。方法:从细胞因子、氧自由基、溶酶体酶、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一氧化氮(NO)和P物质等不同方面,综述针刺治疗对主要炎症介质调控的文献报道。结论:针刺是通过对炎症介质合成、分泌的调控来调节免疫系统,实现对慢性炎症性疾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敖雪仁  郑泽棠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69-147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溃疡病穿孔患者胃动素胃泌素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按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组各30例,比较同组及两组间治疗前后胃动素胃泌素的变化并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胃动素胃泌素的变化,结果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电针能使胃泌素分泌明显减少,使其对胃壁细胞的激活作用减弱,使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减少;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胃动素水平,结果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电针能使胃动素分泌减少。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病穿孔较一般非手术疗法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针刺不同穴位防治顺铂致家兔消化道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针刺不同穴位对化疗药--顺铂(DDP)致消化道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 以家兔为研究对角,通过检测血浆中脑肠肽-胃动素(MTL),观察胃电(EGC)变化。同时对比观察了针刺不同穴位对上述改变的影响。结果 针刺可使DDP所致的家兔紊乱的胃电图趋于恢复,使血浆胃动素水平降低。结论 合理的穴位配伍应用,可提高疗效。从而为临床肿瘤化疗消化道副反应的针灸防治方法及配穴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