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系统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阴虚体质医案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依据自拟体质医案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体质判定标准确定体质医案,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对阴虚体质医案用药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共发现阴虚体质医案39则,医案中用药共涉及药物110味,用药总频次272次,其中用药频率10%者共22味,如麦冬、甘草、熟地、茯苓、生地等;药物归类分析可知药物类型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补虚药(38.23%)、清热药(18.01%)、利水渗湿药(7.72%);关联规则分析得出符合条件规则的共21条,其中形成2联药对11个,3联药对10个。结论:阴虚质者用药以滋阴药配伍清热药,同时注重结合患者具体病情,与利水渗湿药、收涩药、补气药等配伍使用,为阴虚质患者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明代医家汪机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安徽祁门人。皖南新安医学的奠基人。学术上宗东桓、丹溪两家。其有《石山医案》、《针灸问对》、《医学原理》、《外科理例》、《运气易览》等著作。《石山医案》共有三卷,当中涉及证候五十多种,列举病案二百多个,总结病因多为虚证,如气虚、血虚、脾胃虚、肺虚、脾肾虚等都有涉及,但脾虚居多。同时汪机在治病过程中抓住治脾胃气之本,根据“脾胃喜温而恶寒”的特性,选用味甘性温而力专的参芪作为主药,并随症配伍。兹选《石山医案》汪氏运用参芪治疗诸因引起的脾虚证的案例数则如下。1饮食伤脾,内外两伤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挖掘叶天士治疗痿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辨治开拓思路.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卷七·痿》《种福堂公选医案》《叶氏医案存真》《叶天士先生方案真本》《眉寿堂方案选存》《未刻本叶天士医案》《三家医案合刻·叶天士医案》中的痿证医案,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方法探索其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58首方剂,药物135味,总用药频次439次,高频使用药物共24味,聚类分析得到4组药对聚类组及4组多味药聚类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7组药对关联组和9组多味药关联组.结论: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可体现叶天士辨治用药特色,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宋佳  傅延龄 《天津中医药》2011,28(4):312-314
通过对《石山医案》中出现的92首内服汤剂处方进行研究,总结出汪机临床常用的17味药物及其剂量分布情况。其中以补气药出现频次最高,剂量最大。结合医案总结了汪机用药特色主要有三方面:取法东垣,善用参芪,且常重用参芪;师法丹溪,滋阴清热,用量保守;佐使之药,引经和药,用量审慎。  相似文献   

5.
李峰  来杰锋  傅燕燕  倪伟  施维群 《新中医》2019,51(12):62-64
简版: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郁证的方药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叶天士治疗郁证的用药特色,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更有价值的处方思路。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郁证篇的医案处方,进行药物标准化,对其药物的频次、功效、气味归经、配伍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证指南医案》郁证篇复方共43首,总用药频次309次,用药91种;药性以寒、温为主;五味以甘味和苦辛味为多;归经以心、肝、脾经为多;按功效划分,使用频率较高的前四位依次为补虚药25.24%,清热药16.83%,化痰止咳平喘药11.33%,理气药8.41%;高频常用药对有远志一茯神、薄荷一茯苓、际皮一茯苓、钩藤一陈皮等。……  相似文献   

6.
《吴少怀医案》用药轻淡灵动,味少量小,药简效宏。注重配伍,善用成方辨证化裁,又能创制新方,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临证指南医案》中的用药法,法度谨严,方法多变。叶桂用药,注重四气五味,药物炮制,择时用药,善用不同的药用部分:药心、药皮、药汁。  相似文献   

8.
《陕西中医》2017,(8):1139-1141
目的:利用关联分析研究叶天士治疗痢疾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统计《临证指南医案·痢疾》中所使用药物,利用关联分析统计学方法对其用药配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叶氏治疗痢疾的高频药物为茯苓、人参、白芍、黄连、山楂、黄芩、甘草、厚朴、陈皮、当归等,以温性和寒性药为主,大多为甘味、苦和辛味,归属以脾、胃、肝、肾经居多。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关联性较大的药对有黄连、黄芩,陈皮、厚朴,白芍、当归,陈皮、厚朴,白芍、当归,白芍、黄芩。结论:关联分析方法对叶氏治疗痢疾用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具有意义,其结果在临床实际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痹证医案的核心用药情况,认识叶天士辨治痹证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痹证辨治开拓思路。方法:通过分层切片算法的应用,进行《临证指南医案》痹证病案数据的目标关键词频率统计的计算。利用Cytoscape可视化,提取医案的中药及药物性味归经规律。结果:卷七痹所载55例医案,共有处方79条,共使用中药122种。叶天士常用茯苓、桂枝、白术、当归等药物辨治痹证。叶天士治痹喜用温药、寒药、平药维多,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次之。用药归经方面,叶天士治痹注重调肝、肺,其次为调脾、肾、胃、心。对《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及的4种痹证进行总结发现:4种痹证在补气、养血、健脾、祛湿方面存在共同之处,且各有特色及不同侧重。结论:叶氏在辨治痹证时,学宗《内经》,尊经不泥,重视脾胃,培补中焦,认为痹证多病久入络,善用虫药以通为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咳嗽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咳嗽的142个处方,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采用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咳嗽的用药规律。结果:通过处方分析筛选,得到用药频次≥10的药物39味,关联系数0.03的药对22对,核心组合52个,新处方10个。结论:《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咳嗽用药以杏仁为主,外感配以桑叶、沙参、连翘、薄荷等;内伤配以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对《圣济总录》中收录的含"紫菀-款冬花"药对治疗肺系疾病的方药、主治症状进行整理,分析用药规律。方法:运用《中华医典》搜索《圣济总录》中包含"紫菀-款冬花"的相关内容,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录入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57首处方,其中用药频次较高的有杏仁、贝母、甘草、生姜、麻黄、桂枝、桑白皮等,药物性味以辛、甘、温为主,并对主治症状与药物关联的规律进行统计。结论:《圣济总录》运用"紫菀-款冬花"药对治疗肺系疾病时,常配伍杏仁、麻黄、贝母等药物,可针对性治疗咳嗽、喘、上气、咳痰等肺系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王仲奇医案·泄泻》中治疗泄泻的用药配伍特色。方法:从《王仲奇医案》中选取泄泻病案,提取方药信息,用office 2010建立数据库整理归纳数据,进行频数分析,运用SPSS 22.0对用药情况进行相关数据挖掘分析,阐述王氏辨治泄泻经验,综合分析其辨治方药规律特色。结果:其中用药频次最高的五味药物分别是:茯苓、白术、佩兰、肉豆蔻、益智仁。性味归经方面,药味以甘、苦、辛为主;药性以温、寒、平居多,归经以脾、胃、肝、肺经为主。药类频数分析反映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化湿药、理气药为最常用的药物类别。聚类结果分析包括:C1:枳壳、大腹皮;C2:防风、禹余粮、罂粟壳;C3:白芍、益智仁;C4:神曲、大麦;C5:石斛、化橘红;C6:枳壳、大腹皮、陈皮、白豆蔻、半夏;C7:蒲公英、鸡内金;C8:白术、肉豆蔻、茯苓;C9:佩兰。结论:《王仲奇医案》所载泄泻以肝郁脾虚、脾胃虚弱及脾肾阳虚证为主;数据挖掘分析王仲奇治疗泄泻用药规律的总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实践中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张聿青医案·咳嗽》用药规律。方法:运用频数分析对《张聿青医案·咳嗽》中所包含的治疗咳嗽的80首方剂的药物功效、药性、药味、药物归经进行统计。结果:《张聿青医案·咳嗽》治疗咳嗽用药在功效方面使用最多的是化痰止咳平喘药,其次是利水渗湿药,再次是理气药;在药物归经上入肺、大肠经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入脾、胃经的药物,再次是入心、小肠和肾、膀胱经的药物;在药性上使用最多的是性寒的药物,其次是性温的药物;在药味上使用最多的是甘味药和苦味药,其次是辛味药。结论:《张聿青医案·咳嗽》用药在功效方面体现其重视化痰理气;在归经方面体现其治肺为主,兼顾诸脏,重视治本;在药性方面不偏寒或偏温,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极少用热性药;在药味上体现其祛邪扶正兼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脾胃虚类证的方药配伍规律。方法:以《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丛书为资料来源,采用SPSS 21.0中分层聚类法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层次聚类分析,对筛选出的具体病案方药进行分析,探讨脾胃虚类证型的方药配伍规律以及各类证型的用药特点。结果:通过对辨证后的处方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脾胃气虚证核心药组3个,脾胃不和证核心药组3个,湿困脾胃证核心药组3个,脾胃阴虚证核心药组4个,脾胃阳虚证核心药组3个。结论:5类证候对应用药皆有补气药,其余为补血、理气、疏肝、消食、养阴使用较多,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古籍医案内风病证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药物配伍规律及内风病证的病机特点。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来源,系统收集古籍医案中记载的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药物信息数据库,对用药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内风病证常用药对配伍:当归与柴胡,茯苓与柴胡,茯苓与泽泻,茯苓与山药,当归与黄芪等;三味药常用配伍:当归、柴胡、茯苓,半夏、竹沥、生姜,茯苓、人参、陈皮,半夏、陈皮、钩藤,当归、黄芪、人参等;四味药常用配伍:茯苓、陈皮、半夏、甘草,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当归、白术、白芍、甘草等;五味药常用配伍:白芍、白术、甘草、当归、茯苓,当归、白术、人参、甘草、茯苓等。结论关联规则分析在古籍医案中有较好的应用,可以反映病证药物配伍情况以及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清宫胸痹医案的用药及组方规律,为临床诊治胸痹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清宫医案集成》中具有完整症、证、法、方药的典型胸痹医案,建立清宫胸痹医案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清宫胸痹医案的常用药物、药对及组方规律.结果 共纳入医案81则.清宫胸痹医案最常用的5味药为青皮、枳壳、瓜蒌、香附、厚朴;最常用的5个药对为大黄-枳壳、龙胆草-青皮、沉香-青皮、当归-香附、赤芍-香附;最常用的5个3位药团为当归+枳壳+香附、龙胆草+栀子+青皮、半夏+青皮+瓜蒌、沉香+延胡索+青皮、半夏+瓜蒌+黄连;最常用的5个组方结构依次为理气药+芳香化湿药+清化热痰药、理气药+芳香化湿药+清热燥湿药、理气药+清化热痰药+清热燥湿药、理气药+芳香化湿药+温化寒痰药、理气药+清化热痰药+温化寒痰药.结论 清宫胸痹医案的用药以理气为主,配伍清热、化痰以及活血法.  相似文献   

17.
高婷  田硕  白明  苗明三 《世界中医药》2020,15(9):1360-1363
目的:分析《理瀹骈文》中妇科用药的配伍规律,为指导临床用药及新方研发提供参考。方法:以《理瀹骈文》中收录的治疗妇科的方为数据来源,使用Excel 2013、SPSS Clementine 12.0统计软件,对《理瀹骈文》方中妇科用药配伍规律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理瀹骈文》收录治疗妇科疾病的方135首。在纳入标准的全部方中,累计出现频数最高的前五味中药分别是当归、姜、熟地黄、川芎、甘草。药味甘、辛最为常见,药性主要集中在温、平。归经中脾经、肝经、心经最为常见。对《理瀹骈文》中治疗妇科疾病的方中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关联强度最高的药对组合为24组。结论:通过对《理瀹骈文》中治疗妇科疾病的方进行分析,统计治疗妇科疾病中药的配伍规律,发现治疗妇科疾病多以甘辛药当归为主,吴师机常与甘温药熟地黄、辛温药川芎、甘平药党参等组合使用,并随证配伍活血化瘀。数理统计法是中医用药规律分析的重要工具,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现代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名老中医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 以《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为数据源,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对核心药物、药对规律进行探讨.结果 通过对68则医案77诊次的分析,获得195味中药、1073频次及核心药物30种,获得药对关联规则共25条.结论 名老中医治疗胃脘痛喜用甘缓建中、疏肝气、柔肝体、除湿运脾、苦寒清降、活血化瘀等药物;白术、半夏、甘草组成的药对在治疗胃脘痛中通过巧妙配伍,发挥多种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梳理《未刻本叶天士医案》腰痛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未刻本叶天士医案》的19条腰痛医案,分析治疗腰痛及其伴见症状的用药规律。结果:纳入研究的19首处方中共有59味中药,使用频次3次以上的共有8味药物,依次为:熟地黄、茯苓、杜仲、菟丝子、茯神、巴戟天、沙苑子、枸杞子。对药物组方规律分析可以得到药对有"菟丝子、杜仲""巴戟天、杜仲""沙苑子、杜仲"。治疗腰痛伴见症状以茯苓使用频次最高,使用频次为2次的药物中,以补肾温阳药居多。结论:《未刻本叶天士医案》辨治内伤腰痛,以滋补肝肾为治疗总则,且注重脾胃作用,用药不仅考虑药物功效主治作用,亦重视药物的归经及奇经作用,在腰痛中尤其重视使用督脉药。  相似文献   

20.
张林  席军生 《中医研究》2007,20(5):26-28
目的:研究中医肝病的用药规律。方法:用Access建立数据库,结合编程制作查询,收集整理著名医案专著《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涉及肝病用方的医案549则,通过数据库的查询和统计功能,研究肝病的用药规律。结果:通过数据库所提供的肝病医案用药的统计分析结果,对常用的30种药物进行分析,总结了用药的特色。结论:结合数据库统计结果,探讨肝病用药配伍经验,以期为临床的肝病证治提供更多可以借鉴的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