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寰椎椎动脉沟环的X线诊断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寰椎椎动脉沟环的形成、X线表现与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12年4-10月50例寰椎椎动脉沟环患者的资料,分析寰椎椎动脉沟环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50例寰椎椎动脉沟环颈椎X线片显示全环型38例,全环兼半环型1例,半环型9例,断环型2例。50例中伴随颈椎退行性改变者42例,颈椎骨质未见改变者8例。结论:寰椎椎动脉沟环是一种解剖变异,与颈性眩晕、头痛等症状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寰椎椎动脉沟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临床、科研提供寰椎推动脉沟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03例寰椎标本上,对椎动脉沟、后弓半距、横突孔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椎动脉沟处形成沟环者15.04%;浅沟型椎动脉沟72.82%;所有横突孔前后径和左右径均>4mm;椎动脉沟是寰椎的最薄弱处。结论:诊断“沟环症”和后弓切除术暴露范围要适当、慎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CTA)在椎动脉沟环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头颈部双源CTA检查中发现椎动脉沟环的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椎动脉沟环分型并测量椎动脉直径。【结果】62例椎动脉沟环的分型:Ⅳ型38例,占61.3%,其中25例为双侧全环型,13例为单侧全环型(右侧8例、左侧4例);Ⅲ型6例,占9.7%,为弧形骨桥弓顶部骨质中断,两端呈鸟嘴状;Ⅰ型及Ⅱ型18例,占29.0%,其中Ⅰ型(前半环)3例、Ⅱ型(后半环)15例。测量全环型椎动脉沟环上下径3.1~8.2(4.8±0.3)mm ,前后径4.2~9.1(7.1±0.3)mm ,同时测量寰椎椎动脉沟环处椎动脉直径1.8~5.9(3.7±0.8)m m ,椎动脉局部狭窄15例,狭窄程度10%~30%。【结论】双源CTA能够准确地显示寰椎椎动脉沟环形态及由其对椎动脉卡压所致的狭窄。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的影像学改变与病因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影像学改变与病因关系。[方法]对90例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的颈椎X线、CT、MRI/MR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与椎动脉供血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结果]90例X线检查提示:颈性眩晕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81例,占90.0%;钩椎关节增生67例,占74.4%;寰枢间隙不对称(差值〉1 mm)77例,占85.6%;颈椎失稳59例,占65.6%;对其中46例X线片示寰枢间隙左右不等者作颈椎CT三维重建,显示寰椎的侧移和旋转者41例,占89.1%(41/46)。84例MRI检查提示:明显的椎动脉孔左右不等、边缘欠整者61例,占72.6%(61/84)。[结论]颈性眩晕的病因多与寰枢椎侧移及颈椎失稳有关,其发病机制是寰椎侧移和向前或后旋转扭曲、牵拉引起椎动脉迂曲或受压,或颈椎失稳刺激椎动脉及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引起反应性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  相似文献   

5.
寰椎椎动脉环是指寰椎后弓与侧块上关节面之间的一骨性桥板 ,已有不少文献报道 ,但还未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现将笔者遇到的 4 0例病例做以下分析。1 临床资料4 0例患者中 ,男 2 2例 ,女 18例。年龄 33~ 6 9岁 ,平均 4 3岁。 2 5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或头痛 ,其中 4倒头晕患者有突然晕例史 ;12例患者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 ,酸胀 ,僵硬不适 ;1例患者有失眠及记忆力减退症状 ;2例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寰椎椎动脉环合并颈椎其他疾患时可有相应的其他临床症状。2  X线表现寰椎椎动脉环的 X线征象分三种类型 :1全环型 :有完整的桥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测成人寰椎后弓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上寰椎后弓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80例成人的寰椎干骨标本,分别对寰椎后弓的骨性结构及椎动脉沟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寰椎后弓内侧半距、外侧半距、高度、厚度分别为(21.75±2.59)、(29.85±2.27)、(7.49±2.75)、(7.56±2.17)mm;内、外侧缘弧度分别为(83.4±4.4)°和(75.2±4.2)°。椎动脉沟的长度、宽度、高度和内倾角分别为(9.86±2.41)、(5.67±1.54)、(1.79±0.24)mm和(16.8±2.71)°,椎动脉沟纵轴角、横突孔角、侧块夹角分别为(18.1±2.4)、(20.7±2.5)、(11.4±1.8)°。结论:寰椎后弓的骨性结构及椎动脉沟的解剖学观测对螺钉固定术治疗寰椎骨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避免损伤脊髓和椎动脉。  相似文献   

7.
第一颈椎无椎体、无棘突,形如环状,称环椎。环椎由前弓、后弓和两个侧块组成。前弓较短,与第二颈椎齿状突构成环齿关节;后弓较长,其前部上缘有椎动脉沟;侧块外方是环椎横突及横突孔。椎动脉从环椎横突孔穿出,向后绕过侧块经环椎后弓前上缘的椎动脉沟,然后转向前方上行,经枕骨大孔入颅。椎动脉沟之上有斜行的环枕韧带(又名环枕后膜)起自环椎后弓,止于枕骨大孔后缘。此韧带跨越椎动脉沟的部分其纤维如发生钙化或骨化时,则与椎动脉沟恰成一孔,称为弓状孔。椎动脉和第一颈神经通过  相似文献   

8.
寰椎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科研积累寰椎的解剖学资料和临床行椎弓切除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03例寰椎干燥骨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椎动脉沟处形成沟环者占15.04%,椎动脉沟是寰椎的薄弱处;后弓:内侧半距(平均):左:11.57mm,右:11.42mm,外侧半距(平均):左:19.60mm,右:19.35mm.结论:(1)前路手术显露前弓范围在2l~28mm内,但不能切除前弓。(2)诊断“沟环症”和后弓切除术暴露范围要适当、慎重。切除后弓范围在10~llmm内,显露后弓范围存15~23mm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寰椎椎弓根Axis M钉道进钉点与椎动脉V3段的空间位置关系。方法 采用后处理工作站对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内60例头颈部CT血管造影患者进行回顾性重建,测量以下参数:A.Axis M钉道进钉点对应C1后弓上缘皮质与椎动脉的距离。B.Axis M钉道进钉点对应C1后弓上缘皮质与椎动脉和寰椎椎动脉沟外缘交界处的距离。C.Axis M钉道进钉点与寰椎横突孔外层皮质的最短距离。D.Axis M钉道进钉点与椎动脉和寰椎椎动脉沟内缘交界处的距离。结果 Axis M钉道进钉点对应寰椎后弓上缘皮质与椎动脉的距离为(2.2±1.1)mm。Axis M钉道进钉点对应寰椎后弓上缘皮质与椎动脉和寰椎椎动脉沟外缘交界处的距离为(2.1±1.1)mm。Axis M钉道进钉点与寰椎横突孔外层皮质最短距离为(9.1±1.9)mm。Axis M钉道进钉点与椎动脉和寰椎椎动脉沟内缘交界处的距离为(9.4±1.5)mm。结论 测量C1椎弓根螺钉置入Axis M钉道进钉点与椎动脉的距离,有助于理解寰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进钉点与椎动脉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0.
推拿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颈椎病的60%,多见于40~60岁的患者。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主要为发作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其中较常见的乃是头痛、眩晕及视觉障碍。X线片可见:颈椎正常弧度消失或过曲,钩椎关节增生,左右斜位片示横突孔变窄,颈椎张口位寰齿,寰枢关节间隙不等,齿突偏移等,属于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损失。笔者自2005年1月~2006年5月,运用推拿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寰椎椎动脉沟环的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寰椎椎动脉沟环对脑血供的影响。方法:用4只猕猴做模型,通过超声多普勒和椎动脉数字减影造影检测椎动脉血流速和血流量,结果:有寰椎椎动脉沟环存在时颈部活动可致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明显降低,椎动脉壁受刺激也可使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降低。结论:沟环除对动脉有机械压迫作用外,还对椎动脉壁的神经末梢有刺激作用引起血管收缩而减少椎动脉血流量。  相似文献   

12.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引起的眩晕综合征,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发病机制复杂,笔者结合文献将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从颈椎病变、血液与血管病变、本体感觉及前庭神经核学说等三个方面作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血管成像对椎动脉迂曲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德增  梁毅  郑立球 《广西医学》2011,33(5):549-551
目的 探讨椎动脉迂曲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128例螺旋CT椎动脉成像资料,应用横断面、多平面、曲面重建及三维重建等成像模式,分析椎动脉迂曲的形态、分布以及与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狭窄、动脉硬化等因素的关系.结果 128例256支椎动脉中,显示迂曲225支(87.0%);共发现迂曲347处,其中V1段196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起始段(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头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1680例,分析这些患者的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1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纤细、椎动脉痉挛、椎动脉穿孔位置异常、椎动脉走行迂曲、椎动脉起始源异常、椎动脉瘤(或伴钙化)6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V1段存在6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有助于在临床上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并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椎动脉与相邻颈椎(C)钩突及上关节突的关系,对钩突增生影响椎动脉的程度进行初步判定.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行颈CTA检查的患者61例.沿椎动脉走行方向分别对左、右侧椎动脉行多平面重组,在冠状面观察钩突与相邻椎动脉的关系,通过旋转重组后图像的角度得到上关节突的矢状面图像并观察上关节突与邻近推动脉的关系.C3~C7处冠状面测量钩突突向椎动脉最外点到颈椎中线的距离(L)、钩突所在稚体中份宽度一半(M),并计算L/M值.依据椎动脉移位情况将C3~C6处钩突增生程度分为Ⅲ度,Ⅰ度:椎动脉无移位;Ⅱ度:椎动脉移位距离≤2.5 mm;Ⅲ度:椎动脉移位距离>2.5 mm.结果:(1)所观察的610处钩突中,因钩突增生对椎动脉造成影响的有68处(11.1%,68/610),以C6钩突最为多见(48.5%,33/68),C3钩突最为少见(4.4%,3/68).上关节突对椎动脉造成影响的共41处(6.7%,41/610),以C4、C5上关节突多见(92.7%,33/41),因钩突增生对椎动脉造成影响多于因上关节突增生对椎动脉造成的影响(x2=12,P<0.01).(2)除C3之外,C4~C7左右侧L/M值无差别.(3)右侧钩突增生程度为Ⅰ度共140处,L/M值为0.996±0.104;Ⅱ度共13处,L/M值为1.084±0.080;Ⅲ度共11处,L/M值为1.252±0.124.左侧钩突增生程度为Ⅰ度共130处,L/M值为0.980±0.060;Ⅱ度11处,L/M值为1.044±0.056;Ⅲ度15处,L/M值为1.200±0.060,3种程度的增生左右侧钩突个数均无差别.结论:颈部CTA检查可以准确地判定椎动脉与周围骨质结构的关系,钩突增生较关节突增生更易影响椎动脉.L/M的计算可用于判定钩突增生对相邻椎动脉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88例成人寰椎作了观察。所观测的项目包括:(1)寰椎的矢径与横径;(2)寰椎椎孔的矢径与横径;(3)寰椎横突孔的形态、数目及大小;(4)寰椎椎动脉沟的宽度和深度;(5)寰椎椎动脉沟间距;(6)寰椎后桥与外侧桥的出现率等。 结合临床对这寰椎有关部分与颈椎病及颈椎疾患在诊治上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收集并研究椎动脉沟环。 [方法 ]在动脉注入红色乳胶的 1 6例头颈标本上 ,解剖观测32条椎动脉的 2、3段。 [结果 ]发现两例椎动脉第 3段穿寰椎椎动脉沟环。 [结论 ]椎动脉穿行于椎动脉沟环并不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