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6,(11):1468-1471
目的:观察和比较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与3.2mm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5例117眼,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微切口组59眼行1.8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小切口组58眼行3.2mm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术前、术后1d、术后7d、术后30d和术后90d分别进行LogMAR视力、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散光检查。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各项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术后1d微切口组比小切口组视力恢复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时间点两组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中央角膜厚度增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微切口组和小切口组的手术源性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在术后30d角膜散光趋于稳定。结论:与3.2mm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相比,同轴1.8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手术源性散光小,术后视力恢复快。  相似文献   

2.
谭念  叶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1):1111-1113
目的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3.2 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年龄55~78岁,晶状体混浊3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2例(28眼),B组24例(32眼)。A组行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3.2 mm传统同轴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观察随访,记录术后的散光改变、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手术并发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术中2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verage phaco time,APT)、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rage phacopower,AV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术后第1周A组裸眼好于B组裸眼视力,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1个月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变化:术前与术后比较,2组角膜散光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更小,早期视力恢复快,前房密闭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位置切口对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杞县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白内障74例共134眼,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37例(67眼)。A组于上方巩膜隧道做切口;B组于颞侧透明角膜做切口;均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统计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裸眼视力变化及角膜散光改善情况。结果术后1周A、B组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且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术后1周、1个月A、B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不同时刻两组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升高,术后1周呈降低趋势,于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且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视力,并改善其角膜散光。  相似文献   

4.
凌宇  付鹏 《华夏医学》2013,26(1):31-36
目的:探讨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的325例(384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200例(238眼),B组125例(146眼),A组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通过分析比较两种不同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后不同时间点泪膜功能、角膜散光、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从而探讨这两种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角膜的影响。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泪膜功能均降低,部分患者有较明显的干眼症状,术后3d、1周、2周泪膜破裂时间(BUT)均较术前明显缩短(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两组BUT与术前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3d、1周、2周、1个月和3个月术眼散光度数均较术前增加,其中术后3d、1周、2周、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A、B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A组患者的散光度较B组大,差异显著(P<0.05)。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及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术后3d、1周和2周术眼中央区和切口附近角膜厚度较术前均增加,且A组切口附近角膜厚度较B组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和3个月术眼中央区和切口附近角膜厚度较术前及A、B两组间差异均不明显(P>0.05)。④两组患者术后3d、1周和2周术眼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边形细胞百分率较术前有较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和六边形细胞百分率逐渐增加,到术后1个月时基本上升到正常水平。两组进行组间比较发现B组较A组下降程度更大,恢复的速度稍慢。结论: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与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相比,具有对泪膜功能、角膜散光、角膜厚度、角膜内皮影响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更值得推广的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3.2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5.5 mm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方法:对64例、70眼,按照切口不同分成A组:3.2 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5.5 mm巩膜隧道切口。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和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至第3个月两组裸眼或矫正视力均超过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期两组之间的角膜散光变化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切口手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视力恢复,两组术后引起的角膜散光变化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白内障患者采用不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洛阳东方医院2013年2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88例(88眼)白内障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44眼)和对照组(44例,44眼),对照组手术切口选择在角膜缘正中上方,观察组手术切口选择在屈光力最大的子午线上,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并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测评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视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3个月角膜散光度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视力与术前相比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于屈光力最大的子午线上做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度影响较小,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对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影响。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69例(83只眼),根据切口位置分为两组:1组为透明角膜切口39眼;2组为巩膜隧道切口44眼,分别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于术前、术后1周、1、3月行Orbscan角膜地形图检查角膜散光。结果:术后1周、1月手术源性散光1组均大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月,1组散光>2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方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手术源性散光,比上方巩膜隧道切口大,但术后3月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长沙市第三医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在3.0 mm透明角膜切口下行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组在角巩膜隧道切口下行超声乳化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平均视力、角膜散光度、炎性因子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7、30 d,两组患者平均视力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平均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30 d,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TNF-α与CRP指标水平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TNF-α与CRP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内障患者应用巩膜隧道切口手术与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术均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前者术后角膜散光度较低,利于预...  相似文献   

9.
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前散光矫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位置角膜切口对白内障术前散光矫正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9例49只跟进行研究.A组22名患者,术前根据患者散光轴位行12点(顺规)及9点(逆规)位的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27名患者行常规颞上方(右眼)或鼻上方(左眼)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及术后记录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屈光度及散光轴位,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术后A组视力平均提高0.66,B组平均提高0.57,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平均矫正散光1.1D,B组矫正了0.4D,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应用Holladay方法计算SIA(Surgically-induced astigmatism,手术源性散光),A组SIA高于B组(1.0 D对0.6 D),但不具统计学意义.在随访过程中未有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术前散光轴位,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选择不同位置的透明角膜切口,可安全有效的矫正术前散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3.2mm同轴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6例(60眼),年龄55~78岁,晶状体混浊3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2例(28眼),B组24例(32眼).A组行1.8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行3.2 mm传统司轴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记录超声乳化时间和能量,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观察随访,记录术后的散光改变、裸眼视力、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手术并发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2组平均超声乳化时间(average phaco time,APT)、有效超声乳化时间(effective phaco time,EPT)、平均超声乳化能量(average phaco power,AV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变化:术后第1周A组裸眼好于B组裸眼视力,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和第1个月2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散光变化:术前与术后比较,2组角膜散光均有不同程度改变;术后第1天、第1周和第1个月,A组角膜散光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源性散光更小,早期视力恢复快,前房密闭稳定,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惠靓  白晓宁  高彩琴  高娟超 《医学综述》2012,(22):3885-3887
目的评价2.2 mm与2.8 mm两种角膜缘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51例(251只眼)白内障患者,按照2.2 mm与2.8 mm两种不同大小角膜缘切口随机分为两组:A组132例(132只眼),B两119例(119只眼),两组均行角膜缘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超声乳化时间、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裸眼及矫正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Ⅱ、Ⅲ级核的超声乳化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Ⅳ级核的超声乳化时间少于A组(P<0.05);两组各级核硬度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2.2 mm角膜缘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2.6 mm与3.0 mm透明角膜隧道式主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374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7例。两组均行透明角膜隧道式主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对照组切口长度为3.0 mm,观察组切口长度为2.6 mm。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眼压、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水平,角膜散光度、角膜敏感度、角膜表面不对称指数(SAI)和泪膜功能指标[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it)]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眼压、BCV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裸眼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散光度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UT、Sit水平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前后角膜敏感度、SA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6 mm透明角膜隧道式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9):54-57
目的研究白内障不同长度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对白内障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4例海宁市人民医院眼科2013年4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床位单双号分成两组,各47例。A组患者采用2.2 mm透明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B组患者手术步骤与A组相同,仅透明角膜切口为2.8 mm。观察两组患者超声乳化和手术时间。术后随访患者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的视力及手术源性散光情况。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Ⅳ级核患者超声乳化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其余所有患者超声时间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之间视力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之间手术源性散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7.02%、14.89%,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2 mm、2.8 mm角膜切口方式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具有较好疗效,而对于硬核白内障患者,2.8 mm角膜切口优于2.2 mm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白内障患者在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与3.0 mm切口白内障手术下的术后角膜散光效果.方法 该研究方便选取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就诊该院(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眼科)的白内障患者60例82眼,并随机分为观察组白内障患者40眼,对照组白内障患者42眼.观察组的白内障患者行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微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的白内障患者行常规3 mm切口白内障手术.记录两组白内障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计数等.结果 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裸眼视力(0.84±0.12)明显高于对照组(0.75±0.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观察组白内障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的角膜散光(0.86±0.41)、(0.75±0.4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19±0.36)、(1.02±0.3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内障患者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的角膜内皮计数(2651.61±265.22)、(2296.75±282.71)、(2325.36±267.81)与对照组(2619.53±302.44)、(2218.76±362.43)、(2273.42±284.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1.8 mm同轴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恢复较好,且角膜散光较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位置的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原有散光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术前散光≤2.0 D的单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86例(186只眼)作为研究对象,均行3.0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按手术切口位置将患者分为 A 组(88只眼)和 B组(98只眼),A 组在10~12点透明角膜做切口,B组则根据术前角膜曲率检查,选择角膜陡峭轴做切口;又根据术前散光程度是否≤0.75 D比较两组术后角膜散光程度变化及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散光程度≤0.75 D患者中,与术前比较,术后1周散光程度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1、3月散光程度变化不明显。散光程度≤0.75 D患者中,与A组比较,B组术后不同时间点散光程度明显降低,P<0.05。B组中,随着术后时间延长,散光程度逐渐降低,P<0.05。结论 对术前散光度≤0.75 D者,不同切口术后早期散光程度降低,晚期差别不大;但对于术前散光度为>0.75 D者,术后散光程度降低,在角膜陡峭轴行手术切口可获得更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16.
黎喜燕  赵伟  谭泳昌 《当代医学》2012,18(22):66-67
目的 探讨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150例(166眼)行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视力、散光度和并发症等方面情况,评价该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 手术后1周、1月、3月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100眼(60.24%)、128眼(77.1%)、143眼(86.14%),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与手术后各时期的散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操作简便、术后视力恢复效果满意、术后散光小、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白内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宋之都  邹鹏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7):151-151,154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的角膜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72例(72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颞侧切口组及散光轴切口组,每组36例,颞侧切口组采用颞侧透明角膜斜行切口,散光轴切口组采用角膜上部隧道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1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矫正视力、角膜曲度、角膜散光度的影响。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改善,两组患者角膜曲度无显著差异,散光轴切口组散光度小于颞侧切口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光轴向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能够减小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散光度,改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外光源辅助角膜标记法在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海南省眼科医院的非成熟期白内障合并规则角膜散光患者7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角膜标记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36眼为外光源辅助角膜标记组,B组39眼为传统角膜标记组。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3月,检查患者裸眼远视力(UCDVA)及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综合验光查散光,Itrace查全眼散光及低阶像差,以及人工晶状体轴位旋转度数。结果:术后3月,两组最佳矫正远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裸眼远视力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残余散光及像差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人工晶状体轴位平均旋转(2.10±1.42)°,B组人工晶状体轴位平均旋转(2.57±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成熟期白内障患者施行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外光源辅助角膜标记法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和易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方向透明角膜小切口白内障术后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我科接受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共34例,按手术切口方向位于角膜曲率最大子午线方向或位于颞上方及鼻上方分为Ⅰ、Ⅱ两组,术后比较角膜散光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着时间延长,手术角膜散光度均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均在术后1周时较术前增加最多,但随着时间增加,角膜散光度也逐渐减小。结论采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白内障治疗前应根据患者的角膜散光情况特异性选择手术切口方向,即在角膜曲率最大处子午线方向做透明角膜切口。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2.2 mm与2.8 mm两种角膜缘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51例(251只眼)白内障患者,按照角膜缘切口大小随机分为2.2 mm与2.8 mm两组,行角膜缘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超声乳化时间、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最佳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2.2 mm角膜缘切口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