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的不同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在贵州航天医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采集末梢血)和观察组(采集静脉血),各60例,对比两组患者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标本中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Hb)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末梢血标本指标,而白细胞计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标本中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质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部分指标存在差异,且静脉血检验准确性更高,可以更精准的反应患者身体状况,因此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宜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许多医院存在着门诊患者采手指血,住院患者用真空采血管采静脉血做血常规并行的运行模式。两种采血方法的血常规检验结果是否一致,两种结果是否会影响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观察,两种方法是否应有自己的方法参考值。我们设计实验对两种采血方法所得血常规结果的主要指标(RBC,HGB,WBC,LYM#,PLT)进行了比较。1 材料和方法1.1 仪器:CD-1700血细胞分析仪。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静脉采血及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行血常规检测的健康体检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入所顺序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 =60)及对照组(n =60),分别进行静脉采血及末梢采血,对比两组血常规检测结果。结果:两组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及红细胞压积(HC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红蛋白(Hb)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更高,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及白细胞计数(WBC)水平更低(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测中,静脉采血及末梢采血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静脉采血的检测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及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50名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集晨起空腹静脉血和末梢血,分别在25℃下放置30 min、60 min和120 min后,采用XN-2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两种采血方式和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各指标的影响。结果:放置30 min时,静脉血RBC、HCT、HGB、PLT水平均大于末梢血,WBC水平小于末梢血,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放置30 min相比,静脉血放置60 min和120 min时血常规各指标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放置30 min相比,放置60 min时末梢血LYM、HCT水平明显升高,PLT水平明显下降,放置120 min时LYM、HCT、PLT水平均明显升高,RDW、NEU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采血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受放置时间影响较小,稳定性高于末梢采血。采用末梢采血时,应在采集后30 min内完成检测,以保障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不同的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2年5月~2013年9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体检的160例健康人员的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60例受检人员分为甲、乙两组,每组各有80例受检人员。我们为甲组受检者使用静脉采血法,为乙组受检者使用末梢采血法。检验结束后,比较两组受检人员的血常规检验数据。结果:检验结束后,两组受检人员的Hb、PLT、HcT、RBC、WBC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血液CV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使用静脉采血法可有效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稳定、准确、可靠,并可明确受检者的具体病情。该采血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方法:搜集2012年9月~2013年9月我院接收的行血常规检验122名体检人员,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对甲组61人采静脉血,对乙组61人采末梢血。比较甲组和乙组检验结果。结果:甲组Hb、PLT、HCT和RBC高于乙组,WBC低于乙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重复性和准确性较高,效果优于末梢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血常规检查参数包括红细胞( red blood cell , RBC)、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等指标. 检验能发现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其结果常有助于发现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有助于临床病情的诊断[1]. 静脉采血可采取卧位、半卧位、坐位三种方式. 研究表明,不同的采血体位会引起血容量发生改变,对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临床医生对其病情的判断. 本研究就8 名健康成人分别采取卧位、半卧位、坐位3种体位进行血常规参数检验,以探讨和分析不同采血体位对血常规参数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两种不一样的采血方法开展血常规检验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分析探讨。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0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按照不同采血方法划成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接受静脉血采集,对照组接受末梢血采集,对两组血常规检验结果相关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研究组血常规检验相关指标 WBC(5.9±1.3)×109/L、RBC(3.9±0.7)×1012/L、Hb(113.1±14.9)g/L、PLT(225.9±62.6)×109/L 及 HCT(43.9±20.7)%相比于对照组(6.5±3.7)×109/L、(3.5±0.5)×1012/L、(105.5±18.3)g/L、(206.8±83.2)×109/L 及(31.6±17.9)%数据差异明显(P <0.05);研究组血常规检验相关指标 MCV(81.6±7.1)fL、MCHC(320.6±31.2)(g/L、MCH(25.9±5.8)pg 相比于对照组(82.1±7.4)fL、(319.4±30.9)(g/L、(26.7±6.1)pg 数据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临床进行血常规检验选取静脉血采血方法能够获取更加客观准确的检验结果,相比末梢血采血方法,静脉血液有着更高的应用价值,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不同采血方式采集的血细胞检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细胞标本的采集方法据采血部位不同而分为静脉采血法和毛细血管采血法。一般要求用静脉采血法。因为静脉采血不易受取血部位的皮肤、环境温度的影响。但是对于少数取静脉血有困难的患者,如婴儿、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或需频繁采血进行检查的病例,就要采用毛细血管采血法。虽然静脉采血法与毛细血管法的测定结果有差别,但是采集指血更易被患者接受。因此在某些基层医院仍然沿用毛细血管采血法。本文就此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周秀芹 《大家健康》2016,(4):139-139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120例接受血常规检验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末梢血采集法,实验组采用静脉血采集法,观察两组不同采血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血常规检验中的 RBC、WBC、PLT、HB、HCT 检测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另外,两组患者血常规检验中 MCHC 检测结果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与末梢血采集法相比,在血常规检验中采用静脉血采集法效果更好,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田英霞 《基层医学论坛》2016,(23):3254-3255
目的:探析两种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9月在我院进行体检的人员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对其采集标本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两种采血方式的红细胞比容、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红蛋白等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选择静脉采血方式,不仅数值准确、检验结果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2013年5月间120例进行体检的人员,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60例进行静脉血采集,对照组60例进行末梢血采集。采集的血液均采用SYSMEX XS-800i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对2组体检人员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组红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以及血小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不同的采血方法,所得的结果差异很大,临床提倡用静脉血来进行血常规检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无痛采血在小儿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结果表明,B-D采血器无痛、安全、快速,且减少小儿恐惧感,易于儿童与家长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时间: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研究对象:92例在本院就诊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依据采血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6例,其中实验组给予肘静脉采血,对照组则给予末梢采血,观察两组患者检测后血液指标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在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及红细胞比容等各项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低,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的采集方式均会对生化检验结果存在一定的影响,与末梢采血相比较,静脉采血的检测准确性更高,为临床疾病的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理论依据,便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刘文英 《沈阳医学》2000,20(2):63-63
不同时间的静脉采血对转氨酶的检验值有着不同的影响,为了探索准确率较高的采血时间保证转氨酶检验值的准确性、真实性,笔于1999年4月~9月间。对100例25~35岁男性来检采用三种不同时间的静脉采血方法进行对比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余东娟 《当代医学》2014,(15):149-150
目的:探讨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及对临床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陕西省勉县县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没有接受过相关血液治疗的体检患者92例为观察研究对象,依据采血方法的不同均分为观察组(静脉采血组)和对照组(末梢采血组)(n=46),对采集血液做特殊处理,统计相关数据,比较2组检验指标之间的差异,指导临床检验实践。结果静脉组PLT(230.81±83.21)10^9/L,HGB(118.12±14.27)g/L,HCT(42.32±21.31)%,RBC(3.86±0.82)10^9/L,WBC(5.98±3.74)10^9/L;末梢组PLT(210.31±78.90)10^9L,HGB(101.12±17.14)g/L,HCT(31.54±22.12)%,RBC(3.02±0.54)10^9/L,WBC(4.62±3.80)10^9/L。结论不同的血液采集方法对结果影响差异较大,静脉采血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标本影响,提高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血常规检验中2种采血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2月~2014年3月期间来我院体检的200例健康人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和观察2个小组,其中对照组采集手指末梢血,而观察组则采集静脉血,对2组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的MCHC检验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红细胞比容( HcT)、白细胞计数( WBC)、血红蛋白( HGB)、红细胞( RBC)以及血小板( PLT)值均较高,2组检验结果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结果会因为采血方法的不同而发生变化,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稳定性要高于手指末梢血,所以在血常规检验中,静脉采血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通过末梢血和静脉血这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同时采集156例受检人员的末梢血和静脉血,通过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对检测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常规检出的八项参数经统计学计算,动脉血与静脉血相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梢血与静脉血相比,WBC、RBC、Hct、PLT、Hb的检测结果均低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末梢血CV值高于静脉血和动脉血(P〈0.01)。提示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和动脉血。结论不同的采血方法产生的检测结果有较大差异性,且静脉采血检验结果的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更大一些,建议尽量采取静脉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