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的 研究野西瓜果实正丁醇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反复利用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化学方法及参照文献鉴定单体成分结构。结果 从野西瓜中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bis(2-ethylhexyl)ester,Ⅰ]、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nic acid,Ⅱ)、尿嘧啶(uracil,Ⅲ)、α-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Ⅳ]、α-D-呋喃果糖甲苷[methyl α-D-fructofuranosides,Ⅴ]。结论 化合物Ⅰ、Ⅲ~Ⅴ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黄堇挥发油成分。方法 用水蒸气蒸馏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黄堇所含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离分析。结果 共鉴定出2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成分的92.62%。结论 黄堇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是2-(1-甲基乙氧基)-乙醇(18.32%)、3-甲基-6-(1-甲基乙基)-环己烯(12.83%)、3-己烯-1-醇(10.67%)、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8.17%)、4,4-二甲基-3-己醇(4.36%)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冬虫夏草真菌蝙蝠蛾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hepiali发酵菌丝体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利用硅胶柱、凝胶柱、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菌粉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22E, 24R)-麦角甾-7, 9, 22-三烯-3β-醇(1)、(22E, 24R)-麦角甾-7, 22-二烯-3β, , 6β-三醇(2)、(22E, 24R)-麦角甾-6β-甲氧基-7, 22-二烯-3β, 5α-二醇(3)、胡萝卜苷(4)、环 (亮-色) 二肽(5)、环 (异亮-色) 二肽(6)、环 (缬-色) 二肽(7)、4-(2-甲酰基-5-羟甲基-1-氢-吡咯-1-基) 丁酸(8)、4-(2-甲酰基-5-甲氧基甲基-1-氢-吡咯-1-基) 丁酸(9)、5-羟甲基糠酸(10)、琥珀酸(11)。结论 化合物1249均为首次从拟青霉(瓶梗青霉)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炭角菌Xylaria euglossa 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运用氢谱、碳谱、二维核磁共振(1H-1HCOSY、HMQC、HMBC、NOESY)、高分辨质谱等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炭角菌酮(1)、3, 9-二羟基-3-甲基-6, 8-二甲氧基-二氢蒽酮(2)、1-羟基-6, 8-二甲氧基-3-甲基蒽醌(3)、炭角菌内酰胺(4)、neoechinulin A(5)、5α, 8α-过氧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6)、麦角甾-4, 6, 8(14), 22-四烯-3-酮(7)、22E-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 6β-三醇(8)、棕榈酸(9)、(2S, 2′R, 3S, 4R)-2-(2′-羟基-十八碳酰胺) 二十二碳烷-1, 3, 4-三醇(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大炭角菌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暗花金挖耳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天名精属植物暗花金挖耳Carpesium triste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和Sephadex LH-20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NMR等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暗花金挖耳全草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其中包括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α-羟基-9β, 10β-环氧-1βH, 5αH-愈创木-11(13)-烯-8α, 12-内酯(1)、天名精内酯酮(2);6个甾醇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3)、豆甾醇(4)、5α, 8α-环二氧-24(S)-甲基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5)、5α, 8α-环二氧-24(S)-甲基麦角甾-6, 9(11), 22-三烯-3β-醇(6)、β-谷甾醇(7)和β-胡萝卜苷(8)。结论 以上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暗花金挖耳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3C-NMR数据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宽叶荨麻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多种波谱数据以及和对照品对照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宽叶荨麻地上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α,6β-二羟基胡萝卜苷(Ⅰ)、2α,3α,19α-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Ⅱ)、2,3,4,9-四氢-1H-吡啶骈[3,4-b]吲哚-3-羧酸(Ⅲ)、2,3,4,9-四氢-1-甲基-吡啶骈[3,4-b]吲哚-3-羧酸(Ⅳ)、东莨菪素(Ⅴ)、对羟基桂皮酸(Ⅵ)、对甲氧基苯甲酸(Ⅶ)、己二酸(Ⅷ)。结论 化合物Ⅰ~Ⅷ均为首次从宽叶荨麻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Ⅰ、Ⅲ、Ⅳ为首次从荨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对特拉匹韦的双环吡咯烷中间体开展合成新工艺研究:以3-氮杂双环[3.3.0]辛烷盐酸盐(9)为起始原料,通过亚胺基氯代、碱性消除、磺酸化、氰化和酸性水解等一系列反应得到外消旋体(3αR,6αS)-八氢环戊二烯并[c]吡咯-1-羧酸盐酸盐(4)。游离化合物(4)后,通过对亚胺进行Boc保护、化学拆分、羧基的叔丁酯化、亚胺的脱保护、成草酸盐等反应制得目标产物(1S,3αR,6αS)-八氢环戊二烯并[c]吡咯-1-羧酸叔丁酯草酸盐(1),总收率约26.4%。本合成路线操作简单,光学纯度易于控制,适于进行工业化放大生产。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美丽蛇根草Ophiorrhiza rosea的化学成分。方法 美丽蛇根草用90%甲醇浸提,然后采用硅胶、氧化铝和大孔吸附树脂、MCI几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分析(MS、1H-NMR和13C-NMR)鉴定化学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Harman(Ⅰ)、2-羟基-3-羟甲基蒽醌(Ⅱ)、1-羟基-2-羟甲基蒽醌-3-O-β-D-葡萄糖苷(Ⅲ)、1-羟基-2-羟甲基蒽醌-3-O-β-D-樱草糖苷(Ⅳ)、乌苏酸(Ⅴ)、3α,19,24-三羟基-12-烯-28-乌苏酸(Ⅵ)、19,23-二羟基-3-氧代-12-烯-28-乌苏酸(Ⅶ)、3α,24-二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Ⅷ)、3,20-环氧-3α,16-二羟基-15-氧代-7-海松烯-19,6-内酯(Ⅸ)、β-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Ⅹ)、β-谷甾醇(Ⅺ)。结论 对美丽蛇根草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其含有大量的生物碱Harman、多种三萜和蒽醌。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水溶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反相硅胶ODS-A、Sephadex LH-20柱色谱对该植物水溶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光谱分析和文献对照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肾茶全草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E)-N-[2-羟基-2-(4-羟基苯乙基)]阿魏酸酰胺(Ⅰ)、2,6,2′,6′-四甲氧基-4,4′-二(2,3-环氧-1-羟基丙基)二苯(Ⅱ)、咖啡酸乙酯(Ⅲ)、催吐萝芙木醇(Ⅳ)、合欢布里苷O(albibrissinoside O,3-甲氧基-4-羟基-苯-1-O-β-[5-O-(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呋喃芹菜糖基-(1→2)-O-β-吡喃葡萄糖苷,Ⅴ)、8-羟基-松脂醇(Ⅵ)、丁香脂素-4′-O-β-葡萄糖(Ⅶ)、1-羟基-丁香脂素(Ⅷ)、洋李苷(Ⅸ)、五叶山小橘苷C(glycopentoside C,3-甲氧基-4-羟基-苯-1-O-β-5-O-[3-(2-(3-甲氧基-4-羟基-苯基)-3-羟甲基-7-羟基-2,3-二氢苯并呋喃-5-基)丙烯酸]-呋喃芹菜糖基-(1→2)-O-β-吡喃葡萄糖苷,Ⅹ)、阿江榄仁葡萄糖苷I(arjunglucoside I,2α,3β,19α,23-四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8-O-β-吡喃葡萄糖苷,Ⅺ)、2α,3β,19α,23-四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23,28-O-β-二吡喃葡萄糖苷(ⅩⅡ)、大黄素(ⅩⅢ)、丁香脂素(ⅩⅣ)、(2S)-柚皮素(ⅩⅤ)。结论 化合物Ⅰ~Ⅲ、Ⅵ~Ⅷ、Ⅹ~ⅩⅣ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火麻仁生品与炮制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寻找炮制前后发生显著变化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火麻仁生品与炮制品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并利用内标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对炮制前后的成分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OPLS-DA)分析和配对t检验分析,结合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VIP)值和P值,筛选出显著性差异成分。[结果] 共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从火麻仁生品挥发油中鉴定出40种成分,从火麻仁炮制品挥发油中鉴定出36种成分。筛选得到11个显著性差异化合物,其中正己醛、2-戊基呋喃、茴香脑、反,反-2,4-癸二烯醛的含量在炮制后增加,β-榄香烯、α-法呢烯、Δ-杜松烯、芳姜黄酮、植酮、棕榈酸甲酯、亚麻酸甲酯的含量在炮制后降低。[结论] 火麻仁炮制后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大致相同,但含量发生较大变化。该研究为火麻仁炮制标准的制定提供了物质基础,为火麻仁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长药隔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pseudothibetica根茎中的化学成分,为阐明其有效成分及扩大重楼属植物的药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正反相制备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长药隔重楼中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薯蓣皂苷元(1)、薯蓣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3)、偏诺皂苷元-3-O-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4)、偏诺皂苷元-3-O-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5)、β-谷甾醇(6)、豆甾醇(7)、胡萝卜苷(8)、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9)、山柰酚(10)、β-蜕皮激素(11)、蔗糖(12)。结论 化合物1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原因及解除休眠的方法。方法 以单叶蔓荆的果实(蔓荆子)为材料,用石蜡切片法研究单叶蔓荆种子形态解剖学特点,通过种子吸胀和抑制物测试研究其休眠原因,采用浓硫酸和赤霉素(GA3)处理打破种子休眠。结果 打破单叶蔓荆种子休眠的方法为GA3处理,解除休眠的最佳方法为浓硫酸处理15 min,1.0 mg/mL GA3浸种18 h,蛭石培养床30 ℃恒温培养能够达到发芽率78.7%。结论 蔓荆具有坚硬厚实的果皮,机械束缚是休眠的主要原因;果皮中含有萌发抑制物质,GA3处理可有效解除单叶蔓荆种子的生理休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别对鸢尾属2种植物膜苞鸢尾Iri scariosa和蓝花喜盐鸢尾Iri halophila var. sogdiana的根及根状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大孔树脂柱色谱、反相制备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MS、1H-NMR、13C-NMR、2D-NMR)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从膜苞鸢尾的根及根状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野鸢尾苷元(1)、尼鸢尾黄素-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2)、5, 7, 2′-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3)、尼鸢尾黄素(4)、德鸢尾苷元(5)、鸢尾酚酮(6)。从蓝花喜盐鸢尾的根及根状茎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5, 7, 2′-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黄酮(3)、5, 2′-二羟基-6, 7-二甲氧基异黄酮(鸢尾灵A,7)、鸢尾甲黄素B(8)、鸢尾甲黄素B 4′-O-β-D-吡喃葡萄糖苷(9)、鸢尾甲黄素B 4′-[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0)、山姜酮(11)和β-胡萝卜苷(12)。结论 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喜盐鸢尾苷。化合物16是首次从膜苞鸢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2是首次从蓝花喜盐鸢尾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凝胶、反相柱色谱等各种色谱技术对云南黄果冷杉Abies ernestii var.salouenensis干燥枝叶8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数据对照及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7S,8S)-3-甲氧基-3′,7-环氧-8,4′-氧化新木脂素-4,9,9′-三醇(1),isomassonianoside B(2),8,8′-二羟基松脂素(3),莽草酸正丁酯(4),对羟基苯甲酸(5),莽草酸(6),咖啡酸(7),阿魏酸二十四醇酯(8),苯甲酸(9),芹菜素-8-C-α-L-鼠李糖-(1→2)-β-D-葡萄糖苷(10),丁香亭-3-O-芸香糖苷(11),5-羟基-3,4′,7-三甲氧基黄酮(12),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6-甲基黄酮(13)。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6,10~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云南黄果冷杉Abie ernestii var. salouenensis干燥枝叶中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NMR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云南黄果冷杉干燥枝叶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1)、槲皮素(2)、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3)、丁香亭-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5)、山柰酚-3-O-(3″, 6″-二-反式-对-肉桂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落叶黄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牡荆苷(8)、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9)、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异半皮桉苷(11)、柚皮素(12)、(?)-表没食子儿茶素(13)、(+)-儿茶素(14)。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71113为首次从冷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我们的前期研究工作中,通过Tol2转座子介导的插入突变,筛选到了一批组织特异性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斑马鱼品系。其中一个品系Tol2:20141221t的GFP在神经系统中表达,但还没有鉴定到Tol2转座子插入到基因组什么位置,造成了哪个基因的突变。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对这一由Tol2转座子插入诱导的斑马鱼突变品系进行鉴定。方法 使用交错式热不对称PCR(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TAIL-PCR)鉴定Tol2转座子插入的基因组位置;利用原位杂交检测被突变的基因的时空表达是否与该品系GFP表达具有一致性;筛选鉴定纯合体突变体,并进一步分析该基因突变造成的发育缺陷。结果 在该品系中,Tol2转座子插入到了亚精胺/精胺N1-乙酰基转移酶1a(spermidine/spermine N1-acetyltransferase 1asat1.a)的第八个内含子区域,致使sat1.a基因转录提前终止。我们筛选到了sat1.a纯合突变体,但是没有检测到明显的发育缺陷。结论 筛选鉴定的Tol2转座子介导的斑马鱼sat1.a突变体没有明显的发育缺陷,但可以作为研究神经系统发育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斑唇马先蒿Pedicularis longiflora var. tubiformi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RP18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斑唇马先蒿的乙醇提取部位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正二十六烷醇(1)、正三十六烷醇(2)、正三十九烷醇(3)、β-谷甾醇(4)、己二烯二酸(5)、肉桂酸(6)、对甲酰基肉桂酸(7)、β-胡萝卜苷(8)、芹菜素(9)、刺槐素(10)、木犀草素(11)、金圣草黄素(12)、苜蓿素(13)、东莨菪素(14)、1-羟基呫吨酮(15)、木犀草素-5-O-β-D-葡萄糖苷(16)、荭草苷(17)、槲皮素- 4′-O-D-半乳糖(18)、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19)、毛蕊花苷(20)。结论 化合物1810141820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从蝴蝶戏珠花(Viburnum plicatum Thunb.var.tomentosum Miq.)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4,5-三甲氧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1),isotachioside(2),tachioside(3),koaburaside(4),丁香酸葡萄糖苷(5),羽扇豆醇(6),熊果酸(7),绿原酸(8),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9),苜蓿素-7-O-β-D-葡萄糖苷(10)。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蝴蝶戏珠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水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var. radican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中3个为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分别为京尼平苷(1)、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2)、6′-O-sinapoylgeniposide(3);4个为二萜类化合物,分别为西红花苷-1(4)、西红花酸(5)、西红花苷-2(6)、西红花苷-3(7);4个为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芦丁(8)、5, 7, 3′, 5′-四羟基-6, 4′-二甲氧基黄酮(9)、5-羟基-7, 3′, 4′, 5′-四甲氧基黄酮(10)、麦黄酮(11);1个三萜类化合物为熊果酸(12)。结论 化合物235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北细辛根乙醇提取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葡聚糖凝胶、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北细辛根二氯甲烷部分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1R,2S,5R,6R)-5''-O-methylpluviatilol、咖啡酸甲酯、(2E,4E,8E)-N-isobutyl-2,4,8-decatrienamide、升麻酸、(1S,4S,5S)-5-isopropyl-2-methyl-2-cyclohexene-1,4-diol、(±)-asarinol A、对羟基苯甲醛、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4-羟基-苯乙醇、对羟基肉桂酸、β-谷甾醇、L-细辛脂素、3,4-亚甲二氧基苯甲酸、卡枯醇和3,4-二甲氧基肉桂醇。[结论] 结果中前10个化合物1~10为首次从北细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