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继玉  高贤  孙威海 《陕西中医》2003,24(10):957-958
六经分证是《伤寒论》的提纲 ,怎样认识六经的实质问题 ,历来说法不一。这个问题对学好《伤寒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故有探讨之必要。1 对六经的看法 有人认为 ,《伤寒论》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与《素问·热论》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因而 ,六经分证的“经”也就是指经络。因足经比手经长 ,故以足经统手经 ,从而联系了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 ,形成一个整体。六经分证 ,实是《伤寒论》的精神实质所在。然而 ,六经分证只有少阳和少阴两经能够以足经统手经 ,并联系其脏腑 ,其它的经是说不通的。因此 ,仅仅把六经看作是《伤寒…  相似文献   

2.
商蔚然  郝征 《中医药导报》2021,27(1):115-117
太阳出血证,多外感因素而致,当治以宣散,如表热者予银翘散、表郁重者予麻黄汤等;阳明出血证,多里热亢盛而致,当治以清热泻火,如泻心汤等;少阳出血证,多枢机不利,少阳化热而致,当治以和解少阳,如小柴胡汤等;太阴出血证,多太阴亏虚,气不摄血而致,当治以温中复气养血,如归脾汤等;少阴出血证,多阳虚失固,或少阴热化,阴虚火旺而致...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将心悸的诊治纳入六经病的整体辨治当中,文章根据六经的生理特点、六经与心脏的联系、他脏与心脏的联系,从六经角度深入探讨心悸的成因及治疗。太阳心悸多因太阳病误汗、误下等原因导致,治当扶养正气、阴阳双补、补气养血、温阳散水;阳明心悸多因阳明病津气耗伤、阴不敛阳、心神被扰所致,治当清邪热、益气阴;少阳心悸多因少阳枢机不利,治当和解少阳;太阴心悸多为伤寒里虚、中焦虚寒、心脾不足、心无所主所致,治当温中补虚、调和气血;少阴心悸多责之阳虚水盛,治当温阳利水;厥阴水厥所致之心悸,治当温化水饮。从六经角度深入探讨心悸的成因及治疗,可为经方治疗心悸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中医分为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两大类。为了研究方药治疗头痛的疗效,以仲景之方随症加减治疗头痛,通过对患者进行分析,采用辨证施治,中医方药加减治疗头痛,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伤寒论》六经发热证治进行初步探讨,阐述六经发热的涵义、特征、病机及辨证论治。对中医治疗发热急证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学习《伤寒论》应当密切与临床结合,边学边用,学用一致,方能取得良好效果.中医六经辨证不仅适用外感疾病,而且同样也能应用于内伤杂病.笔者20余年来应用《伤寒论》六经理论指导肠道疾病的诊疗,取得了一定效果,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曹月英主任认为发热是肝硬化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曹师西医辨病期及并发症,中医以六经辨证为依据,析热型,辨病位,定方证,结合汗、下、温、补和治法,治疗肝硬化发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王文辉  刘石坚 《吉林中医药》2011,31(12):1147-1148
《伤寒论》中对芍药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六经证治均有体现。太阳病篇用芍药最广,其作用主要有调和营卫,益气养阴,缓中补虚,阴阳相补,缓急解痉,敛肺平喘等6个方面;阳明病篇中芍药的作用是调胃护脾阴;少阳病篇芍药的作用有缓中补虚,敛阴清热2个方面;太阴病篇用芍药理脾护阴;少阴病篇芍药的作用有阴阳互济,疏肝敛肝,促阳气外达,敛阴补阳等;厥阴病篇芍药的主要作用是补虚和血、敛阴缓急。  相似文献   

9.
六经皆有中风表证,各经经脉被风邪所伤,其证治特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通过对六经中风表证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并例举其证治特点,从而达到深刻领悟〈伤寒论〉六经辨证精髓之目的,为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吴斌  刘英锋 《环球中医药》2013,(12):908-910
本文从水饮病变的来去关系上,系统分析和列举了六经病变与水饮病变的标本联系,突显了六经气化与水液代谢之间的丰富联系,发现各经病变与水饮病变的联系,主次疏密各有不同,如少阳病因三焦之腑的独特而与水饮关系甚密,阳明病则因气主燥化而与水饮关系较为疏远;另外本文通过系统联系、分析与归纳仲景六经病中的辨治水饮方证内容,可全面认识因六经气化异常而产生的不同水饮病证,发现彼此不同的发病机理、证候特点及治疗方法,如太阳感寒汗滞肌肤之溢饮或风水,方选大青龙汤、越婢汤等发汗散饮,少阳饮停膲膜而病悬饮,方选十枣汤因势利导泻利逐饮。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9条条文论及"哕",而其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治》更是专门论及哕。笔者以六经辨证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三十余年临证实践,通过对张仲景所论"哕"之相关条文加以归类、分析,以期整理出张仲景治"哕"之辨证规律,并将其简化分为阳明热结实证、阳明虚寒证、太阴胃气虚败证等三大证型,用诸临证辨治。  相似文献   

12.
口渴一症,常常是某一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虽然看似简单,但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是反映疾病内在本质的十分可靠的外部表现依据.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口渴症状在辨证施治中的重要地位.口渴反映了人体内阴阳平衡、气阴关系、津液的储存等状况,不仅在内伤杂病中经常见到,而且在外感疾病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笔者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人,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路志正教授,路老长期从事临床工作,在伤寒的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对于口渴的辨证论治更有其独到的见解.以下阐述路志正教授以伤寒六经辨证谈口渴的论治.  相似文献   

13.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症状的病证.以六经辨证治疗黄疸,《内经》已开其源.《灵枢·经脉》记载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皆可发生黄疸病证.  相似文献   

14.
笔者结合临床实践,认为从《伤寒论》六经出发,脉证合参治疗发热,可获显著且迅速的疗效。本文为多种疾病所致的发热提供了一种治疗思路,并佐以验案论证。  相似文献   

15.
赖火龙 《光明中医》2013,28(8):1724-1726
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中提出:"只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笔者在皮科临床中,运用六经辩治法则,结合皮科用药特点,疗效确有提高,一定程度上可规范诊疗思路并重复取效,现结合湿疹浅谈体会。1湿疹的概念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  相似文献   

16.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纲领,贯穿着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运用六经辨证可较全面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文章旨在运用《伤寒论》经典原文,依据现代各家研究来探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分经辨治,对进此病行分析、归纳、总结、系统剖析,为治疗本病提出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关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适用范围,许多医家认为“其仅适用于外感病”,并随温病学之兴起,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之立,六经辨证又由广义伤寒降为仅适用于风寒性质之外感病,目前,此种看法较为普遍,如《中医诊断学》即曰:“属风寒者,用六经辨证方法,属温热者,可选用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方法。”[1]对此,早在清代就已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如清代医学大家柯琴即曰:“仲柯氏之说,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节制。”对柯氏之说,至今仍有人存有疑虑,笔者以往亦然。今读福建中医学院张喜奎教授所著《肾脏病六经辨治》[2]一书,始信柯氏之说不虚也。现就该书内容,浅谈个人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8.
“重心肾”就是注重心肾功能在人体的重要性和心肾为病对人体的危害性,仲景在继承《内经》重视心肾思想的基础上,从临床实际的角度加以提高,形成了贯穿于辨证论治全过程中的一种防治学思想——六经证治“重心肾”思想。 (一)承古训,重视少阴为本 “重心肾”作为一种防治学思想,渊源有自。《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肾主生、长、壮、老、死的记载,强调心肾对人体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颈椎病的六经分型辨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友发  洪流 《中医正骨》2005,17(11):70-71
颈部上撑头颅,下连躯体,为经脉所过之要道,头身气血相贯之要冲.是经络、气血、筋骨肌肉等的综合枢纽.其活动频繁,易招致病损.颈椎病是指因颈椎退行性变引起颈椎管或椎间孔变形、狭窄,刺激、压迫颈部脊髓、神经根、交感神经等造成其结构或功能性损害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候.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危害严重,病证关乎全身.我们运用六经分型辨证内治颈椎病,疗效较好,略有所得,兹述于下.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六经证治与经络学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