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分析胎儿心脏连续扫查法在产前诊断胎儿心脏圆锥动脉干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5000例至医院进行产前检查的单胎妊娠孕妇作为观察对象,所有孕妇均行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对于可疑的胎儿使用连续扫查法进行进一步观察。同时产后检查或尸检结果与产前超声检查进行对比,分析超声节段检查以及超声节段检查联合连续扫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在5000例孕妇中有13例产后超声心动图或尸检检查证实为心脏圆锥动脉干畸形。超声节段检查诊断10例,漏诊1例,误诊2例,诊断准确率为76.9%;超声节段检查联合连续扫查诊断12例,漏诊1例,诊断准确率为92.3%,两种检查方法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儿心脏连续扫查法在产前诊断胎儿心脏圆锥动脉干畸形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够提高心脏圆锥动脉干畸形产前筛查的检出率与诊断率,提高出生人口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浅表超声与X-线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对新生儿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5年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45例患儿,经手术证实为上消化道梗阻性疾病,采用浅表超声和X-线上消化道造影检查,比较两者在上消化道梗阻部位和病因诊断中的优劣。结果:浅表超声与X-线上消化道造影对于上消化道梗阻部位判断的总正确率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1% vs 97.1%,P>0.05);对于上消化道梗阻病因的判断,浅表超声优于X-线上消化道造影(93.5% vs 64.6%,P<0.05),主要体现在幽门水平梗阻病因(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幽门管闭锁或狭窄);在食道水平梗阻部位及病因的判断X-线上消化道造影优于浅表超声(P<0.05)。结论:在新生儿上消化道梗 阻性疾病诊断中,浅表超声检查可作为首选,对于超声不明原因的呕吐可结合X-线上消化道造影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3.
叶素贞  李汉文  余林  郭艺  梁燕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8):3857-3858
目的:对比X线造影与彩超在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两院经手术证实的41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在X线造影与彩超上的不同表现。结果:41例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其中:11例显示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完全性梗阻;30例显示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不完全性梗阻,梗阻末端呈螺旋形或锥形改变。27例再行钡剂灌肠检查,盲肠位于中腹及左腹15例;右上腹6例;右下腹6例。41例同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异常31例。二维超声于上腹部探及中低回声光团,呈螺旋状或靶环状改变,彩色多普勒显示红蓝相间的螺旋状或环状血流信号,呈动静脉频谱。结论:消化道造影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重要诊断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筛查本病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超声诊断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上消化道梗阻手术患儿16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及X线造影检测结果,并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消化道造影检查结果对比分析,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卡方分析.结果 在肠旋转不良的检测中,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90.70%,准确率为90.18%,假阴性率为10.00%,假阳性率为9.30%,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具有相当满意的一致程度(Kappa=0.762);在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检测中,超声诊断敏感度为93.83%,特异性为94.87%,准确率为94.17%,假阴性率为6.17%,假阳性率为5.13%;超声检查与手术结果具有相当满意的一致程度(Kappa=0.870);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中的确诊率明显高于X线造影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怀疑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术前通过超声和X线造影检查均可进行诊断,而超声检查对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患儿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x线影像与彩超影像在诊断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我院经手术证实的42例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在X线影像与彩超影像上的不同表现。结果 42例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11例显示十二脂肠及空肠起始部完全性梗阻,31例显示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不完全性梗阻,梗阻末端呈螺旋形或锥形改变。21例进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盲肠位于中腹及左腹12例;右上腹5例;右下腹4例。42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异常31例,二维超声于上腹部探及中低回声光团,呈螺旋状或靶环状改变。彩色多普勒显示红蓝相间的螺旋状或环状血流信号,呈动脉或静脉频谱。结论上消化道造影和钡剂灌肠造影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重要诊断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筛查本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上消化道气钡造影与胃镜检查对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同期内行胃镜与X线造影检查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680例.结果 X线气钡造影对上消化道疾病的的敏感性为86%,胃镜为88%.利用胃镜和X线结合检查则达到93.2%.结论 胃镜与X线相近,两种检查方法联合,互补可提对高消化道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先天性十二指肠狭窄伴小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评价X线检查在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十二指肠狭窄伴小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6例均拍立卧位腹部平片,行上消化道碘水造影和结肠钡灌肠造影。结果6例均行立位腹部平片检查在上腹部均可见“双泡征”或“三泡征”,口服泛影葡胺上消化道造影示胃扩张、胃内残留物多、狭窄段以上十二指肠高度扩张伴有逆蠕动,管型狭窄段碘水呈细线状缓慢通过,膜型狭窄可见“风袋征”和“筛孔征”,隔膜呈半月形脱垂,造影剂到达其余小肠和结肠的量少且时间明显延长。结论十二指肠狭窄是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中较常见的原因,且多合并小肠旋转不良及其他先天畸形,X线平片和造影检查能提供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十二指肠瘀滞症的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临床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探讨 X 线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经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为十二指肠瘀滞症的病例进行 X 线和临床表现的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病例中,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均可见造影剂不同程度的十二指肠梗阻的表现和十二指肠升段笔杆样压迹。采用俯卧位及右侧卧位,造影剂很快通过。结论:X 线钡餐造影是十二指肠瘀滞症简单、可靠的诊断手段,可减少对本病的误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是由于幽门管狭窄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全梗阻。是婴幼儿常见腹部外科疾病,占消化道畸形的第3位。其诊断以往主要依靠X线,钡餐,透视检查。近年来,我科采用超声检查,发现幽门狭窄的声像图十分具有特征性,诊断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总结先天性小肠闭锁的临床、X线表现特点,进一步提高对先天性小肠闭锁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临床、X线表现,21例均经手术证实。结果:21例病例均行腹部立位片检查,其中3例行上消化道造影,18例行钡灌肠检查。主要X线表现:十二指肠闭锁腹部立位片可见"双泡征",闭锁下方肠管无积气,上消化道造影可见梗阻部位;空回肠闭锁腹部立位片可见小肠积气扩张并出现多个气液平面,灌肠检查可见结肠细小如胎儿型结肠。结论:X线检查是先天性小肠闭锁的主要临床确诊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某医院婴幼儿期儿童主要消化系统疾病构成及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201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的11726例患有消化系统疾病的婴幼儿期儿童的住院病案首页资料,提取患儿的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和住院天数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罹患消化系统疾病以幼儿期儿童为主,占比59.7%。消化系统疾病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Trend-χ2=242.981,P<0.001)。男女患者性别比为2.27:1,平均住院日逐年缩短。腹股沟疝、肠套叠和腹泻最为多见,累计占比67.5%。男性婴幼儿腹股沟疝(χ2=761.627,P<0.001)和肠套叠(χ2=12.162,P<0.001)构成比显著高于女性。幼儿期儿童腹股沟疝(χ2=498.324,P<0.001)和肠套叠(χ2=90.131,P<0.001)构成比显著高于婴儿期儿童。收治的腹股沟疝(Tred-χ2=128.745,P<0.001)和肠套叠(Trend-χ2=21.663,P<0.001)患儿构成比呈上升趋势。结论婴幼儿主要消化系统疾病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腹股沟疝和肠套叠是主要高发的婴幼儿消化系统疾病,且构成比呈上升趋势。某院应根据收治患儿疾病谱的构成比例,适时调整医疗服务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对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到2015年在我院行手术确诊的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7例,所有患者术前1个月均经多层螺旋CT和心脏超声(Ultrasound,US)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心脏畸形确诊率的差异。结果 27例患者共有心脏部分畸形41处,MSCT的确诊率为(39处,95.12%)与US确诊率(40处,97.5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6,P=0.556);患者共有大血管部分畸形35处,MSCT确诊率(34处,97.14%)高于US确诊率(27处,77.1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32);患者共有心脏和大血管连接部分畸形35处,MSCT确诊率(34处,97.14%)高于US确诊率(25处,71.4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37,P=0.003);所有患者共有心脏畸形111处,MSCT确诊率(107处,96.40%)高于US确诊率(92处,82.8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913,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对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畸形的诊断准确率高于心脏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3.
刘学军  李光  徐涛 《中外医疗》2013,(24):18-19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超声检查对比及消化道造影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的方法分析来医院就医并且经手术后证实患有CHPS的100例患者,术前分别进行超声及消化道造影检查,并将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消化道造影及超声检查,诊断率确诊率均为100%。结论超声检查手段可以取代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超声检查为CHPS术前最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胎儿下消化道梗阻的超声影像特点,总结超声诊断思路。方法:选择本院产前超声检查2260例中胎儿下消化道扩张者91例,孕23.25周30例,30~32周30例,38—40周31例三组,并密切追踪梗阻发生和发展。结果:胎儿下消化道梗阻的超声主要表现为肠管道扩张及合并畸形,其表现有羊水增多,肠内容物及是否伴有胎儿腹水,最终证实为下消化道畸形者8例(8.7%),83例(91.2%)肠管扩张为一过性,无不良围产结果。结论:客观分析胎儿下消化道梗阻的动态变化对指导临床产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兴峰 《中外医疗》2014,(34):32-33
目的分析彩超多普勒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104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诊断方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2例患儿行X线影像学检查,观察组52例患儿实施彩超多普勒诊断,最后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诊断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检出室间隔缺、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氏四联征、肺动脉狭窄等总诊断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9,P〈0.05)。结论彩超多普勒诊断无创检查,具有操作简单、诊断快速、安全可靠等优势,可确保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较高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无X射线监视内镜下消化道支架置入治疗消化道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3月至2017年11月所有无X射线监视全程内镜直视下消化道支架置入治疗消化道狭窄患者的资料库,详细记录手术经过、疗效、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比较恶性肿瘤患者与同期未行支架置入的消化道恶性狭窄患者的生存时间。结果: 562例患者中,食管、贲门狭窄310例,胃、十二指肠狭窄40例,结、直肠狭窄212例,其中合并食管气管狭窄、食管纵隔瘘、吻合口瘘共63例。成功置入支架560例(99.64%),症状缓解有效率达100%。术后胸骨后不适、胸痛、腹痛26例(4.64%),消化道出血18例(3.21%),食管支架移位后再调整9例(1.61%),支架再次狭窄15例(2.68%),均再次成功放置支架。术后7 d无患者死亡。食管、贲门狭窄组术后胸/腹痛、出血、支架移位的发生率高于结、直肠狭窄组(均P < 0.05)。284例恶性狭窄中,食管、贲门狭窄组,胃、十二指肠狭窄组,结、直肠狭窄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40±0.71)、(11.00±1.78)、(27.50±1.94)个月,其中直肠恶性狭窄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食管、贲门恶性狭窄组及胃、十二指肠恶性狭窄组(均P < 0.05)。与同期未行支架置入术的上消化道恶性狭窄患者比较,食管、贲门狭窄组及胃、十二指肠狭窄组置入支架术后患者生存时间明显提高(均P < 0.05)。结论: 无X射线监视全程内镜直视下消化道支架置入治疗消化道良恶性狭窄及封堵瘘口简便、准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所致肾积水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UPJO所致的肾积水患儿69例临床资料。全部69例经过B超筛查提示UPJO诊断,肾盂积水均〉2cm,再行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进一步证实,对未显影的4例和虽肾盂显影而输尿管未显影的6例行输尿管逆行插管造影而确诊。62例单侧肾积水中55例采用一期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7例因重度肾积水先行患肾穿刺造瘘引流3~6月,5例再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2例肾切除。7例双侧肾积水中4例1次完成双侧肾盂输尿管成形术,3例分次完成,其中2例一侧肾穿刺造瘘引流3~6月后再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结果:67例74只肾积水均为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所致,输尿管瓣膜3例。术后B超随访,均示积水消失或不同程度改善,肾盂前后经缩小,肾实质增厚;33例37只肾术后获得IVP随访,均证实肾盂输尿管吻合口通畅,且术后肾盂显影时间明显较术前提前。结论:B超为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诊断最常用的筛查方法,IVP和必要的膀胱镜检输尿管逆行插管是确诊小儿UPJO肾积水的可靠方法,Anderson-Hynes离断式肾盂整形术为UPJO手术"金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14岁变应性鼻炎(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皮下免疫治疗(SCIT)后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变态反应疾病专科门诊,进行3年疗程的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321例屋尘螨过敏患儿的临床资料。321例患儿年龄5~14岁,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41例;年龄5~9岁者154例,10~14岁者167例。使用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在上臂伸侧肘上12~15 cm处行皮下注射,321例共行13053针次皮下注射,其中男性患儿共注射7305针次,女性患儿共注射5748针次;5~9岁患儿共注射6342针次,10~14岁患儿注射6711针次。记录患儿每次发生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症状体征及其处理,分析全身不良反应与患儿年龄、性别、疗程及变应原注射剂量的关系。结果(1)321例患儿中,共56例(17.45%)、115针次(0.8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速发型55针次(47.83%),迟发型60针次(52.17%);全身Ⅰ级不良反应92针次(80.00%),Ⅱ级21针次(18.26%),Ⅲ级2针次(1.74%),无Ⅳ级者。(2)分别以病例数和注射针次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男、女性患儿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比24例,χ2=0.03,P=0.86;66比49针次,χ2=0.10,P=0.76);5~9岁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10~14岁患儿[22.08%(34/154)比13.17%(22/167),1.14%(72/6342)比0.64%(43/67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1,P=0.04;χ2=9.13,P<0.01);疗程方面,2~3年组(105~156周)不良反应发生率[3.74%(12/321)与0.41%(12/2912)]明显低于<1年组(≤52周)[14.64%(47/321)与0.89%(64/7154)]和1~<2年组(53~104周)[10.90%(35/321)与1.31%(39/298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86,P<0.01;χ2=6.43,P=0.01;χ2=12.14,P<0.01;χ2=13.74,P<0.01)。(3)在100000转导单位(SQ-U)高剂量阶段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100000 SQ-U的低剂量阶段[1.01%(85/8440)比0.65%(30/4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4)。结论螨虫过敏的AR患儿行标准化屋尘螨变应原注射液SCIT的注射针次不良反应发生率<1%,严重程度多为Ⅰ级不良反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儿低龄、治疗疗程早期及注射高剂量变应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