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杜丽涛 《河北医学》2015,(4):668-671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术后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患者,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6.82%),且实验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术后护理效果显著,明显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比较两组疗效;评估两组患者的心脏功能,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和各心脏功能指标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效果确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廖洪涛  张传寿 《循证医学》2013,13(6):337-339
1文献来源 Zeymer U, Hochadel M, Hauptmann KE, et al.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omplicated by cardiogenic shock: Results of the ALKK-PCI registry[J]. Clin Res Cardiol, 2013,102(3) :223-227.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化应用升压药物(静脉注射多巴胺配合动脉注射生理盐水)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44例AMI合并低血压患者分别在优化应用升压药及IABP支持下急诊行PCI 32例(手术组)和非手术12例的疗效。结果优化应用升压药及IABP支持下急诊PCI明显较非手术患者降低了院内病死率(15.6%vs 50.0%,P<0.05)。手术组优化应用升压药患者,稳定血压所需时间和出现恶心、呕吐者减少。结论 AMI合并低血压早期行优化应用升压药或IABP支持下急诊PCI可明显降低其院内病死率,应用优化升压药方案配合急诊PCI治疗AMI合并低血压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支持下行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CS)患者近期疗效。方法收集AMI合并CS患者资料,按照是否行PCI治疗分为PCI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并将PCI治疗组根据有无使用IABP分为两个亚组。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和院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1)PCI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2.9)h vs(27.5±8.3)h,P〈0.05],在一般情况及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院内病死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5.7%vs 57.4%,P〈0.05)。(2)IABP基础上行PCI治疗组在一般情况、危险因素与单纯PCI治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两组患者院内病死率有统计学意义(14.3%vs 46.4%,P〈0.05)。结论早期行PCI可改善AMI合并CS患者近期预后,在IABP基础上再行PCI治疗,院内病死率可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7.
孙波  韩纪平 《河北医学》2012,18(4):503-504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术中的方法,总结其临床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冠脉患者19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11例和对照组8例,观察组使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冠脉术介入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对照组使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冠脉术介入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1例患者中,即刻改善病情的有5例,30d后左室功能明显改善的有3例,在手术过程中无死亡案例,其中30d后死亡的有1例,无术后血管再闭塞案例,对照组8例患者中,即刻改善病情的有2例,30d后左室功能明显改善的有2例,在手术过程中死亡的有1例,其中30d后死亡的有2例,术后血管再闭塞的有1例,两组即刻改善率、术中死亡率、30d后死亡率及血管再闭塞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30d后改善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在急诊冠脉时介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可增加在治疗时的安全性,同时降低了病患的死亡率和血管再闭塞的几率,并同时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这对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时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 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 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有20例接受急诊或择期PC 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其2例均未接受PC I治疗),2例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 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 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观察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冠脉介入及IABP治疗后,23例主动脉内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分别由术前(33.86±3.14)mmHg和(47.14±5.17)mmHg,上升至术后(106.13±10.62)mmHg和(87.13±9.25)mmHg(P<0.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降低病死率,减少血管再闭塞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项研究主要探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时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或不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对院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77例(男性67例,女性10例)2006年1月~2012年10月期间置入IABP的AMI并发CS病例,分成两组,A组(n=47)为行支架术组,B组(n=30)由于血栓负荷重、复杂多支或严重狭窄病变未行支架术组.观察指标为狭窄血管数目,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分级,在院死亡.结果 冠脉造影结果:3支病变发生率:A组31.9%,B组63.3%,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A组10.6%,B组26.7%,无统计学差异(P=0.20).在院病死率:A组44.7%,B组56.7%,总病死率49.3%,无统计学差异(P=0.39).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OR =2.14,95% CI:1.76~41.40)可作为AMI合并CS病人在院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诊介入治疗AMI合并CS,支架术或未行支架术的预后可能取决于术后冠状动脉的再灌注,术后罪犯血管远端血流TIMI<3级可作为AMI合并CS病人在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6):98-100,104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联合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或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ppulsation,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实验组在IABP支持下,实施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对照组实施急诊经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及出现并发症概率、死亡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心排血量、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等指标上升,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和心率指标均降低,两组治疗后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指标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预后出现并发症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介入联合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联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源性休克患者平均动脉压、乳酸水平的影响。方法:按数表法,将80例AMI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急诊PCI治疗,观察组采用IABP联合急诊PCI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乳酸(LA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水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患者存活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CVP更低,MAP与LVEF更高,血清LAC、hs-CRP、BNP水平均更低,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复发率均更低,患者存活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IABP联合急诊PCI治疗AMI心源性休克患者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血清LAC、hs-CRP、BNP水平,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周彤  刘进军 《实用全科医学》2014,(4):633-634,63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介入治疗前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3年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自身的体会,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介入治疗前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护理经验。结果应用IABP治疗过程中,本组9例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均明显好转,3例死于泵衰竭,1例出现IABP相关并发症。由于监测密切、诊断及时、治疗护理措施恰当,所有患者均未因IABP并发症死亡。结论通过严密病情监测,周密细致的护理,尤其要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同时要做好血流动力学监测、体位的保持、球囊的护理以及患者的心理护理等,能帮助病人顺利度过置管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术后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IABP支持下进行急诊PCI治疗的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46例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未应用IABP支持下采用急诊PCI治疗的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32例为对照组,分别观察患者术前、术后3、7 d时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患者病死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AMI分类、病变位置、病变累及分支及置入支架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IABP时间平均为(84.12±34.74)h,2组术前CRP、TNF-α、IL-6水平及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7 d时2组CRP、TNF-α、IL-6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VEF术后2周、3个月时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内病死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0.43%vs.56.25%,P<0.05)。结论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在急诊行PCI治疗时联合IABP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术后近期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床边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3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床边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合并给予机械通气(MV)治疗。观察心源性休克纠正时间、MV撤机时间、IABP撤机时间、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结果本组35例患者死亡15例,病死率为42.85%;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床边IABP联合MV治疗老年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疗效确切,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曲美他嗪(TMZ)对急性患者急诊PCI术中血流,术后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探讨TMZ对急性心梗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急诊行PCI治疗的急性心梗患者150例,随机分为TMZ组及对照组。TMZ组除接受常规治疗外,于术前2h给予负荷量TMZ60mg顿服,以后20mg每天3次,共治疗3月;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两组均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如抗栓、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等。观察并记录患者PCI术中TIMI血流的情况,并分别测定PCI术后24h、48h的cTnI、48h的hs-CRP值,并分别于术前、术后3月行心脏彩超,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①两组在PCI术后24h、48h时间点的cTnI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升高幅度较TMZ组更高(P?0.05)。②PCI术后48h,两组hs-CRP水平较术前均升高(P?0.05);TMZ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低(P?0.05)。③TMZ组患者PCI术后3月行超声心动图测量LVEF较术前升高(P?0.05),而对照组PCI术前、术后3月LVEF值无差异。④TMZ组患者PCI术中TIMI血流为Ⅲ级的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MZ可减少PCI术后cTnI、hs-CRP浓度升高的水平,使患者LVEF值升高,提示其可减少缺血心肌损伤及可能具有促进心肌微循环改善的作用,同时能改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诊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对自2011年6月~2013年2月我院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回顾性分析。结果:TIMI3级49例,ST段回落45例,射血分数≥50%28例,发生心衰6例,心律失常4例,死亡3例。结论:PCI可有效、安全的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状态,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