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将118例AMI患者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58例对照组患者人院后12h内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60例观察组患者入院后12h内接受阿托伐他汀40mg/d强化治疗,疗程4周。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心肌梗死、心绞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hs—CR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与安全性及对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8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40rag晚1次,45例)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伐他汀20mg晚1次,44例),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C反应蛋白及12周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死亡,再次非死亡性心肌梗死)和再住院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1个月的死亡率(6.8%,16%,P〈0.05),12周的死亡和再次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复合发生率(11.4%,25%,P〈0.05),心绞痛发生率(13.6%,27.2%,P〈0.05),再住院率(15.9%,29.5%,P〈0.05)均显著降低,无心肌病和严重肝损害等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他汀早期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能减少12周的死亡率和减少缺血相关的心脏事件发生率,用药安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调脂疗效及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定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及20 mg/d,每晚一次口服,于服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血脂,并对临床事件及服药安全性进行随防登记。结果 阿托伐他汀10 mg/d及20 mg/d剂量均能有效降低ACS患者血清TC及LDL-C水平,其中20 mg/d降低TC、LDL-C及TG效果明显优于10 mg/d剂量组。随访期间阿托伐他汀20 mg/d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再住院率及血管重建率均明显低于10 mg/d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于ACS患者均能安全有效降低ACS患者血清TC及LDL-C,且20 mg/d阿托伐他汀组疗效优于10 mg/d阿托伐他汀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的早期应用对首发急性前壁伴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唐山市第二医院南堡开发区分院收集的ST段抬高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3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试验组A、B、C从治疗开始即使用阿托伐他汀,对应的药物剂量分别为20、40、80 mg/d,并继续使用30 d。整个试验过程中监测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第1周内,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大,CRP值逐渐降低。用药30 d时,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CRP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1周,各组CK-M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30 d LDL水平降低,与其他剂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肌梗死发生后,早期应用较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降低CRP,但对LDL降低有意义,对CK-MB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不同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0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时所用他汀药物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60例。A组患者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B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内皮功能(FMD)、心脏功能(LVEF)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s-CRP、LDL-C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A组患者的不良心血管发生率为3.33%,B组为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治疗的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6):90-93
目的 探讨不同他汀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127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64)和对照组(n=63)。两组均进行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治疗组采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FMD、hs-CRP、LVEF、IMT水平,TG、TC、HDL-C、LDL-C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FMD、hs-CRP、LVEF、IM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33,P=0.000),FMD、LVEF、IMT水平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TG、TC、HDL-C、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G、TC、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率为6.25%,与对照组的7.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7,P=0.711)。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AMI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在降血脂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其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各项指标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吉林医学》2018,(3)
目的:为改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质量,探索将不同他汀类药物应用于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简单抽样法选取治疗的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依据《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案》中标准进行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血脂、心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处理。结果:(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TC、TG、HDL-C、LDL-C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TC、TG、LDL-C水平明显改善,且试验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LVEF、LVEDd、SV、CI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LVEF、LVEDd、SV、CI水平均有所改善,试验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FMD、hs-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患者FMD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改善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均有一定疗效,可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谢、心脏功能、炎性反应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相较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在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0例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使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2组治疗有效率和血脂指标以及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发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与阿托伐他汀比较,瑞舒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UK)静脉滴注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和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9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小剂量溶栓组)和对照组(大剂量溶栓组),各48例。观察组以UK60万U、对照组以UK150万U溶于5%葡萄糖溶液100ml中,30min内静滴完,其他基础治疗两组相同。结果:两组血管再通率、再梗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小剂量UK60万U静滴治疗AMI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他汀类药物预防心肌梗死后房颤发生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韶关市始兴县人民医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房颤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后房颤患者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将其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患者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血脂指标水平、缺血有关事件及房颤类型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则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血脂项目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TC、TG、LDL-C、HDL-C水平与对照组同时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疗组治疗后3个月心力衰竭、冠心病恶化入院、心源性死亡、脑卒中等缺血性相关事件发生率[4.9%(2/41)、7.3%(3/41)、4.9%(2/41)、4.9%(2/4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3.0%(3/23)、13.0%(3/23)、13.0%(3/23)、8.7%(2/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发生率[4.9%(2/41)、2.4%(1/41)、2.4%(1/4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6.1%(6/23)、17.4%(4/23)、8.7%(2/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发挥心肌梗死后房颤一级和二级预防作用,改善心血管病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降脂药物的现状,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β受体阻滞剂对于AMI早期及其预后的重要意义和他汀类降脂药物对于AMI患调脂治疗的重要意义。【方法】分析从200—2002年226例因AMI入院的患出院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物和抗血小板、硝酸酯类药物的情况,血清胆固醇水平。【结果】从2000—2002年AMI患服用β受体阻滞剂无明显改变,使用率较低,平均为37.6%。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血清胆固醇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达标率逐年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对于AMI及其预后具有多种有益效应,应加强其应用力度,在临床中应注重血清胆固醇的达标率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血清炎性因子、纤溶四项的影响.方法 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2例)口服氟伐他汀20 mg/d,B组(21例)口服氟伐他汀40 mg/d,治疗前后分别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纤溶四项,随访3个月和6个月.结果 A、B两组患者血清hs-CRP、sCD40L、MMP-9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后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B组较A组更明显.A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后无明显改变(P>0.05),B组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凝血酶时间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后明显延长,且纤维蛋白原明显缩短(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早期使用氟伐他汀可抑制患者炎性反应,且大剂量同时具有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前应用不同用药剂量替罗非班(商品名为欣维宁)对梗死相关血管(IRA)及疗效的影响.方法 172例STEMI患者分为3组.A组(61例)术前只予基础用药,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300 mg顿服.B组(56例)在术前基础用药上加用替罗非班300~400μg/h静脉滴注.C组(55例)在B组用药基础上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对3组IRA自溶率、术中无复流、ST段回落>50%、心肌灌注分级,及住院期间临床事件(心力衰竭、大出血、死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发现,A、B、C组的IRA自溶率分别为31.1%、41.7%和72.7%,ST段回落>50%构成比分别为75.4%、87.5%和94.5%,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中B、C组的无复流发生率有低于A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在住院期间的心力衰竭、严重出血并发症、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急诊PCI术前静脉滴注联合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能显著减少STEMI患者的血栓负荷,明显升高患者IRA自溶率,减少术中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比较不同剂量尿激酶对心肌梗死患者的综合临床疗效。方法:将2005年1月~2011年3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50万U尿激酶组)、B组(100万U尿激酶组)和C组(150万U尿激酶组),各30例,将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血清cTnI、CK-MB、AST、LDH及CRP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B组(96.67%)和C组(96.67%)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86.67%);血清cTnI、CK-MB、AST、LDH及CRP水平,B组[(0.70±0.18)μg/L,(7.70±2.86)U/L,(27.02±6.54)U/L,(175.96±19.12)U/L,(6.71±2.40)mg/L]和C组[(0.56±0.19)μg/L,(7.31±2.98)U/L,(25.10±6.89)U/L,(172.14±18.65)U/L,(6.52±2.37)mg/L]低于A组[(6.85±2.34)μg/L,(13.25±5.67)U/L,(54.63±8.15)U/L,(236.50±33.18)U/L,(10.39±3.65)mg/L];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低于C组(26.67%)。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0万U的尿激酶在心肌梗死中的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也较高,综合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diabetes,DM)患者发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后,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应用国产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连续收治的86例有DM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术前应用替罗非班组,41例,对照组(未应用替罗非班),45例,比较两组用药后30天及术后6个月心血管事件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术后两组患者与穿刺有关并发症均为9例,术后1个月替罗非班组心血管事件6例,对照组15例(P=0.044),术后6个月罗非班组心血管事件9例,对照组19例(P=0.045),术后替罗非班组肌钙蛋白恢复时间(5.5±2.1)天,对照组(7.9±2.9)天(P=0.046)?结论:急诊PCI前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治疗有DM的STEMI患者安全有效,能减少术后1及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