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味最早起源于饮食,而与医学理论相关的五味理论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但从《神农本草经》到《证类本草》,"五味"理论并未与药物的具体功效发生联系,直到寇宗奭开此先河。通过从五味的起源、《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寇宗奭对五味理论的阐释及应用等方面系统论述"五味"理论的发展,反映寇氏运用《黄帝内经》五味理论及临床实践阐释药物功效、解释仲景医方之法,此法对金元医家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黄帝内经》中五味理论的相关内容,论述了五味的作用即“辛散,酸收,甘缓,苦坚,成软”;阐述了如何划分其阴阳五行属性;还探讨了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五味学说的临床应用情况主要体现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应用和饮食五味的调养这两个方面。最后指出养生之道:只有“谨和五味”,才能“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饮食以节、谨和五味"的饮食养生原则,成为后世中医饮食养生的圭臬。李时珍《本草纲目》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深入系统地论述了饮食五味与五脏的损益关系,使人们对每一种食物的气味功效了如指掌,以此克服饮食嗜欲,减少饮食的盲目性。文章从三方面论述李时珍对《黄帝内经》"谨和五味"饮食养生方法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伤寒杂病论》重视药食气味理论的运用。通过结合《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相关论述,从五味感觉异常、饮食气味宜忌、病证五味禁忌、脏腑五味配伍与四气药性运用等方面,全面总结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所有关于气味的论述,从而揭示张仲景对于气味理论的运用原义,为进一步分析经方气味组方规律和药食养生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早在《黄帝内经》年代,古人就很重视饮食,《黄帝内经》有大量篇幅对饮食加以论述,《素问》提出养生之道必须谨调五味,才能长有天命,为后世饮食养生体系奠基之作。笔者结合《内经》,将饮食养生归纳为其与生理病理、食量、食物四气五味、季节、梦相关系,以及疾病发生发展、治疗与宜忌。  相似文献   

6.
<正>《黄帝内经》中有大量饮食养生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有关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节五味,避免五味偏嗜酸苦甘辛咸是饮食水谷的5种滋味,《内经》称之为五味,对人体脏腑具有补益作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的主流五味五行配属难以理解,且《黄帝内经》中又内含另一种五味五行配属,让众多医家深感疑惑。越来越多医家因此质疑经典的五味五行配属是否有误。陶弘景《辅行诀》从中药五味作用的角度提出了新的五味五行配属且得到了众多医家的认同。《黄帝内经》与《辅行诀》所论五味配属,孰是孰非有待探讨。现从阴阳五行理论探讨五味的本源,分析五味的五行配属,并剖析当前五味五行配属中存在的矛盾,得出《黄帝内经》主流五味五行配属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五味所禁"是《黄帝内经》里的重要饮食原则,皮肤作为人体的肌肤屏障,皮肤的病变是内在的反映,饮食偏嗜会对脏腑造成相应的病变;同时饮食不节也会引起内在病变,从而导致皮肤方面的病变。食物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辛、咸、苦、甘、酸五味,皮肤病患者的饮食禁忌要与食物的性味密切结合;同时,皮肤病患者饮食禁忌并不是绝对的禁止,《黄帝内经》中"无令多食"则是其具体体现,传统典籍中对饮食的禁忌也有待进一步考证,"谨和五味",禁忌有度,才可以"长有天命"。  相似文献   

9.
潘金波 《中医药学刊》2010,(12):2653-2657
目的:为研究《黄帝内经》的五味理论,并探讨五味理论在张仲景方剂配伍中的运用,借以指导临床辨证施治,为进一步研究仲景学说和中医药基础理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论述了《黄帝内经》五味理论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的关系及其在治疗上的指导作用,并从3个方面研究张仲景运用五味理论遣药制方的规律:①从五味和合见八法统方的配伍规律;②从五味和合见相辅相成的配伍规律;③从五味和合见相反相成的配伍规律。结果:《黄帝内经》认为五味与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与五味的作用密切相关;五味过用或不及则脏腑偏盛偏衰,使脏腑之间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平衡破坏,导致疾病的发生;脏腑各有苦欲,运用五味之性,纠脏腑之偏,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张仲景临床选药组方治疗疾病是根据药物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联;药物之间的五行生克制胜规律;药物五味各自具有的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降等的功效特性,运用药物的五味之偏来补泻调整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的偏胜偏衰。结论:第一:《黄帝内经》五味配伍理论实是选药制方最基本的理论,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内涵,而且有指导临床实践的意义。第二:张仲景承其说,从其法,以五味学说为核心理论配伍制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冯文战  李光霞  张林  高立  刘代群  李陶  彭艳 《光明中医》2016,(19):2783-2785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神农本草经》到后世的本草著作中均有中药四气五味的论述,《黄帝内经》中有大量篇幅将中药五味理论与临床治疗结合起来,将中药的五味功能化,用于指导临床治疗。中药五味理论的临床运用在后世医家的论著里未能得到系统总结和发展。现将中药五味理论与藏象理论及脏腑升降理论相结合,用于指导内科杂症的治疗选药,效果显著,从五味理论的理论渊源、临床应用,初步探讨五味理论的临床应用,并附医案3则。  相似文献   

11.
四气五味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的根本大法.本文以《黄帝内经》为主,参考《医学启源》《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等相关著作,探讨了四气五味与脏腑补泻的关系,并系统总结了各种气味搭配对脏腑功能影响的规律.本文发现中医四气五味的补泻理论与中医脏腑的生理特性是一脉贯通的.因此,对四气、五味影响脏腑气血阴阳...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系统总结了古人的食疗活动,提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食疗理论和食疗方法,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强调膳食结构综合平衡,要“谨合五味”,谷肉果菜合理搭配;总结分析了饮食不当而致病的种种情况;说明病后的饮食宜忌。  相似文献   

13.
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即运用五味对五脏进行补泻调节治疗。宋代陈无择所撰之《三因司天方》是一篇根据《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而著的临床专著,它解决了《黄帝内经》只有运气理论而无方剂的问题。文章运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对《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的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发现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在《三因司天方》中确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结出《三因司天方》中运气方应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的组方规律,将五运六气、五脏虚实、五脏苦欲补泻和五味等理论结合了起来,这为今后构架五运六气的运气方组方原则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多篇涉及到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五味分类,存在不统一的五行分类的同时,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也不能完全是酸苦甘辛咸的代表。经过多篇的分析发现,《内经》中五味的典型酸苦甘辛咸的代表应该是日常生活饮食物及其烹饪的集中体现;分析过食这些五味所产生的症状也是酸苦甘辛咸部分功效的体现。通过《内经》过食五味探寻五味功效,不仅可以体会到五味部分功效由经验向理论的形成过程,而且还防止运用五行演绎而限制医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创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全书中药物性味理论的运用已经堪称完善,提出的药物五味用药体系一直为后世所宗,并总结出有关辨证、治法与组方原则、饮食宜忌等理论。探讨《内经》对药物运用的指导意义,可以指导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食饮有节"的原则指导下提出并探讨能够指导人们进行饮食调节与养生保健的具体方法。方法:从谨和五味、食不偏嗜、食不过量、食知所宜、食无所犯5个方面对《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进行探讨。结论:这些内容对于研究饮食养生理论的深刻内涵及其现代指导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是世界性难治病,极易复发,因此,如何有效维持缓解、防止复发是本病防治重点之一。《黄帝内经》中"形神共养"的养生观蕴含丰富的防病治病理念。将《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与溃疡性结肠炎防治相结合,发现健脾除湿、温补脾肾、疏肝健脾等为其所推崇,提出饮食有节、谨和五味、不妄劳作、摄阳护阳、避邪防病、起居有常、静以养神、和调情志等防治理念,形成以《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为指导的溃疡性结肠炎防治观念。  相似文献   

18.
升陷汤是张锡纯在对《黄帝内经》宗气理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创制而成的,载于《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卷中.方中药物虽然只有五味,但其组方却极其严谨,用于临床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郑建功 《养生月刊》2006,27(3):201-203
五味是古人对食物与药物从“味”的角度进行概括与分类,以说明其功用及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藉此指导人们养生与防病。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类,实际上还有淡味。《黄帝内经》在叙述五味的功用的同时,常按五行学说将五味分属五脏,进一步说明五味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十分丰富,涉及面也十分广泛,今对其相关论述,尤其是在养生防病方面的论述,作如下探析。《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最先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其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说味相对于气(性),主要作用是…  相似文献   

20.
谈《黄帝内经》养生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京玉 《吉林中医药》2009,29(8):649-650
《黄帝内经》系统地总结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黄帝内经》形神统一养生、四时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生、房事养生等几方面的养生思想研究探讨,在养生健身、防老长寿方面得到启示与指导。《黄帝内经》将养生置于首位,实具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