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阳学认  朱雯 《光明中医》2013,28(9):1810-1811
桂枝汤的归属历来有争议。本文通过分析桂枝汤组方机理以及从解表、补益及和解三个方面探讨桂枝汤,得出桂枝汤应属和解剂的结论。最后,笔者感悟,中医的灵魂在于辨证论治,临床应用不应拘泥于归属。  相似文献   

2.
针对桂枝汤归属众说纷纭的问题,通过溯源考证,对桂枝汤方药组成、证型分析、作用机理和方后注释等进行探讨,论证桂枝汤归属补益剂,同时商榷桂枝汤属"解表剂""和解剂"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周榆腾 《光明中医》2007,22(1):15-17
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药理研究均认为桂枝汤具有"发汗"之功效,而笔者通过对《本经》和《伤寒论》的认真研读,认为"桂枝汤发汗说"是不妥的,笔者通过对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服药的特殊要求,对桂枝汤调和营卫的重新理解以及桂枝汤的变方和应用等的思考,提出"桂枝汤不能发汗论",应归属为补益剂,具有调理中焦脾胃,以化生气血,调和营卫之效.  相似文献   

4.
<正> 桂枝汤为张仲景《伤寒论》“开宗明义第一方”。但对本方的归属问题,古往今来,争议未休,有认为属解表剂者,有认为属和解剂者,亦有认为属补益剂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从桂枝汤的主治证、立法、功效等方面分析,应属解表剂。一、桂枝汤的主治证,属表证《伤寒论》中指出:“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第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  相似文献   

5.
徐勇峰 《河南中医》2012,32(12):1583-1584
桂权汤为解表剂,小建中汤为温补方,二者不仅在组成、配伍方面有许多共同点,而且都具有补益营卫之气的作用,其异同点为桂枝汤通过调和营卫来补益营卫,小建中汤阴阳双补,补益营卫.  相似文献   

6.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向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关于其究竟是发汗剂还是补益剂,历来众说纷纭。许多学者从病因、病机及方剂组成等方面进行论证,推断本方应是补益剂,笔者亦有同感。现仅从其方后注作如下浅述,不妥之处,敬请同道指正。一、从煎药方法看其功用中药煎法,对其功用有着直接的影响,《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对于煎药火候,历来有“武火”、“文火”之分,一般来说,解表之剂,其味多辛散,久煎则药性容易挥发,宜武火煎之:补益之剂,其味厚而需久煎,宣文火煎之。对于桂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只要辨证准确,不论伤寒或杂病均可应用,为历代医家所喜用。但在具体运用时,还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一、察机明理清·吴谦在《医宗金鉴》中说:“但知仲景桂枝汤治伤寒,而不知仲景用桂枝汤治虚劳,若知桂枝汤治虚劳之义,则得仲景心法矣。”说明桂枝汤既可治伤寒,又能治虚劳。它既可作解表剂,又可作补益剂,功效是多方面的,但共病机均为营卫失调。如《伤寒论》太阳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相似文献   

8.
<正> 桂枝汤究竟属于哪一类的方剂,似乎不成问题,而事实上,关于桂枝汤分类归属问题,却是历来就有争议.多数医家是将本方归属解表剂中,现在试用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也是这种意见.也有一些医家将本方归于和解剂中,较早提出这种认识者是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而明确提出桂枝汤为和方者,则是清代的王晋三,他在《伤寒古方通》里说:"桂枝汤和方之祖,故列于首."今人金寿山教授也说桂枝汤"是和剂,是调和营卫之剂."那么桂枝汤究竟属于哪一类方剂呢?本文想从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9.
论桂枝汤的温补脾胃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桂枝汤证病机实质的探讨 ,桂枝汤析方分析及组方药物现代药理研究的阐述并列举仲景和历代医家对桂枝汤及其类方的应用与评价 ,指出桂枝汤非独具解表之功 ,更有温补中虚之效 ,且其调和营卫、发表解肌的作用也是基于桂枝汤具有补益脾胃的功效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被称为"伤寒第一方",张仲景在遣方用药、饮食调护中时时以固护脾胃为重。多数医家认为桂枝汤为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方,现代方剂学亦把其归入解表剂之列。然而对桂枝汤平补阴阳、建中补虚的作用重视不足,故从桂枝汤方义及其加味方论述其补益中焦作用。桂枝汤方中的5味组成均为温补中焦之品,其中桂、姜、枣、草皆为厨中常用之品,均能鼓舞胃气,有健脾开胃之功。桂枝汤实为调补脾胃之方,通过温补脾胃从而达到启化源、滋营卫、益气血、和阴阳、补脏腑、祛病邪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桂枝汤的归属,众多书刊介绍归解表剂,我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试从桂枝汤的组方选药、药理实验、临床运用等几方面综合讨论,以其说明其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向被中医界誉为方书之祖 ,而桂枝汤又是《伤寒论》的第一首方 ,因此柯韵伯称 :“此为仲景群方之魁 ,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然而对于桂枝汤的主治和应用 ,后世注家乃至今人多把太阳中风与桂枝汤证等同起来 ,今之《方剂学》也将其纳入辛温解表之剂 ,殊不知桂枝汤的解表之功 ,仅仅是其众多功用之一 ,桂枝汤更为广泛、更为重要的作用 ,却因之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桂枝汤的主治与应用。1 桂枝汤用于解表时是解肌剂而不是发汗剂《伤寒论》辨别表虚表实的治法 ,界限甚严 ,表虚自…  相似文献   

13.
桂枝汤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有人认为:桂枝汤不是发表剂而是补益剂。笔者对此颇有同感,借此从桂枝汤的作用机理及其属于哪一类补益剂两方面,略陈管见,不妥之处,希同道指正。《伤寒论》桂枝汤主证第12条云(以下只列条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53、54条中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就是说,桂枝汤证是人体卫气虚弱,“不共荣气和谐”而引起的荣卫不和之证。即《灵枢·荣卫生会》所云:“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悍慓滑疾,见开而  相似文献   

14.
对桂枝汤的归属自清代始,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桂枝汤应归和解剂而非属解表剂。现分析如下:一、桂枝汤归和解剂是以其主要功用为依据方中桂枝辛温,芍药酸寒,辛散酸收,温从阳扶卫,寒入阴益营,二药相须调和营卫。甘草甘平,和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组方奥妙深邃、争鸣不断,笔者从"和"思想角度,以仲景桂枝汤相关条文为基础,分析桂枝汤病机证候、方药配伍机理、药后调护,并商榷桂枝汤归属解表剂与和解剂观点,认为桂枝汤具有调理脾胃、调和营卫、同调气血的作用,适用于太阳病表证、表里同病等营卫失和的病证,应归属于和解剂,以拓展方剂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首,其方药组成甚为严谨,临证更是效专力宏,《伤寒论》中用于治疗外感病,《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内伤杂病。究其功则有调和营卫,滋阴和阳之谓也,既能驱邪,又能补益。正所谓"桂枝汤外证得之可调和营卫以固表,内证得之可调和阴阳而守中",因此临床中灵活应用桂枝汤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 陈鸿文同志在1983年第12期《辽宁中医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与我商榷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所获教益非浅.但仍有几个问题,须与陈同志商讨、请教,望予批评指正.讨论桂枝汤属于哪类方剂,首先应明确方剂分类的概念,即何谓解表剂,何谓补益剂,何谓和剂.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方剂学》指出:"凡是以补益药为主,具有补益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又说:"人体的气、血、阴、阳不足叫做虚,由此而产生的病证,叫做虚证."桂枝汤是由桂、芍、姜、枣、草组成.桂枝助阳,芍药敛阴,生姜温胃,大枣补脾,炙草和中,可以说是补益药为书.其作用是:温通血脉,益阴和营."益阴"是补益营阴;"助阳"是扶助卫  相似文献   

18.
补益剂问答     
<正> 一、何谓补益剂?其立方依据和应用原则是什么?答:补益剂是运用补益药物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在八法中属于补法的范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是补益剂的立方依据和应用原则。其具体运用,还应根据气血阴阳及不同脏腑的虚损情况而分别选择。然脏腑之虚,又不外乎气血阴阳。所以,在补益气血的基础上,结合脏腑的虚损进行选方用药,是应用补益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总结李士懋教授临床应用桂枝汤的经验。从理、法、方、药多个角度,阐释桂枝汤的内涵、桂枝汤方证与其衍生方变化发展的关系。认为桂枝汤注重方根搭配,桂枝汤不仅是汗剂,亦是补剂,为轻补阴阳之剂,且其衍生多方,在临床过程中无论内伤外感皆可使用。并在桂枝汤"将息法"基础上总结出"辅汗三法"(连续服药、啜粥、温覆)以协助发汗、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20.
桂枝汤、麻黄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著名的中药传统方剂。麻黄汤由麻黄9g、桂枝6g、苦杏仁9g、炙甘草3g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能,其方中君药为麻黄。桂枝汤由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组成,为解表之剂,亦属助阳滋阴之方。桂麻合方是由麻黄汤和桂枝汤合并而成的方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