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TNF)在多发伤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多发伤、单发伤各20例,2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在住院第1、3、5、7、9天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IL-6、IL-8、IL-10及TNF.结果多发伤患者血清中IL-6、IL-8、及TNF均明显升高,在伤后3~5 d为高峰,5 d后开始降低,多发伤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而单发伤组峰值较低,为一过性.多发伤患者血清中IL-10在伤后72 h达高峰,第6~7天逐渐降低,各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IL-6、IL-8、TNF属促炎性细胞因子,IL-10属抗炎性细胞因子,在多发伤的病情演变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创伤发生后3~5 d是治疗的关键,及时监测IL-6、IL-8、IL-10、TNF的变化,同时监测生命体征、多项生化指标,可更敏感地观察多发伤患者的治疗效果,预测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2.
结核性胸腔积液病人IL-12、IL-18、TNF-α的水平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曼  邵燕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4):3693-3695
目的:探讨三种与结核病(TB)保护性免疫有关的细胞因子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结核病(TB)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为设计新的疫苗和开展辅助性免疫疗法提供依据。方法:检测39例结核性胸腔积液病人胸水中和血清中IL-12、IL-18、TNF-α的水平;并对治疗好转过程中10例Ⅲ型病人和5例Ⅳ型病人这些细胞因子在胸水中的变化进行观测。结果:除IL-18外,其他两种细胞因子胸水中与血清中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IL-12与TNF-α之间有相关关系。治疗好转过程中,Ⅲ型病人绝大多数见IL-12、IL-18水平增高。结论:IL-18用于疫苗佐剂应该优于IL-12;复治组病人IL-12与TNF-α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开展免疫疗法时可参考。  相似文献   

3.
匹多莫德对生殖器疱疹患者IL-2、IL-10的影响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对生殖器疱疹(GH)患者白介素-2、白介素-10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5例门诊GH患者(治疗组)予以口服匹多莫德片0.8g,qd,连用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6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的观察和生存质量的评估,并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白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的变化。并选择3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对照(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疗结束后1~3个月、4~6个月、7—9个月,复发控制率分别为60.0%、42.2%和22.2%。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生存质量评分、自身生存质量(G1)和健康状况(G4)总体评价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加。且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后3个月增加更明显。治疗组治疗前血浆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血浆IL.2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且治疗后6个月血浆IL-2和IL-10水平升高或降低更明显。结论:GH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匹多莫德治疗GH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减少GH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升高IL-2水平和降低IL-10水平,从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血液灌流对尿毒症透析患者IL-6、IL-8、TNF-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串联血液透析(HD)对透析患者血清IL-6、IL-8、TNF-α的影响。方法:选30例维持性HD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行HD串联HP治疗设为(HD HP)组,行常规血透设为HD组。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的IL-6、IL-8、TNF-α水平。结果:(1)(HD HP)组治疗后TNF-a显著下降(P<0.05),IL-6、IL-8稍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HD组治疗后TNF-α、IL-6、IL-8均略微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常规血透治疗后患者血清IL-6、IL-8、TNF-α无下降,HP串联HD治疗后IL-6、IL-8略微下降,血清TNF-α明显下降,有利于改善尿毒症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6(IL-6)和IL-17表达情况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收治的9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FAB分型标准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组3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组61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96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IFN-γ、TGF-β、IL-6和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前,ALL组与AML组血清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GF-β、IL-6、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L组血清IFN-γ与IL-6水平高于AML组(P<0.05).ALL组和AML组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血清IFN-γ水平高于未缓解患者(P<0.05),TGF-β、IL-6和IL-17水平低于未缓解患者(P<0.05).ALL组和AML组中,IFN-γ与TGF-β、IL-6和IL-17呈负相关(P<0.05),TGF-β与IL-6和IL-17呈正相关(P<0.05),IL-6与IL-17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IFN-γ 、TGF-β、IL-6和IL-17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临床诊断急性白血病与评价其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血清IL-6、IL-17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燚  王兴勇 《儿科药学杂志》2010,16(1):11-12,34
目的:研究脓毒症大鼠急性肺损伤(ALI)血清IL-6、IL-17水平,以探讨IL-6和IL—17与ALI的关系及可能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10只。静脉注射脂多糖(6mg/kg)复制ALI的动物模型,观察12h后活杀。测定肺湿/干重比,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行肺组织病理评分,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17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肺影干重比为(5.505&#177;0.237)、肺组织病理评分(2.579&#177;0.146)、血清IL-6水平[(1501.511&#177;402.401)pg/mL]、IL-17水平[(49.830&#177;11.464)pg/mL]均明显增高,t值分别是11.356、32.769、43.875、112.674,P均〈0.05。血清IL-6、IL-17水平与肺病理组织评分相关系数及P值分别为r=0.7168,P=0.0004;r=0.937,P〈0.0001。肺组织损伤程度与血清IL-6和IL—17水平呈正相关。结论:IL—17可能参与了脓毒症所致的肺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依那西普对类风湿关节炎(PA)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以及白介素-17(IL-17)的影响.方法 100例RA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依那西普进行治疗,对2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TNF-α、IL-6以及IL-17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IL-17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那西普对RA的临床治疗效果好,并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清TNF-α、IL-6以及IL-17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降钙素原(PCT)和IL-6、IL-8、IL-10联合检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3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后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术后颅内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38例)和非感染组(40例),患者在开颅手术前及术后第1、3、5、7、10、14天均进行外周静脉血的PCT、白介素-6(IL-6)、IL-8、IL-10水平检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PCT和IL-6、IL-8、IL-10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及术后第1天的血清PCT和IL-6、IL-8、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感染组患者术后(3~14d)的血清中的PCT和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且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PCT和IL-6、IL-8、IL-10水平逐渐增高。结论联合监测患者外周血的PCT和IL-6、IL-8、IL-10水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作为颅内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9.
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IL-5、IL-10及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柯友建 《中国药师》2010,13(2):259-261
目的:探讨孟鲁司特对哮喘患儿血浆白介素-5(IL-5)、白介素-10(IL-10)的水平及肺功能、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吸入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片5mg,po,qn,连用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哮喘患儿肺功能和气道反应性的变化,并检测血浆IL-5、IL-10和IgE水平的变化。结果:两组哮喘患儿治疗3月后肺功能指标FEV1、PEF、FEF25和FEFSO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患儿气道对组胺的反应阈值Dmin明显升高,气道对组胺的反应性Rrsc降低。两组患儿治疗前血浆IL-5、IL-10和IgE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3个月后血浆IL-5和IgE水平明显下降,IL-10水平明显上升。结论:孟鲁司特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降低患儿的气道高反应性和改善肺功能。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IL-10水平,下调IL-5水平。从而抑制嗜酸性粒细胞在气道聚集,减少IgE分泌,达到抑制气道炎症,缓解气道痉挛,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IL-12和IL-4水平对观察和预测拉米夫定疗效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前后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2和IL-4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9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口服拉米夫定,1次/d,100mg/次,疗程1年。测定不同应答组拉米夫定治疗前和治疗后3、6、12个月血清IL-12和IL-4水平。结果完全应答组拉米夫定治疗后IL-12升高,IL-4降低,且治疗后各时间点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应答组治疗后IL-12升高,IL-4降低,但两者仅治疗后第3个月同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应答组治疗后IL-12、IL-4含量同治疗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应答组治疗后第3个月IL-12、IL-4含量和部分应答组治疗后第3个月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因子含量变化和应答状况之间有一定的联系。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应答状况与治疗后血清IL-12和IL-4水平变化有关,治疗后其水平持续变化且变化大者有更多的机会发生完全应答,因此动态检测IL-12和IL-4水平可以作为拉米夫定用药及疗效判定的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患儿血清中IL-6 IL-10 IL-13及IL-17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抗体夹心法测定46例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40例健康体检儿童血清IL-6、IL-10、IL-13、IL-17的含量,对手足口病患儿急性期、恢复期进行比较,同时对其中重症患儿、普通患儿进行比较,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期重症组与普通组IL-6、IL-10、IL-13及IL-17水平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与普通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重症组与普通组IL-6、IL-17较急性期下降,普通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IL-10、IL-13重症组和普通组均较急性期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两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炎症因子IL-6、IL-17在急性期水平显著升高,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IL-13水平升高持续到恢复期.  相似文献   

12.
何敬远 《中国医药科学》2014,(12):123-125,127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ELISA法检测30例丙型肝炎患者、30例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表达水平。结果相比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健康对照者,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含量显著高于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P〈0.01);经治疗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6、IL-12及IL-33的含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IL-6、IL-12及IL-33介导的免疫应答参与了丙型肝炎的发病,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中有-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IL-2﹑IL-4﹑IL-13和IgE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外周血中IL-2、IL-4、IL-13和IgE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抽取哮喘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空腹静脉血2ml,采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L-4、IL-13和IgE的含量。结果:急性发作组和缓解组中IL-4、IL-13、IgE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2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发作组IL-4、IL-13、IgE高于缓解组,IL-2的含量低于缓解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IL-2、IL-4、IL-13和IgE水平的变化与支气管哮喘发病进程及临床诊治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2、IL-6、IL-10、IL-18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分别应用放免法、ELISA法和单克隆抗体法对30例慢性肾炎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了血清IL-2、IL-6、IL-10、IL-18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检测,并与35名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慢性肾炎患者在治疗前血清IL-2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5),而IL-6、IL-10和IL-18水平高于正常人组(P〈0.01);经半年治疗后血清IL-2、IL-6、IL-10、IL-18和CD4/CD8与治疗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慢性肾炎患者血清IL-2、IL-6、IL-10、IL-18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判断病情及其预后均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IL-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8例川崎病患儿(观察组)和38例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IL-6、IL-10和IL-1水平,观察两组差异及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IL-6、IL-10和IL-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10.3877、15.1010、15.1243,均P<0.05),观察组急性期IL-6、IL-10、IL-1等水平明显高于亚急性期患儿(t=9.7594、11.6486、11.6622,均P<0.05)及对照组(t=11.7032、11.7718、11.8267,均P<0.05).对照组48 h内细胞凋亡率为(2.8±0.8)%,明显低于川崎病患儿的(38.3±7.9)%(t=38.59,P<0.01).血小板升高[(464.0±110.2)×109/L]的川崎病患儿IL-1水平(663±94) ng/L,明显高于无血小板升高[(307.0±104.9)×109/L]的患儿(492±92) ng/L(t =13.1044,P<0.05).结论 检测川崎病患儿血清IL-6、IL-10和IL-1水平,有助于临床判断的病情、并发症情况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IL-6、IL-8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态以及斑块数量,根据斑块超声特点分为不稳定斑块组24例,稳定斑块组35例和无斑块组21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患者血清IL-6、IL-8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组血清hs-CRP、IL-6、IL-8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均P<0.05),稳定斑块组血清hs-CRP、IL-6、IL-8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IL-6、IL-8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自然流产与T淋巴细胞及IL-2、IL-10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伟勤  施毕旻 《江苏医药》2007,33(4):328-329
目的 分析自然流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T、CD4 T、CD8 T细胞)及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自然流产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和流式细胞仪检测42例自然流产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定量检测血清IL-2、IL-10,化学发光法检测血孕酮水平,并进行相关分析,同时与健康早孕组比较.结果 (1)自然流产者外周血CD3 T、CD4 T、CD8 T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健康早孕组(P<0.05).细胞因子IL-2水平在自然流产组较健康早孕组明显升高,而IL-10和孕酮水平明显下降.(2)孕酮水平与细胞因子IL-2及CD4 T淋巴细胞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IL-10呈正相关(P<0.05).结论 细胞免疫异常可能与孕酮的减少相关,并可能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RV)伴良性惊厥患儿血清IL-6,IL-8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轮状病毒性肠炎伴良性惊厥患儿共25例,发病3d内采取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8)。结果:肠炎伴良性惊厥组急性期血清IL-6、IL-8与恢复期血清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惊厥存在免疫失衡、动态跟踪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尤其是IL-6水平的变化为判断预后及病情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IL-3、IL-5及IL-8与鼻息肉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雯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4):1944-1945
目的检测鼻息肉组织中自细胞介素-3(IL-3)、白细胞介素-5(IL-5)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含量,探讨细胞因子在鼻息肉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标本取自50例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研究组)和30例行鼻中隔手术患者的正常下鼻甲黏膜(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IL-3、IL-5和IL-8在鼻息肉标本和正常下鼻甲黏膜的含量。结果鼻息肉组织IL-3、IL-5和IL-8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IL-5和IL-8在鼻息肉组织中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与鼻息肉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