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脏脂肪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LC)、肝细胞癌(HCC)严重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普通人群抗 HCV的阳性率为3.2 % ,全球HCV感染者1.7亿人。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表明,HCV感染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谱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醇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非饮酒与饮酒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在临床表现、病毒学、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162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中,非饮酒者99例,少量饮酒者34例,大量饮酒者29例,3者的病程中位数分别为12、9、8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非饮酒者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 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 inase,AST)、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GG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与少量饮酒及大量饮酒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饮酒者中,高病毒载量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饮酒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1.0%和14.1%,P=0.037)。非饮酒者中肝硬化32例(32.3%),少量饮酒者为13例(43.3%),大量饮酒者为18例(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非饮酒者中死亡2例(4.0%),少量饮酒者死亡2例(5.9%),大量饮酒者死亡5例(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非饮酒者与饮酒者肝癌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饮酒可加重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损害,加速病情的进展,增加肝硬化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大量饮酒有可能促进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复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输血史患者血清进行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及慢性肝病免疫指标观察分析,146例慢性肝病及输血史患者抗-HCV阳性率为52.7%(77/146),HBsAg和抗-HCV双阳性率为18.5%(27/146)。3种肝病患者抗-HCV及HBsAg阳性结果分析表明,HBsAg阳性率无明显差异,而抗-HCV阳性率肝硬化和肝癌明显高于慢性肝炎。HCV引起的慢性肝病IgG、IgA明显增高。预防输血后肝炎,减少HCV对血液的污染是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病生化检验指标的诊断价值与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广东省陆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进行临床生化检验的病毒性肝病患者113例为观察对象,设为肝病组;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体检人员11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生化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总胆汁酸(TBA)]水平,比较不同类型肝病患者的生化指标水平。结果:肝病组患者TBiL、ALT、TBA水平高于对照组,PA、AL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患者TBiL水平低于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急性肝炎患者ALT水平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慢性肝炎患者PA水平高于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急性肝炎患者ALB水平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急性肝炎患者TBA水平高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化检验指标可在病毒性肝病诊断中发挥显著作用,可辅助临床鉴别肝病类型,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通过分析甘肃省武威市2017—2020年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发病报告数据,为丙肝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0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甘肃省武威市的丙肝发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丙肝发病现状和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武威市2017—2020年丙肝发病共计报告6 85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8.76/10万,丙肝报告发病率从2017年的114.83/10万下降至2020年的89.35/10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凉州区病例报告最多,为6 457例(占94.17%),报告发病率为164.15/10万,不同地区丙肝发病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月份丙肝发病数不同(χ2=88.493,P<0.05),在2月和10月出现低峰,累计报告发病数10月最少(449例,占6.55%),2月次之(488例,占7.12%);男性发病报告3 173例(占46.27%),发病率为89.20/10万,女性3 684例(占53.73%),发病率为108.80/10万,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97,P>... 相似文献
7.
肝病专科医院10年来住院病人疾病谱变化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肝病专科医院10年来住院病人疾病谱的变化,分析肝癌病例的某些危险因素,期望在肝病高危人群中早期诊断肝癌。方法:对住院的25840例肝病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1)25840例肝病住院病人中男性占83.54%.女性占16.46%;其中急性肝炎占41.55%,慢性肝炎占30.62%,肝硬化占22.08%,肝癌占5.75%。(2)青年组慢性肝炎比例上升占同病种病人的68.48%(5419/7913),中年组肝硬化比例占同病种病人的54.34%(3100/5705),老年组肝硬化、肝癌的比例均较高,其肝癌占所有肝癌病例的21.00%。(3)前后5年收治疾病谱比较:近5年急性肝炎收治数下降,慢性肝炎、肝硬化在上升,肝癌的比例亦在上升。结论:肝病医院中,中青年慢性肝炎、肝硬化乃至肝癌的收治率在上升。应在传染病医院开展对慢性肝炎,尤其是肝硬化病人的跟踪监测和预防,以期能早期发现和诊断肝癌。对中青年组慢性肝炎病人应及早进行抗病毒和抗肝纤维化治疗,阻断慢性肝炎向肝硬化、肝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深圳市丙肝发生、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丙肝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 2008—2017年报告的深圳市丙肝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深圳市2008—2017年累计报告丙肝病例数18 671例,发病率在14.16/10万~22.31/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18.54/10万,呈现出无死亡、无聚集性疫情、无明显季节性高发的散发特征,但总体发病呈缓慢上升趋势。各年龄组均有发病,病例主要集中在20~50岁年龄组。深圳市0岁组年发病数维持在15例左右,10岁组以下的发病占到全部病例数的1.2%。深圳市丙肝发病人群主要以家务待业及工人为主。结论 深圳市丙肝的发病主要以青壮年劳务工和家务待业人群为主;同时,母婴传播也是深圳市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持续开展针对流动人群丙肝感染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和危险行为的干预,增强其防范意识,降低行为风险以及开展母婴阻断是深圳市预防和控制丙肝的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丙通沙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RNA阳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丙肝)及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19年7月我院门诊长期治疗的80例慢性丙肝及丙肝肝硬化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通沙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丙通沙组口服丙通沙400 mg,每天1次;对照组肌注凯因益生300万IU,每天1次,口服利巴韦林片500 mg,每天2次。两组疗程均为48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8周、12周、24周、48周时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生化、抗-HCV和HCV-RNA定量水平,评估谷丙转氨酶复常率、HCV-RNA低于下限率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第4周、8周时,丙通沙组谷丙转氨酶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第12周、24周、48周时,两组间谷丙转氨酶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丙通沙组在治疗各时间点HCV-RNA低于下限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HCV-RNA低于下限率也逐渐增高。结论:丙通沙治疗慢性丙肝及丙肝肝硬化...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肝病患者血糖异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病并发血糖异常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2例病毒性肝病并血糖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方面的资料。结果:病毒性肝病可并发血糖异常。糖尿病症状不明显。22例重症肝炎中有17例并发低血糖,仅5例并发高血糖。空腹血糖2.5~18.6mmol/L,餐后2h血糖5.9~24.7mmol/L,血钾2.54~5.12mmol/L。有101例控制理想。9例控制不理想,死亡2例。结论:急性肝炎并发血糖异常较少见,重症肝炎及重度慢性肝病并发血糖异常时以低血糖多见,且预后不良。在综合保肝基础上,积极维持血糖稳定,有利于肝病的恢复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12.
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了解原发性肝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状况,并探讨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的关系。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82例肝癌患者、80例肿瘤对照组和103例健康对照组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药品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药库微机系统提供的2003~2006年麻醉药品各品种的用量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郑州市第五人民医院麻醉药品的用药金额逐年增加,芬太尼的用量居各年度首位,吗啡制剂用量逐渐减少,哌替啶注射液用量逐渐减少。结论郑州市第五人医院麻醉用药基本合理,三阶梯止痛方案仍需加大推行力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门诊病人就诊时间及规律,为做好门诊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我院1994~2003年门诊病人就诊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和季节指数分析.结果我院门诊就诊病人呈逐年增加趋势(趋势性检验P<0.01),就诊高峰时间为一年中的6~12月份,一周中的周1~周4.结论加强门诊的管理工作,满足群众卫生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性别、HBVDNA载量、乙肝家族史等因素不同水平之间炎症纤维化程度的构成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年来行肝活检的179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资料,对上述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多数患者30岁以前即开始进入免疫清除期,中重度纤维化多见于40岁以上;男女发病人数比值约为3.5:1,男性G≥2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但男女之间纤维化构成比无差别;HBVDNA处于10^4~10^6copies/ml水平时,中重度炎症(G≥2,76.5%)最为显著,HBVDNA〈10^4copies/ml的患者中重度纤维化比例(S≥2,62.5%)最高。有家族史的患者约占40%,较无家族史者G≥2比例更高(71.2%vs.61%),但纤维化程度方面无差别。结论HBeAg阳性患者年龄、性别、HBVDNA水平、乙肝家族史等因素不同水平间炎症纤维化程度存在构成比差异,对〈40岁、女性、HBVDNA〈104copies/ml及无乙肝家族史的患者,也要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实用全科医学》2015,13(1)
目的 分析山东省立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乙肝五项定量检测结果,了解患者的乙肝感染状况,为乙肝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2011-2013年226 193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分别按年份、性别、年龄和乙肝五项模式进行分组,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HBsAg阳性14 069例,HBsAg阳性率为6.22%(14 069/226 193).2011-2013年HBsA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64%(4974/74 959)、6.18% (4410/71 399)、5.87% (4685/79 835),呈逐年下降趋势.男性HBsAg阳性检出率为7.43%(8855/119 181),明显高于女性的4.87%(5214/107012).0~19岁年龄组HBsAg阳性率最低,为1.28% (364/28 355);30~39岁年龄组HBsAg阳性率最高,为8.21% (2694/30 129).共检出12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式,“乙肝小三阳”检出率最高,为60.63% (8530/14 069);其次为“乙肝大三阳”,检出率为26.05% (3665/14 069);再次为1、3、4、5阳,1、5阳,1、2、4、5阳,1、2、3、5阳,检出率分别为5.52% (777/14 069)、2.84% (400/14 069)、2.04%(287/14069)、1.26%(177/14069);还检出了6种罕见模式:1阳,1、2、3、4、5阳,1、3阳,1、2、5阳,1、2阳,1、2、3阳,检出率均低于1%,分别为0.80%(113/14069)、0.46% (65/14 069)、0.23%(33/14069)、0.08%(11/14069)、0.07% (10/14 069)、0.01%(1/14069).结论 山东地区乙肝感染具有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且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模式以小三阳和大三阳为主,多种感染模式并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用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与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门诊西药房2011年1~12月门诊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处方720张,按照药品分类、用药数量、用药频度(DDDs)以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720张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处方中,以抗HBV药物使用为主,其中,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处方使用率为60.56%。DDDs最高的是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方案以单独使用抗HBV药为主,占86.01%。结论我院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以核苷类药物为主,最常用的抗HBV药物是阿德福韦酯,用药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HD)患者丙型肝炎(HCV)感染情况,探讨其与透析时间、输血次数的关系。方法:应用第二代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病毒,调查慢性肾功能衰竭(ESRF)患者70例,其中维持性血透患者39例,未行血透治疗者31例,并按透析时间、输血次数等分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HD组与非HD组HCV感染率分别是41.3%和3.23%,输血组与非输血组HCV感染率分别是33.33%和3.23%,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透析年限和输血次数是HCV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