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丹 《黑龙江医学》2024,48(4):434-437
目的:探讨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在评估不同分娩方式与产妇盆底功能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4月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6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组与阴道顺产组,每组各80例,另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80例健康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于产后6~8周采用GE Voluson S8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健康女性于体检时进行会阴盆底超声检查。观察并测量静息及Valsalva状态下盆底功能各项超声参数,比较三组女性不同状态下的盆底超声参数差异。结果:静息状态时,剖宫产组、阴道顺产组产妇尿道倾斜角小于对照组,阴道顺产组产妇尿道倾斜角小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6.971,P<0.05)。Valsalva状态时,三组女性膀胱颈位置、膀胱位置、宫颈外口位置、膀胱颈移动度、尿道倾斜角、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及裂孔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8.883、803.493、391.602、223.600、100.175、172.614、165.113、41.806,P<0.05)。阴道顺产组产妇膀胱脱垂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价选择性剖宫产后产妇的盆底功能变化。方法选取行选择性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86例作为研究对象,于产后42 d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观察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时有无盆底组织异常,测量并计算膀胱颈移动度、肛提肌裂孔面积等指标。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有盆底功能障碍组(观察组)以及无盆底功能障碍组(对照组)两组,对两组产妇的临床检查及超声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6例选择性剖宫产后产妇中有盆底功能障碍者(观察组)18例,无盆底功能障碍者(对照组)68例。观察组初产妇临床检查压力性尿失禁6例,阴道前壁脱垂1例,子宫脱垂1例,其余10例未检出异常。对照组初产妇临床检查压力性尿失禁9例,其余59例未检出异常。观察组初产妇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膀胱颈活动度增加13例,阴道前壁脱垂2例,子宫脱垂2例,直肠膨出1例。对照组初产妇经会阴三维超声未检出异常。观察组初产妇在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肛提肌裂孔的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轻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可以简便有效地评价选择性剖宫产后的盆底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3.
郑小叶  张丹  谢晴  马敏涛  王文利 《西部医学》2019,31(12):1935-1938
目的 探讨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动态成像对初产妇膀胱膨出疾病分级与分型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西安市第三医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膀胱膨出)初产妇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的分娩方式分为经阴道分娩组(n=46)及剖宫产组(n=46)。在静息、屏气向下用力动作(Valaslva)及缩肛状态下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尿道及盆膈裂孔的超声成像变化,测量膀胱相关参数数值并进行膀胱膨出Green分型。 结果 两组产妇经会阴盆底超声参数比较中,静止期BSD、尿道膀胱后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剖宫产组产妇张力期BSD、尿道膀胱后角及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均明显小于经阴道分娩组产妇(均 P<0.05)。 经阴道分娩组产妇膀胱膨出Green分型中,Ⅰ型6例(13.04%),Ⅱ型26例(56.52%),Ⅲ型14例(30.43%);剖宫产组产妇膀胱膨出Green分型中,Ⅰ型14例(30.43%),Ⅱ型23例(50.00%),Ⅲ型9例(19.56%)。经阴道分娩组Ⅰ型膀胱膨出者明显少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产妇Ⅱ型、Ⅲ型膀胱膨出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会阴四维盆底超声检查可清楚显示盆底解剖结构,有效区分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的盆底Green类型,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乔国华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249-1250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于陇西县巩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娩的100例产妇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甲组和乙组,每组各50例,甲组为剖宫产分娩,乙组为阴道自然分娩,观察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均采取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比康复前后盆底肌肌力,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尿失禁、大便失禁、子宫脱垂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乙组阴道前后壁脱垂发生率高于甲组(P<0.05),康复前甲组盆底肌肌力优于乙组(P<0.05),康复后两组盆底肌肌力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相对阴道分娩较小,但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产后早期行康复治疗,均可使盆底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方法:自2018年9月起选取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产检、分娩,并在盆底治疗中心接受产前、产后盆底功能检查的初产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阴道分娩组进一步分为会阴侧切组组和非会阴侧切组。分别在孕36~38周和产后6~8周对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数值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截至2019年8月共入组221例产妇,阴道分娩组139例(会阴侧切组61例,非会阴侧切组78例)、急诊剖宫产组27例和择期剖宫产组55例。孕36~38周时,阴道分娩组、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产妇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8周时,阴道分娩组盆底肌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均低于急诊剖宫产组和择期剖宫产组(P<0.05~P<0.01);会阴侧切组与非会阴侧切组比较最大肌电位、Ⅰ及Ⅱ类肌纤维肌力及疲劳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在产后早期对盆底肌电位及肌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陈艳  王竞宇  叶德华  彭利  何莲  陈梅  魏瑶 《西部医学》2014,(12):1692-1695
目的 应用经会阴超声评价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盆底支持组织功能产生的近期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13年8月~ 2014年4月在产科分娩后6~8周的产妇201例,按照不同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74例)与选择性剖宫产组(127例),分别于检查前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基本情况.应用经会阴超声在安静状态及压力状态下(Valsalva动作)分别测量各组患者的膀胱尿道后角角度(Ar、As),膀胱颈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Dr、Ds),膀胱颈角度(θr、θs),膀胱颈旋转角度(θ),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宫颈外口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CV-VD),肛直肠连接部距耻骨联合下缘距离(ARJ-VD),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产后6~8周会阴超声结果显示,阴道分娩组与选择性剖宫产组比较,Ar、As、Dr、Ds、θ、UVJ-M均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静息期和张力期CV-VD两种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期ARJ-VD两种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张力期ARJ-VD两种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性剖宫产组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率为28.3%(36/127例),较阴道分娩组的63.5%(47/74例)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会阴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显示,阴道分娩近期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影响大于选择性剖宫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及产后性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待产孕产妇102例,所有产妇产后均回院检查。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61例)及剖宫产组(41例)。产前及产后6周用Oxford盆底肌力评分法评定两组产妇盆底功能、参照女性性功能量表(FSFI)评估两组产妇性功能。结果产后6周剖宫产组盆底肌力评分为(4.53±0.23)分,高于阴道分娩组(3.48±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周剖宫产组性唤起、性欲、性高潮、性满足各维度评分高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娩方式均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及产后性功能均有影响,且阴道分娩影响更为严重,产后早期应对产妇实施盆底康复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经会阴盆底实时三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的女性产后盆膈裂孔解剖结构的重塑状态。方法选取定期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初产妇82例,于产后6~12周行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其中阴道分娩组55例,又分为自然分娩组(n=44)和产钳分娩组(n=11);剖宫产分娩组27例。观察各组妇女的盆膈裂孔形态结构及特征,测量其在静息、Valsalva动作和缩肛动作3种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参数及膀胱颈最大移动度。结果经会阴盆底三维超声图像显示,产后妇女的盆膈裂孔两侧耻骨直肠肌结构较模糊,部分产妇单侧或双侧耻骨直肠肌从耻骨联合处撕脱。盆膈裂孔内的结构模糊,部分可观察到膀胱回声图像。在缩肛动作状态下,阴道分娩组产妇盆膈裂孔各参数明显大于剖宫产组(P<0.05);而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两组产后盆膈裂孔各参数基本一致(P>0.05);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明显大于剖宫产组[(15.3±3.8)mmvs(11.7±3.6)mm](P<0.01)。自然分娩组和产钳分娩组的产后盆膈裂孔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产钳分娩组的膀胱颈最大移动度明显大于阴道自然分娩组[(21.2±2.9)mmvs(16.1±3...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产次自然分娩对产妇分娩不良事件及盆底结构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于医院产科自然分娩的产妇120例.按产次不同进行分组,初产妇60例为对照组,二次自然分娩产妇60例为观察组.利用盆底超声检查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盆底结构功能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产后直肠膨出、子宫脱垂、会阴体过度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盆底三维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评估不同方式分娩后肛提肌的损伤情况,为临床提供盆底肌损伤相关的影像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初次分娩的产后女性280例,其中自然阴道分娩组120例,产钳助产组40例,剖宫产组120例,均行会阴盆底三维超声检查,对肛提肌损伤进行诊...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重度妊高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 ,严重可以导致母婴死亡。对妊娠足月的重度妊高征 ,可以根据其临产与否及宫颈条件 ,立即决定其为阴道分娩或是剖宫产术。对于妊娠晚期的重度妊高征 ,因其胎龄不足月 ,胎儿生长发育及胎肺成熟度情况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根据其病情变化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或终止妊娠的时机[1,2 ]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治疗进行监测 ,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现将 2 0 0 0年至今我院收治妊娠晚期重度妊高征 30例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 31~ 36周重度妊高征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