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有效的疼痛管理是实现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外周神经阻滞对于术后疼痛的控制意义重大,临床医师致力于寻找对肌力影响小、有利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运动功能早期恢复的神经阻滞。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阻滞可以选择性阻滞膝关节后部末端感觉支,不影响腓总神经的运动支,从而能在充分镇痛的条件下对肌力产生最小的影响。该文就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阻滞的提出、阻滞入路及方法、与不同神经阻滞联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优势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连续腰大肌间沟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疗效 ,并与硬膜外镇痛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病人 2 0例 ,随机分为 2组 ,EA组 :硬膜外术后镇痛 ,采用 0 .12 5 %罗吡卡因 芬太尼 2 μg/ml,5ml/小时 ;PA组 :腰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 ,采用 0 .12 5 %罗吡卡因 ,5ml/小时 ,两组维持镇痛 3~ 5天。记录静息和持续被动运动时的VAS疼痛评分 ,肌力分级 ,镇静程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在术后 12小时 ,2 4小时患膝持续被动活动(CPM ) ,4 8小时 (CPM )时PA组VAS评分明显小于EA组 ;肌力分级在术后 12小时和 2 4小时PA组高于EA组 ;PA组无并发症发生 ,EA组术后恶心发生率明显高于PA组 ;两组病人镇静程度无差异。结论 :腰大肌间沟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较之硬膜外镇痛明显减轻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 ,减少并发症发生 ,对下肢肌力影响更小 ,因此是一种令人满意的术后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晚期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可以解除膝关节疼痛,重建膝关节功能。但是其术后中重度疼痛可能延迟早期动员和延长住院时间[1],因此良好的疼痛缓解对术后康复非常重要。既往医生常用股神经阻滞(FNB)与坐骨神经阻滞(SNB)组合为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镇痛,但是这个组合存在影响肌力的副作用。近年来,由于收肌管阻滞(ACB)既能够提供类似于股神经  相似文献   

4.
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适用于膝关节炎和退行性病变患者,能够恢复患者的关节运动功能并提高其生活质量,TKA为患者带来的远期好处是不言而喻的;但TKA也会引起术后早期剧烈疼痛,为此完善术后镇痛至关重要。TKA常用的术后镇痛方法包括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以及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镇痛技术,如连续股神经阻滞。本文主要综述连续股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陈骁  张卫 《大医生》2022,(7):137-141
术后疼痛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常见的不良反应,术后疼痛包括切口疼痛、术后早期疼痛及术后持续性疼痛,长期以来一直是TKA围术期关注的热点,疼痛的产生与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周围神经阻滞、中枢痛觉过敏及炎性介质密切相关.而目前临床常用的镇痛方法有口服或肌内注射镇痛药、局部浸润麻醉镇痛、周围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镇痛及冷冻疗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不同路径髂筋膜间隙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阻滞麻醉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内测组和外侧组各46例,均在全麻下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前分别经内侧和外侧入路给予髂肌筋膜间隙阻滞,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术后镇痛效果.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舒芬...  相似文献   

7.
黄亚男  钱静 《全科护理》2021,19(21):2943-2946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用于全膝关节置换病人术后的镇痛效果及急性疼痛护理.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19年11月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20例,两组病人均行蛛网膜下隙麻醉.A组病人术后镇痛方式采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B组病人术后镇痛方式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观察比较两组病人在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时静息状态、主被动活动时的疼痛评分及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在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静息和主被动运动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人术后6 h、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镇静过度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A组病人头晕、恶心、呕吐等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自控镇痛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理想的术后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3月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RA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于静吸复合全麻下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术,对照组予以静脉自控镇痛,观察组予以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RA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较好,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重度屈曲畸形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方法。方法:对80例重度屈曲畸形>60°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采用系统的康复方法,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术前膝关节评分为(51.25±6.10)分,康复内容包括:肌力、肌耐力、本体感受功能、活动度、理疗、传统中医推拿疗法、心理护理。通过功能评分、稳定性、肌力、满意度几方面,评价其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膝关节肿胀已消除,术后平均1年患膝股四头肌、腘绳肌、腓肠肌肌力均达到Ⅳ级(徒手肌力评定分级)以上。患者主观满意程度高,膝关节功能评分为(87.13±7.43)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重度屈曲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用该康复方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背景:围全膝关节置换期疼痛处理一直是临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寻找安全有效的镇痛方式,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重要任务之一。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镇痛、康复的效果,探索相关的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方法:随机选取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40例,按照镇痛方案的不同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每组20例。患者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膝关节置换并进行术前宣教和塞来昔布给药。置换后硬膜外镇痛组通过留置导管连接0.2%罗哌卡因、2mg/L芬太尼止痛泵镇痛;股神经阻滞镇痛组通过股神经阻滞导管间断注射0.2%罗哌卡因镇痛。观察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6,12,24h和2—7d每天的疼痛程度,以及2-7d每天的膝关节活动度。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后2-7d,2组患者每天的静息痛和活动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均呈下降的趋势,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小于硬膜外镇痛组患者。置换后2-7d,股神经阻滞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都逐渐升高,股神经阻滞镇痛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大于硬膜外镇痛组。结果说明虽然硬膜外镇痛和股神经阻滞镇痛都能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但股神经阻滞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后近期的运动镇痛效果优于硬膜外镇痛,能加快患者关节功能的康复,且多模式联合镇痛方案能有效控制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连续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及早期临床疗效的作用。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60例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连续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continuouspsoasplexusandsciaticnerveblockanalgesia,CPSA)、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intravenousanalgesia,PCIA);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4、8、12、24、36、48、72 h不同时间点静息时VAS评分(rest visual analog scale,RVAS)和被动活动时VAS评分(passive VAS,PVAS),吗啡类镇痛药物追加使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前及术后72 h内下肢肌力Bromage评分,术后0、2和12周膝关节功能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以及并发症。结果 :与PCIA组相比,CPSA组术后12 h,24 h,36h的RVAS评分和24 h,36 h,48 h的PVAS评分降低(P<0.05),术后吗啡类镇痛药使用量减少(P<0.05),术后镇痛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率减少(P<0.05),患侧下肢肌力Bromage评分无差异(P>0.05),不增加术后相关并发症。随访12周,两组患者TKA术后HSS评分均较术前(0 w)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早期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能显著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且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患者进行早期功能康复,但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模式护理对膝关节置换术后CPM康复训练中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实施膝关节置换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第2天应用CPM功能练习。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常规镇痛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多模式镇痛的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术后的第3、5、7、14天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的护理能够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应用CPM练习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比研究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联合隐神经阻滞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择期膝关节置换患者50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B组(超声引导腘窝坐骨联合隐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镇痛药术后镇痛)和C组(静脉镇痛药术后镇痛)。所有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完成手术并在手术结束后连接一次性镇痛泵行静脉自控镇痛。B组手术前在患肢行超声引导腘窝坐骨联合隐神经阻滞;C组不做特殊处理。分别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身高、体质量、年龄、手术时长)进行观察研究。两组患者术后2、4、6、8、10h的视觉模拟静息疼痛(RVAS)评分、术后4、6、8、10h的被动活动(PVAS)评分及6、8、10h的主动活动(IVAS)评分、术后不良反应、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按压次数、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镇痛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B组与C组比较:RVAS、PVAS、I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患者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显著延长、按压次数显著降低、首次下床时间显著提前、不良反应发生率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单次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在泸州市中医医院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组和C组,每组28例。E组采用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单次坐骨神经阻滞镇痛,C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6、12、24、48h的静息视觉模拟评分(RVAS)与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PVAS),术后48h内下肢肌力Bromage评分,术后补救镇痛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6、12、24、48h的RVAS评分和PVAS评分与同组术后2h时比较均明显升高(P0.05)。E组术后2、6、12、24、48h的RVAS评分和PVAS评分均显著低于C组(P0.05)。E组在术后2h和6h的下肢肌力Bromage评分显著高于C组(P0.05),两组术后6、12、24、48h的下肢肌力Bromage评分与同组术后2h比较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E组术后补救镇痛率及头晕、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单次坐骨神经阻滞能显著缓解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2例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61例,关节镜下清理术)与观察组(61例,膝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3、12个月,两组的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关节稳定性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的膝关节活动度及最大屈曲度均大于术前,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的SF-36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降低,等长收缩最大肌力均增大,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的随意运动肌力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的FJS评分均高于术后6个月,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下肢运动能力,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收肌管阻滞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1~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单次收肌管阻滞进行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对照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单次股神经阻滞进行围手术期镇痛。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 h、24 h、48 h静态疼痛和动态疼痛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和1周膝关节活动度和股四头肌肌力。当VAS7分时口服50 mg盐酸曲马多进行补救镇痛治疗,记录两组术后补救镇痛治疗的患者数量和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2 h、24 h和48 h静息VAS为6.5±0.9分、5.8±0.7分和4.2±0.5分,动态VAS为7.1±0.9分、5.9±0.8分和4.5±0.6分;而对照组静息VAS为6.4±0.8分、5.6±0.6分和4.1±0.5分,动态VAS为7.2±0.8分、5.8±0.7分和4.4±0.5分。两组术后各时间点静息VAS和动态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使用盐酸曲马多数量和镇痛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收肌管阻滞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镇痛效果满意。该神经阻滞方法对股四头肌肌力没有影响,有利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床头VAS评分辅助疼痛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在该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7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骨科疼痛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疼痛护理基础上,进一步给予辅助疼痛护理,如:个体化镇痛、合理饮食、早期镇痛、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早期功能锻炼等;对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10天的疼痛状态进行床前每日VAS评分监测.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术后第4天及术后第5天下降的峰度最大;患者在术后第2天及第3天的疼痛评分最高;观察组术后第1天至术后第10天的疼痛评分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第2天及第3天的疼痛程度最大,需要护理工作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辅助疼痛护理能显著降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推拿联合功能锻炼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94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以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术后接受功能锻炼,研究组47例术后接受中医推拿联合功能锻炼,对比两组膝关节恢复质量、疼痛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毕关节活动度、屈曲度、股四头肌肌力以及静息状态、运动状态疼痛评分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2个月关节活动度、屈曲度、股四头肌肌力均高于对照组,静息状态、运动状态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4%,低于对照组的27.66%,P<0.05。结论: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期配合功能锻炼的同时联合中医推拿,可以提升膝关节的恢复质量,缓解术后疼痛,并且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926-1927
目的分析研究多模式镇痛在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应用效果,为减轻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感提供新的思路及理论支持。方法抽取20 13年6月~2015年12月我院接收的62例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术后采用0.3ug/kg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观察组采用0.2ug/kg舒芬太尼复合双侧股神经单次阻滞,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段静息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训练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d及术后2d RVAS、E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45%,对照组为25.8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镇痛基础上,复合双侧股神经阻滞可有效减轻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5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全部患者均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比较患者术前、术后HSS评分和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的疼痛评分、功能评分、关节活动评分、屈曲畸形评分、关节肌力、稳定性和HSS总分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不良症状,但是要求手术操作技术精湛,并且需要术后加强康复训练,方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