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9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最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max),按颈动脉超声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出平均脉压及脉压指数,观察两组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差异以及IMTmax与脉压及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PP及PP均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IMTmax与PP及PP密切相关(r分别为0.357和0.412,P均<0.01).结论 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9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最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max),按颈动脉超声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出平均脉压及脉压指数,观察两组脉压及脉压指数的差异以及IMTmax与脉压及脉压指数的相关性.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PP及PP均较颈动脉正常组增高(P<0.05).IMTmax与PP及PP密切相关(r分别为0.357和0.412,P均<0.01).结论 脉压及脉压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且脉压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较脉压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程度的关系。方法:利用常规的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测定及计算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并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平均颈动脉内径、最大血流速度和阻力指数。结果:AASI与IMT呈正相关(r=0.37,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AASI〉中位数(AASI〉0.51)组的IMT高于AASI≤中位数(AASI≤0.5)组(P〈0.01)。结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AASI增加与颈动脉IMT独立相关,提示AASI和动态血压监测在心血管风险评估中的有效性。其应用价值尚需较大规模临床人群验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二者的关系。方法:2002年12月~2004年12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病人。对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所有资料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均以x±s表示,脉压与IMT及斑块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随着脉压水平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斑块的检出率也明显上升。结论:脉压与颈动脉IMT及斑块的检出率呈正相关,这与国内许多相关性的研究结果相似。高血压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的,对脉压和颈动脉IMT的深入认识和积极干预,有助于临床对无症状但存在亚临床动脉硬化的患者进行早期检测,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无创、简便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患24小时动态脉压及其他动态血压参数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分3组,高血压病组(EH);高血压病并2型糖尿病组(EH+DM);正常对照组。分别对3组患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IMT≥1.3mm判断为颈动脉硬化。结果:EH组及EH+DM组收缩压及脉压均显高于对照组;EH+DM组24小时脉压、白天脉压及夜间脉压和IMT均明显高于EH组(P<0.05);男性IMT大于女性(P=0.02);脉压、收缩压与IMT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夜间脉压和年龄与IMT有显相关性。结论: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患,收缩压、脉压和年龄与IMT密切相关,但仅夜间脉压和年龄与IMT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1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运用B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硬化斑块,根据内膜厚度和斑块的有无分两组,67例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和)斑块(Ⅰ组),46例颈动脉内膜正常(Ⅱ组);正常血压对照组20例(Ⅲ组)。所有病例行颈动脉内膜、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别测定过时域(24h、夜间、白昼)动态脉压、血压负荷,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指标。结果高血压Ⅰ、Ⅱ组的动态脉压、血压负荷较对照组Ⅲ组明显增高,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Ⅰ组与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密切相关,动态脉压可反映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反映血压波动程度的动态血压曲线平滑指数(S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9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两组:颈动脉正常组(CAN组)44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50例,对两组的动态血压曲线SI进行比较。结果CAS组24h收缩压SI(24hSIS)、24h舒张压SI(24hSID)、夜间收缩压SI(nSIS)、夜间舒张压SI(nSID)明显低于CAN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24hSIS、nSIS、nSID之间呈负相关。结论SI作为一种反映血压波动的监测指标,可以更好地反映血压的波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高血压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患者血压的动态变化。方法 监测CAS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 (I组 )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 (Ⅱ组 )患者和颈动脉正常 (CAN)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 (24hMSP)、白天平均收缩压 (dMSP)、夜间平均收缩压 (nMSP)、24h平均舒张压 (24hMDP)、白天平均舒张压 (dMDP)、夜间平均舒张压 (nMDP)。 结果 CAS组及Ⅱ组的24hMSP、dMSP、nMSP均高于CAN组 (均P<0.05) ;Ⅰ组nMSP、dMDP、nMDP高于CAN组 (P<0.05) ;CAS组的非杓型血压检出率均明显高于CAN组 (均P<0.01) ,而舒张压的各项测值与CAN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均P>0.05)。结论 动态血压的平均收缩压增高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是造成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特别是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原因 ,单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即可导致动脉内膜的增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监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观察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高频超声探头对128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并检查70例无高血压患者作对照组。结果128例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者72例,检出率56.2%,对照组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者13例,检出率18.5%,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在高血压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差异以及差异因素分析。方法:将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40例、IMT增厚组35例、无颈动脉硬化组37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SBP、PP、BMI、FBG、TC、TG、HDL-C、hs-CRP、UA诸项指标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颈动脉斑块组、IMT增厚组以上指标均比无颈动脉硬化组差异显著(P<0.05),且高血压病程、BMI、FBG、TC四个指标颈动脉斑块组与IMT增厚组差异显著(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SBP、PP、BMI、FBG、TC、TG、HDL-C、hs-CRP、UA是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且高血压病程、BMI、FBG、TC四个指标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按动态血压结果分为勺形与非勺形组;同时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斑块.结果非勺形组患者IMT(1.14±0.17mm)较勺形组患者IMT(1.01±0.19mm)增厚(t=3.55,P<0.01);非勺形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55.56%)较勺形组患者(28.89%)明显增加(X2=6.54,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代谢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检测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与34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脂蛋白a水平,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增厚、斑块形成明显增多;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脂蛋白a明显增高。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脂类代谢异常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有关。及时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评价病变程度,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是全身中型动脉的代表,其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外周动脉等的硬化程度,可作为一个良好的窗口来监测体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有效评估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程度\[1-2\]。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BPM)可如实反映患者血压的波动和昼夜节律变化等,对高血压病的诊治及预后判断具有较大意义\[3-4\]。因此,本研究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结合ABPM技术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昼夜节律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6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脑梗死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其颈动脉狭窄进行分度并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60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53例,占88.3%;对照组60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6例,占2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程度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血压、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320例来院体检人群,测量其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并将其分为高血压组、高脂血症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及对照组,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以及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22.22%,高脂血症组发生率为24.68%,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组发生率为36.5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均P<0.05);且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及单纯高脂血症组(均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组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高血压、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且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扫描,检测患者hs-CRP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hs-CRP的关系。结果颈动脉硬化组患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hs-CR的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随着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增加,hs-CRP浓度也逐渐上升。结论血清hs-CRP可间接反映颈动脉硬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应用Tei指数评价不同脉压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功能的临床研究。方法对6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24例血压正常老年人对照者进行24h动态平均脉压(24hMPP)测定,按24hMPP不同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24hMPP〈60mmHg组(Ⅰ组,32例)和24hMPP≥60mmHg组(Ⅱ组,30例)。所有观察时象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内径(IVS、LVPW、LVDEd)。计算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二尖瓣血流频谱图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比(E/A)、左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主动脉射血时间(ET)、左室射血分数(EF)以及Tei指数。结果Ⅱ组LVEDd与Ⅰ组和时照组比较增大(P〈0.05)。Ⅰ、Ⅱ组IVS、LVPW、LVMI与对照组比较增加(P〈0.05)。Ⅰ、Ⅱ组E/A与时照组比较减小(P〈0.05),Ⅱ组减小更为明显(P〈0.05)。Ⅰ、Ⅱ组的IVRT、Tei指数较对照组延长(P〈0.05),且Ⅱ组的延长幅度比Ⅰ组大。脉压与IVRT、Tei指数正相关(r=0.48,r=0.47,P〈0.05),与EF、E/A轻度负相关(r=-0.32,-0.36,P〈0.05)。结论脉压增大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功能。Tei指数能直观、简便、敏感、综合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的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