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琴 《海军医学杂志》2009,30(2):177-180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所致的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许多心源性猝死都与斑块破裂及其合并症有关[1].所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在这方面研究的新领域是血压波动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BPV)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以此来寻找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本文就血压波动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刘辉 《重庆医学》2011,40(26):2695-2697
国内外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预测因子[1].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预后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它亦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2].现将近年来的脉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压从115/75mmHg开始,血压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正相关,血压每增加20/10mmHg,发生心脑血管危险性就增加1倍.2003年,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首次提出"高血压前期"这一概念.目前大量研究表明,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1,2],远期并发症使患者死亡率增加[3].目前高血压前期已受到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 000万[1],而因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死亡率居我国疾病死亡率之首[2].因此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十分必要.本研究对在我院疗养的123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在疗养期间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是医疗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引起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之一[1]。高血压与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共存时被称为H型高血压,可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明显加大。血压变异性(BPV)是指个体血压在单位时间内的波动程度,研究发现[2],高血压造成的靶器官损害累及脑、心、肾和血管等重要器官,不仅与24 h平均血压有关,同时也与血压变异性关系密切,血压变异性越高靶器官损害越严重。目前临床尚未完全阐明血压变异性的机制,但大量循证医学表明,BPV受到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习惯、自主神经功能等影响,其中季节变化对血压变异性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高血压研究领域新热点。故就季节变化对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影响的相关性研究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于潇  林君  李肃义 《广东医学》2012,33(15):2356-2359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与饮食结构的不断提高,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高血压人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也越来越引起重视[1].目前,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证实,血压是生命体征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反映心血管功能的生理指标,也是反映人体循环系统技能的重要参数[2],为疾病诊断、治疗效果观察、康复过程监控和进行预后判断等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3].因此,血压的测量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无创血压测量技术是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而产生的动脉搏动、容积变化等信号的提取、分析以及处理,从而计算得到相应的血压测量值[4].无创血压的测量分间断和连续两种方式.传统间断无创血压测量(如柯氏音听诊法和示波法)无法实时检测,且影响因素多,误差较大.连续无创血压测量能够监测每个心动周期中的动脉血压波形变化,不仅为高血压等患者提供及时发现治疗的有效途径,更在如超重、失重、航天员训练等特殊环境中体现出明显优势.与间断测量方法相比,无创血压连续测量在临床和医学研究中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载脂蛋白A和B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研究表明,载脂蛋白A(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本研究旨在观察辛伐他汀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载脂蛋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研究表明,载脂蛋白A1(apoA1)和载脂蛋白B(apoB)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1].本研究旨在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载脂蛋白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1].目前,病因尚未明了,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疾病,晚期又可导致心、脑、肾等多脏器的病变,具有危害性大、发病率高的特点[2].  相似文献   

10.
沈鹏宇  范明月  冷冰  崔亚登  张锐  李革 《重庆医学》2017,(34):4868-4871
高血压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首要的致病因素[1].在全球范围内,54%的脑卒中和47%的缺血性心脏病都是由高血压引发的[2].研究表明,控制血压可减少或延缓这些并发症[3].多数高血压患者终生需服用多种降压药物来控制高血压,但药物具有毒副作用且控制高血压的达标率较低,因此采用非药物的方式控制高血压日益受到重视[3].高血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病,它的发生发展与膳食营养具有密切联系,合理的膳食结构可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4].本文旨在了解重庆市人群高血压患病情况,对膳食营养素摄入与高血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为重庆市高血压病的膳食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方法]随机抽取447名50~60岁的农村社区内常驻人口,采用面对面询问法收集有关研究变量的资料.[结果]不同民族居民的血压水平与其它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存在差异.[结论]制定延边地区高血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时应考虑民族及血压种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原发性高血压的早期防治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总危险的重要基础.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中医体质是一种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1].通过分析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类型特点,可以了解不同中医体质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易患程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受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有研究表明[1],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长期卧床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心脏康复可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心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2].  相似文献   

14.
吴丽娟 《新疆医学》2014,(2):118-119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症,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眼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即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1].高血压是世界各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据相关文献报道,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其发病率逐年增加[2].高血压患者如不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血压进行控制,将会加大各种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而慢性心脑血管性疾病也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3].正常人血压应低于140/90 mmHg,高于上述标准即为高血压.凡能降低血压而用于高血压治疗的药物称为抗高血压药物[4].  相似文献   

1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S)是因睡眠时反复发作的咽腔狭窄和塌陷所致,表现为打鼾,睡眠时反复发生呼吸暂停、血氧饱和度下降和睡眠破碎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2].OSAS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增加,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对OSAS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其特点和规律研究较少.本研究分析了OSAS患者的昼夜血压变异性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建英 《微创医学》2004,23(4):515-517
年龄≥60岁,收缩压(SPB)≥140 mmHg或(和)舒张压(DPB)≥90 mmHg者称老年高血压.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一部分是由老年前期延续而来,另一部分是在老年期才出现血压升高.老年高血压的特点是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多见,脉压增大,血压波动大,并发症多,合并症多,致残致死率高.收缩期高血压可使总死亡率、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2~4倍[1],脉压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3].本文就老年高血压的治疗的有关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陈永东 《右江医学》2010,38(2):212-214
人从睡眠到清醒并开始活动以后,血压从较低水平迅速上升,是昼夜血压变异程度较大的阶段.据观察,在未经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清晨6:00~10:00时收缩压平均升高14 mmHg,甚至可上升80 mmHg,国内外把这种清晨血压急剧上升的现象称作血压晨峰[1].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及脑卒中等恶性心脑血管事件好发于清晨醒后的数小时,而夜间发病率最低,因此,人们推测清晨血压的骤升是发生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许多高血压患者而言,清晨血压的骤然升高在原有靶器官损害的基础上增加了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这意味着探讨血压晨峰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策略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期未控制达标的高血压可引起心脏、大脑和肾脏等多个靶器官损害,是老年高危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新的高血压药物层出不穷,同时患者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显著减少.但高血压患者中仍有20%~30%的患者在联合使用3 种或3种以上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后(其中1种为利尿剂)血压仍不能控制在目标水平,称为顽固性高血压[2-3].其中药物剂量不足、患者依从性欠佳或不恰当药物组合,是多数血压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4].在上述患者中仍有5%的患者在接受规范降压治疗后仍不能实现控制血压达标,同时此类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不良事件风险是普通患者的数倍[5],因此急需探索新的血压控制方法.近年来,利用肾脏去交感化(renal denervation,RDN)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成为研究的热点,新的非药物治疗高血压器械层出不穷.本文将器械治疗高血压的相关研究进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系统护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缓慢进行性发展、血压不易控制、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发病率持续增高,并有年轻化趋势,成为中国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与遗传及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高钠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2].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口结构已步入老年化,目前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约2亿[1].高龄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研究[2]证实,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上述疾病发生的关键起始环节.氧化应激已被证实是导致老龄相关血管内皮功能损害的关键因素,而补充外源性的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在离体及动物实验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3],但临床试验的结果仍存在一定争议[4].由于老龄相关的血管损害早期缺乏显著的临床特征,目前尚无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因此,亟待加强相关机制研究,以建立更为有效和具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