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用单克隆抗体一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对我国山丘疫区27例(32人次)黑热病患者在斯锑黑克治疗前、后检测循环抗原作了对比观察,以考核疗效。其中25例治前骨髓涂片查见病原体,2例骨髓片漏诊。32人次治疗前MeAb—AST均显阳性反应。一个疗程后McAb—AST转为阴性的16人次,临床表现为痊愈,McAb—AST仍为阳性反应的9例,临床表现也未愈;余7人次McAb—AST与临床症状均有一定程度好转。本法显示的结果与患者病情的归转状况及病原体的查获与否是相吻合的。表明McAb—AST可用于黑热病治后近期疗效考核,且可弥补骨髓涂片的漏诊。  相似文献   

2.
应用McAb斑点-ELISA直接法检测黑热病病人循环抗原已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1990年5月我们试用McAb斑点-ELISA直接法,检测四川省汶川县113头犬的血清循环抗原,调查当地犬利什曼病的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3.
斑点—ELISA法在肺吸虫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86年我们报告用斑点-ELISA法诊断血吸虫病以来,该法往国内已应用于黑热病、华支睾吸虫病、疟疾、包虫病等的诊断,都获得较为满意的结果。认为该法具有敏感、特异、简单易行、试剂用量少、不需特殊  相似文献   

4.
鲍勇  吴中兴 《地方病通报》1993,8(1):101-104
本文用LDT方法于1989~1991年对山东、江苏两省15个地市、28个县区、89个村庄12835名农村居民进行了黑热病的免疫学研究。结果发现,在近30年无病人地区,30岁以下无一人呈LDT阳性反应;而近10年曾有病人地区,各年龄组均有阳性人群,且10岁组(1.81%)和30岁组(3.28%)阳性率差异不显著(x~2=2.18,P>0.05)。两地区LDT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对泰安地区青少年进行LDT的动态观察,发现其阳性反应和黑热病患病率呈正比关系。不仅证实LDT对黑热病流行病学研究的作用,而且初步肯定了LDT用于黑热病防治效果考核的可行性。对IFAT在黑热病研究方面的应用亦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5.
分析2例非疫源地黑热病病历资料。2例患者均有黑热病疫区生活史,且长期不规则发热,脾脏呈进行性肿大,肝脏肿大,白细胞计数降低,贫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骨髓检查显示网状吞噬型细胞多见,吞噬细胞内外可见利杜体,因此确诊为黑热病。予以对症治疗和葡萄糖酸锑杀虫治疗,患者发热症状消失,血细胞数回升,脾脏回缩,肝功能恢复,2例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6.
对黑热病诊断的疑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传染病杂志》2 0 0 2年 8月发表了《二性霉素B治疗黑热病一例》和《黑热病致下消化道大出血一例》2篇文章。笔者就文中有关黑热病的诊断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谨供同道参考和指正。1.从流行病学来看 ,此 2例均不在流行区域、且非流行季节 ,因此可以说若有黑热病发生确实罕见。此点不支持黑热病的诊断。2 .葡萄糖酸锑钠仍为首选高效低毒杀利什曼原虫药 ,具有作用快、疗效高、疗程短以及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而这2例患者治疗效果均不佳 ,此点也不支持黑热病的诊断。3 .例 1用二性霉素B治愈倒更加支持深部真菌病。4.急性播散性组织胞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黑热病患病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1∶3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近年发病的21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按照1∶3的比例在同村选择性别相同、年龄相差不超过1岁、无黑热病病史及黑热病临床症状和体征,且rK39测试结果阴性的63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对生活习惯、居住环境和行为等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畜圈与卧室的距离和近两年家庭成员或邻居有无黑热病患者两个因素在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家畜数量、畜圈与卧室的距离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家畜数量、畜圈与卧室的距离是居民患黑热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用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又一次对50例黑热病确诊患者作血清抗原检测,以诊断黑热病。阳性率达100%。与前文报道的51例共计101例的阳性率为97.03%。509份对照血清(合计)中,假阳性反应1例(0.2%),特异性达99.8%。本文新病例乃在改进及简化方法基础上获得了更满意的效果。分析甘肃陇南、四川北部63例患者的年龄分布可见:10岁以下占65.1%;11—20岁,12.7%;21—30岁, 17.4%;21—40岁,4.8%;40岁以上无病例。符合山丘型黑热病的特点。本文总结出McAb—AST为敏感性高(97.03%),特异性强(99.8%)的黑热病实验断方法。经简化后,适合于广大基层单位推广使用,由于所需血清样品量微,取材方便,在儿童多发的山丘型黑热病疫区的应用,较之骨髓涂片诊断法的优越性,更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9.
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1号染色体Lsh~3纯合子的BALB/c小鼠对内脏利什曼原虫很敏感,感染后表现与人体黑热病相似,被广泛用于黑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陇南地区黑热病流行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黑热病在甘肃省主要流行于陇南地区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舟曲县、迭部县等10余县.做好黑热病防治工作,对我省控制黑热病流行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 建立适合快速检测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者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 方法 选择利什曼原虫kDNA小环保 守区的2对快速诊断特异性引物RV1?RV2、 K13A?K13B,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山东分离株前鞭毛体抽提的kDNA为模板进 行PCR扩增, 并通过对扩增条带测序比对来鉴定方法的可靠性。运用该法对四川省黑水县105例无症状家犬和新疆喀 什地区部分乡镇75例无症状易感人群的静脉血样进行检测, 并同时对上述地区确诊的部分病犬及病人 (均为7例) 进行 检测, 以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准确性。结果 结果 RV1?RV2、 K13A?K13B两对引物扩增出与预期片段大小一致的条带, 序 列比对结果显示扩增产物在利什曼原虫种内保守性高; 该方法对105例无症状家犬及75例无症状居民静脉血样的阳性 检出率分别为37.14% (39/105) 和82.67% (62/75), 且对同地区确诊病犬及病人血样本检测的阳性率均为100% (7/7)。结 结 论 论 该方法适于目前我国黑热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者的检测, 且灵敏快速准确, 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黑热病曾在我国长江以北的16个省(市、自治区)流行,经过大规模持续防治,该病在大部分流行区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黑热病的流行因素复杂,目前在我国西部的新疆、甘肃、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自治区)的60余县仍有流行,或有散在病例发生。遵循《卫生标准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原国家卫生部组织编制了《黑热病诊断标准》(WS258-2006),并于2006年4月7日发布,2006年1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由6部分组成,包括范围、术语和定义、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另附有2个资料性附录(流行病学、鉴别诊断)和2个规范性附录(免疫学检测、病原学检查)。该标准的实施为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诊断黑热病提供了技术规范,为加强我国黑热病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我国目前黑热病的流行情况,对《黑热病诊断标准》(WS 258-2006)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以促进该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13.
Serodiagnosis of 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 due to Leishmania donovani by using crude parasite antigen is complicated in many endemic areas because of cross-reactions with sera from humans with Chagas' disease. We used affinity-purified parasite proteins to develop a direct dot-blot assay for VL. Double-blind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sera from 40 patients with well-documented VL, from controls in endemic areas, and from patients with other diseases. Using gp70-2, 36 (90.0%) of 40 sera from patients with kala azar were correctly diagnosed; 1 (1.2%) of 86 sera from patients without kala azar was misdiagnosed. With dp72, 21 (100%) of 21 sera from patients with VL were correctly identified; 5 (7.0%) of 71 negative sera were misdiagnosed. None of the 18 sera from patients with Chagas' disease reacted positively against gp70-2. Our assay is rapid, simple, and specific and represents a new method for reliably diagnosing and monitoring VL.  相似文献   

14.
Visceral leishmaniasis, or kala azar (KA), affects the rural poor, causing significant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 examined the epidemiologic, social, and economic impact of KA in a village in Bangladesh. A population-based survey among 2,348 people demonstrated a KA incidence of 2% per year from 2000 to 2002, with a case-fatality rate of 19% among adult women, compared with 6-8% among other demographic groups. Kala azar cases were geographically clustered in certain sections of the village. Anti-leishmanial drug shortages and the high cos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aused substantial emotional and economic hardship for affected families. Communities wanted to learn more about KA, and were willing to take collective action to confront the problems it causes. To decrease the KA burden in endemic areas, community efforts should be supplemented with effective treatment programs to ensure access to appropriate and affordable diagnosis and cas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凋查问卷,以2008年1月-2008年11月网络直报的47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村按1:3匹配选择141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性别、环境和行为等13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被叮咬、邻居有黑热病患者、黄昏时带孩子户外活动、驱避剂的使用等凶素与本次迦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关系密切,危险比(H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依次为73.846(10.070,541.510)、78.875(10.719,576.910)、15.149(5.876,39.054)、63.912(8.996,454.048)和0.020(0.005,0.008);多冈素回归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是危险冈素,HR值和95%CI为80.963(5.119,1 280.596),而驱避剂的使用是暴发流行的保护因素,HR值和95%CI为0.021(0.003,0.162).结论 在目前传染源尚不叫确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在外露宿,安伞使用药浸蚊帐或纱窗,规范使用驱避剂和定期在院内喷洒杀虫剂是预防控制黑热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凋查问卷,以2008年1月-2008年11月网络直报的47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村按1:3匹配选择141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性别、环境和行为等13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被叮咬、邻居有黑热病患者、黄昏时带孩子户外活动、驱避剂的使用等凶素与本次迦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关系密切,危险比(H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依次为73.846(10.070,541.510)、78.875(10.719,576.910)、15.149(5.876,39.054)、63.912(8.996,454.048)和0.020(0.005,0.008);多冈素回归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是危险冈素,HR值和95%CI为80.963(5.119,1 280.596),而驱避剂的使用是暴发流行的保护因素,HR值和95%CI为0.021(0.003,0.162).结论 在目前传染源尚不叫确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在外露宿,安伞使用药浸蚊帐或纱窗,规范使用驱避剂和定期在院内喷洒杀虫剂是预防控制黑热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凋查问卷,以2008年1月-2008年11月网络直报的47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村按1:3匹配选择141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性别、环境和行为等13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被叮咬、邻居有黑热病患者、黄昏时带孩子户外活动、驱避剂的使用等凶素与本次迦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关系密切,危险比(H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依次为73.846(10.070,541.510)、78.875(10.719,576.910)、15.149(5.876,39.054)、63.912(8.996,454.048)和0.020(0.005,0.008);多冈素回归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是危险冈素,HR值和95%CI为80.963(5.119,1 280.596),而驱避剂的使用是暴发流行的保护因素,HR值和95%CI为0.021(0.003,0.162).结论 在目前传染源尚不叫确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在外露宿,安伞使用药浸蚊帐或纱窗,规范使用驱避剂和定期在院内喷洒杀虫剂是预防控制黑热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凋查问卷,以2008年1月-2008年11月网络直报的47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村按1:3匹配选择141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性别、环境和行为等13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被叮咬、邻居有黑热病患者、黄昏时带孩子户外活动、驱避剂的使用等凶素与本次迦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关系密切,危险比(H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依次为73.846(10.070,541.510)、78.875(10.719,576.910)、15.149(5.876,39.054)、63.912(8.996,454.048)和0.020(0.005,0.008);多冈素回归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是危险冈素,HR值和95%CI为80.963(5.119,1 280.596),而驱避剂的使用是暴发流行的保护因素,HR值和95%CI为0.021(0.003,0.162).结论 在目前传染源尚不叫确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在外露宿,安伞使用药浸蚊帐或纱窗,规范使用驱避剂和定期在院内喷洒杀虫剂是预防控制黑热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凋查问卷,以2008年1月-2008年11月网络直报的47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村按1:3匹配选择141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性别、环境和行为等13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被叮咬、邻居有黑热病患者、黄昏时带孩子户外活动、驱避剂的使用等凶素与本次迦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关系密切,危险比(H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依次为73.846(10.070,541.510)、78.875(10.719,576.910)、15.149(5.876,39.054)、63.912(8.996,454.048)和0.020(0.005,0.008);多冈素回归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是危险冈素,HR值和95%CI为80.963(5.119,1 280.596),而驱避剂的使用是暴发流行的保护因素,HR值和95%CI为0.021(0.003,0.162).结论 在目前传染源尚不叫确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在外露宿,安伞使用药浸蚊帐或纱窗,规范使用驱避剂和定期在院内喷洒杀虫剂是预防控制黑热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自制凋查问卷,以2008年1月-2008年11月网络直报的47例黑热病患者为病例组,在同村按1:3匹配选择141名年龄相仿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性别、环境和行为等13个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被叮咬、邻居有黑热病患者、黄昏时带孩子户外活动、驱避剂的使用等凶素与本次迦师县荒漠型黑热病暴发流行关系密切,危险比(HR)值和95%可信区间(95%CI)依次为73.846(10.070,541.510)、78.875(10.719,576.910)、15.149(5.876,39.054)、63.912(8.996,454.048)和0.020(0.005,0.008);多冈素回归分析显示:户外露宿习惯是危险冈素,HR值和95%CI为80.963(5.119,1 280.596),而驱避剂的使用是暴发流行的保护因素,HR值和95%CI为0.021(0.003,0.162).结论 在目前传染源尚不叫确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在外露宿,安伞使用药浸蚊帐或纱窗,规范使用驱避剂和定期在院内喷洒杀虫剂是预防控制黑热病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